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是否不能太善良,适当坏一点是不是更好?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的一个古老而又充满争议的议题:善良与“坏”之间的界限,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环境中找到平衡。

为什么“太善良”有时会让人吃亏?

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不能太善良”。这里的“太善良”通常指的是一种不设底线、缺乏自我保护的善良。这种善良在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后果:

被利用和剥削: 那些习惯于无条件付出、不拒绝他人要求的人,很容易成为有心人利用的对象。他们可能会被要求做更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或者被占便宜,而自己却难以启齿拒绝,甚至事后还要为自己的“不给力”而自责。这种长期的消耗会让人感到疲惫和不被尊重。
丧失自我和被忽视: 过分关注他人的需求,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久而久之,自己的想法和声音就会被淹没。在团队中,他们可能总是承担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在家庭中,他们的牺牲可能被视为理所当然,自己的需求却被置于最后。
建立不健康的边界: 善良不等于没有边界。一个“太善良”的人往往难以设定和维护个人边界,他们害怕拒绝会伤害别人,或者认为拒绝是不友善的表现。结果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被随意侵占,内心感受被忽视,而这种状况还会不断重复。
被误解为软弱可欺: 在某些环境中,特别是竞争激烈的场合,过于温和和迁就可能会被误解为软弱,甚至被视为可欺负的信号。这会让人在争取自己权益时处于劣势,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善良的“贬值”: 当一个人总是付出,并且不要求回报时,他们的付出可能会被他人视为“理所当然”,甚至不再珍惜。这种“贬值”会让人感到失落和付出不被看见。

“适当坏一点”真的更好吗?

这里的“适当坏一点”并不是提倡去做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伤害他人,而是指在善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自我保护的意识、原则和策略。这种“坏”更多是一种生存智慧,一种对关系的现实认知。

学会拒绝: “坏”的第一个体现就是学会说“不”。这并非恶意,而是对自己时间和精力的负责。拒绝那些不合理、超出能力范围或牺牲自己核心利益的要求,能让你更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也让别人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
坚持原则和底线: 一个“适当坏”的人,会知道自己的底线是什么,并且不会轻易让步。在原则问题上,他们可以表现出一定的强硬,这并非不善良,而是对自己价值观的坚守。这种坚持反而能赢得尊重。
保持警惕和辨别力: 学会观察和判断,分辨哪些人是真诚的,哪些人是别有用心的。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倾囊相助,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你无条件的善良。拥有一定的“识人”能力,才能避免被伤害。
适度的自私和自我关注: 善良不等于完全牺牲自我。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在某些情况下,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并不是罪过,而是生存的必要。例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你需要确保自己也能获得一部分。
用策略性的“坏”来平衡: 有时,适当地展现一些“不那么好说话”的一面,反而能让对方更尊重你。例如,在谈判中,适度的强硬可以帮助你争取到更好的条件;在工作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有时会与他人意见相左,也能让你更容易被看见。
维护自身权益: “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手段。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需要有勇气去争取,而不是一味地忍让。这不代表你不善良,而是你在保护自己。

善良与“坏”的微妙平衡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选择“善良”或“坏”,而在于如何将它们巧妙地融合。真正的智慧在于:

善良是底色,但不是全部: 保留一颗善良的心,愿意去帮助他人,这是人性的美好。但这种善良应该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健康的自我保护之上。
“坏”是一种工具,不是目的: 用“坏”来解决问题,守护原则,而不是为了伤害他人。这是一种策略,一种为善良提供安全空间的盾牌。
情境决定策略: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相处方式。有时温和体贴是必要的,有时则需要一点坚定的“不好惹”。
“坏”的智慧在于精准: 什么情况下需要“硬”一点,什么情况下可以“软”一点,这需要经验和判断。精准的“坏”,是为保护善良而生的,它不会过度泛滥,也不会伤及无辜。

总而言之,人不能“太”善良到失去自我,而适当的“坏一点”并非要我们变成恶人,而是要我们学会自我保护,设定边界,维护原则,并在人际交往中更具智慧。这种“坏”是善良的守护者,是生存的智慧,是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既能保留心中的美好,又能不被轻易伤害,活出更健康、更有力量的人生。这是一种成熟的、懂得爱自己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边界的善良一定是一场害人害己的灾难。

