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患者强烈表示治疗意愿时,医生仍然只建议随访而不积极治疗呢?

回答
一个患者满心期待地走进诊室,迫切地希望某种治疗方案能够解决困扰自己的病痛,然而,医生的回应却并非直接开药或安排手术,而是慎重地建议“再等等,先随访看看”。这其中的原因,往往比表面上看要复杂得多,也更能体现出医者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医学并非是一门绝对精确的科学,尤其是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很多时候,疾病的早期表现是模糊的、非特异性的。患者强烈的治疗意愿,可能来源于自身对症状的感知、对网络信息的解读,甚至是心理上的“求治心切”。然而,医生需要依据科学的诊断依据和临床经验来判断。

举个例子,一个患者可能因为偶尔出现的轻微疼痛或不适而非常焦虑,他们可能在网上查阅资料,自行判断为某种严重的疾病,并坚决要求进行昂贵的或有创伤性的检查或治疗。这时候,医生如果仅仅因为患者的“强烈意愿”就仓促行事,反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等待和观察”(Watchful Waiting),在医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它并非放弃治疗,而是基于对疾病进展的判断。医生可能认为,当前的症状尚不足以达到需要立即干预的标准,或者说,更早期的、更激进的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大于潜在的益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生建议随访而不积极治疗的原因,我会详细展开:

1. 疾病的自限性与进展性判断:
自限性疾病: 有些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某些肠胃不适等,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在一段时间后就能将其清除。如果贸然使用抗生素或过度治疗,反而可能破坏身体的菌群平衡,增加耐药性风险,或者引发其他不良反应。医生需要判断患者的症状是否属于这类自限性疾病,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治疗”就是支持疗法(如多休息、多饮水)和密切观察。
疾病进展的观察期: 对于一些慢性病或者症状初期不典型的情况,医生可能需要观察疾病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以及疾病的发展速度和模式。例如,某个新出现的肿块,在第一次检查时可能只是一个良性囊肿,也可能是早期恶性病变的信号。医生会建议定期复查,观察其大小、形态、生长速度等变化。如果短期内没有明显改变,或者变化非常缓慢,那么当前阶段的“不积极治疗”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2. 治疗的时机至关重要(Timing of Intervention):
“最佳治疗窗口”: 很多疾病的治疗都有一个最佳的时机。过早或过晚介入,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例如,对于一些需要手术切除的早期癌症,一旦发现,及时手术可能效果非常好。但如果病灶非常微小,或者尚未达到诊断标准时就进行手术,不仅增加手术风险,也可能遗漏其他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等待更明确的诊断: 有些疾病的诊断需要时间来明确。例如,某些罕见病可能需要一系列的基因检测或免疫学检查,这些检查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出结果。在此期间,医生可能会建议对症处理和密切观察,而不是基于不确定的诊断就贸然采取治疗。
生理周期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的生理周期也会影响治疗决策。例如,女性在怀孕期间,许多药物的使用都会受到严格限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时机。

3. 权衡治疗的收益与风险(BenefitRisk Assessment):
药物的副作用: 任何药物都有潜在的副作用,有些副作用甚至比原发疾病本身更具破坏性。医生需要评估患者所承受的风险是否与治疗所能带来的益处相匹配。如果患者的症状轻微,对生活质量影响不大,但拟议的治疗方案副作用显著,医生就会倾向于不立即开始治疗,而是选择观察,直到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治疗的必要性大于其风险时再进行干预。
手术或其他有创治疗的风险: 手术、化疗、放疗等有创治疗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包括感染、出血、麻醉风险、器官损伤等。医生必须谨慎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疾病本身是否严重到足以承受这些风险。如果患者的症状尚不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功能障碍,医生可能会建议先通过保守治疗或观察来缓解症状,避免不必要的创伤。

4. 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与个体化治疗:
合并症: 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这些合并症会增加某些治疗的风险,或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选择对所有疾病都相对安全的治疗策略。
年龄与体质: 年龄大的患者、体质虚弱的患者,对药物和手术的耐受性可能更差。医生会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可能更倾向于保守和观察。
生活方式与依从性: 医生也会考虑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对治疗的依从性。如果患者的疾病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医生可能会先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并观察效果。如果患者的依从性较差,或者存在沟通障碍,医生也会谨慎选择治疗方案,避免因为依从性问题导致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

