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感觉互联网公司是消耗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的地方,薪水很高,但是年纪大了怎么办,又一批年轻人的涌入?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很多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人内心的焦虑。互联网公司“消耗”年轻人的说法,以及“高薪背后年龄增长的隐忧”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逻辑。让我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以及其背后的具体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为什么会产生“消耗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感觉?

1. 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环境:
项目驱动,迭代迅速: 互联网行业的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跟上用户需求变化,项目周期往往很短,需要团队以极高的效率推进。这意味着加班是常态,工作压力巨大。
长时间工作时长: “996”(早九点到晚九点,每周六天)甚至“007”(早零点到晚零点,每周七天)并非虚言,很多公司为了赶项目、完成KPI,会要求员工投入大量时间。这种高强度的付出,对年轻人的体力和精力来说是相对更容易承受的。
高压的KPI考核: 互联网公司普遍实行严苛的KPI考核制度,员工的绩效直接影响奖金、晋升甚至去留。为了达成这些目标,员工不得不拼尽全力,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2. 对年龄和精力的潜在偏好:
体力与学习能力: 年轻人通常精力更充沛,学习新知识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更强,也更容易接受变化和挑战。这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行业是宝贵的资产。
低期望值与高可塑性: 相较于经验丰富的年长者,年轻员工可能对薪资的期望值相对较低,也更容易被公司文化和工作模式所塑造,更具“可塑性”。
成本效益考量: 同样工作强度下,年轻员工的薪资可能低于有经验的年长者,从企业的成本角度来看,优先招聘和培养年轻人可能是一种更经济的选择。

3. 行业特性与“人才池”的循环:
快速的技术迭代: 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极快,新的编程语言、框架、工具层出不穷。企业需要不断吸收掌握最新技术的人才,而年轻人往往是这些新技术的早期采纳者和学习者。
大量应届生和年轻人才的涌入: 每年都有大量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其中很大一部分选择互联网行业。这种“新鲜血液”的持续注入,使得行业总体的平均年龄保持在较低水平,也加剧了年轻人的竞争。
“生命周期”的隐喻: 某些人将这种现象比作“消耗”,就像是企业像一个巨型发动机,不断吸入年轻的“燃料”(人才),在一段时间内榨取他们的能量和创造力,然后随着“燃料”的老去(年纪增长、精力下降、技能落后),将其替换,再吸入新的燃料。

薪水很高,但是年纪大了怎么办?

这正是问题的核心所在。高薪往往是年轻人的高付出和高回报的短期契约,一旦进入中年,情况可能发生逆转:

1. 体力与精力的下降: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加上生活方式可能的不健康,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曾经能通宵达旦的年轻人,可能无法再承受长时间的加班和高压。
2. 技能的相对落后与学习的瓶颈: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即使曾经是技术专家,如果停止学习,很快就会被淘汰。而随着年龄增长,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学习新技术的难度增加,或者因为家庭责任等原因,投入学习的精力和时间受限。
3. 薪资的“天花板”与企业成本:
成本问题: 一位经验丰富但年龄增长的员工,其薪资往往是年轻员工的数倍。如果他的产出不再能匹配其薪资(或者企业认为有更年轻、更便宜的替代品),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可能会倾向于替换。
“结构性失业”的风险: 并非所有岗位都对年龄有偏好。一些更侧重于基础执行、技术实现、或者需要高强度体力的岗位,企业可能会更倾向于年轻员工。如果一个中年员工的技能已经无法胜任需要更长远规划、战略思维或者更复杂人际协调的岗位,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管理红利”的消失: 很多资深员工会进入管理层,但并非所有管理者都能持续胜任管理岗位。如果管理者缺乏领导力、战略眼光或团队建设能力,其价值也会打折扣。

4. 家庭和生活责任的增加: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会组建家庭、有孩子,需要更多的家庭时间陪伴家人,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这种情况下,高强度、不稳定甚至需要频繁出差的工作模式,可能变得难以维系。
5. “中年危机”在互联网行业的放大: 很多在大公司工作的中年人,会面临职业“天花板”,升职空间有限,或者被边缘化。如果他们之前没有积累足够的“资本”(如技术深度、人脉资源、创业经验、或者持续学习转型的能力),就容易感到焦虑和迷茫。

为什么又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涌入?