在《金牌调解》看到过这样一个离奇的事,一个男的和他的妻子离婚了发现十几岁的孩子不是自己的,他义无反顾带着孩子又找了另一个女人,他希望这个女人接受这个孩子。

当时评论都赞这个男人是个好人,还有人劝这个女人接纳,这是好事,这个孩子太可怜了。

最后李金萍老师的话彻底震醒了几乎所有人。

她说:“这个男人当然是好人,但他做的是好事,对事吗?真正应该对这个孩子负责的难道不应该是孩子的亲生父母吗?他们才是应该承担责任的人不是吗?这个男人现在做的难道不是助长孩子亲生父母逍遥法外,不负责任吗?好人难道就要被欺负?这个女人不接纳这个孩子,她只想和这个男人过好自己的日子,有属于他们的孩子,这有什么错?她无缘无故为什么要为别人的错误负责?”

后来金牌调解的人陪着男的女的找到孩子的亲生母亲,他们协商,最后解决问题。

善一定是去做对的事,不能因为同情怜悯而助纣为虐,不分是非对错好歹,善一定要有意义,要有底线,要有原则,如果善到头来成全了自私贪婪,成全了恶,成全了不知廉耻,不负责任,成全了怨恨,善便是毒药,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user avatar

这其实是一个阶级斗争的问题。

首先呢,善良和软弱是两个概念,很多人所谓的“善良”,其实是软弱的借口。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采取“善良”还是“坏”的策略,取决于你所处的博弈环境。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处在一个欺软怕硬的环境里,你过于善良是多半会吃亏的。如果你处在一个怀德而不畏威的环境,善良是更好的策略。

不过话又说回来,你想让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取决于你自己所采取的博弈策略。简单来说就是你自己首先不能成为一个欺软怕硬的人。很多人总是对坏人软弱,反而向对她好的人充满挑剔和恶意,结果就是谁对她好谁吃亏,谁对她强硬谁占便宜。这种博弈策略的结果,只能是让朋友远离你,身边充满恶人,然后你自己还可能认为这种结果是由自己的“善良”导致的。

从长远来看,对好人善良,对坏人坏,是最好的博弈策略,你如果无法采取这种博弈策略,那你不是善良,只是软弱而已;永远善良的人,是无用的“老好人”,因为任何一方都会认为你没有统战价值(很多人总认为“老好人”是一种聪明,可以左右逢缘,其实从博弈角度看,老好人永远是占不到便宜的);对好人蛮横、对坏人软弱,这种人会迅速滑落到最底层,无论你初始有多少资源。

————————————————————

做个更新,虽然没人看。

如果我们按照上述的逻辑继续分析,就会发现,不同阶层的人,会采用不同的博弈逻辑。你甚至可以从一个人的博弈逻辑,大概判断出他来自哪个阶层。

(你很难说是因为他在这个阶层,所以采取这种博弈逻辑;还是说一直以来他采取这种博弈逻辑,所以处在这个阶层。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高层:高层是真正的秩序构建者,在他们主宰的那个小环境里,他们基本是能做到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不如此无以构建秩序。

一个人能混到高层,多少是带有人格魅力的。

高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维护自己组织的高效性,所以在长期的博弈环境中,他们会形成一种精明的识人能力和严格的筛选机制。

简单说就是,他们会让那些想占他便宜的人,付出高昂的成本,以至于占他便宜是一件成本高于收益的事;他们会让那些为他付出的人,多少吃点甜头,而让更多人给他卖命。一个人能做到高层,在这方面绝对是心狠手辣的,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老好人。

