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红楼梦》流传下来的只有70回而不是80回,那么红学探佚会有什么变化?

回答
如果《红楼梦》真如某些说法那样,只流传下来了前七十回,那么红学研究的面貌,我敢说,会与如今我们所见的截然不同。这绝非是简单的“少了十回”那么简单,而是会在根本上改变我们理解这部巨著的视角、探究的方向,甚至对曹雪芹本人及其创作意图的认识。

首先,最直观的,“悲金悼玉”的终局猜想将失去绝大部分依据。我们现在对林黛玉和薛宝钗命运的推测,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庚辰本、戚序本等抄本中“后面有宝玉娶宝钗,黛玉焚稿断痴情”的脂批指引。如果只有七十回,那么这段“宝黛钗”情感纠葛的最终走向,就完全陷入了迷雾。我们会看到黛玉的病重,宝钗的“金玉良缘”迹象,但那一句句“宝玉娶宝钗,黛玉已是泣残红”的脂批,将如同空中楼阁,失去支撑。

那么,红学家会怎么“探佚”呢?

可能性一:更加强调“因果报应”与“家族衰败”的必然性。 即使没有明确的结局,前七十回已经清晰勾勒出贾府由盛转衰的轨迹。黛玉的敏感多疑、宝钗的圆滑世故、宝玉的叛逆不羁,以及王熙凤的弄权贪婪,这些人物的性格与行为,无不预示着贾府的覆灭。探佚者可能会更集中地从这已有的线索中,去推导一个“合情合理”的衰败过程。比如,可能会认为王熙凤的贪婪最终会暴露,导致贾府遭受政治打击;或者宝玉因为厌恶官场,最终选择出家,而他的出家反过来加速了家族的衰落。

可能性二:更加侧重于“情节的呼应”与“草蛇灰线”。 许多脂批也指出了前七十回中一些伏笔的安排。比如,晴雯的“判词”虽然在“芙蓉女儿诔”中得到了回应,但如果后面少了晴雯被逐、夭亡的情节,那么“芙蓉女儿诔”的悲情色彩将会更加独立,探佚者会去寻找晴雯真正“夭亡”的证据,或者去推测宝玉在情感上如何“补偿”她。又比如,警幻仙姑的“太虚幻境”对十二钗命运的判词,将是探佚的重中之重。少了后四十回的对照,这些判词的解读将更加自由,也更加考验探佚者的逻辑能力。探佚者会围绕“风月宝鉴”的故事,去寻找宝玉最终的“色空”抉择,甚至可能认为宝玉最终会因为某个极端事件,看破红尘。

可能性三:更加突出“写实”与“批判”的层面。 即使没有了后四十回,前七十回对封建社会、官场腐败、婚姻压抑的揭露已经相当深刻。探佚者可能会认为,曹雪芹的本意并非要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局”,而是通过对贾府这个“小朝廷”的描摹,来影射整个社会的病态。因此,探佚的重点可能会放在“贾府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无可挽回的地步”,以及“这种衰败是否具有普遍性”。

其次,对“曹雪芹”本身的认识也会发生偏移。

“写悲”的意图会更加凸显,而“写乐”的痕迹可能被淡化。 许多人认为后四十回中有“宝玉成亲”、“贾府短暂复兴”等情节,这似乎与“写悲”的基调有所出入。如果只有七十回,那么曹雪芹“句句是血,字字是泪”的悲剧写作风格会显得更加纯粹和统一。探佚者可能会认为,曹雪芹的初衷就是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写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他所展现的“乐”只是为烘托“悲”而设的短暂幻影。

“续书”说可能会更加盛行。 如果后四十回确实是高鹗所续,那么在只有七十回的“原著”面前,高鹗的续书将失去直接与“曹著”进行对比的参照点。但同时,如果前七十回已经能够自成一体,且很多人物的命运线索并未明确给出,那么“高鹗续书”的嫌疑反倒会更难辩驳。探佚者可能会更加倾向于认为,曹雪芹的原意就是“未完”而非“烂尾”,然后去推测他“未完”的意图。

“口传”与“散稿”的说法会得到更多关注。 如果只有七十回,那么“曹雪芹在世时,手稿已经散佚”的说法,可能会被更多人接受。探佚者会更注重搜集和梳理现有的脂批、题跋等“二手资料”,试图从中还原出曹雪芹的“原貌”。

