问题

移民真的很容易吗?

回答
“移民容易吗?”

这个问题,大概是每个正在考虑踏出国门、或已经迈出一步的人,心中都会反复叩问的。如果我告诉你,“嗯,挺容易的”,那绝对是在骗你。如果我告诉你,“哎呀,难如登天”,那也未免过于悲观。

事实上,移民这件事,就像一场漫长而复杂的马拉松,起跑线、赛道、终点,每个人经历的都不尽相同。简单地说,它 不简单,但也不是绝不可能。

出发前的“战备”:这比你想象的要“磨人”

我们先聊聊出发前。这阶段,与其说是“准备”,不如说是“攻坚”。

目的地的选择与研究: 你想去哪儿?是北美还是欧洲?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移民政策、文化、语言、生活成本、就业市场。这就像在浩瀚的星辰大海里找一颗最适合你的星球。你需要花大量时间去了解,去对比。网上搜集信息,看视频,甚至联系已经在当地的朋友,听他们聊聊真实的生活。这其中的信息量,足够你读完几本厚厚的百科全书。

语言关: 除非你去的是一个你已经精通的语言国家,否则语言绝对是第一道硬仗。你需要学习,并且学到能够通过官方语言考试的水平。这可不是应付四六级那么简单,而是要能够流利地听、说、读、写,能够处理日常事务,能够和当地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想想看,你每天都要花时间背单词、练口语、做听力,而且考试是“过筛子”的,分数不够,一步都走不出去。

资金准备: 移民不是免费的旅行。很多国家有明确的资金要求,比如证明你有足够的存款来支撑你在初期生活,或者你投资一笔钱。即使是没有明确要求的,你也需要为初期的租房、交通、生活必需品、医疗保险等做好准备。这笔钱,从几万到几十万人民币不等,取决于目的地和移民方式。很多人会因此延迟移民计划,因为攒够这笔钱需要时间和努力。

教育背景与职业技能: 很多移民项目看重申请人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你需要准备好学历证明、成绩单、职业资格证书等。有时候,你还需要进行学历认证,评估你的学历是否被目标国家认可。如果你的职业在目标国家是紧缺的,那会大大加分;如果不是,你可能就需要考虑重新学习,或者找一份能够让你获得工作经验的职位。

移民途径的选择: 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家庭团聚移民、留学移民……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门槛和流程。你需要仔细研究哪种方式最适合你的情况。比如,技术移民可能需要你具备特定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投资移民需要一大笔启动资金;家庭团聚则依赖于你在目标国家是否有直系亲属。选择错误的途径,可能会让你事倍功半,甚至付诸东流。

落地后的“适应期”: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好不容易拿到了签证,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不,更艰难的挑战还在后面。

文化冲击: 你会发现,即使你做了再多的功课,亲身体验文化差异的感觉还是非常强烈。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价值观念,很多细微之处都可能让你感到陌生甚至不适。比如,在某些国家,你可能需要自己去预约医生,而不是像在国内一样直接去医院挂号;你可能发现邻居之间并不像国内那样熟络,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会持续一段时间。

就业困境: 许多移民在初期都面临就业难题。你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可能不被当地完全认可,你需要重新考取当地的执照或证书;你的语言能力可能还不足以胜任一些需要高度沟通的职位。很多人不得不从一些“底层”工作做起,比如服务员、清洁工、体力劳动者,即使在国内曾是工程师或白领。这种职业“降级”,对很多人来说是巨大的心理落差。

社交隔离: 离开了熟悉的朋友圈、家人,在新的环境中建立社交网络需要时间和努力。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生活圈子的小,都可能让你感到孤独。你会发现,很多人下班后就回家了,不像国内那样有丰富的社交活动。你需要主动去认识新朋友,参加社区活动,才能慢慢融入当地社会。

思乡之情: 即使一切顺利,你也难免会想家。想念家乡的美食,想念国内的热闹,想念和亲朋好友的相聚。这种思念,会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节日、生日,变得尤为强烈。你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既能适应新生活,又不失对故乡的眷恋。

处理各种“麻烦”: 无论是租房、买车、办理银行卡、看病,还是各种政府部门的办事流程,都会让你感受到“麻烦”。很多事情的处理方式和国内不一样,需要你去学习和适应。你可能需要自己研究各种表格和规定,自己去打各种咨询电话,自己去排队办理。

所以,移民真的容易吗?