5. 循证医学与指南的指导:
医学证据的力量: 现代医学越来越依赖循证医学的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许多疾病的诊疗指南都有明确的关于何时开始治疗、何时进行随访的建议。医生在做出决策时,会参考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而不是仅仅凭经验或患者的个人意愿。
排除其他可能: 即使患者强烈要求某种治疗,医生也会首先考虑是否所有其他可能的鉴别诊断都被充分排除,以及所要求的治疗是否真正符合患者的病情。

6. 心理因素与医患沟通:
减轻患者焦虑: 有时候,医生建议随访也是为了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焦虑。过度的治疗尝试可能会让患者产生“病情很重”的心理暗示,反而加剧心理负担。通过逐步观察,可以让患者更清晰地了解疾病的真实情况。
建立信任: 医生的谨慎态度和充分的解释,也是建立良好医患信任关系的关键。当医生能够清楚地解释“为什么不现在治疗”以及“未来会怎么做”时,患者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如何面对这种情况?

如果医生建议随访,最重要的是:

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沟通: 不要认为医生是不作为,而是要主动询问医生建议随访的具体原因,以及您应该注意些什么。
明确随访计划: 了解下次复诊的时间,需要观察哪些症状,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提前就医。
严格遵从医嘱: 按时进行随访,并如实告知医生您的症状变化。
必要时寻求第二意见: 如果您对医生的建议仍有疑虑,并且经过充分沟通后仍无法打消顾虑,可以考虑咨询其他医生,获取第二诊疗意见。但请记住, দ্বিতীয়意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病情,而不是简单地寻找一个同意您所有想法的医生。

总而言之,医生建议随访而非立即积极治疗,是基于对疾病的科学判断、对治疗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对患者个体情况的考量,以及对医学证据和指南的遵循。这是一种成熟的、负责任的医疗行为,旨在为患者提供最安全、最有效的医疗服务。这背后,是医生对生命的尊重,对专业的坚持,也是对患者长远健康的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医生,并且刚做完甲状腺癌手术。我来告诉你有医学知识的人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我实习期间就发现有甲状腺结节,我自己也摸得到结节,所以我一直自己帮自己看结节大小。不过我比较懒,没有严格按照时间点密切随访彩超。

然后今年年初复查彩超,发现恶变,伴淋巴结转移。然后立刻安排手术,术后证实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有广泛淋巴结转移,术后碘131治疗。

这两天还在家休养。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估计要吓死+后悔死:

1.年纪轻轻就得了癌症今后怎么办?

2.还没找老婆今后是不是没人要了?

3.为什么我当初不早点做掉,非要拖到恶变?

4.我怎么命这么苦?

5.什么原因导致了的这个病?

......

我当时彩超做完怀疑恶变时,想到的是:

1.我终于可以休一个长假了(话说真的好久没有这么长的假期了)。

2.手头上的工作找谁接手。

3.这事情咋向我爸妈解释。

4.我今后就是癌症患者了,这个挡箭牌可以获得很多便利(比如再也不怕人劝酒了,哈哈)


这就是专业知识带来的区别,有时候恐惧来源于无知。知道了就不会怕了。

1.不是叫癌的都是绝症。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碘131治疗,基本可以达到治愈,没有广泛远处转移的病例,五年生存率约等于100%。虽然存在复发率,但复发之后还可以用碘131治疗。唯一问题就是今后需要长期补充外源性甲状腺素。

2.结节性甲状腺肿(也就是恶变前)直接手术,最后结果也是甲状腺切掉一大半,然后长期服用外源性甲状腺素。并且,残留的甲状腺依然有恶变可能。

3.45岁以下、死于甲状腺乳头状瘤的可能性非常低。

4.甲状腺手术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不小,嘶哑、咳嗽、皮肤感觉障碍等等,至少也在脖子这里多一个疤吧。