很多中间阶层的人,特别是刚毕业的学生,往往会认为高层没啥了不起,专业能力还不如自己。但其实上述筛选机制才是高层真正的工作。

一个人能混到高层,就算他真的什么都不懂,他是不可能不懂阶级斗争的,不然为什么这么多领导和企业家喜欢读毛选。

中间阶层:城市、小城镇中产阶级,小知识分子,受高考教育以后的工薪阶层,基本就是处在这个位置。这个阶层的人,多半是一些老好人,天生带有某种软弱性。

中间阶层的真正地位,其实是高层所构建的秩序的依附者。中间阶层混的好不好,往往是由他依附的那个组织强不强决定的。

所以中间阶层真正要考虑的其实只有一个问题:我到底要依附谁。这方面,绍兴师爷绝对是这个阶层的标榜典范。

中间阶层的人要切忌“装逼”,这是很多知识分子性格的人最大的缺点。知识分子性格的人,往往喜欢这样:在高层面前装“强硬”和“傲骨”,展现自己知识分子不事权贵的气节;在底层面前装“善良”和“大度”,展现自己知识分子高于底层的风骨。你这样做的话,除了自我感动以外,只能是让所有人都认为你是二逼。


最底层:这个阶层最大的特点就是,欺软怕硬,对好人蛮横,对坏人软弱。

在他们眼里,好人是一种“笨”,善良和傻其实是一个意思,而蛮横有力比他强的人欺负他们,那也是天经地义的,他们真正相信的是一种社会达尔文学。

最底层的人眼里的世界观往往是这样的:高层全是坏人和恶人,他们能混到高层靠的是凶狠和阴谋诡计。而中间阶层就是一帮运气好的傻子,知识分子全都是读书把脑子读坏了的笨蛋。

最底层的人内心多少会崇拜高层,因为在他们眼里,那些比他们强的多的人,把自己踩在脚下本就天经地义。

最底层的人想不明白的是,那些在他们眼里的“笨人”、“傻子”,经常被自己占了便宜的中间阶层,为什么会比自己混的好。

想不明白这个问题的话,底层就永远是底层。

————————————————————

如果我们按照上述逻辑,继续往下推演,会发现很多奇妙的事情,你甚至可以推演出每个阶层最佳的博弈策略,你甚至可以看出每个阶层的人的博弈习惯,你甚至从一个人的博弈习惯看出他的阶层脉弱和家族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看毛选,他老人家就是这么分析问题的。

想明白这些逻辑以后,知乎上大部分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像那些什么凤凰男凤凰女的问题,简直是大学生看小学数学。

user avatar

提这个问题的小哥一定是在现实生活中碰了壁,现在很迷茫吧?

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善良、正直、宽容、大度。童话故事也是这样写的,公主都是善良的,巫婆都是恶毒的,但是最后巫婆总是会被打败,善良的公主和王子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长大以后走向社会,善良地对待世界和他人,在工作中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总是不自觉地先考虑别人的感受,但往往是,你这厢还想着孔融让梨呢,对方已经连筐都拿走了;

在生活中“朋友”有难,二话不说,放下自己手头的一切,尽心尽力地帮他,但往往是你为“朋友”两肋插刀了,关键时刻“朋友“插你两刀。

或者看到周围好人未得好报,坏人反倒过得逍遥。郭德纲不是也说过吗,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

目睹这一切,你动摇了,所以才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还要做善良的人吗?

首先什么是善良,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定义。

来,先搬个小板凳,小念姐给你讲个故事。

我妈的一个老伙伴,就叫她云姨吧。云姨年轻的时候,嫁到夫家,家徒四壁,公公也去世了,家里啥也没有,只有一屁股债和未成年的小姑子小叔子。云姨任劳任怨含辛茹苦,上奉公婆下恤夫家弟妹,白天干农活,晚上还在灯下编筐等着赶集去卖,补贴家用。每天忙得四脚朝天养活这一大家人,丈夫好吃懒做酗酒不说,一不如意抬手就打,小姑子和小叔子也是对这个嫂嫂毫无尊重,饭菜不合口动辄甩脸子给她看。云姨说,我不往心里去,我就想着我对你们更好,感动你们全家。就这样云姨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圣母情怀的支撑,养大了小姑子小叔子,帮他们成了家,和小叔子在一个村儿,妯娌身体不好,又继续帮他拉扯两个孩子。

