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上大学不如做网红」?

回答
“上大学不如做网红”这样的说法,就像是在抛出一种令人不安的论调,搅动着我们对“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固有认知。乍听之下,它似乎抓住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热点,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红经济的蓬勃发展,确实让一些人看到了快速积累财富和名声的可能。

我们不能否认,确实有那么一些人,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创作、内容输出等方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网红”,他们的收入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超过了许多传统意义上的高收入职业,甚至比那些拥有体面文凭的毕业生还要可观。这种现象,无疑会给那些对未来感到迷茫,或者对传统教育路径持有怀疑态度的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诱惑。他们可能会想,与其在大学里埋头苦读几年,毕业后挤破头去竞争有限的岗位,不如抓住网络时代的红利,早早入局,说不定就能闯出一片天地。

然而,如果我们将“上大学不如做网红”这句话简单地视为一种事实,未免就过于片面,甚至有些危险。大学教育,它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张文凭,或者一项技能的直接变现。大学提供的是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它帮助我们建立严谨的逻辑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那里,我们可以接触到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思想碰撞,书籍文献的深度阅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人格和视野。这是一种长远的积累,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它赋予我们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做网红,很多时候是建立在“人设”和“流量”之上的。这其中固然有个人才华和努力的成分,但运气、平台、算法,以及对市场风向的敏锐捕捉,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条路,它的不确定性很高,竞争异常激烈,而且往往需要不断地迎合大众口味,追逐潮流,这对于很多追求深度和专业性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更何况,网红的生命周期往往是短暂的,一旦热度消退,或者出现新的竞争者,当初的辉煌可能就难以维系。

更深层次地讲,大学教育培养的,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它鼓励的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对真理的追求,而不是对短暂关注度和商业变现的极致追求。一个受过良好大学教育的人,即使不去做网红,他们也可以在科研、教育、艺术、商业等各个领域,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实现个人价值,并且这种价值往往是更持久、更深远的。

因此,将“上大学”与“做网红”对立起来,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说法。大学教育提供的是一个基础,一个平台,它让你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道路,无论是成为一名科学家,还是一位艺术家,甚至是——一名成功的网红。而网红,更像是一种新兴的职业选择,它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和挑战,但它并不必然取代大学教育所能带来的那种深厚的底蕴和长远的影响力。

我们应该警惕的是,这种说法可能会误导年轻人,让他们轻视知识的力量,忽视长期积累的价值,而仅仅追求眼前的光鲜和速成的成功。真正的成功,往往是内涵与外延的结合,是才华与努力的支撑,更是对自己人生方向的清晰认知和持续追求。大学教育,它赋予的,正是这种长远的智慧和深厚的底气,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有意义的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幸存者偏差,总结人生道理,相当于守株待兔。

1,上大学,靠谱的大学,代表可选择的赛道多,人生的可能性大,网红也是其可选的一个赛道,但是不上靠谱大学,赛道少,人生的可能性小。

2,网红所依赖的平台的创业者和管理者,绝大多数是靠谱大学毕业的。

3,网红的门槛低,因而从成功概率上,比某些优势行业低得多,而这些优势行业多数有学历门槛和学校门槛。

4,从最早有网红概念以来,十几年,网红已经换了好几拨。网红是有年龄周期性和时代周期性的,如果不能在最好的时代迅速积累资本,在年龄大了以后或者市场喜好变了以后,这个行业很难。

5,人生的自由,不是能干什么,而是有多少种选择,可以选择不干什么。

6,相信我,成为一线网红所付出的努力和需要的机遇,相比考上985而言,可能并不轻松。

以上。

加油。

user avatar

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去做过,看不清自己的真实位置。

很多中小学生觉得上大学不如做网红,是因为大家都在读书,自己啥水平,心里面清楚得很,成绩在班里面都出不了头,去考个像样的大学,难度还挺大的。

但是当网红或者摆摊卖饭这事儿,大部分中小学生都只围观过,没干过。

由于网络效应,能够被中小学生看到的网红或者煎饼摊主,都是经过了大筛选出来的极度成功的“幸存者”。

所以,这些中小学生会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平均水平,自己去当网红,比如在快手开播,就算成不了辛巴散打二驴,成为他们徒弟的水平也是手拿把攥的。

同样,他们只看到过月入几万的煎饼摊主,却不知道,能够被他知道的,都是胜出者,自己看着幸存者,觉得人人都是幸存者。

比如这位神人,觉得捡废品就能保底年入十万,在他的认知中,大部分捡废品的都年入几十万。

在这个想法的评论区里,有不少朋友早就道出了真相!