再者,红学研究的“阵营”和“争论点”也会有所不同。

“程高本”的地位将更加尴尬。 我们现在对《红楼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程高本”基础之上的。如果“原著”只有七十回,那么程高本的“权威性”将大打折扣,研究者会更加倾向于挖掘和分析各种抄本,特别是庚辰本、戚序本等“脂砚斋”系统的抄本,因为它们被认为是更接近曹雪芹原笔的原貌。

“索隐派”的生存空间可能被压缩,但也可能找到新的切入点。 传统的索隐派,如考证某人影射某事,其依据往往会跨越前后四十回。如果少了后四十回,索隐的“证据链”会断裂。但反过来,他们可能会更专注于在前七十回中,寻找隐喻和象征,比如对某个历史事件、某个政治人物的影射,从而在有限的篇幅里做文章。

“版本学”的重要性会进一步提升。 如果七十回是“原著”的终点,那么各种版本间的细微差异,以及脂批的真伪辨析,将成为红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探佚工作将更多地依赖于对文本的“校勘”和“解读”。

举个例子来说明变化:

比如,我们现在谈到“晴雯被逐”,很多人会联系到后四十回中晴雯的死亡。但如果只有七十回,那么“晴雯被逐”本身,以及宝玉对她的怜惜,可能就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但未有明确结局的悲情事件。探佚者会去猜想,宝玉在晴雯被逐后,是如何“思念”她的?他有没有为她做点什么?或者,他是否会因为这件事,对贾府的等级制度和人情冷暖产生更深的厌倦?

又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个情节在七十回里已经非常精彩。但如果少了后面刘姥姥与巧姐的“因缘”,那么探佚者可能会去思考,刘姥姥的出现,在《红楼梦》的整体结构中,究竟是为了衬托贾府的奢华,还是为了在看似“大团圆”的结尾中,埋下一点“出世”的线索?

总而言之,如果《红楼梦》只有七十回,红学探佚将不再是围绕“后四十回”的真伪和内容展开,而是会转向一种更“纯粹”的文本解读,一种对曹雪芹“已知”部分命运线索的深挖,以及对作者“未竟”之志的自由想象。这将是一个更加“碎片化”、更加“多元化”的红学世界,也无疑是对探佚者功力的一次极致考验。少了后四十回这根“拐杖”,红学探佚这辆车,将要依靠自身更强的“引擎”来前行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探佚学”,在周汝昌提出的“红学四大分支”中是排名最末的,其余是“曹学”、“脂学”、“版本学”。

自从刘心武以后,探佚学在“红学”中已逐渐式微,我能查到的关于探佚学的综述论文中,基本也就停留在刘心武这个时期了。探佚学比较著名的人物有周汝昌、梁归智、丁维忠、刘心武,其四人的观点都有人批驳。周岭所著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剧本,八十回后的情节应该也属于探佚的内容。

现在,探佚学似乎有让位于“成书过程研究”的趋势。从张爱玲、蔡义江到沈治钧乃至一些民间红学爱好者,成书过程研究和版本学相结合,能动摇探佚的根基——曹雪芹到底写没写完《红楼梦》?或者更大胆一些的假设——曹雪芹构思完《红楼梦》的整体情节了吗?

我本人是不看好探佚学的,对八十回后的情节走向也没有特别强烈的个人观点。因此本回答着重于从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角度,去解释一下探佚学的方方面面,对于题主的问题,希望可以借此稍作说明。

也请邀请我的 @广寒宫在编兔子 见谅,因为我这种读了一大堆曹学的人,是很难对人物命运走向有什么“个人判断”的,脑子已经被洗过无数遍了。可能回答这个问题就很枯燥了。


搞探佚的人,自然认为《红楼梦》迷失的部分是“可探佚”的,可供探佚的素材主要有:

第五回的判词、曲词

脂批中透露的重要线索、情节

带有隐喻、象征意义的诗词、戏曲、谜语、花、花签、风筝、配饰等等

第一回的《好了歌》及甄士隐之解注

以及一些明显的有待展开的情节

但这些素材只能探佚出情节片段,不可能探佚出完整的故事架构,更不可能探佚出原文的文字。探佚学的困境也就在此,情节片段如何发展成八十回后的文字,此一点无从知晓,那整个探佚学就始终没有一个权威结论。


