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黄金为什么天然不是货币,货币为什么天然是金银?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货币的本质、历史演变以及人类社会对价值载体的选择。简单来说,“黄金为什么天然不是货币”是因为货币的“天然”属性并非由黄金本身固有,而是由其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被赋予的功能和共识所决定的。而“货币为什么天然是金银”则是因为金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最符合作为货币的各项“自然”或“天然”属性,从而获得了普遍的认可。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方面:

黄金为什么“天然不是”货币?

这里的“天然不是”可以理解为,黄金本身并没有内在地、绝对地被设计成货币。货币的出现和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更多是人类社会为了解决交换问题而逐步形成的共识和制度。

1. 货币是一种社会契约和功能载体: 货币的核心功能是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延期支付的手段。这些功能并非黄金独有,而是任何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商品都可以被赋予的。在货币的早期,许多不同的商品都曾充当过货币,比如贝壳、牲畜、粮食、盐等等。这些商品之所以能成为货币,是因为它们在当时被社会普遍认可其具有上述货币功能。黄金之所以能最终成为主要货币,是因为它在众多候选者中,最能优越地满足这些功能。

2. “天然”的含义需要界定: 如果我们理解的“天然”是指黄金本身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类社会干预就能发挥货币作用的属性,那么黄金确实“天然不是”货币。黄金在地下挖出来的时候,它只是一个化学元素,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它的价值和作为货币的功能,完全是人类社会赋予的。

3. 人类的选择和演进是关键: 货币的演变史是一个“去粗取精,优胜劣汰”的过程。社会在实践中发现,某些商品比其他商品更适合充当货币。例如,牲畜虽然有价值,但体积大、不易分割、不易携带、易死亡;粮食虽然有价值,但易腐烂、不易储藏;贝壳的稀缺性有限,易被仿制。黄金凭借其独特的性质,逐渐脱颖而出,成为最理想的货币选择。这个过程是人类社会在不断试错和选择中完成的,而非黄金“天然”就注定了其货币地位。

4. 货币是功能的体现,而非商品的本质: 黄金是黄金,货币是货币。货币是商品的功能,而黄金是具备这种功能的商品。当黄金被用作货币时,它承载的是货币的功能,而不是它作为贵金属本身的全部意义。当黄金不再被广泛接受为货币时,它仍然是黄金,仍然有其作为贵金属的价值,但它失去了作为货币的“天然”角色。

货币为什么“天然是”金银?

这里的“天然是”并非指金银拥有某种神秘的、与生俱来的货币光环,而是指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金银因其自身固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得它们在与其他商品竞争充当货币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其他商品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从而获得了广泛和持久的社会认可。

以下是金银之所以能成为“天然货币”的主要原因:

1. 稀缺性(Scarcity):
绝对稀缺: 黄金和白银的储量是有限的,它们无法像粮食那样通过耕种就能大幅增加产量,也无法像技术一样通过发明就能迅速普及。
相对稀缺: 相比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商品,金银的数量极其有限。这种稀缺性是其价值的基础,保证了它不会因为产量的大幅增加而迅速贬值。如果一种东西可以轻易获得,人们就不会愿意用它来储存长期的价值。

2. 持久性/耐久性(Durability):
不易腐蚀、不易损坏: 黄金和白银在正常条件下非常稳定,不会生锈、腐烂或分解。它们可以千年不变,这使得它们非常适合作为储藏价值的手段。你可以将黄金埋在地下几百年再挖出来,它的价值基本不会损失。与之相比,食物会腐烂,牲畜会死亡,布料会磨损。

3. 可分割性(Divisibility):
价值单位的灵活: 黄金和白银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单位(例如金币、银币、金条),而不会损失其内在价值。一盎司黄金可以熔炼成许多小金币,每个金币仍然代表着一小部分的黄金价值。这使得它们可以用于小额交易。

