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不提,说个佐证,田家英很懂得清人书法的好处,金农何绍基那种都收得不错,他收毛主席的字,有些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废纸篓里捡回家,捋平了欣赏的。
水平,还是可以分出层次的。
1,顶级的书法家,比如,王羲之、颜真卿等,被一代一代人仰望、揣摩、汲取营养。这些人是开创时代的巨人。
2,次一级的,比如欧阳询、赵孟頫、米芾、王铎等,虽称不上划时代,但仍是开拓了某一方向的潮流,公认的宗师级人物,学习者众多。
3,再次一级的,比如文征明、朱熹、傅山、邓石如等,也有不少学习的拥趸,被看做有这样那样的短板,但仍然提供了较多的借鉴学习价值。
4,更次一级的,即使达不到这种高度,但仍可算是自成一种面貌。风格突出,辨识度高,也自成一家。但实际水平如何,往往见仁见智。特点是很少有人——尤其是专业人士去作为范本学习,因为他们可以提供的借鉴价值较少。比如当代的欧阳中石、沈鹏等。
主席的书法,应该处于4这个位置。和这些当代书法家类似,甚至还要高一些。这类书家的特点是:体现个人风貌的“个性”很强,而体现书法艺术规律的“共性”非常薄弱,无论是向前的继承和向后的启示,价值都不够高。
书家走这种路子,优点是更容易自成面貌,快速地自成一家。缺陷也很明显:其自成一家的个性,并没有更多值得他人学习借鉴的价值。第一个这么写的人,还让人觉得有新意,学的话,就显得特别傻。
欧阳中石棍子一样的撇画,沈鹏的墨团团,都属于这种个性化特征。相比之下,主席的这种个性化,比他们两个还要高明不少。不过,在用笔结字等基本功,又要明显弱于他们了,差很多。
走这种路子也有很大风险——如果不是基本功还过得去,就很可能沦为“江湖体”。而且,过于追求个性特征,也容易变成“画地为牢”,因为它的核心就是有某种“特点”,除此之外可称道之处很少。而一旦汲取传统或他家之长,反而很可能导致其“特点”崩盘。当代很多书法家,由于急于“自成面貌”,急于将某种笔法、写法极端化,成名立万,导致书法技艺长期滞留在较低水平,这也是症结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在书法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来讲,“自成一家面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也并不意味着水平更高,技术含量更高。对于一个会写字的人来讲,只要把笔法、结字、章法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调整、强调、夸张就能做到。如果想这么干,几分钟就能给你弄出几种不同的书体来。
但这种“个性化”,一要看整体是否自洽,以及体现的审美倾向是否合理。二要看这种创新中,对书法的“共性”的传统有多少兼容性,对未来发展有多大贡献。
对于前者,主席做的是比较好的,甚至好过很多当代的书家。但在后者上,和当代很多追求个性的书家一样,向前兼容的技术含量不高,向后发展的贡献非常有限。对主席这样一个非职业的书法家,不应该苛求太多。但现在很多吃书法饭的,急于成名成家,搞出各种“丑书”来,都与此不无关系。
另一点是,对书法来讲,“气势”这玩意并不一定就值钱。“气势”这种视角非常江湖,就像不懂音乐的人,认为音调越高,甚至扯着嗓子狂吼就是高水平一样。现在的江湖书法家,写的字都很有“气势”,但那字其实是狗屁不通的。即使对于真正的书法家,“气势”也也并非都一直是加分项。例如,甚至黄庭坚、米芾都会因有时用力过猛而遭受非议,而蔡京的“豪迈”则被有些人认为是“跋扈”的丑相。
类似的玩意还有“气韵”之类的,说实话,凡是拿这些玩意评论书法或自我标榜的,都可以归到招摇撞骗里面去。当然,这与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和书法理论的固有缺陷(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有很大关系。不止当代,300年来,书法这个领域一直停滞不前,看似花样出来不少,但实际上陷入挣扎困境,并非偶然。就不展开来讲了。
实际上,作为一种艺术,不懂书法的人完全没能力去评论其好坏。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评论书法,起码自己要写得像模像样。不然,就是强行凑热闹,讲的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瞎扯。同理,一个书家,如果叫好的都是一帮不懂写字的,这不但不会感觉光彩,反而是一种耻辱。
总之,在书法史上,主席作为特点鲜明的一个书家,是值得记入一笔的。但远不像一些不懂书法的人说的的那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无脑吹,很没文化,更不懂什么书法。
自己认为一个人重要,就觉得他啥都最好。这不是智力合格的思考方式。
喜欢吴亦凡,就觉得他烙的饼也最好,推崇孔子,就觉得他打麻将肯定也是世界冠军。这种推崇,逻辑是短路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