1. 相对较高的薪酬起点: 尽管有“消耗”的说法,但互联网行业普遍给应届毕业生的起薪在所有行业中仍然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这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年轻人才。
2. 行业的光鲜与前景: 互联网行业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很多年轻人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创新和机会的行业,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商业模式。
3. 互联网的文化和价值观吸引力: 互联网公司往往拥有更扁平化的管理、更自由的文化、以及更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工作氛围,这些对追求个性和成长的年轻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4. 教育体系的匹配: 很多大学的专业设置,如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直接为互联网行业输送人才,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供需关系。
5. 社会认知和成功案例的驱动: 少数在互联网行业取得巨大成功的案例(如创业者、技术大牛),也会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目标,进一步强化了行业的光环效应。

更详细的分析与可能的出路:

“消耗”并非绝对,而是结构性现象: 并不是说所有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被“消耗”,但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在某些岗位和公司尤为明显。核心在于,很多岗位的设计和需求,更偏向于满足了年轻人相对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精力输出,而对中年人的经验、深度和稳定性价值的挖掘和匹配则相对不足。
“消耗”的背后是企业商业模式与人才策略: 大型互联网公司往往以用户增长、市场占有率和快速迭代为核心目标。在这种模式下,快速招聘、高强度使用、适时淘汰年轻人才,再补充新的年轻人才,可以形成一个相对高效(短期内)的业务增长循环。这种模式也受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对增长速度的要求影响。
技能升级与转型是关键: 对于希望在互联网行业长期发展的人来说,持续学习和技能升级是必不可少的。这可能意味着:
深入技术: 从执行者转向更深度的技术研究、架构设计或技术管理。
转型产品/运营/市场: 利用技术背景,转向对用户心理、市场趋势、产品策略有更深刻理解的岗位。
转向管理: 如果有领导潜质,可以考虑成为团队负责人、部门经理,甚至更高层的管理岗位,但需要提升管理能力和战略思维。
创业或自由职业: 积累经验和资源后,选择自己创业或成为某一领域的独立专家/顾问。
企业责任与行业思考: 这种现象也引发了对企业社会责任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一些有远见的公司也开始尝试建立更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鼓励中年员工的技能转型和价值发挥,例如提供内部培训、岗位轮换、导师计划等,但这仍然是少数。
个人规划的重要性: 面对这种行业特性,个体必须尽早进行职业规划。不要把高薪仅仅看作短期的利益,而要思考长期的职业发展路径。这包括:
建立核心竞争力: 找到一个自己擅长且有前景的领域,并持续深耕。
积累人脉和行业声誉: 良好的人脉关系可以在职业转型或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
财务规划: 储备一定的积蓄,以应对职业生涯中的不确定性,例如创业失败或失业。
身心健康管理: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支持长期的职业发展。