因我个人认为判词是最最重要的线索,下面就以判词顺序开始分析

第一首判词是晴雯的——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甲戌】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

已经出现“寿夭”二字,哪怕只有七十回,晴雯的死亡也是确定的事。七十回以前晴雯重病初愈,为坠儿的事得罪了人,第七十回还写了晴雯前日放了一个大鱼风筝,惹宝玉不高兴。再加上判词中“毁谤”二字,晴雯被人构陷也应该是一种探佚的方向,只是想不到因为她能够抄检大观园。不过恐怕袭人在第三十四回向王夫人的进言,就会被更多人视作导致晴雯死亡的“毁谤”之一。

所以晴雯在情节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她自己的命运,更是让大观园盛极转衰的大关节之一。没有了晴雯夜里嚷嚷有人跳墙的这件事,也没有贾母动怒要严查大观园关防问题,我想很少人能够想到贾府自己能先抄起自己的家来吧。即使有甄家送东西影影绰绰像是为抄家伏线,如果没有看到第七十四回、七十五回,也想不到甄家的事情居然是先应在抄检大观园上。


第二首判词是袭人的——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甲戌】骂死宝玉,却是自悔)

有了这首判词,加上蒋玉菡和袭人通过宝玉交换了汗巾子,并蒋玉菡亲口提了袭人的名字,袭人和蒋玉菡的姻缘就确定了。连后四十回都不敢翻过来的。再加上宝玉第三十五回专门托莺儿给这两条汗巾子打络子,更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七十一回到八十回,袭人戏份不重,不过是通过一些细节,把她所谓“告密”的罪名给洗去大半。

第二十回脂批——“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第二十八回是蒋玉菡出场的一回,庚辰本回前批——“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始终,非泛泛之文也。”此两条重要脂批不仅透露了袭人与蒋玉菡的结合,还透露了宝玉和宝钗的结合以及贾府败落后宝玉夫妻要靠蒋玉菡接济的窘境。这些也都与七十回后的文字无关,不影响现在红学界对袭人、蒋玉菡相关情节的探佚。


第三首判词是香菱的——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甲戌】拆字法),致使香魂返故乡。

脂批已经讲了拆字法,再加上画册上的桂花,“桂”字应该可以确定。桂花下莲枯藕败,是英莲的命运——香魂返故乡,也是确定的。如果没有七十回以后的文字,读者们对香菱的印象应该停留在石榴裙一事上,那时节香菱还想着“夫妻蕙”呢,还怕为石榴裙的事情怕薛蟠吃醋呢。薛家上下对香菱都很好,“桂”字应在薛蟠娶的正妻身上,也是很可能被推测出来的。其实第六十七回照理说应该隐隐提到夏金桂才是,毕竟是薛蟠出门一趟的总结,可惜这一回是不是曹雪芹笔墨还存疑,所以香菱命运没有在这一回伏线倒也情有可原。

除判词外,第一回癞头和尚就已经把香菱“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讲得清清楚楚。第四十八回脂批,更是讲了作者为了香菱这个人物用了何等巧妙绵密的笔墨——

【庚辰】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然阿呆兄又如何方可远行?曰名不可,利不可,正事不可,必得万人想不到,自己忽一发机之事方可。因此思及情之一字乃呆素所误者,故借情误二字生出一事,使阿呆游艺之志已坚,则菱卿入园之隙方妥。回思因欲香菱入园,是写阿呆情误,因欲阿呆情误,先写一赖尚荣,实委婉严密之甚也。

这一段脂批实际上并没有暗示香菱的命运,但却揭示了作者在巅峰状态下是如何架构《红楼梦》的文本的。要有一种意旨,这种意旨使得香菱必须和大观园相联系;要有一种映照,这种映照使得一人之性情命运和其他人的产生对比、勾连;要有一种“草蛇灰线”,第一回的英莲的根基,隔了四十多回终于显山露水;要有一种“背面敷粉”,实为写香菱,却拉出来一大群人陪衬,这陪衬的过程中还不忘埋下人物性格的伏线。这样的手法,确实难得极了。