4. 同质性(Homogeneity/Uniformity):
品质稳定: 在一定纯度下,黄金和白银的品质是相同的,没有优劣之分。一块纯度为99.9%的黄金,无论产自哪个矿山,其价值都是一样的。这有助于建立统一的价值尺度。不像钻石,虽然稀少,但其净度、颜色、切工等因素差异很大,难以形成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

5. 可携带性(Portability):
价值密度高: 相对于其他具有类似价值的商品(如牛、羊),金银的单位价值非常高,体积和重量却很小。这使得它们易于携带和运输,非常适合进行远距离或大额交易。你可以轻松携带价值数十万、数百万的黄金,但很难携带等值数量的牲畜或粮食。

6. 可识别性(Recognizability):
易于辨认: 黄金和白银的独特颜色和光泽,使其非常容易被辨认和区分。在早期,人们不需要专业的工具就能识别出黄金和白银,这降低了交易的难度。

7. 可接受性/共识性(Acceptability/Consciousness):
历史悠久的认可: 人类社会对金银作为财富和交换媒介的认可已经存在了数千年,跨越了不同的文明和时代。这种长期的共识使得它们在流通中几乎不需要怀疑和验证。人们普遍相信其他人也会接受金银作为支付手段。
美学和象征意义: 金银的闪耀光泽和稀有性,使其在文化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常常与财富、权力和尊贵联系在一起,这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它们的偏好和接受度。

总结来说:

黄金本身“天然不是”货币,因为它只是一个物质,货币是人类赋予其的社会功能和共识。

而货币之所以“天然是”金银,是因为金银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凭借其稀缺性、持久性、可分割性、同质性、可携带性、可识别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广泛共识等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了最能满足货币功能的商品。这些性质使得金银在充当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时表现得最为出色,因此自然而然地被社会普遍接受并长期使用,形成了对它们作为“天然货币”的深刻认知。

后来的纸币和法定货币的出现,则是基于金银货币的某些局限性(如不便携带、交易量受限等)以及国家信用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创新,它们试图通过法律强制和信任机制来替代金银,但金银作为价值载体所具备的内在属性,仍然是理解货币本质的重要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到很多答案涉及的东西很多,我不太同意,我觉得就是没得选,横向比较的结果就是它。

以下是一篇来自科学人的文章:


人类对黄金的态度挺诡异的:化学上讲,这货没什么意思——几乎不跟其他任何元素发生反应。然而,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118种元素当中,唯有金子被我们人类一而再再而三地挑中作为货币流通。为什么呢?

为什么不选锇、铬,或氦气呢?没准可以选 ?

简单的排除法

我不是第一个问这个问题的人,但我问的地方绝对是最适合的。我现在大英博物馆《前哥伦布时期黄金文物展》的展览现场。就是在这里、在一块纯金打造的护胸甲旁边,我遇见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化学家安德里亚·塞拉(Andrea Sella)。

他掏出一张元素周期表。


“有些元素很好排除。”他指着元素周期表的最右边,“这边是稀有气体和卤素。气体注定当不成好货币,总不能叫人整天带着个小药瓶走来走去不是?”

“还有一件事,它们是无色的。你怎么知道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两种(常温常压下)液态的元素——汞和溴——也不实用。而且它俩都有毒,要用来当钱用可不是个好特点。同理,砷和其他有毒的元素也可以划掉了。

塞拉又转向看表的左边。“这里的大部分元素也都能排除,”他很有把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都太活泼了。很多人都记得在学校里把钠或钾丢进盛水的烧杯里,会发生滋滋的响声,在水面上跳——会爆炸的钱怎么说都不是个好主意。”

类似的理论也适用于另一类元素——放射性的:你不想钱令你得癌症吧。所以,钍(Th)、铀(U)和钚(Pu),还有整整一批人工合成的元素,比如鑪(Rf)、Uup(第115号元素)、锿(Es)、 (Sg)都不行。后面这些元素都只在实验室里存在很短的时间,然后就开始衰变。