总而言之,互联网公司“消耗年轻人”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它反映了行业高强度、快节奏、技术迭代快的特点,以及企业在特定发展阶段下的人才策略选择。高薪是吸引人才的磁石,但随之而来的年龄焦虑也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对于身处其中的年轻人,清晰认识行业规律,积极进行职业规划和技能提升,是应对这种“消耗”并实现可持续职业发展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当时我就已经感受到了互联网公司的财大气粗,但在我开始上班之后,真正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这个公司的加班太严重的。在刚开始工作的一个月,我有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凌晨一两点回的家。
有一说一,在当时如果真的有996的话,对我还真算是一种福报。
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自己真的没办法适应这样的工作状态。尽管,当时我只有20多岁,体力到还能跟得上,但我感觉再这么工作几年,我整个人也就废了。
于是,没经过任何纠结和犹豫,我立刻就裸辞了。在那以后,尽管互联网公司的薪酬水涨船高,应届毕业生拿个几十万也轻轻松松,但自始至终我没有过任何眼馋。
说互联网公司消耗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或许不太恰当,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互联网公司在过去10年的扩张的确很快,而这种快也的确是在靠年轻人撑着。以腾讯为例,其在2010年的时候,全公司的员工人数差不多还是5000人左右的规模,但到2021年这一数字就增长到了近9万人,增长了差不多17倍。
对于年轻人来讲,如今真正的问题可能都已经不是互联网公司是不是要消耗年轻人,而是年轻人的成长空间正变得越来越窄。说得再直白一点,如果你是腾讯的员工,那么你的前辈们有今天的成就,不单是因为他们个人有多大的能力,还源于过去10年腾讯员工十几倍的增长。因为公司在不断招人,所以即便是一个能力平平的人,也能混到个小领导,稍一努力就是个中层。但如今腾讯已经奔着10万人的规模去了,你觉得10年之后腾讯有可能成为一家员工200万人的企业吗?
如果不能的话,那么你的领导的成长路径就不可复制。对于你来说,你必须用更多的努力去争取更少的资源,而如果撑不住了,唯一的出路也就是离开。但那个时候,你的年龄也变大了,也已经很难再像年轻人一样相对更从容地做选择。
所以,作为一个年轻人,居安思危也算是未雨绸缪。只是,我觉得也没必要因此就把互联网公司一棒子打死。毕竟互联网公司就算再消耗人,但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收入还是高的。我爸是个大学一毕业就进了政府工作的老公务员,但他一辈子存下的钱,其实还不如很多在互联网公司干了十年八年的人。在如今的情况下,想要……
第一,及早考虑退路。每个行业都有上升周期和下降周期,同时每个人也有上升周期。一个比较残忍的事实是,其实大多数人到了30岁左右的年纪,就已经能判断出自己的职业生涯大体如何。如果自己在本行业内的成长空间已经不大,且面临着较多的风险,也还真不如找个安稳的退路。(这里所说的退路不一定是考公务员,具体因人而异)
第二,适当降低自己的物质期许。生活这个东西,一直都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好比说买房子这事,有些人觉得在一线城市买房动辄就要七八百万起,但实际上即便是北上广,房屋成交的均价也就是三四百万甚至更低。而我看到的情况是,很多人因为一毕业就高薪,所以直接就买了比较贵的房子,月供压力也很大,而一旦收入停止增长或者行业有变化导致收入下降,他们就觉得这辈子完了。其实生活如果做适当降级,是完全可以挺过去的,但很多人却难以接受这一点。但正如第一点所说,将自己的生活适当降级也是一种退路,在评估到自己上升通道不够的时候,应当做好这个准备。
第三,考虑一下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薅一下大厂的羊毛,开辟新的职业路径。互联网行业更新换代快的确是事实,但在另一方面,几乎没有人怀疑互联网会成为未来时代的基础设施。在这个方面来讲,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优势在于能更深入的理解互联网公司的逻辑,并且了解一些互联网产品的挣钱逻辑。就拿我自己来说,当年在那个公司工作虽然的确很累,但好在也了解了互联网作为媒体的传播特点与运营技巧,之后出来再读博的时候,也通过如自媒体、影视宣发等这些东西挣了不少钱。
其实这些东西我觉得我没必要说得过多,因为如果你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过几年,了解的东西说不定比如还要深的多。所以如果真的要未雨绸缪,倒不如考虑一下做个自己的品牌,这样一来你还可以利用以下公司的人脉和资源,在离开之前给自己打造一个个人IP。另一方面,在互联网行业里,个人IP与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
从我对各个互联网产品的接受来看,个人觉得,知乎其实也是一个可以尝试一下作为发力方向的平台。尽管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说,知乎不一定是最强的,但作为当下中文互联网中相对优质的平台,还是有一定的个人IP背书价值的。而且,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或许也更容易获得发展机会。
如果你已经在知乎上写了一段时间的回答,觉得数据不是很理想,又或者虽然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但从事的并不是运营相关的业务线,可以看一看知乎官方账号下的一些运营指南,它们会很快地帮你了解平台的规则。如果你还想更深一点去掌握知乎运营的套路,知乎官方的一些内容也可以了解一下。


