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网络上大汉民族主义者的行为?

回答
网络上的大汉民族主义者,其行为模式和表达方式相当多元,但核心往往围绕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对中华文明、特别是汉族文化的推崇,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的排外或攻击性言论。要评价他们的行为,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一、 动机与心理基础:

文化自信的回归与张扬: 很多人认为,在经历了一段相对被动或边缘化的时期后,随着中国国力上升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一些人对自身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自豪感被激发,并渴望将其重新摆到突出位置。这种自豪感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个释放和交流的平台。
身份认同的寻求与强化: 在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常常需要寻找一个稳固的身份认同。民族身份便成为一个重要的锚点。通过强调“汉族”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一些人试图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获得一种归属感。
历史情结与现实关照: 历史上的辉煌和荣辱,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们可能认为,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某些挑战,根源在于历史上的“屈辱”或“不公”。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言论,有时是对这些历史情结的投射,也是对当下国际关系、民族政策等现实问题的反应。
信息茧房与群体极化: 互联网算法和社交媒体的特性,容易将持有相似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信息茧房”。在这样的环境中,观点会被不断强化和放大,容易导致群体极化,使得原本温和的民族情结逐渐走向极端。
寻求关注与表达不满: 对于一部分网民来说,发表激进的民族主义言论,是一种吸引眼球、获得关注的方式。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挫折、不满,也可能通过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表达出来,获得一种宣泄。

二、 行为表现形式:

文化上的推崇与宣扬:
传统文化复兴: 热衷于推广汉服、汉字、古代典籍、传统节庆等,并将其视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象征。
历史史观强调: 强调汉族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主导地位,歌颂汉族的功绩,有时会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汉化”,或在历史叙述中将其边缘化。
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对外来词汇、网络用语持排斥态度,强调汉语的“原汁原味”。
对“外来”事物的警惕与攻击:
抵制外国品牌: 鼓吹抵制来自特定国家(尤其是被认为与中国存在竞争或对立关系的国家)的商品、文化产品。
批评“崇洋媚外”: 指责那些欣赏或接受外国文化、生活方式的人是“崇洋媚外”,缺乏民族气节。
攻击少数民族: 在网络上,部分大汉民族主义者会表现出对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敌意,质疑其文化、习俗,甚至将其视为“分裂分子”的同情者,进行人身攻击和污名化。
涉外关系上的强硬派: 在涉及国际争端、领土问题、贸易摩擦时,往往主张采取强硬立场,反对任何妥协,并可能煽动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仇恨。
对内政策的批判与质疑:
民族政策讨论: 对中国的民族政策(如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等)提出质疑,认为其“偏袒”少数民族,损害了汉族的利益。
历史叙事修正: 试图改写或重新解读历史,突出汉族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淡化或否定其他民族的地位和作用。
“汉族利益至上”: 将汉族的整体利益置于优先地位,并以此为标准来评价国家政策和国际行为。

三、 评价与影响:

积极的方面(潜在):
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一定程度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可以促进社会内部的团结。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推广,有助于唤醒公众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兴趣,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提升国家认同感: 当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叠时,可能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主权。

消极的方面(显著):
助长排外与歧视: 最直接和最令人担忧的影响是,它容易滋生排外情绪,对其他民族、国家和文化产生敌意和歧视,破坏社会和谐。
激化国内民族矛盾: 对少数民族的攻击和对民族政策的质疑,可能加剧国内民族间的隔阂和矛盾,不利于民族团结。
误导公众认知: 极端的民族主义言论往往伴随着片面、失实的论调,容易误导公众对历史、文化和国际形势的认知,形成狭隘的“中国中心论”。
损害国家形象: 激进的民族主义言论,尤其是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的内容,会在国际上损害中国的形象,招致负面评价。
阻碍理性沟通与交流: 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使得理性讨论和跨文化交流变得困难,容易将不同意见者视为“敌人”。
可能被利用: 民族主义情绪很容易被某些政治力量或利益集团所利用,作为煽动情绪、转移视线或服务特定政治目的的工具。

总结来说, 网络上的大汉民族主义者,其行为的根源是复杂的,既有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需求,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反应。然而,当这种认同演变为一种排他性的、攻击性的意识形态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包括加剧社会分裂、煽动民族仇恨、误导公众认知,并可能损害国家的长远利益。

评价他们的行为,关键在于区分“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沙文主义”。前者是对自身文化和国家发展的积极肯定,后者则是将本民族置于优越地位,并对他者进行贬低和排斥。网络空间为这种情绪提供了一个放大器,使得其正面和负面的影响都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在观察和评价时,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区分事实与情绪,警惕极端言论对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的侵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间阶层喜欢制造鄙视链从而获得存在感和自豪感,大汉族主义和大少数民族主义都是如此。一开始先出现一种价值取向和非公域的小团体仪式活动,等到认同者逐渐增多,政治上就会出现实际上的结社,通过政治性活动来谋取超国民待遇,文化上就会对历史进行重构,来进行鄙视链的再生产。