去年婆婆去世了,全程一直是她端屎端尿任劳任怨地伺候。婆婆留下一栋房子值些钱,之前不露面的小姑子小叔子全回来了,为了争夺遗产大打出手,号称体弱的妯娌抓破了她的脸,她帮忙带大的两个孩子也来抓手咬腿;小姑子横眉冷对,唾沫星子都啐到脸上了。最后的结果是房子由小叔子和小姑子瓜分了。

有人会问他老公去哪儿了?这位大哥因为喝酒轻度中风,口眼歪斜走路都不利索了。但是,云姨很欣慰地抹着感动的泪水对我妈说,当她捂着受伤的脸回到家,丈夫用哆嗦的手帮她倒了杯水,并且现在也不打她了……

两个老姐妹相对唏嘘了半天,得出个结论,这人还是要善良,终有一天会感动别人,感动全家的.……

云姨的故事真是让我百味杂陈,我想说,你以为你会感动全家,其实全家人都敢动你好吗?你以为老公回心转意被你感化了,他是年龄大身体不好打不动了好吗?但是看见云姨那张苍老的脸,我最终什么也没说。

电视剧和电影里也有很多类似的桥段,最终都会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喜好给主角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恶人幡然醒悟痛改前非痛哭流涕,一家人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

但生活不是电视剧,现实生活中住往比剧本还要复杂得多,云姨绝对不是一个坏人,也称得上是一个好人,但由此说她是个善良的人,我不敢完全苟同,可能“愚人”这两个字更适合她吧?

好人办的事未必都是好事,社会中好人办坏事的例子屡见不鲜。像云姨这个例子一开始就发现夫家是两个不懂感恩的虎狼弟妹,还屡屡去帮,这是善良吗?这是善恶不分!是助恶,因为她的无偿、无条件地付出,滋长了他们的贪婪恶念,她用自己圣母情怀将他们送进了恶人谷,助恶就是抑善,小叔子的下一代也间接受到父母的影响。

而她自己的孩子,从小目睹父母的所作所为,要么和她一样成为是非不分的滥“好人〞,要么发现妈妈“好人”没好报而走向对立面,选择做一个恶人。

为善而善是伪善,不分是非的善是愚善。

既要有菩萨心肠,也要有霹雳手段。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无一不是善。

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有个现成的模板,我们的张文宏医师。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够撑起善良的底气,有敢于承担的勇气,有悲天悯人的侠气。活得坦坦荡荡干干净净明明白白。


这,才是善良的人应该活成的模样。

你一定也希望自己的上司、同事、朋友都是像张文宏医师这样的人吧?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受到别人的善意,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温馨的问候,雨天中的一把伞,地铁中默默借你倚靠的肩膀……

种善因得善果,每个人都会因为以往无意间某个善举而意外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因果常在,用同理心去对待别人,你想得到什么,你就去做什么。上天自有他的善恶法则,只是你没有那个慧眼能看到而已。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坏人从你身上夺走的本不应该属于他的东西,老天终归又会从他那里拿到加倍返还给你。

所以不管信与不信,还是做个善良的人吧。没有像张文宏和钟南山医师那样达济天下的本事,至少可以独善其身,认认真真地扮演好生命中的每个角色,尽好自己的本分。让自己的善良变成一束光,即使再小,也能温暖和照亮身边的人。

user avatar

不是不能太善良,而是不能让善良太廉价。

前段时间,马云给美国捐赠了 100 万只口罩。结果大家发现,美国不仅从未表达感激,这些捐赠还在社交媒体上招来了一片骂声。

更搞笑的是,美国的国务卿整天在嘴里嚷嚷着对中国进行了援助。外交部忍无可忍下,于 3 月 20 日正式进行了正面回应:迄今为止,中方从未收到以美国政府名义捐助的资金或物资。


外交部同时透露了一个消息,美国国际开发署倒是曾经表示要向中国提供一批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但一直到 3 月 11 日都没有准备好。考虑到当前中国的疫情防控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中国最后表示了婉拒。说白了,美国天天说的所谓「援助」,就是一次「诈捐」而已。


之前,我们还无偿援助了泰国 11 万只口罩、2000 套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结果泰国一边狮子大开口要我们提供更多的药品和医疗物资,另一边却被曝出向美国出口了数百万只口罩。