这个就是知乎官方出品的写作计划,主讲人是知乎平台的大V及运营人员,可以更快地帮你了解平台的规则、推荐逻辑等等。在这个基础上,还有大量的自媒体运营、自媒体IP打造等领域的内容。我想以大多数互联网人的工作经历,也肯定能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知识。
总的来说,在如今这个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互联网是利弊共存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既能享受到互联网的便利,同时也避免互联网过度竞争带来的“危险”,也是一个很考验个人能力的事情。虽然如今我早已不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但还是会觉得当年工作的那段时间,让我了解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也许我已不再年轻,但我也在用另一种方式,使用着互联网的价值。

user avatar

年纪大了也有的是地方,提前做好准备就行,别等到临被优化了才想起来。

比如自己带出一个优秀的技术团队去转型的传统企业,或资金较为充裕的创业企业当合伙人。

比如多攒点钱做自己兴趣范围内的小买卖。

比如从互联网行业跳去其他(俺就跳到了咨询行业马上从大叔变小弟弟了)。

user avatar

互联网到现在,主要发展时间也就是20年。

20年?我想问,到底是几批年轻人?

一批又是多少人?

中国整个互联网,非外围的从业人员,到底多少人?

对比之下,制造业呢?

对比之下,餐饮业呢?

user avatar

要对互联网的人力生态有清醒的认知:

1,国内互联网公司,需要雇佣年轻人中最聪明的一批人,来设计如何摧毁本国年轻人的自制力,用以牟利。由于年轻人的品位和想法在变化,所以每年需要新的年轻聪明人加入。

2,多数国内互联网公司并不是高科技企业,而是赛博地主,超额利润来自于赛博农奴(内容商和销售商)和赛博韭菜(用户),然后需要找优秀的年轻人来帮助看场子,这些年轻人实际上是赛博打手。

3,部分“高科技”互联网企业,其实是“组装厂”,其年轻人员工只是代码装配工人,但由于需要山寨组装的东西目前还比较多,所以这些工人被包装成设计师和工程师,给以高薪,未来组装的工作不会一直这么多。

4,由于3,国内业界故意混淆职位以利于吸引人才,在建筑行业,设计大师和装修工人完全是两个职业,在互联网行业,都被描述为程序猿,连对应建筑行业刷漆搬砖的,在互联网行业也被叫做程序设计师。这导致很多年轻人干着工人的活,拿着高薪,以为自己是设计大师和技术极客。

5,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反垄断会影响赛博地主的利润率,共同富裕会限制他们对赛博农奴和赛博韭菜的算法剪刀差,监管会打击利用大数据和AI进行的软欺诈,因此赛博打手的收入增长预期并不乐观。

阿里巴巴二季度营收2006.9亿元人民币,略低于市场预期;第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285.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9%。

以上

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咖啡渣是高级花肥,不可能回田的。

user avatar

我想起《FaceBook》书里的一句话。

我们这一代人中最优秀的头脑,都在思考如何让人们点击广告,这太糟糕了。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互联网公司是什么驱动的?

举个例子,芯片企业是靠技术驱动的 -- 技术越好,效益越高,所以他会投入技术。
快消品企业是渠道驱动的 -- 渠道越好,效益越高,所以他会投入渠道。
服装产品是设计驱动的 -- 设计越好,效益越高,所以他会投入设计。

而互联网企业,是垄断驱动

15年的时候,滴滴和快的还没合并,我两家都用过。

打车到公司,滴滴打车10块,快的12块,所以我一直用滴滴。
你说滴滴要怎么提高效益?
他没法靠技术驱动 -- 你就算App能全息投影出个高圆圆到我面前语音聊天,我也只肯出这10块。
也也没法靠设计驱动 -- 你的App就算让梵高来逐帧手绘,我也只肯出这10块。

那滴滴怎么才能提高效益呢?
把快的干死。
只要12块的快的还活着,他就永远不可能从我身上赚到超过12块。

而事实上也确实是这么干的:两家企业疯狂补贴,靠烧钱拖死所有对手,完成垄断。

只要垄断一完成,马上开始各种加价,疯狂赚钱。

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最核心的事情无非就是:保持垄断,靠垄断赚钱

而保持垄断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疯狂消耗人力卡位。

腾讯的社交垄断了十多年了,但腾讯也怕啊。

谁知道会不会有新的社交形式出来,把QQ扫进废纸堆呢?