还有一组叫“稀土元素”,实际上大部分都不如黄金稀有。问题是稀土元素很难用化学方法区分,因此你很难知道揣进兜儿里的究竟是哪种“土”。

好了,这下我们就只剩元素周期表中间的“过渡金属”和“后过渡金属”了。这49种元素里面包括了一些很常见的名字——铁、铝、铜、铅、银。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重大缺陷。

稍靠左边一些我们有非常坚硬、耐磨的金属,比如钛和锆。但这些金属的问题是极难冶炼,你把炉子加热到上千摄氏度才能从钛矿石当中把钛提取出来。古时候的人还没有这种高端设备。铝也很难从矿石中提取,而且铝本身太软,不适合做硬币。


化学符号:Au(来自拉丁文的“Aurum”)

原子序数:79

重量:196.97

“惰性”金属之一,在普通环境中不易氧化

用于珠宝、电子、航空航天和医药产业

有说法认为地球上的黄金都源自陨星

主要出产国:中国、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

过渡金属中的其他元素都不稳定——湿了容易生锈,就是保持干燥,在空气中放久了也容易氧化。譬如铁,理论上铁做为货币很有前途,看起来好看,打磨了以后还有漂亮的光泽。但生锈是个大麻烦,除非你一点都不接触水,否则铁很容易就生锈了。

“会自己贬值的货币可不是个什么好主意。”塞拉说。

我们基于同样的理由排除了铅和铜。两者都容易生锈。以前都有人把它们作为货币,但都没有延续下来。

好了,看看还剩下什么?

“值钱”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在118种元素中,我们现在还剩下铂(Pt)、钯(Pa)、铑(Rh)、铱(Ir)、锇(Os)、钌(Ru)和我们的老知交——黄金(Au)和白银(Ag)。这些金属也曾被称为“惰性金属”,“惰”是因为它们几乎不跟其他元素发生反应。

而且这8种金属也很稀有,符合用作货币的一个重要要求。就算铁不爱生锈,它也不太适合作货币,因为铁太多了,到处都有。如果铁做了货币,你到哪儿都得装上一大坨。

而除了金和银以外,其他的6种金属都和铁有正好相反的问题——含量太少了,因此铸造成货币单个的体积必须很小,很容易弄丢。它们冶炼起来也不容易——铂的熔点是1768摄氏度。

这样,我们就只剩下了两种金属——金和银。它们两个都足够稀有,但还谈不上罕见到没法用的地步。两者的熔点都相对较低,容易铸造成金币银币、金条银条或珠宝。银也会“生锈”,它会与空气中微量的硫发生反应,表面变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尤其看重金子。

结果,金子之所以这么珍贵,正是由于这货在化学上一点意思也没有。黄金的相对惰性意味着你可以用黄金精心打造一只美洲虎,在1000年以后仍然可以在伦敦市中心的博物馆陈列柜上找到它,完好无损,一如当初。

那么,从这个元素排除法当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作为货币,首先,你不需要有任何内在价值。一种货币之所以值钱,是因为我们人类社会赋予了它价值。其次,货币还需要化学性质稳定、容易携带、没有毒性,而且还得比较稀有——你要是知道世界上黄金一共有多少,大概会吓一跳。

如果你把世界上每一只金耳环、每一枚金币、每一丁点电脑芯片里的金子、每一座前哥伦比亚时代的黄金雕像、每一个结婚戒指都收集起来,你约莫总共只能得到一个20米见方的金块。

但稀有和稳定还不是全部。还有另外一个显著优点令黄金在元素周期表中脱颖而出。那就是,黄金是……金色的。

金子为什么是金色的?