还真是玩得一手「借花献佛」啊。

此外,之前涉及辱华的挪威政府在巨大的疫情压力下,已经提出希望中国施以援助。帮还是不帮?这是一个问题。

另一个在我们疫情初期,恶意辱华并拒绝道歉的国家丹麦,最近疫情也爆发了。有网友传言说,丹麦也在向中国求助。不过我查了一下,没有查到丹麦求助的准确信源。想必该国社会高度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医疗保障极高,是不需要我们援助的吧。

不过我倒是看到有人分享了境外社交网站上,有网友的歧视性评论。

翻译一下:「他们创造了病毒,却搞得像是在拯救世界一样。」这真的是恶意满满啊!

另外还有像之前主动和我国解除友好城市,跟着美国抵制华为 5G,拒售雷达给我们的捷克,在向我们求助后,得到了 3000 万只口罩的援助。结果,紧接着就强扣并征用了我们援助意大利的医疗物资(后来解释说是「误会」),当地媒体在事情还未调查清楚前就武断报道,说这些被征用的物资是「华商囤积居奇」。雪中送炭尚且未经调查就出言不逊,可以想见平日里是怎样一副嘴脸。

对这样的国家,如果我们还是秉持一贯的「以德报怨」,不假思索、不计代价地去帮助。

结果,很可能只会适得其反。因为,古往今来无数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太廉价的善良,别人是不会珍惜的。

莫言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中秋节,他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他们家门口。莫言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乞丐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中国古语有云:升米恩,斗米仇。但我告诉大家,还有一个应用更广泛的理论叫:记仇容易记恩难。特别是当你无原则、无差别的施恩于人时。

我大学室友给我讲过,他高中的时候成绩还不错,高考前几个月,班主任提出让他辅导几个徘徊在一本、二本边缘的同学,帮助他们最后加一把力,冲进一本线。

他当时很单纯,没有多考虑就答应了。

过程就不说了。最后的结果,几个人的成绩都有不错的提升,他自己却阴差阳错考得一败涂地。

高考结束后,那几个人没有一个向他说一句哪怕是感谢的话。

估计在他们看来,他的无偿辅导只是老师安排的,是应该的。

室友去参加过其中一个他辅导过的同学高考后的「升学宴」,同学全程都在说自己最后一段时间是如何努力、勤奋,最后成功过线的,丝毫没有提及室友是如何手把手帮助重新梳理知识点,无私分享自己独特的解题思路的事。

而且因为室友考得不怎么样,同学当着一桌子人的面问他要不要复读,说准备把自己复习的资料留给他。

让他感觉好像自己才是被辅导的那个一样。这件事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为什么古代那些各行各业的师傅,会在授艺的时候设置那么多的困难和障碍?就是怕得来太容易,最后就弃之如敝履了。

《西游记》里,佛祖曾经说过,有人曾经把大乘佛经拿到舍卫国赵长者家看诵了一遍,只讨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他还觉得是卖贱了。廉价的善良太多,别人只会觉得是理所当然。

那么,什么才是不廉价的善良呢?

我的看法是,善良一定不能脱离现实。真正的善良,绝不是童话故事,更不是天真无邪。不是不管要给予善意的对象怎么样,不顾自己的条件怎么样,就要无条件地当「好好先生」。

中学的马哲早就告诉过我们,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要实事求是。现实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客观实际,来制定相应的策略。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德不孤,必有邻」,强调要「与人为善」,但绝不意味着就是要当滥好人,更不是去做不分是非、不辩善恶的东郭先生。

下面我总结的 3 个原则性策略,对个人、对国家,同样有用。

user avatar

善和恶本质上是一种生存博弈策略,但是绝大多数人却理解为道德标签。

任何普世道德必然有其数学基础和生物学基础,否则不可能在长期的策略演化中留存。

道德外衣是人类为了内化其合理性做的技术处理。

最后,有一本书推荐给你:合作的进化。

希望你能够从此辨别清楚道德的必要性以及其工具性。

user avatar

是狡猾一点好,而不是坏一点好。坏没得救。狡猾而善良最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