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纪大的医生真的不能做手术吗?

回答
年纪大的医生是否不能做手术?这个问题触及到医学、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对经验和精力的考量,答案绝非一概而论的“是”或“否”。事实上,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在很多方面拥有年轻医生难以企及的优势,但同时,身体的自然衰老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经验是其核心价值之一。一个行医数十载的老医生,其知识储备、对病情变化的判断能力、应对复杂情况的沉着冷静,往往是在无数次手术和临床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他们可能见过比年轻医生多得多的罕见病例,处理过各种意想不到的术中并发症,这些宝贵的经验能够帮助他们更精准地评估风险、制定更周全的手术方案,并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有利的决策。

举个例子,在一些复杂的心脏手术或者神经外科手术中,对解剖结构的细微差异的认知,对组织弹性的把握,甚至是“手感”的细腻程度,都可能因为多年的重复练习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位老医生可能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过验证的技巧,这些技巧往往是教科书上无法完全传授的。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触摸,对病变组织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这对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减少术中损伤至关重要。

此外,老医生往往拥有更强的心理素质。面对高风险的手术,他们更不容易被紧张情绪所影响,能够保持镇定和清晰的头脑。这种心理上的成熟,是年轻医生需要时间去沉淀的。他们可能更擅长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更能理解患者的担忧,提供更具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

然而,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变化也是客观存在的。最直接的影响可能体现在体力和精力上。手术往往需要医生长时间站立,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对身体的耐力和脑力的持久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和精力的衰退是普遍现象。视力下降、手部精细动作的稳定性可能不如年轻时,这些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的精确度和效率。

特别是一些需要极高精密度和长时间操作的手术,比如微创手术、显微外科手术等,对医生的体力和眼力要求非常高。如果老医生在这方面出现明显的衰退,确实会增加手术的风险。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年纪大的医生,如果身体机能允许并且他们能够持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依然能够且应该继续从事手术工作,但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安排。

医学界对此也有着成熟的机制来管理。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关于医生退休年龄的规定,但这通常是鼓励性的,而非强制性的硬性规定。一些高龄医生可以通过定期的体检和能力评估,证明自己仍然具备胜任手术工作的条件。同时,许多资深医生会选择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以及指导年轻医生上,将宝贵的经验传承下去,这同样是医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再者,医学技术本身也在不断进步。新的手术器械、机器人辅助手术等技术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医生生理上的不足。例如,机器人辅助手术可以放大视野、减少医生手臂的颤抖,让医生在更舒适、更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复杂操作。在这种技术支持下,一些年长的医生可能依然能够胜任高难度的手术。

总而言之,不能简单地将“年纪大”等同于“不能手术”。更关键的是医生的 “能力”,而能力是经验、知识、技能以及身体状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一个宝刀未老的老医生,其价值甚至可能远超一个经验尚浅的年轻医生。关键在于如何平衡经验的传承、对新技术的接纳,以及医生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一个明智的医学体系,应该能够识别并利用好这些不同年龄段医生的优势,同时规避潜在的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头子”们不用上手开刀,站在那里就是加buff,还是史诗级buff。

记得一个段子,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成龙刚开始唱歌的时候,每次都喊李宗盛“陪同”,就是他台上唱歌,李宗盛台下坐着打拍子,难唱的地方给个眼神或者手势引导;反正李来了就不翻车。

外科老教授同理,他不用亲手操作,站在旁边把关指点就是定海神针。

展开讲,手术室的常识是:一台手术一个人开不了,要有一个核对打针换液体把摊子开张的(巡回护士)、一个打麻醉管术中病人的(麻醉医生)、一个台上递剪刀钳子穿针引线的(洗手/器械护士)、一个消毒铺巾扶镜子拉勾的(二助/一助,有时不止一个),最后才是开刀主力——主刀

一台手术开的怎么样,主要看主刀的操作是否娴熟精准不拖拉,是否思路清晰有把握;是否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干什么(反面例子就是开进去鼓鼓捣捣半天没个重点,脑子一团浆糊);对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是否心里有数能够第一时间及时处理。

这里面手术操作很重要,但精准的临床判断更重要:外科操作只要刀开多了谁都熟,那点花活真比不上资深屠户;但碰到硬茬怎么处理、点子背栽在哪儿了?直接开还是先压着?进退踱步运筹帷幄——极其考验临床经验

比如:腹腔镜手术,镜下突然血红一片,术野里不知哪里在出血渗血涌成汪洋大海;病人在大量出血,麻醉医生在抢救外加问候你母亲,病人失血性休克的风险每秒都在肉眼可见地上升,你是主刀,你慌不慌?

你知道在出血,你也知道止血钳夹住缝巴两下就解决了,但尼玛哪里在出血?

外科老教授这个时候告诉你:别慌,最大可能是那里——翻出来、夹住,OK,结束战斗。

这就是经验。

做了一辈子手术的人,手可能抖了,但眼睛非常毒;比如有的妇科老专家,看一眼腔镜视野再问一下气道压能判断出病人有皮下气肿,有时候能比麻醉医生更早发现脂肪栓塞。

其实归根结底,任何技术积累型的职业,当你团队运行的时候,意识>操作

人老专家只是手跟不上,脑子快得很;他们不用亲自上手,就在旁边看着提点一下,能给主刀以巨大的安全感,相当于你打架的时候旁边掠阵的是张三丰;或者是下棋老头子旁边站了另一个下棋老头子当参谋。

人家即使上台,也不会亲力亲为从头做到尾;反正我没见过哪个老教授还消毒铺巾上尿管的…一般情景是:中年主刀满头大汗搞不定求援,老教授到场带上老花镜端详两眼,一边呵斥一边洗手消毒,上台把主刀挤下去,接过钳子动手,十几分钟解决手术难点,气氛缓和后节奏慢下来,聊聊家常调戏调戏护士妹妹,对主刀扔一句“交给你了”悠悠下场。

所以,如果你奔着某70多外科老专家的名头去看病,麻醉前看不到他很正常,一台手术他也就出场十几分钟。

user avatar

业内某大佬 不是巨佬

第一次见到在饭桌上 加微信那会他点手机整个手指都在震颤… 如果我俩地位对换可以理解为后辈紧张激动 可是明明我是那个菜鸟他是那个大佬…

我觉得大佬职业生涯应该末期了 抖成这样还开啥刀啊


结果大佬一到台上手持器械稳的一匹…


再说说我大老板

大老板更是牛人 老板曾经一次去学校上课

我正好碰到老板秘书聊了两句

当时大老板还没超过70岁

老板那天凌晨3点的手术 6点半下来了 歇了半小时早饭没吃就来学校了 8点的课 上完一早上的课直奔机场了…

我觉得限制一个人成为大佬真的最后一关就是身体 大佬人均精力体力外挂拉满

我现在通个宵跟丢了半个魂一样总怀疑自己会猝死 大老板超退休年龄还动不动半夜手术…


机缘巧合听过一些吴老的故事

吴老年纪90岁的时候的确还在开刀

但是手法很上世纪 有时甚至就单纯器械甚至徒手钝性分离

他完成以后 是正值当年的其他医生修补一下手术完善止血…

不过这份精力体力也是可怕

我十分怀疑在座的各位一半活不到9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