然而以为作者能以这种手法架构所有的文本,我却不敢苟同,诸君不见林如海的死期不明,人物年龄混乱?诸君不见七十回后,情节推进明显加快,突然出现一个人物,两三回中就要了结他的故事?香菱正好赶上了七十九、八十回的这趟快车,我们才知道她遇到了夏金桂,得了重病,命不久矣。可是有的红学家就是以这段脂批的要旨去探佚八十回后的文字,不拘哪里出来一个王孙公子,就非得要和主角的命运相联系;不管脂批议论些什么,必要落到实处,探佚的时候简直就是拼图而不顾整体情节的节奏了。要是没有七十回以后的十回,说不定探佚里就会出现香菱如何贤惠的内容,去映照四十八回的这段重要脂批了。

(未完待续,太长了,我也别一次写完了,省得大家看着也累)

user avatar
比如大家没有看到晴雯的死,仅凭前70回的内容,红学会怎么推测晴雯之死呢?

好问题。

先来看可供推测晴雯结局的文本依据: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红学研究爱好者首先一定会从这段话里找人名,好比从“钗于奁内待时飞”里面找到了“时飞”两个字,于是给宝钗和贾雨村来了个拉郎配一样。判词里也的确有一个人名,即彩云。

彩云在前七十回最后一次有份量的出场,是“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偷了太太玫瑰露给环哥儿,栽赃玉钏儿。彩云在前七十回里形象很差,跟环哥儿私通,偷东西,陷害玉钏儿。如果今本仅存前七十回,彩云的形象就只是一个贼而已,恋上庶出少爷,为他偷东西害人,最后还被甩了。这段情节会将研究者引向一条错误的道路——晴雯结局将与彩云有关。

彩云的结局,恰好在第七十回:“彩云因近日和贾环分崩,也染了无医之症。”用“彩云易散”来形容,恰好扣得上。(你说巧不巧?)

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也有一桩盗窃事件:坠儿偷了平儿的虾须镯被发现,平儿特地嘱咐麝月:“晴雯那蹄子是块爆炭,要告诉了他,他是忍不住的,一时气了,或打或骂,依旧嚷出来不好。”晴雯知道后果然把坠儿收拾了一顿“气的蛾眉倒蹙,凤眼圆睁,即时就叫坠儿”,用簪子把坠儿的手乱戳,骂一顿叫他妈来撵了出去。可见晴雯对盗窃案一向眼里不揉沙子,而彩云恰好是个贼。

彩云的靠山是赵姨娘(或者说,两人是互相取暖的关系),赵姨娘的头号仇人是芳官,为蔷薇硝之事(蔷薇硝是贾环打算讨来给彩云的,也是彩云说破“他们哄你这乡老呢”,又把彩云牵涉进去了),赵姨娘跟芳官彻底撕破了脸,“娼妇粉头”“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赵不死的”都骂了出来,而在七十回一开头,就有一段晴雯在床上跟芳官玩闹,摁着芳官胳肢的情节,看得出关系非常亲密。加上前文晴雯替芳官洗头、宝玉到芳官处蹭饭,晴雯用手指戳芳官额头笑骂等情节,可以佐证这个观点:晴雯跟芳官从感情上是一伙的。

如果七十回后散失,我们有理由相信,芳官和赵姨娘的战斗还会升级,从而波及彩云和晴雯,进而波及宝玉、贾环、王夫人等。两边针尖麦芒对上了,牙尖嘴利的晴雯会怎么看彩云?命不久矣的彩云又会怎样还击?最后的致命一击会不会是赵姨娘给的(因彩云之死)?当然,赵姨娘到王夫人那里嚼蛆未必有用,但如果到贾政那里嚼一嚼呢?