我的答案是:不,移民从来就不容易。

它需要你具备:

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意志力: 面对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你必须咬牙坚持下去。
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你需要快速学习新的语言、新的文化、新的规则,并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充足的准备和耐心: 从申请到落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和精力。
开放的心态: 接受不同,拥抱改变,才能在新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移民,不是逃避,也不是“一条路走到黑”的冒险。它是一次重塑自己的机会,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成功移民的人,往往不是因为移民本身容易,而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承受了比常人更多的压力,并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它不是“容易”与“不容易”的简单二分法,而是一场充满荆棘,但也可能收获满满的旅程。如果你问我值不值得,那答案同样因人而异。但如果你问我是否容易,我会诚恳地告诉你: 不,它很难,但只要你准备好了,并且真的想要,你就有可能走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有知友问,我就拿出十分钟答下。

问题一:国外是不是生活好,生活容易?

简单说,全世界任何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是无法比拟的,发达国家人均寿命80-85,发展中国家70-75。寿命就是生活水平最直观的表现。再者,无论媒体怎么宣传,发达国家基本就是全面发达,无论文化、管理、还是法律、制度,在现实面前,嘴硬无意义。

为什么好,为什么容易,这些问题的形成背景、历史原因太复杂了,就不说了。一句话,对于多数人,知道车比人跑的快就行了,没必要搞清发动机原理。

问题二:容易吗?

这个很容易太模糊。我不清楚,它问的是移民过程容易,还是移完后的生活容易?过程因为受政策影响,它总变,我真的很难说,我也不是移民律师,不可能天天关注这个。至于生活,我说两点。

身份问题:现在海外中文自媒体很多,有些节目做的不错,从他们的观点,结合我的亲身体会,可以确定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想待在国外,那身份问题一定可以解决」。这点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有些绝对,例如泰国,但在美国,只要你铁了心,身份问题最后都有办法解决。(重点)

收入问题:很多人举在硅谷,在投行的高薪。其实发达国家最大优势,是对社会中下层的保障。我举个例子,在中国,如果你出生在农村,那你奋斗天花板就是中产。但发达国家,人家社会整体起平就是中产(社会替你奋斗了),至于能不能大富大贵,这个确实国内几率高(毕竟市场大,劲仔、有友、祖名,一个细分市场单品成功,就上市了),但对于多数人,这个没意义。多数人就是,「我在国内奋斗中产,还是移民直接中产的区别」。一句话,如果你没有企业家梦,不想买湾流,不想造福社会,这个选择都不需要说答案。

user avatar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蛇有蛇路鼠有鼠道!



第一批来加拿大的华人是在1788年登陆加拿大西岸。

从澳门来的中国木工跟一名叫詹姆斯·梅尔斯的英国海军队长到BC省的温哥华。这批木工之后的行踪却未载史册,下落不明。

第二次大规模的华人移入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同意向外国输出苦力。当时的华人从广东台山来避开国内的贫穷和政治不稳定。大多数是从香港进入加拿大。咸丰8年开始在BC出现。当时,BC省的菲沙河谷(Fraser Valley)有个淘金潮。吸引了很多中国人和旧金山华人来BC。

华人为兴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作出伟大的贡献。

BC在1871年(同治10年)同意加入联邦的条件是联邦正文府在十年内建成一条连接东西部的铁路。1880年(光绪6年),铁路公司在广东聘请了五千名工人,在加州聘请了七千名华人。虽然华工只负责大约300英里的工程,但这300英里却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中最血泪的一段,这段铁路要穿过险峻的落基山脉,西人不愿意去冒险。廉价的华工是最好牺牲的人选。到1881年(光绪7年)底,最初的5,000名华工当中,仅有约1,500人生还。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在1885年(光绪11年)完成后,加拿大不再需要华工。在同年,加拿大正文府开始向进入加拿大的华人收取50加元的人头税。因为人头税没有有效地阻止华人进入加拿大,联邦正文府在1900年(光绪26年)将人头税翻倍,而在1904年 (光绪30年)再增加到收取$500(相当于2003年的八千加元)。