塞拉表示,科学家直到最近才解开黄金颜色之谜,答案就在原子结构。“单靠量子机制并不足以解释金子为何是黄色的。”塞拉说。“金元素的原子质量很大,电子运动速度太快,必须要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考虑才行。”


阳光照在其他金属元素的单质上时,会被直接反射回去,唯独金元素的原子会吸收光谱中蓝光附近的一点点光,因此纯金才有了那种金灿灿的颜色。

元素周期表里的金属,除了金和铜之外,都是银白色的。而且上面已经说过,铜容易生锈,在潮湿的空气中不多久就覆满绿色。这就使得黄金独具特色了。

“黄金作为货币的另一个秘密就是,”塞拉说:“它美得令人难以置信。”

黄金不再流通的原因

但为何黄金不再作为货币流通了呢?

一切的开始是在1973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定放开美元与黄金的挂钩。尼克松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美国没有那么多的黄金来担保她印刷的钞票了。以后,国际上流通的每一种主流货币都成了名义货币,法律规定你必须接受它作为支付手段,但它实际上没有任何价值。

这就是黄金的问题:它的供应无关经济需求,只取决于你开采出来的量有多少。

在16世纪,南美洲的发现以及那里丰富的金矿脉导致黄金价格出现了巨大的回落,换言之就是其他所有东西的价格大幅上扬。但从那以后,问题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黄金的供给太缺乏弹性了。许多国家通过取消本国货币与黄金标准的挂钩,躲过了1930年代的大萧条。这样做使他们想印多少钞票就印多少钞票,让经济再次通胀。


而另一方面,对黄金的需求量变化很大,考虑到供应量固定,黄金的价格就会随需求出现剧烈波动。例如,金价从2001年年初的260美元/盎司,2011年9月达到高峰的1921.15美元/盎司,又回落到目前的1230美元/盎司。这样的表现很难称得上是一个稳定的价值贮存。

所以,借用丘吉尔的话说,黄金这种元素是能想到的最糟糕的货币——除了所有其他的元素之外。


—— 节选于《科学人》

user avatar

你要知道,黄金的稀缺度是宇宙级的!产生黄金的唯一途径是两颗中子星融合成黑洞,经过快中子俘获(R过程)产生黄金。经过这个过程,大部分质量都会被融入黑洞就此消失,只有非常非常少的质量能够转换成黄金,能逃出黑洞引力场的更是少之又少。每一份黄金的产生都意味着这个宇宙的一部分消失了,黄金越多也就意味着宇宙离死亡更进一步,这么牛逼的产生机制,比比特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人类永远无法用核聚变产生有实用效率的黄金,而CVD合成钻石早就商业化了,比钻石开采成本还低,纯净度还比天然的高。黄金在全宇宙的丰度仅有一百亿分之六,根据爱丁顿数推算,全宇宙大约只有是50个银河系那么重的黄金,稀缺中的稀缺!


R过程产生的重元素还很多,但是唯有黄金是极其稳定的元素。稳定到什么程度呢?即便你把黄金塞进恒星的核心被核聚变轰击几亿年,你依然能用简单的物理方法把这些已经等离子体化的黄金重新富集起来,基本没有损失。至于区区化学反应更是不会对黄金造成永久性伤害(黄金的氰化物很容易就会分解重新变回金单质)。黄金一旦生成,除了黑洞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彻底消灭它。

这东西的稳定性高的吓人,使得任何不小心遗失或被分解,分散的黄金都可以在宇宙的某个角落被重新提炼富集起来,丢失私钥的比特币能做到吗?

一个宇宙级稀缺,无法被摧毁,交易完全匿名,而且还bulinbulin的元素,是这个宇宙当之无愧的天然货币!他的货币属性是由恒星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泡利不相容定律和相对论保障的,比比特币这种建立在密码学基础上的货币厉害多了(量子计算机分分钟就能击垮比特币的密码学基础,但是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逆转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突破核物理合成效率的限制!)!如果有一天我们和外星人搭上线,唯一能够达成共识的货币绝对是黄金!

实物黄金,永远稀缺,永远不灭,宇宙级的天然货币,星际贸易中唯一的通用等价物。你值得拥有!