因此,拜张狂恣肆的芳官所赐,彩云赵姨娘一伙至少看起来很有弄死晴雯的动机。“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扣在赵姨娘头上妥妥的不亏。判词也对得上,伏笔线索也接得上。晴雯之死可能就会是这么一个样子。

具体一点呢?晴雯的死法也可以据前七十回文本瞎JB推一下。

70-80回中,死的最重要人物是晴雯;抽掉这10回,前70回里还有一个丫鬟死得比较重要:金钏。

而金钏之死,最致命的原因是她教唆宝玉“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说彩云与贾环私通,间接造成了金钏投井,不算冤枉她。

玉钏儿有多怀念死去的姐姐,她就会有多恨彩云。这丫头性气上来,连宝玉都敢恨(亲尝莲叶羹那段),不要说彩云。彩云的盗窃案终究是一个把柄,如果哪天玉钏儿拿住了彩云和贾环的什么,吵嚷出来替姐姐报复,看起来也并不奇怪。

在此情境下,赵姨娘会本能地把祸水往宝玉身边引,教唆贾环去拿宝玉的把柄。也许他拿住了宝玉和芳官?甚至宝玉和晴雯?闹到贾政那里去,贾政怒火攻心,就算不打儿子,也会命王夫人立刻发落了这两个狐媚子。