然而$500的人头税仍未能彻底地阻止华人进入加拿大,加拿大正文府在1923年(民国12年)7月1日通过《1923年华人禾多民法令》(又称“排华法案”)。法案规定:除商人、外交官员、留学生和特别个案以外,禁止华人进入加拿大。此外在排华法生效前进入加拿大的华人要向他们的地区当局报备,且每次离开加拿大的时候,最多可以逗留境外两年。

直至到二战战后,加拿大华人社区仍是一个单身男子社会。因当时的中国家庭难以筹措金钱接女儿来加拿大团聚。当时大多数华人大不能够说流利的英语,他们躲避在唐人街。当时的反华情绪变得激烈,华人开始了东迁。当时加拿大有很多条例禁止华人从事多个行业,只可以做西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如洗衣店和三文鱼加工。BC省在1872年(同治11年)通过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选民资格法案”,但在1875年(光绪2年)才执行,剥夺华人的省选投票权。因为联邦大选的名单是从省选的名单而来的,BC的华人被完全剥夺了选举权。面对反华情绪,华商创办了中华会馆。第一间中华会馆于1885年(光绪11年)在维多利亚开馆,温哥华的中华会馆在1895年(光绪21年)。在这两个地区的华人必须成为中华会馆会员。会馆工作包括在法律纠纷中代表华人会员的利益和运送去世会员的遗体返回祖国。

加拿大在1939年(民国28年)9月10日加入二次世界大战。在加华人对加拿大的战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华会馆要求全体会员购买加拿大和中华民国的战时债券。有些华人还加入加拿大军队。可是,当时的政客不愿意派华人上阵,原因是他们不想在战后给华人公民权。但在1942年(民国31年)2月15日,日军占领马来亚并俘虏了10万英联邦军。加拿大正文府在1944年(民国33年)派了一批华裔加军到马来亚。任务是训练当地的抗日游击队和充当细作,为盟国打听情报。1944年(民国33年),二战结果实际上已成定局,华人细作对于二战的作用不大。

鉴于加拿大华人在二战的贡献,且有些反华条例违反联合国宪章,加拿大正文府在1947年(民国36年)废除了排华法案并恢复在加华人的公民权利。但当时有资格禾多民到加拿大的华人只限于具有加拿大国籍华人的配偶和子女。信仰马列的政权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及在韩战中对北韩的支持,部分在加华人面对一股新的反华浪潮。

祖国大陆政权易手后,加拿大华人被主流社会视为共军细作。

1967年,加拿大正文府改变禾多民政策,将“出生地(Place of Origin)”一栏删除。

因为自由棠的新政策,1967年后很多港台华人用“独立禾多民”身份来到加拿大。

1949年到1970年代中,禾多民到加拿大的华人大多数来自港台和东南亚。来自大陆、有资格赴加拿大团聚的申请要通过加拿大驻香港高级专员批准,因为加拿大在1970年10月前与中国无邦交。

加拿大正文府在1971年实行了多元文化政策以后,将所有(尤其是对亚裔的)制度化种族歧视废除。实施多元文化政策以后令华人社区觉得他们被加拿大主流接受。

因为“香港主权移交”快来临及各种有关不明朗因素(例如学潮),很多香港人选择禾多到加拿大。由于在1997年7月1日之前,香港和加拿大同是英联邦成员,香港人很容易来加拿大。根据加拿大驻香港领事馆的数字,1991至1996年间“每年有大约2万个香港人禾多民加拿大,占香港人禾多民外国的大半和加拿大总禾多民的20%。”

今天祖国大陆已经超过了香港和台湾成为最多华人禾多民的出生地。而且,来自禾祖国大陆的禾多民已经成为加拿大禾多民中人口最多的群体之一,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据加拿大禾多民和国民部 CIC 2002年的数据,由2000年起,来自中国的加拿大禾多民人口是比例最大的,每年大约有3万人禾多民到加拿大,占加拿大禾多民总人口大约15%。