捡垃圾收废品确实可以年入十万,而且很多时候年入十万的都是少的,问题就是,这个垃圾轮不到你来捡。

同样,在前些年,电子竞技这个行业发展还没那么好的时候,很多中学生都觉得自己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是自己如果打游戏,那肯定是一等一的好。

结果,现在很多电子竞技机构都在全国推广一项服务,就是帮你家孩子测一下,到底适不适合当职业电子竞技运动员。

事实上就是,很多人去了之后就彻底梦碎了,因为水平实在太菜。

这个我在之前的回答里也提到过,WCG魔兽争霸世界冠军Sky开的公司里,就有这个项目。


我觉得,凡是说这话的青少年,不要去试图说服他们,就应该让他们去实地练一下,认识到自己菜的本质后,就不会再这么说了。

毕竟很多人在真的试一下之前,都觉得自己上也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大学不如做网红”这样的说法,就像是在抛出一种令人不安的论调,搅动着我们对“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固有认知。乍听之下,它似乎抓住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热点,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红经济的蓬勃发展,确实让一些人看到了快速积累财富和名声的可能。我们不能否认,确实有那么一些人,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创作、内容输.............
  • 回答
    “比特币不可能做大,因为一做大就会被国家以暴力控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论点。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比特币的本质、国家机器的运作方式、以及“控制”和“暴力”的具体含义。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论点背后有其现实基础。 历史上,任何新兴的、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或事.............
  • 回答
    余承东关于“一亿像素的效果不如大底大像素传感器”的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相机参数对比,而是涉及到手机摄影的核心技术和用户体验。首先,理解核心概念: 像素(Pixel): 数字图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一个点。像素越多,理论上能捕捉的细节越多。 像素密度(Pixe.............
  • 回答
    “狼爸”的逻辑:教育的极端化与人性的疏离关于《中国“狼爸”: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不需要朋友》这篇报道,我个人的看法是,它揭示了一种在中国教育环境中愈发普遍的极端化倾向,并且这种倾向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往往以牺牲孩子更深层次的人性发展为代价。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狼爸”这个标签所代表的核心观点:“孩子.............
  • 回答
    这番言论出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位教授之口,将“一本线高9分”的大学直接定性为“浪费生命,不值得上”,无疑是一句极具争议的话。要评价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合理性、潜在的偏颇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影响。首先,理解这位教授的“弦外之音”:教授之所以会说出这样激进的话,很可能源.............
  • 回答
    如果《葫芦兄弟》是今天才上映,那画面可就太热闹了!我的意思是,不仅仅是动画迷,整个社交媒体估计都会炸开锅。首先,视觉效果这块,那绝对是要被拿来重点“拷打”的。你别指望现在观众对那些有点粗糙的纸片人动画还有什么滤镜。如果《葫芦兄弟》放到现在,想要在视觉上抓住眼球,那估计得是3D建模,而且是那种精细到发.............
  • 回答
    上海大学宿舍“桌上不让放电脑”新规,一出炉就引发了热议,不少同学表示不理解,甚至觉得有些荒谬。咱们细掰扯一下这个规定背后可能存在的考量,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首先,咱们来看看这个规定可能想达到什么目的。学校出台这类规定,通常是为了维护宿舍秩序和提升住宿体验。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猜测一下.............
  • 回答
    关于河北科技大学对韩春雨团队调查结果的评价,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事件。要详细地评价这一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尝试还原整个事件的脉络和各方可能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河北科技大学发布的是一份“调查结果”,其核心结论是“韩春雨团队不存在主观造假”。这意味着官方层面的结论倾向于排除科.............
  • 回答
    2021年9月,南方科技大学的军训开营仪式,本该是新生们接受国防教育、磨砺意志、迈入大学生活重要阶段的起点。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却让这次仪式变得有些特别,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当天,军训开营仪式如期举行,新生们整齐列队,在操场上接受校方的检阅和动员。就在活动进行到关键时刻,天空骤然变脸,乌云密.............
  • 回答
