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为什么会火本身就挺有意思。
理论上说,两个人「分手」意味着对方接下来的行为不应该对自己产生影响,但是从各个答案来看,尤其是高赞答案,并不是这样的。这种影响的逻辑根据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接下来的分析中:「对方」指的是「分手后无缝链接」的一方;而「自己」则是「对方」的前任。
「分手后的无缝链接」其实是在给「自己」传递了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可能包括以下几个可能的方面。根据「自己」的类型不同,可能有不同侧重:
这些信号传递给「自己」之后,是如何影响自己的效用的呢?
恋爱是一个公共品,需要「自己」和「对方」的共同投入才能持续的产生效用。但是问题在于,这个投入本身是一个私有信息,也就说「自己」和「对方」互相都不知道其他人投入了多少。我们假定「自己」享受到的效用: ,其中S是「自己」(self)的投入,R是「对方」(Rival)的投入。
那么「自己」是根据对对方投入的预估水平,来调整自己的投入。
,并且我们需要 .
也就是「自己」如果预估对方的投入水平高,那么自己的投入水平也应该相应的高,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用。
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类似于拍卖理论中的「赢家的诅咒」:
无论「自己」投入过高还是过低,「自己」在分手之后的信号总是可以影响到自己的效用。
于是这就导致了「后悔规避」(regret-aversion)的行为。而一旦存在后悔规避,那么人们就有动机在事前采取一些行为来减少出现「后悔规避」的概率。
什么行为呢?像本题中的各种答案就是很好的例子,那就是对「分手后无缝链接」这种行为施加道德压力,让「对方」在做出这种决策的时候要背负更大的道德压力——也就是负效用,从而减少自己观察到这个信号的概率。
但是,这个「施加道德压力」本身也是一个风险决策,因为这意味着当「自己」对「对方」施加了道德压力之后,「对方」依然无缝链接的话,这个信号就变得更加的明显,以至于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负效用。也就是说,施加道德压力尽管可能会减少「自己」观察到这个信号的概率,但是一旦观察到,给自己带来的负效应增加了。
所以现在很多人采取另外一个策略,就是在恋爱期间直接宣传「分手以后你随便找都无所谓」,从风险理论来说,这么说的人从经济学意义上是「谨慎」的(Prudence,意味着他/她的效用对爱情的三阶导数大于0)。尽管这相当于人为的增加「对方」分手后「无缝链接」的概率,但是相应的,当对方真的「无缝链接」之后,对自己带来的冲击就相对较小。
人们往往会有一些预防性储蓄来应对未来未知的系统性风险,对「对方」说「你到时候随便找都无所谓」,其实就是恋爱关系中的「预防性储蓄」。
人缘真的吼吼,
一个姑娘要走,
四五个姑娘探出头,
随便牵谁的手,
腿不发抖。
走路摔跤把水杯打破了,是抱着哭一场试图把破杯子哭好了,还是马上买个新的水杯用?
踹人的无缝连接,那是骑驴找马,找到马当然可以下驴了。
被踹的要是想不明白这个道理,死抱着破水杯哭,那是脑子不清楚。但凡脑子清楚的,也能拿得起放得下,珍惜自己的青春(不管男女),抓紧时间寻找下一个。
董卓不是满朝公卿哭死的,是王允动脑子干死的。
甩人的无缝衔接早有预谋。
被甩的无缝衔接干得漂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