2006年4月4日,加拿大总王里史蒂芬·哈珀领导的保守棠正文府公布施政报告,重申正文府将就“人头税”和排华法案问题向华裔社区正式道歉的立场。这是历史上加正文府第一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人头税”问题。6月22日,哈珀总王里在加拿大国会举行正式道歉仪式,并宣布加拿大正文府的象征性赔偿方案,同时也为“人头税”停征后实施的《排华法案》表示最深切的悔过。

补偿方案为健在的“人头税”受害者和其他受害者遗孀共约400人每人补偿2万加元,同时拨款2400万加元,资助各少数族裔社区就历史问题开展教育活动,其中250万加元用在华裔社区进行“人头税”问题的宣传。此外,正文府还将拨款1000万加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反种族歧视宣传。

总王里用标准粤语(当时最多华裔加拿大人说的语言)说出道歉,让许多年纪较长、受过人头税之苦的华裔加拿大人潸然泪下。温哥华市正文府也于2018年4月22日在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就当地历史上针对华人的歧视行为用台山话发布正式道歉,道歉内容的中文版本由原华裔市议员叶吴美琪、余宏荣分别用广府方言和四邑方言宣读。


移民真的很容易吗?


21 世纪以来,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酒店隔离时差睡不着,上来答个题,正好觉得这个我还能说道说道。

要我说,中国人移民最缺的其实就是气魄二字。我们文化里有所谓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但我观察到许多中国人是真只有等到“光脚”了他才开始不怕穿鞋的。但凡还有所谓一点点可怜的生路和希望,他就不敢冒险,不得不说实在是太温顺了。当年我在哈尔滨读书四年,毕业来了欧洲正好赶上08年金融海啸引起的失业潮,09-12年那几年我是见了不知道多少次欧洲人上街举牌子烧车砸店,我就联想到我在东北四年的见闻,让几十上百万产业工人下岗失业,居然啥事儿没发生?德法这种国家别说十来万,你敢让一个城市突然失业几千人,你就等着明天看街上无限制格斗吧。作为山城人我自认还是多少带点痞气的,后来在海外我也是不止一次劝说很多受欺负的老华人,别怕,别怕,跟他硬到底,奈何遇到的多数我看起来还是怂。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因为移民这个东西,可以很难,也可以很容易。你像我,硕士工作加读博,前后小十年才拿到个永久身份,难不难,难。那黑人,阿人,运输船船底趴着过来,黑个一两年上街打滚也跟我有一样的身份,难吗?我看也没那么难,至少如果选对发达国家,你最后达到同样的生活状况肯定比国内简单。这方面,国内多数省份要向南方某几个省份的朋友学习,当然我不是叫你们去学那些偷鸡摸狗的技巧,而是要学这股精神,离开了中国,你就要活得比原来更狠才行。

我认识一位哥德堡的福建大哥,这位大哥在哥德堡搞搬家,跑腿,房产中介,庭院打理什么都干,用他在朋友圈签名的话来说就是:有活儿就行,给钱就干。这位大哥我很早就认识,原来在沃尔沃的时候请他搬过家,价格非常好,而且人细心热情,口碑很好。我跟他聊天的时候知道,这位大哥不太识字,瑞典驾照过不了理论考试(类似国内科目一),花钱买的东欧驾照在申根区用;不讲瑞典语,学不会,更不会讲英语,甚至普通话都说不利索,你跟他微信打字他给你发语音,那个语音都转换识别不出来(我憎恨60秒语音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他自己就跟我直说了是偷渡过来的,他先来,再接老婆孩子,老婆中餐馆上班然后做点糕点挣外快,车内长期播放闽南台湾金曲,无一不励志向上,给人一种十分阳光的感觉。。