然后晴雯和芳官则会百口莫辩,生生冤枉死。

晴雯身体不坏,病补雀金裘说她“素习是个使力不使心的,再素习饮食清淡,饥饱无伤”,不看70-80回,很难想到她会是病死的,估计会往自尽这个方向猜。怎么自尽呢?估计还是投井(或者投河投湖),其次则是跳楼。因为黛玉《五美吟》里,西施沉江,绿珠坠楼。投水自杀跟金钏犯重,那就跳楼吧,落花犹似坠楼人,很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红楼梦》真如某些说法那样,只流传下来了前七十回,那么红学研究的面貌,我敢说,会与如今我们所见的截然不同。这绝非是简单的“少了十回”那么简单,而是会在根本上改变我们理解这部巨著的视角、探究的方向,甚至对曹雪芹本人及其创作意图的认识。首先,最直观的,“悲金悼玉”的终局猜想将失去绝大部分依据。我们现.............
  • 回答
    发现《红楼梦》后半部分的曹公真迹?这个假设本身就足以让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乃至更广泛的文化界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地震,其影响之深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终结旷日持久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之争,解开历史的迷雾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影响。自曹雪芹去世后,人们苦苦寻觅后四十回的真迹未果,留下了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充满戏剧性的假设!如果某天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后四十回确为曹雪芹所作,那对整个红学界,以及广大《红楼梦》读者而言,无疑将是一场颠覆性的地震。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反应和局面,尽量详细地展开:一、 红学界的地震与重估: “伪说”崩塌,作者之争尘埃落定: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改变。那些几.............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奇思妙想,如果人手一本风月宝鉴……这世界怕是要热闹非凡,也未必是件好事。首先,得说说这风月宝鉴的“功能”了。宝玉当年用它照出了林黛玉的影子,看到了她“情情情”三个字,后来又照出薛宝钗的“山中高士晶莹雪”,也看到了“山色”与“淫情”。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能看到一个人内心最真实、最原始的欲望.............
  • 回答
    哎呀,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假设!要是咱们林妹妹,那个病怏怏、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突然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东北大妞,那《红楼梦》这出戏,可就唱成了一出大戏,而且是那种自带BGM,时不时还能蹦出几句二人转的戏!你想啊,首先这身子骨就不一样了。东北姑娘,那叫一个皮实!风里来雨里去的,就算冬天零下二三十度,也敢.............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香港电影黄金时代那些风华绝代的女星们,在她们最美的年华里,有机会演绎那一部荡气回肠的《红楼梦》,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那绝对不是简单的影视化改编,而是将她们各自独有的风韵与宝黛钗的灵魂进行一次极致的融合,呈现出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东方古典美学盛宴。首先,我们来聊聊林黛玉。要饰演黛玉,需要的.............
  • 回答
    如果某天,那本被许多人视为笑谈的癸酉版《石头记》被确凿无疑地证明,就是曹雪芹当年呕心沥血写下的《红楼梦》的原始稿件,那么当下那些曾经嗤之以鼻、冷嘲热讽的评论家、学者、甚至寻常读者,他们的反应将是复杂而戏剧化的。首先,那些曾经信誓旦旦断言其荒谬、其不可能是《红楼梦》底稿的专家学者们,将会经历一个极其尴.............
  • 回答
    哎呀,导演这活儿可真是有意思,尤其是拍《红楼梦》!这可是个大工程,得挑对人,不然就糟蹋了曹公的那些经典。要是让我来导,我可是要把每个角色的灵魂都找出来,让他们活在荧幕上。别说什么AI写的东西,我这可是实打实琢磨出来的,一个个演员都得是我心里过过筛子的。先说我们的大主角,林黛玉。这姑娘啊,得是个灵秀脱.............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恐怕无法直接回答,因为我没有办法知道你小时候具体看了什么版本的《红楼梦》。不过,我可以帮你梳理一下,让你自己来判断一下你所看到的,是否可能是“假的”红楼梦。“假的红楼梦”这个说法,其实可以有很多种理解。在我看来,最常见的可能性有几种:第一种:儿童改编本或删节本你小时候看到的,很可能是专门为.............
  • 回答
    薛姨妈为宝黛保媒,为何最终不了了之?真假意之间,藏着贾府的复杂人心《红楼梦》中,薛姨妈一句“我倒要给你们做个媒”的话,曾让不少读者为宝黛二人的未来燃起一丝希望。然而,这段看似美好的姻缘,最终却在贾府错综复杂的利益和人情世故中,不了了之。那么,薛姨妈为何会突然提起保媒?她的真心又是几分?这背后又折射出.............
  • 回答
    这可是个劲爆的问题!蝙蝠侠为了哥谭和平跟小丑谈恋爱?光是想想都觉得这剧情能写一本小说的字数。如果真有这么一出,红头罩杰森·陶德的立场嘛……那可就复杂了,而且绝对有话说,说起来还有不少道道。首先得明白红头罩的底色。杰森可不是什么循规蹈矩的二代罗宾。他死过一次,被小丑亲手折磨致死,然后又被拉了出来,带着.............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一下子把“健身”和“红包”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东西绑在一起了,确实得好好算计一下。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笔账: 年费: 36500块。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一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每天去练一小时: 这是一个硬性条件,意味着我得保证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投入到健身房里。 .............
  • 回答
    小野酱在日本人婚礼上蹭吃蹭喝并送假红包的行为,无疑触碰了许多人对于礼仪、尊重以及人际交往的底线。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本身:违背社交常识和婚礼习俗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这件事可能包含的关键点: “蹭吃蹭喝”:如果小野酱是以非受邀或不属于正常宾客的身份,仅为了免费.............
  • 回答
    网红直播带货假货判刑加重,最高可达十年,其中“销售明知”的界定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直播行业的生态。首先,我们来谈谈“销售明知”的界定。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复杂的法律考量。简单来说,“明知”指的是经营者(在这里是网红直播带货的商家或平台)清楚地知道自己销售的是假冒伪劣商品,但仍然选择将其卖给消.............
  • 回答
    关于红芯浏览器(Redcore Browser)是否自带虚假证书用以监控 HTTPS 内容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问题。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步步拆解,看看信息是怎么传播的,以及专业人士的分析是怎样的。事情的起因,大致可以追溯到2018年。当时,红芯浏览器作为一款“自主研发”.............
  • 回答
    这网红在上海Costco拍的照,愣是给人一种置身洛杉矶的错觉,结果被搬到国外一公开,好家伙,立马炸开了锅,引发了一场关于“虚荣心”和“攀比心”的大讨论。这事儿说起来,咱们谁没点儿那点儿小心思呢?可真要是被这玩意儿绑架了,那就真是得不偿失了。话说回来,要说这虚荣心和攀比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其实,它们就.............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如果战争在今天爆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无法直接参与战争或做出个人选择。但若从道德、伦理和现实角度分析,人类在面对战争时的决策往往涉及复杂的权衡,而我的思考会基于以下几点: 1. 战争的本质与人类的道德困境战争是人类文明中最残酷的冲突形式之一,其本质是对生命的毁灭、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对人性的考验.............
  • 回答
    如果乌克兰不投降,导致俄罗斯进入巷战,战争的走向将极其复杂且残酷,可能对各方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形态的演变:从阵地战到巷战1. 俄罗斯的战术选择 传统阵地战的失败:俄罗斯在2022年入侵乌克兰后,初期依靠装甲部队和空中优势快速推进,但乌克兰的顽强抵抗(如哈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