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7年华为P10闪存门与2014年苹果iPhone6闪存门在技术上有什么区别?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华为P10闪存门和苹果iPhone 6闪存门,这两件事虽然都围绕“闪存”,但技术层面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对用户的影响,还是有挺大区别的。

先说说2017年的华为P10闪存门

简单来说,P10闪存门的核心问题在于,华为在同一批次的产品中,混用了不同规格的NAND闪存颗粒。具体来说,主要涉及到UFS 2.0和UFS 2.1这两种规格,甚至还有用户报告了eMMC颗粒。

NAND闪存颗粒的“代际”升级: 闪存颗粒就像内存条一样,随着技术发展,会有不同的版本和规格。UFS(Universal Flash Storage)是三星主导的一种移动设备闪存标准,它比eMMC(Embedded MultiMediaCard)速度更快,功耗更低,更适合高端智能手机。UFS 2.1相比UFS 2.0,在读写速度、功耗控制、稳定性等方面都有一定提升。
华为的操作: 在P10的宣传和早期销售中,华为并没有明确告知用户闪存颗粒的具体规格,或者使用了模糊的表述。当一些技术爱好者和媒体通过拆解或软件检测发现,不同批次的P10在使用不同规格的闪存时,就引发了“闪存门”。
技术上的核心差异:
速度: UFS 2.1通常比UFS 2.0在顺序读写和随机读写速度上都有优势,尤其是在大文件传输、应用安装和启动速度等方面,能感受到差异。
功耗: 更先进的闪存颗粒在设计上通常会更注重能效比,UFS 2.1在同等负载下可能比UFS 2.0更省电。
寿命/稳定性: 虽然不是最主要的讨论点,但更先进的闪存技术在耐用性方面也可能有微小优势。
用户感受: 导致用户不满的主要原因是“货不对板”的感觉。大家花同样的钱,但获得的硬件规格可能存在差异,这会影响到手机的使用体验,尤其是在意性能的用户。有人觉得手机应用启动慢了点,或者文件传输不如预期,但有些人可能感知不明显,主要还是心理上的不舒服。

再来看看2014年的苹果iPhone 6闪存门

iPhone 6的闪存门,虽然名字听起来差不多,但技术根源和表现却大相径庭。这次事件的核心在于NAND闪存颗粒的“主控”或“代工”差异,而不是闪存标准本身的升级。

NAND闪存颗粒的“来源”问题: 手机存储是由NAND闪存芯片和配套的主控芯片组成的。苹果作为一个大型手机制造商,不可能只依赖一家闪存颗粒供应商。为了保证供货和成本控制,苹果会同时从多家供应商采购闪存芯片,比如东芝(Toshiba)和闪迪(SanDisk)。
苹果的操作: 同样,苹果在宣传和销售iPhone 6时,并没有详细披露闪存颗粒的具体供应商。当用户通过软件检测发现,不同批次的iPhone 6使用的闪存芯片来自不同的供应商(主要是东芝和闪迪),而这两家供应商在当时使用了略有不同的闪存颗粒,并且,更关键的是,可能存在主控(Controller)芯片的差异,导致实际性能和寿命表现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技术上的核心差异(主要集中在主控和颗粒本身的特性):
主控芯片: 这是整个闪存解决方案的“大脑”,负责管理闪存单元的读写、磨损均衡(Wear Leveling)、错误纠正(ECC)等。不同供应商的主控在算法、效率上可能存在差异。
NAND颗粒本身的制程或架构: 即使是同一种标准的NAND,不同时期、不同厂商生产的颗粒,其内部结构、单元类型(SLC, MLC, TLC)等也可能存在差异,这会影响到速度、寿命和稳定性。
性能和寿命的“差异论”: 当时有说法认为,来自某些供应商(比如早期有传言东芝的某些批次)的闪存颗粒,由于主控或其他原因,在读写速度上可能略慢,尤其是在长期使用后,性能衰减更快,或者实际可擦写次数(Program/Erase Cycles)不如其他供应商的颗粒。
用户感受: iPhone 6闪存门对用户的影响,更多的是一种“潜在的性能和寿命不确定性”。虽然即时性能差异可能不明显,但用户担心的是,我手里这台iPhone 6,用一段时间后,会不会比别人跑得慢,或者寿终正寝得更快?这种对产品长期可靠性的担忧,加上信息不透明,引发了用户的不满。

总结一下两者的技术区别:

1. 问题本质:
华为P10: 混用不同规格/标准的闪存颗粒(UFS 2.0 vs UFS 2.1,甚至eMMC)。这是标准层面的差异。
iPhone 6: 混用来自不同供应商(如东芝、闪迪)的闪存颗粒,更关键的可能是颗粒本身或其配套主控的细微技术差异。这是供应商/颗粒特性层面的差异。

2. 技术差异点:
P10: 主要体现在UFS标准的版本差异,直接影响了读写速度、功耗等。UFS 2.1相对于2.0是明确的技术进步。
iPhone 6: 主要体现在颗粒供应商、主控芯片特性、制造工艺等,这些差异可能导致速度、寿命、稳定性等方面的“潜在”差异,但不如P10那样有明确的“一代”之差。