5.有相当一部分病例终生无症状,不恶变。

综上,正常人都会选择有恶变可能了再手术。最理想的情况是,密切随访,考虑恶变了就手术,拖太久转移了,问题就会更复杂些。我比较懒,没有密切随访,淋巴结转移比较多,导致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比较大,切口长、术后反应比较重,理论上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会高一些,不过我没遇到啥并发症(感谢普外科主任和副主任给我开刀、麻醉科主任亲自麻醉,这个规格太高了,也算做医生的一项特殊福利吧)

我至少还休息了一段时间。我一个同学的同事也是这个病,开了刀继续安排结婚装修房子啥的,一点也不耽误。

ps:

1.学界内部其实一直在讨论甲状腺乳头状瘤是否存在过度治疗的倾向。

2.肝脏结节、肺部阴影的处理复杂得多,我就不多说了。

3.从长远看,大家都是死人。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人不能选择如何规避死,只能选择如何活着。

user avatar

其实呀,题主的问题不在于究竟能不能预防性手术,而在于“我的亲人被疾病所折磨,我应该还能做什么”这种错觉。

以亲身例子来讲这个“我当初还能做什么”的无力感,为什么是错觉。

以前答案里说过,我从这一行,一是因为我喜欢,二是因为我答应我姥姥一定要治好她,才在她去世之后仍然八头牛都拉不回来从了全家没人干过的医疗业。前前后后个中心酸略去不表,驱动彼时十几岁的我毅然决然从了临床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我觉得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才没让姥姥早点去看西医,去做做胃镜,如果早哪怕两个月,结果也许就不同了。

如果我再多做点什么,如果我还能多做点什么,现在她就还在了。

这样的错觉纠缠了我很久,直到去年我真的开始接触临床,开始培养临床思维,我才明白,当初我所有的我以为,都不过是我在已知结果下的回判。也就是俗称的,马后炮。

因为我已经知道了这是癌症,才去回想当年我哪里还能多做点,这里还能多做点,我悔不当初。

很多病人家属都有这个错觉,有的人责己,有的人责人,而有的人杀人。

但这只是个错觉。在彼时彼地,所能得到信息是有限的,能结合到的知识信息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是那样的,我们没办法突破时间维度去知道未来的事情。就算未来我们知道那是错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能拿出来的最优选择就是你当初选择的那样了。

回到题主舅妈的case里来。

乙肝并发肝脏结节,这样的情况在临床里是蛮常见的,不是每一个结节都是肝癌。那么在此情况下做不做手术就有个风险和收益的比值问题。手术,哪怕是微创手术,都需要全麻,都肯定有出血,肯定要激活免疫系统,需要术后恢复。那么对于一个肝炎患者来说肝脏手术最大的风险是术后爆发肝炎,然后人搞不好就没了。

这在临床上是有概率的,题主自己也说,到个人是100%或者0%,你现在说舅妈恢复的很好,但在没动手术之前谁能告诉你她一定是那个没事的人呢?那因为一个也可能啥事都没有的结节,诱发肝炎爆发值不值得呢?因为一个有可能啥事都没有的结节全麻结果术中出现不可控的麻烦人出事了呢?或者是这个结节切了人也没事,半年后又来一个呢?

这些风险是现实存在的,而你的收益是不确定的。所以医生的判断是不知道,因为我们能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啊。

你想要得到更多的信息,就要做更多的检查,那检查结果就是没事,你放心了,万一哪天你转念一想,也没啥事,检查还死贵,这医生太坑爹了!无良无德!这种事也是不要太多,你说你肯定不会,但问题是你不是医生的亲儿子,他们真的不敢给你背这个书啊。大家都是吃过亏的不是。

扯远了,总结一下我想告诉你的中心思想:不要拿既定事实去推断彼时决断,信息不同人能做出的决断是不同的。

不要被自己的错觉欺骗。

P.S. 题主的甲状腺结节,不知是单发多发,题主性别年龄。如果是男性单发甲状腺结节请密切随访。当然了,题主不放心要把甲状腺无缘无故切了是不行的,毕竟甲状腺术后可能会伴随甲低、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损伤、窒息、甲状腺危象等等问题,没事冒这个风险,还是很不值得的。你说要求个放心,问题在于什么叫放心呢?走马路上也能被车撞着,咱也不能说不出门啊。

user avatar

医生所有的治疗都要求有理有据。

就是说治疗必须要有证据。

如果证据不足,而做创伤治疗,是不合理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