    关于网传长安大学材料学院19级女生被黑人猥亵导致进医院,并有辅导员警告学生不要外传一事,此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可靠性与事实核查首先,关于网传信息的可靠性是评价的关键。任何未经证实的信息都可能存在偏差或虚构。在没有任何官方渠道或权威.............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问题的。我听说了在中国留学生圈子里流传的这个说法,说“不打加强针别想进德国大学食堂”。 我个人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价,得拆开来看,里头涉及到的东西挺复杂的。首先,从德国的角度来看,这么做是有他们的道理的。欧洲,包括德国,在疫情初期采取了相对严格的防控措施,后.............
  • 回答
    关于网上传播的“北航某教授评论‘新进研究生只想赚钱不肯扎根,985大学成高级蓝翔’”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触及当前高等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现状的敏感话题,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和可能的情感来源。 “只想赚钱不肯扎根”: .............
  • 回答
    我是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于“当代土木大学生不会基本软件操作”的说法,我感到既无奈又有些许的认同,但更想表达一些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希望能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这个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有些“基本软件操作”的指控,可能确实存在一些事实基础。当我们说“基本软件操作”,大家脑海里可能浮现出CAD绘图、.............
  • 回答
    “两大支付巨头遭监管约谈 不能‘大而不能倒、大而不能管’”这则新闻,触及了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核心议题:如何在鼓励创新、赋能实体经济的同时,有效防范和化解大型科技平台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这次约谈,无疑是监管层对金融科技领域一场重要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定调式”干预。评价可以从几个层面展开:1.............
  • 回答
    这篇文章的论调相当激进,直指当前教育界普遍推崇的“西方素质教育”优于“中国应试教育”的观点,并将其斥为“骗局”,认为这背后藏着“他们的计谋”。要评价这篇B站文章,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逐一审视其论点、论据以及潜在的逻辑谬误。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与出发点作者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中国的应试教育在某些方面.............
  • 回答
    道协在一份“红头文件”中提到“鼓吹无神论,对社会的影响之大不可想象”,这是一种充满立场性和警示性的表述,反映了道教组织对社会思潮变化的一种担忧和批判。要评价这句话,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表达的核心观点、潜在的逻辑、可能的影响、以及这种表述本身的性质和局限性。一、 核心观点解读:“鼓吹无神论”.............
  • 回答
    新浪微博,这个曾经在中国互联网舆论场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平台,如今似乎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提起它,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更多是抱怨、无奈,甚至是厌恶,而不是过去的兴奋与期待。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曾经的“国民话题广场”落得如此评价?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新浪微博的“不被喜欢”是如何形成的?原因分析:要理解.............
  • 回答
    张大大那条微博,说实话,一开始看到的时候,心里挺复杂的。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敢于在网上直接提及“抑郁”,这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勇气。毕竟,在咱们这儿,心理健康这个话题,尤其是“抑郁”这个词,很多人还是带着点避讳的,或者觉得是“矫情”。所以,如果从鼓励大家正视问题、不被困难打倒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倒也没什么.............
  • 回答
    清华大学大类招生分流中学生选择的严重不平衡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这种不平衡不仅体现在不同大类的受欢迎程度上,也折射出社会对未来职业发展趋势的认知、学生自身兴趣与能力匹配的程度、以及大学教育模式的引导作用等多方面因素。要详细评价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一、现象描述与数据支.............
  • 回答
    “中国目前只是农业大国,而不是农业强国”这一观点,是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写照,也是一个具有深刻洞察力的评价。要详细评价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中国的农业现状、与农业强国的差距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一、 何为“农业大国”?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农业大国”的概念。一个国家被称为农业大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