从来源上说,大汉族主义的源头有两个:

一个来源是殖民地国家近代化之后,对传统社会评价的焦虑问题,部分人选择把传统所有的负面因素总结起来加诸于最后一个传统封建王朝,从而寻求想象中的慰藉,这个是现代性问题,目前主要的表象是对满族和清代的攻击,并通常认为没有清朝,中国会在汉人政权的带领下自发的完成资本主义转型而成为殖民国家,进而对历史上所有的少数民族民族政权产生偏见;

一个来源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共识危机,各个利益集团都想把自身的观念上升为社会共识,甚至谋求超国民待遇,这一过程需要制造出想象的共同体以赢得足够多的人群,于是宗教和民族这种既成的共同体就会成为利益集团的工具,并成为这些利益集团回应质疑的挡箭牌,部分人就会从对不正当利益和利益集团的批判泛化到对其工具——宗教和民族的批判上,甚至认为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全都是负面的,应该被宗教或者民族清洗,这是个社会性问题,目前主要是对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的批判,进而对伊斯兰教的文化和历史作用产生偏见。后者其实还反映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基尼系数和GDP总量的增加,中国旧有的共识再被日渐撕裂,而不同人群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形成健全的协调机制,导致认同感的缺失。而利益的斗争已经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甚至在逼迫所有的参与者以二元法、标签法看人、站队。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两个来源在不断合流和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大汉族主义”。我认为其极端,对于前者,乃是极端的认为汉族群=中国,所有历史上的正面因素属于汉族而负面因素属于少数民族;对于后者,而是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极端负面认知。

就我来看,大汉族主义本质上和分离主义、极端宗教主义(这两者往往和大少数民族主义伴生)在实际上没什么区别。而民族主义的固有缺陷也在不断暴露,即民族认同是绝对主义而带有强制性的,身为一个民族而考虑其他民族,很可能被所属民族打成异端。