所以游戏直播出来了,我也要马上做一个游戏直播平台。
微博出来了,我也要马上做一个微博平台。
短视频出来了,我也要马上做一个短视频平台。

我不知道未来在哪里,那我就把所有未来都试一遍。

我只需要很多群脑子活络身体好的人,去迅速地把不算复杂的事做出来。
而不是一群了不起的牛人来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这是互联网企业疯狂招年轻人,又不接受老人的本质。

因为互联网企业不是技术驱动,而是垄断驱动。

user avatar

对呀,不许呀?年纪大了自然有年纪大了的活法

user avatar

因为没得选,比互联网辛苦累又没前途的行业跟工作遍地开花,你踩进屎坑了都不知道那是屎,15年鄙人二本机械专业毕业,在衡阳富士康鸿富锦精密工业搬砖,年薪5万左右,被一个小学毕业的同事骂了一顿,几乎是一怒之下就离职来干IT这个老本行了(鄙人08年就开始建设自己的个人网站,会一些古老的 asp access cgi unix shell技术,入行IT只是干回自己的老本行)

而且互联网写代码搬砖这行,年纪越大越不敢乱动,不是温水煮青蛙,是真的没得选,我见过很多人出去混没混出名堂又灰溜溜回公司搬砖的案例,网上那些成功故事,我建议还是少看,一来大部分都是靠机遇跟时代机会,就跟股票一样,大部分时候都是平淡无奇的,真正行情起来,你没上车,就永远上不了车了,大部分人抓不住机会,或者机会来了没有胆量抓住,而人生中机会其实就那么几次,每次你以为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选择其实对你今后人生的影响非常重大。想想15年之前在新一或者二线城市买了房子的人,哪怕现在房子跌一半,这些人也不会亏,最多也就打回原形,何况很多热门新一线城市的房子已经不止涨了这么多。

Java搬砖干了快差不多5年了,也就应届生的收入水平,一年税前35w左右,真不是凡尔赛,前不久认识一个来公司运营部门实习学考古专业的妹子,她说他还认识98后的男孩子 应届生40w+的,我还被鄙视了一番,确实很多优秀的大厂应届生比我这个收入要高很多,只是人站在不同的行业跟层次认识看到的东西不一样罢了,对于大厂部门的leader而言,这个收入真不算什么,对于创业营商的人来说,这个收入就更算不上什么了。

目前本人在某旅游大厂某偏门业务线搬砖,也是升职加薪无望,怎么办呢?公务员又考不上,国企也进不去,技术上无非就那些东西,现在唯一的路子就是修炼好前后端,技术这门手艺不能走深度得走广度,日后被裁,还能去外包或者培训混口饭吃,毕竟这砖总要有人搬的,在自动编码理解需求诞生之前,我相信代码总归还要有人写,这样即使年纪大了也多多少少能有口饭吃,唯一的缺点可能得赖在一二线城市承受高房价,或者走远程工作路线彻底离开一二线城市。

在公司内走技术专家跟管理线是不可能走的,竞争太激烈,每年都有小鲜肉开发混进来,业务线部门的软件开发技能就要求那么多,公司内的脚手架臭的跟屎一样,搬砖效率极其低下,管理线得混人际关系,技术专家线也多多少少要带团队,论资排辈也轮不到我,我自己也快奔4的人了,房子没买,女朋友也没有,一切问题都得靠自己来解决,技术这门手艺算是安生立命之本,贸然离开这个行业,或者把全部技术积累丢掉,单纯做管理线或者出去改行创业之类都是非常冒险的事情,在公司内部发展,重要的还是要技术跟业务两手都要抓,

还是那句话,程序猿这个行业,混口饭吃是肯定不难,只要技术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做事认真细致,把工程思维带到团队里面去,大富大贵很难,温饱是肯定没啥问题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