参考文献

The formation of the heaviest elements

By Frebel, Anna

Physics Today 71, 1, 30 (2018)

DOI: 10.1063/PT.3.3815


A cosmic multimessenger gold rush
By Joshua S. Bloom
Science 16 Oct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q0321

user avatar

题主要注意,黄金在古代是极其具有实用价值的,而不是没有什么作用。黄金、白银首先是因为使用价值才被大量开发最终被广泛接受为货币的。

金银首先是一种材料,具有优良延展性、稳定性(适用于各种环境)的优质材料(很多答主都已经从物理化学方面分析得很透彻了)。在缺乏现代科学发明的新型材料之前,黄金白银制品遍布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仅仅是从种类上,毕竟稀有),不仅仅是装饰而已。在陶瓷餐具没有出现之前,粗糙的陶器、木头比起金银制作的餐具器皿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瓷器出来之后也没有失去其地位。

比起相对不稳定、需要高温加工的铁制品,金银的低温环境下容易加工的特性让其适合制作各种各样需要精细加工的物品。这里引用一下评论区

不论是大件加工、延展成薄片甚至拉成细丝,从坚硬的武器到柔软的服饰都可以完成。因此,除了满足人类对于审美的追求之外,几乎所有日常物品、精巧的饰品即便没有复杂的加工技术用金银材料都可以胜任,再加上天然华丽的外表,在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就显得极其难得的珍贵了。早在一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开发、利用黄金了,远远早于其他任何金属材料。

饰品礼器、锅碗瓢盆、剪子刀叉笔、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小零件等等不用说了,举两个例子:

比如在欧洲人就经常用金子来修补摔碎的瓷器,因为当时没有其他材料能替代金子来修补这么贵重的中国瓷器。

再比如,假牙。对材料性能要求就非常高,见过金牙、银材料补牙,铜牙貌似也会有但最起码很少见就是了,其他材料古代更不可能。光遍及每个人牙齿问题,黄金材料的地位就不可动摇了。古代镶金牙并不是富人要显摆恶俗的审美,而是因为除了黄金没有更好的材料了,至于同样面临牙齿问题的穷人则没有这条件了。

纳粹收集的犹太人金牙(疑似剧照)

由于大量现代材料的普及,人们已经想当然认为金银只具有货币与装饰作用以及比较有限的工业用途,而把其作为一种优良的日用品材料的属性给忘记了。正是因为在古代材料的缺乏,成就了黄金不可替代的位置。只不过后来开发的材料越来越多,金银材料才从很多领域退出,变成了专门的装饰用贵金属以及流通的货币。

另一个类似的材料是铜,为什么古代铜制品那么多,本质上还是因为虽然材料特性不如金银,但产量大的优势使得铜成为了普通日用品的最好材料。现在还有一些铜手工艺人,能把一片光秃秃铜板敲打成一支精美的水壶。后来还出现了容易熔铸的铝早期产量低甚至价比黄金,但是黄金、白银一直稳稳占据了高端用品的原料地位。

这也能也能解释为什么现代社会与货币无关的铜在古代也是货币材料的一种,其本质还是在于其作为优良材料的广泛适用。再往前到先秦时期,由于陶瓷、铁器等等材料尚未完全开发普及出来,铜的地位甚至堪比后世的黄金。春秋战国时期,君主赏赐的“金多少多少”往往就是指的铜。

人类并不是有意寻找一种材料充当货币的地位,而是因为在古代金银作为原材料的普遍适用与难以被取代的地位,再加上便于分割储藏、不易损耗的特性,最终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从诸多自然材料里脱颖而出就成为了被所有人接纳的一般等价物。

加一句:

题目是有问题的,并没有黄金天然是货币的论断。

原话是: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前者就是强调金银本身的属性不是为了成为货币,后者的意思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货币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具备独特优势的金银自然而然成为了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实际存在早于货币这个词,人类没有主动发明货币,只是给具备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下了定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