3. 用户感知差异:
P10: 用户更容易感知到即时性能的差异,比如应用打开慢、文件传输慢。
iPhone 6: 用户更担心的是长期使用后的性能衰减或寿命问题,即时感知差异相对较小,更多是心理层面。

4. 信息披露:
P10: 华为被指责在宣传上不够透明,甚至含糊其辞。
iPhone 6: 苹果在供应商信息披露上不够透明,用户无法得知自己拿到的是哪家供应商的颗粒。

总的来说,P10的问题更像是“我们给你的X版本,但有些人拿到了X1版本”,而iPhone 6的问题更像是“我们从A、B两家都买了同一种‘X’,但A家的‘X’和B家的‘X’,在内部细节上可能有点小区别,我们没说清楚”。前者直接,后者隐晦,但都因为信息不透明和潜在的产品体验差异,引起了消费者的不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

哈哈,果不其然,又成海军了

华为现在对这事都保持沉默了,我这海军不听号令,那是不是要被军法从事了?

我就是这么认为的,爱咋咋地吧!

我还帮OV说不少好话,为啥就某些人家我不太愿意说呢?

之前印象还不错,就是后来看各种洗脑行为,太反感了。

就酱,又不靠软文混饭吃,也没想圈粉,更不在乎掉粉了,爱咋咋地。

——————————————

原答案

这个问题其实挺郁闷的。
之前还没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先是疏油层的问题。
当时听说P10是五代屏,觉得挺好啊,后来听说没疏油层,哦,没有就没有呗,反正要贴膜,之前三星不也有过什么技术问题上不了疏油层嘛,多大点事?
结果后来再一看网络,我的乖乖,吵的满天飞,说啥偷工减料,抠门,周扒皮什么都有,当时挺无语,疏油层均摊到每部手机最多几毛钱的成本,可是网上各种公式算来算去,就成了巨量资金了,结论就是抠门,偷工减料,几千块的手机为了几毛钱都省。
当时心想,我去,多少人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啊?
而用了更抗摔的五代大猩猩屏那么多人确只字不提,难道五代大猩猩屏的代差却低不上那几毛钱。
而同时网上冒出无数的裸奔人士,我才知道除了我们日常见到大多数人贴膜之外,有那么多坚决不贴膜的(当然,这是人家自由,也不好说什么)。
说实在当时看到这种铺天盖地言论,感觉脊梁骨凉飕飕的。

也许没有之前的这个疏油层,我也会跟着批评华为的,但当时真的不想跟风。道理很简单,不想被当傻子耍,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吧。

不过过去几个月了,平心而论还是希望华为记住这个教训。
差距就是差距, 虽然用系统的思维看问题,对整机来讲性能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体现在局部场景,但字面差距太大,说不过去,最主要的还是混用。换我买到emmc的也不爽,也许我也会上网上叫,如果能给我换成UFS的呢,多好,干嘛不叫(当然心里清楚,这东西也相差不了几块钱,偷工减料谈不上,否则我后来哪还会依然买emmc的手机)。
今天买了个无线鼠标吧接受器弄丢了还不爽呢,幸亏后来找到了。
如果plus用UFS,普通用emmc会好很多。毕竟价钱不一样,心里不平衡也没用。

但是这样的头不能开,作为用户怎么知道你出于什么目的,会不会测评用UFS,卖给用户是EMMC,就说你偷工减料,你也没有办法反驳。

但归根结底那个节点,华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一点点问题,肯定是要被黑的,这个没办法,商场如战场(这句话好像又特么的政治不正确,大嘴犯同样的错误,只不过我是打酱油的,他是大boss,影响不一样啊 )。

还是那句话,疏油层问题让我看清了这个网络世界。所以不想无意之中成为别人的打手。

另外,也和公关水平(或许是策略,毕竟华为任大老板走过的路多,过份的玩吵着可能也是有顾忌的)有关吧。
比如水果电池问题,网上有人硬生生的说成苹果的牛逼之处,因为人家说你的手机还不一定用到两三年呢,咋整?
反正最后各种言论和和稀泥,这是也就算过了。

另外,现在大家都流行去掉耳机孔,人家去掉是潮流,如果你让华为率先去掉试试?
照样是偷工减料,抠门,周扒皮!
虽然去有去的理由(比如因为空间,可以有更多的电池容量),但的确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方便。
但如果换作是华为,就是你技术不过关,别人能塞下那么大的电池,你干嘛不能,垃圾!
最后,华为mate10Pro也去了,但为了防水,幸好是这件事走在了最后。

所以啊,互联网时代也没什么道理可以慢慢讲的,讲的再多抵不上人家一句偷工减料,讲道理还是要靠嗓门大啊。

哈哈,经过这些时间,我竟然从彻底的性价比粉变成经常连OV都要帮他们讲几句道理的了,之前可是极度讨厌这两家的。
当然,我说的性价比粉是指综合的,可不是光看参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