我当初问过他为什么来瑞典,怎么来的。他就直接跟我说原来在国内干过武警,退役之后找不到工作,文化不行去跑卡车,跑两年身体跑坏了,听同乡说欧洲挣得多不累就凑了钱坐船来了,先到越南,再到东非,再到埃及然后意大利上岸闷罐车拉到瑞典,当时正好在播绝命毒师最后一集,我心里想的就是你这套服务在美国能卖好几十万美元。然后上岸之后瑞典不像英国法国,有很多华人已经站住脚了,那年头真没几个中国人,这位大哥上岸之后就是一个中餐馆一个中超的问,什么都干,不给钱都行,包吃住就行,不答应就赖着。他亲口跟我说被警察抓进去两次,进去就是两眼一闭,啥都不说,饿了就闹要吃东西,那会儿叙利亚难民潮厉害得很,警察根本管不过来,连他国籍都不知道又怎么遣送?关两天就往福利机构送,吃饱喝足之后两腿儿一蹬跑路就行了。

我印象很深的是他说当时有人觉得他这人够狠,让他帮忙带点东西,他一听肯定不是走私就是毒品,拒绝了,说我和别人不一样,我来这儿是要最后过日子的。但是他也干点擦边球的事情,比如跑去波兰或者德国给别人买iPhone,然后坐船回来因为一般没检查,利用价差卖给土人或者印度人赚过钱。

就是这样的气魄最后花了两年多才存到钱买了驾照和一辆小车开始在华人圈子里跑运输和跑腿,我15年年底搬走哥德堡之后没有再和他见过了,但是看他朋友圈老婆孩子都已经接过来了,现在肯定也有了身份了。瑞典法律规定只要你黑够年限是可以转正的,如果能证明你现在有能力有收入甚至还允许你和家人团聚呢。

所以之前很多人觉得Nika的经历很夸张我是真觉得见识不行,这位大哥跟Nika比我觉得比Nika离谱多了,至少Nika还是正儿八经上学在澳洲拿身份的,这位是从一开头就没考虑过任何移民局上明文写着的移民途径。

像他这样的我还认识一位,在斯德哥尔摩,是我在爱立信的时候点外卖的时候认识的,因为我老是点同一家外卖,最后认识了一位叙利亚老哥,在斯京干外卖。这位在14年的滚滚大潮中跟许多难民一样,先走土耳其然后坐船去希腊接着北上过境匈牙利和波兰,但是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没有选择留在德国或者去往法国,而是继续从丹麦到了瑞典。至于为什么不去丹麦是因为丹麦抓难民抓得严,难民潮那会儿我记得很清楚,哥本哈根口岸只要难民说我要去瑞典他们直接放人让你过境丹麦。。。

这位也是一样的大同小异,在斯京干外卖,干各种黑工,当水果蔬菜小商贩,甚至还去给人家遛过狗,我因为和他还比较聊得来互相加了WhatsApp,他最后在20年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买了特别偏还是危险区(枪战区)的小居室(主要是因为他收入不稳定不太能贷款)。他邀请我去新房落户,我开着我那个XC60进那个区所有人都盯着我看。。。绕着开了两圈找不到一个充电桩。这位老哥和福建那位有个不同,这位来了几年以后简单英语和瑞典语基本都能说得比较流利了,尤其是瑞典语,虽然移民口音极重但是还是能交流。他也是运气好,疫情这两年斯京房价暴涨一波,我估计他现在是买不起他当时那个小居室了。

之前有人批评我说我总是站在我这种“知识分子”“人上人”的角度去考虑海外华人的生计问题,但是恰恰相反,我从多年前我就在仔细观察甚至想要成为那些华人社区中最平凡的角色。我这个人对手艺人,工人和小产业主有天生的极大好感,因为我小时候的重庆,那会儿的社会氛围里面这些人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我反而不喜欢后来遇到的很多“读书人”。

我讲这两个人例子就是因为我觉得现在所谓的“润学”,极大落入了一个中国中产阶级的中式思维陷阱也就是“接受考核”-“得到认可”-“融入主流社会”的移民过程。移民西方发达国家不是像你移民上海,要先考个研究生落户,再发财买房,最后托关系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和那些老上海一起开家长会。并不是这个逻辑,至少西方社会的主流移民那些穆斯林黑人从来不是这个逻辑,甚至印度人虽然也有一点,但是也不像中国人那么严重。人家就是能狠能横,往你这儿一躺我就要吃你的税收用你的福利还要用你的政治正确为我的家庭牟利。很多华人恨这些人,看不起这些人,我看是真的好笑,白人都没敢吭声,你自己没这个本事和勇气怪人家投机成功?