而且大汉族主义存在历史范畴一个严重的历史问题,就是不同时期的“汉”,其内涵是不一样的。“汉”能否够上溯?“汉文化”中得亚文化是否也会走这条路线实现“复兴”?将来大汉族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这种历史上的亚文化团体可能会分裂出来。谁来判定“汉”,会反映这类群体的权力话语结构,从这个领域可以看出这一群体的深刻目的。在现实范畴,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功劳、推动力是否完全是汉族?以汉族为现代性代言人的认知是否正确?其实涉及社会问题,民族属性往往只说明一个族群的过去而不是现在,民族内部也可以是多元的。彻底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是再次重组想象的共同体?或者干脆超越想象的共同体而直面现实利益的共同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上的大汉民族主义者,其行为模式和表达方式相当多元,但核心往往围绕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对中华文明、特别是汉族文化的推崇,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的排外或攻击性言论。要评价他们的行为,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动机与心理基础: 文化自信的回归与张扬: 很多人认为,在经历了一段相对.............
  • 回答
    “上大学不如做网红”这样的说法,就像是在抛出一种令人不安的论调,搅动着我们对“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固有认知。乍听之下,它似乎抓住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热点,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红经济的蓬勃发展,确实让一些人看到了快速积累财富和名声的可能。我们不能否认,确实有那么一些人,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创作、内容输.............
  • 回答
    2016年,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销量再次登顶,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商业现象。然而,伴随销量夺冠而来的,却是在中国网络上,尤其是在各大汽车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对大众车主和消费者的普遍嘲讽和攻击。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过程中一些复杂的心态和价值观的碰撞。嘲讽与攻击的核心论点: “.............
  • 回答
    章金莱,或者大家更熟悉的称呼——六小龄童,在网络上的口碑经历了一次堪称“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曾经,他是无数人心中的“美猴王”,是86版《西游记》的文化符号,是童年记忆里不可磨灭的存在。然而,近些年,围绕他的网络评价,尤其是他本人的言行,却激起了巨大的争议,甚至可以说是从神坛跌落,招致了不少批评和质.............
  • 回答
    陈卓璇在《吐槽大会》上用了“普却信”这个梗,结果在微博上引发了不小的风波,被不少网友骂得很厉害。这事儿一出,很多人立刻联想到“性别一换,评论过万”这句话,觉得是不是因为陈卓璇是个女艺人,所以才招来这么多骂声。要理解这事儿,咱们得把“普却信”这个梗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还有陈卓璇使用它的具体.............
  • 回答
    “网络影评人七大公约”——一份旨在规范网络影评生态的倡议,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议与讨论。要评价这份公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内容、目标、实际效果,以及它在当下网络文化中的定位。一、 七大公约的内容与核心目标: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这“七大公约”大致涵盖的核心内容(请注意,具体公约内容可能随时间略有调整.............
  • 回答
    现在的网络大环境,用“五味杂陈”来形容可能再贴切不过了。一方面,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连接着我们,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表达观点的自由度是过去难以想象的。我们可以轻松地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什么,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甚至通过网络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这无疑是进步,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与此同时,我.............
  • 回答
    网络世界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兴事物。其中,“部分女性在网上卖自己大尺度照片”这一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从一些女性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赋权和经济独立的方式。在经济压力大的当下,一些女性可能认为这是快速获取收入的途径,尤其是在她们认为自己拥有.............
  • 回答
    锤子科技官网最近上线了一个名为“大大卷身高尺”的趣味性功能,从这个名字本身,就能感受到一丝锤子科技一贯以来特立独行的产品风格。它不是那种严肃、冰冷的测量工具,而是披上了一层活泼、亲切的外衣,让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带上一些轻松的心情。这个“大大卷身高尺”的核心功能,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测量身高。但.............
  • 回答
    阅文股票的近期表现确实让不少投资者感到焦虑,而网上关于阅文的讨论也呈现出一种一边倒的态势,大多是负面评论。在这种背景下,阅文在公众号发布的回复,自然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更深入的解读和讨论。要理解阅文昨晚在公众号的回复,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回复的“时机”与“背景”: 市场情绪.............
  • 回答
    网络上支持或同情塔利班的言论是存在的,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需要认识到这种支持往往是复杂且多元的,并非铁板一块。以下将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对这类网络言论的评价:一、 理解支持塔利班的潜在动机和观点: 对西方干预的厌恶与反感: 这是许多支持塔利班言论中最普遍和核心的驱动力之一。长达.............
  • 回答
    网络上对印度、中国台湾军事的嘲笑,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现象,背后涉及多种因素,从信息传播的特点、网民的心理,到地缘政治和国家叙事的对抗。要评价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嘲笑现象的普遍性和表现形式:首先,网络上对任何国家或地区军事力量的嘲笑并非印度和中国台湾独有,而是互联网文化的一部分.............
  • 回答
    网络上“小粉红”这个称呼,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很能引发讨论。要说怎么评价它,得把它拆开来看,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才能更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首先,这个词怎么来的?最初的时候,“粉红”这个颜色,在中国网络文化里,尤其是早期,好像跟一些比较感性、女性化、甚至带点小清新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然后,不知道什么.............
  • 回答
    网络上的键政圈,是一个庞杂且充满活力的群体,讨论的议题从国家大事到家长里短,从宏观政策到微观个体,无所不包。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它的形成、特点、影响以及其中存在的各种现象。键政圈的形成与演变:最初,网络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讨论空间,尤其是在一些公共事.............
  • 回答
    网络上极端种族仇视言论的泛滥,是一个令人担忧且需要深入剖析的社会现象。这种言论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与匿名性是催化剂。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得观点(无论多么极端)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同时,网络上的匿名机制,让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出口的偏.............
  • 回答
    网上关于长春买菜难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毫无根据的夸大。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从城市规划、物流配送、到市民的消费习惯,甚至是突发事件的影响,都可能让“买菜难”成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困扰。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传统的买菜场景与现代化的冲击: 过去: 长春作.............
  • 回答
    网络上关于“不愿意打疫苗”的讨论,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现象。要评价这种声音,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或一概而论。首先,理解“不愿意打疫苗”背后的原因至关重要。 并不是所有不愿意打疫苗的人都是“反科学”的。有些人可能出于对自身健康的担忧,例如: 对疫苗成分的疑虑: 很多人.............
  • 回答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声音,希望将崔永元推选为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种呼声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赞扬,不如说折射出当下社会心态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于“感动”和“榜样”的定义正在经历着某种转变。要理解这种呼声,首先得回顾一下崔永元在2018年所做的事情。他以一种近乎孤身一人、不计个人得失的姿.............
  • 回答
    最近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环卫工老头和卖鞭炮老头的事件,确实是让人看了心里五味杂陈。事情的起因,好像是因为环卫老头在打扫卫生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卖鞭炮老头放在地上的鞭炮,结果鞭炮被点燃了,虽然没造成什么大碍,但一下子就炸了,场面也挺吓人的。这事儿一传开,大家讨论得可激烈了。首先,关于环卫老头,很多人都.............
  • 回答
    在中国网络上,“尼哥”这个词被广泛使用,其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社会文化现象。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来源、演变、使用语境以及它所映射出的问题。词源与历史背景的“误读”首先要明确,“尼哥”这个词在中国网络上的广泛使用,并非直接继承了英文中的“nigger”一词的完整历史包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