我的润学就是最普通人的润学。不要等到你觉得你在国内没米下锅了才考虑润出来,但凡你主观认为你的生活在国内没有什么希望了,你就该甩下包袱全力往外走。不要太在乎你之前在国内什么学历,一个月有几千块钱,什么街边的美食,安全的社区,你都有这些还能过得这么痛苦那就说明这些东西对你没这么值得留恋。我不想把话说得太直白免得有人说我鼓励违法,但我的意思大家应该明白,移民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客观上的网络斗兽问题,用数据在那儿比来比去,是一个完完全全极其主观的舒适问题。比如我后悔从法国来瑞典,很多人不理解,觉得瑞典肯定比法国好啊,但是我就不觉得好,你搬出再多数据论证瑞典闭法国好我还是不觉得,因为我就是在法国更开心。同样,从A移民到B,并不是说明A和B国一定有高下,这个判断的作出者不是一个存在的大数客体,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主观实体。

我正话说完了说点反话,自从我开了知乎的咨询和私信以来,托神友给北欧的热度,我不知道接到过多少次怎么润北欧的问题,以至于我甚至专门写了个申博士的文章。我在咨询中发现这些人最大的问题还是对于出国这件事还是用中式思维套全世界。

比如我遇到过一个咨询,一个出身学历不太好的朋友想要申请欧洲的研究生劲进而在当地工作,我跟他说了你这种情况申请好大学是不太可能的,不如去读德国的FachSchule或者法国的IUT之类的,我不推荐瑞典的职校是因为瑞典职校贵。他对我说他不想去排名这么差的学校读研究生,觉得浪费了自己的本科学历(一个二本)直接给我整无语了,兄弟你不是说好想要找工作的吗?我推荐的这些都是欧洲就业非常好的专科院校,很多出来比名牌大学生的起薪还要高,你拿着那破排名有啥用啊?这位后来没有回我了,也不知道想通了没有。

还有一位是在咨询里直接跟我吵起来的,用CS RANKING和四大榜对欧洲学校进行斗兽。。但他又说了,不读博,只找工作,我跟他说找工作看学历的时候看的不是排名而是reputation,因为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学校聚集性差异的问题,欧洲有很多的学校不出名但是在当地有极大的就业优势,你是觉得你在国内上个网能比我这十几年的移民还要明白是不?好在这位脑子还算正常,最后听了我的去了一个排名没这么高的学校,现在已经在当地实习准备转正了。

我是觉得国人现在的“机心”真的太重了,做一件事之前谋划的太多,甚至可获取的信息已经抵达极限了还在那儿跟拧干毛巾一样使劲想榨出点新东西来,与此同时的阿三,绿绿甚至都已经上岸了。现在开了咨询有时候看着这些人,我是真的气啊,又气他们怎么这么自大,又气欧洲华人什么时候能好起来(其实还是越来越好了)。

说得有点偏了,我正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对于一个体面的,在国内已经有一定成就的人来说,移民其实是反而比较难的,因为你的沉没成本大,合法程序限制多,在合法赛道上的竞争对手也强,本质还是要在你出国抵达对岸以前重复进行一场中式竞争。

但是对于那些本就没有什么积累,没有什么技能,说难听点就是自己觉得没有什么希望的人来说,移民不该是个很难的问题,至少他智力上不该很难,没有那么多需要你去想的东西。但很讽刺的是,很多国内天天讲润的人,其实反而最讲体面,对他们来说,润出去只是国内卷不赢的一个弯道超车的手段,根本不是想要得到一个安稳但没有上升空间的发达国家小市民生活,而只是妄想用自己本就已经在中国出局的智力和家庭,在所谓更简单的赛道上过“人上人”的生活。所以他们还在国内的时候就在搞网络斗兽,出去了还会抱怨这个抱怨那个,那对于这种人来说,移民可太难了。

如果你不是这种人,那我建议你从Nika和福建大哥身上吸取一些经验,移民这个问题对你至少没有对前一种人那么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