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过年回家,老人想和我说话,可是我和 ta 总说不到一起,该怎么办?

回答
过年回家,最期待的就是一家团聚,尤其是和家里的老人好好聊聊天。但有时候,这份期待却会撞上现实——我和老人,好像总说不到一块儿去。这滋味,说实话,挺不好受的。

想想看,一年到头,能和老人坐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他们期盼着你,想知道你在外面的生活,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想从你这儿听到点新鲜事。可一旦话题开了头,没几句就僵住了,或者说着说着就变成了互相不理解,甚至带着点小小的火药味,这谁心里都不舒服。

那该怎么办呢?这事儿,得花点心思,不能光靠“顺其自然”。我自己的体会是,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点,可以试试看。

第一招:放下“我要说服ta”的念头,先做个好听众。

很多时候,我们和老人话不投机,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想把自己的想法、观念灌输给他们,或者想纠正他们某些在我们看来“过时”的看法。比如,你觉得某种生活方式更好,他们却坚持老样子;你认为某件事应该这样做,他们却有自己的老一套。这种情况下,沟通就很容易变成辩论。

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调整心态。把“说服”变成“倾听”。老人想和你说话,更多的是想和你建立连接,分享他们的世界。他们说的那些事,不一定非要和你完全一致,也不一定是你认为最“正确”的。

试试看,当他们开始讲一个你不太感兴趣或者不太认同的事情时,不要急着打断,更不要露出不耐烦的表情。你可以点点头,发出“嗯”、“哦”、“是这样啊”之类的声音,表示你在听。有时候,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耳朵,一个能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的人。

第二招:找到那些你们都能“接住”的话题。

这就像钓鱼,要找对鱼饵。如果你们对时事、科技、或者年轻人流行文化完全没共同点,那确实很难深入。但生活总有一些共通的底色。

从“过去”找连接: 老人是最有故事的人。问问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问问他们是怎么认识你的爷爷奶奶的,问问他们小时候的年节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回忆,对他们来说是宝贵的财富,也是你了解家族根源的机会。你会发现,即使是同样一件事情,他们讲出来的细节和感受,和你从别处听到的可能完全不同。
从“当下”的细节入手: 别只聊那些“大事”。他们今天吃了什么,天气怎么样,楼下的王奶奶家有什么喜事,或者家里有什么小物件需要修理,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都是很自然的切入点。你可以问问他们做的饭好吃在哪里,家里有什么新变化,或者他们最近有什么小爱好。
从“共同的经历”挖掘: 你们一起经历过的、或者和家族相关的事件。比如,上次全家一起出去玩的情景,或者某个亲戚的事情。这些共同的记忆,很容易让你们找到共鸣。
从“关心”的角度出发: 表达你对他们的关心。问问他们的身体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需要你做什么。关心是最好的通用语言,它能打开很多心扉。

第三招:学会“拐弯抹角”地表达,或者“转移话题”。

有时候,直接表达你的观点,可能会伤害到老人。比如,你觉得他们的某个习惯对身体不好,直接说“你这样不对”肯定不行。

用“我”开头,而不是“你”: 比如,你想表达对他们作息的担心,与其说“你们太晚睡了”,不如说“我总是担心你们睡太晚,身体会吃不消。” 这种表达方式,把焦点放在你的感受和担心上,更容易被接受。
用“听说”或者“别人”来举例: “我听说最近有一种新式的养生方法,据说对XXX很有好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了解过?” 或者,“我有个朋友的家人,也是有XXX情况,他们是怎么处理的?” 这种方式,避免了直接否定,给对方留了思考的空间。
主动提供解决方案,但不要强加: 如果你觉得某个事情需要改进,可以主动提出一些建议,但要强调“你们看怎么样”,给他们选择的权利。比如,“我发现咱们家冰箱里的这个东西快过期了,要不我来帮你收拾一下?或者你觉得放着等谁来吃也行。”
巧妙转移话题: 如果某个话题真的进行不下去,或者气氛变得尴尬,不要硬撑。可以自然地切换到你们都熟悉或者都感兴趣的方向。比如,他们讲了一件你不太理解的事情,你可以赶紧接一句:“哎,对了,说起这个,我上次在XXX地方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正好想跟您分享一下……”

第四招:利用“帮手”或者“第三方”。

有时候,老人更愿意和家里其他人交流,或者你觉得直接和老人谈论某些话题有难度。

和家里其他成员协作: 和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沟通一下,看看他们和老人交流的经验是什么,或者一起想办法。也许,你爸爸妈妈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可以先从他们那里入手。
利用其他亲戚: 如果有其他和老人关系特别好的亲戚,可以请他们帮忙。比如,过年期间,可以借着和亲戚聊天,让老人把话题引向你,或者让亲戚在你和老人之间做个“润滑剂”。

第五招:创造“共处”而非“强求交流”的氛围。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强调“说话”这件事,但其实,高质量的“陪伴”比无效的“对话”更有意义。

一起做点什么: 别光坐着干聊。可以陪老人一起看电视,一起做饭,一起去公园散步,或者陪他们一起打麻将、下棋。在这些共同的活动中,话自然而然就多了起来,而且更容易找到话题。比如,一起看电视,可以评论剧情;一起做饭,可以讨论菜的味道;一起散步,可以聊聊路边的风景。
肢体语言很重要: 即使话不多,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轻轻的拍拍肩膀,一个发自内心的笑容,都能传递很多情感。让老人感受到你的爱和陪伴。

最重要的一点,别太焦虑。 这种“说不到一块儿去”的情况,其实很多家庭都存在。年龄、成长环境、经历的不同,都会造成代沟。尝试去理解,去包容,去寻找那个连接点,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过年回家,最重要的是让老人感受到你的在乎和爱。就算说不到“心坎里”,但只要你真心诚意地去和他们相处,他们就能感受到这份温暖。这本身,就是最有意义的“交流”了。

别把过年回家的“沟通难题”看得太重,把它当作一个和老人重新认识、重新连接的机会。慢慢来,总会有办法找到属于你们的那个“聊天频道”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领导拉题主出去吃饭,和题主谈话,题主能不能说到一起。哦,看题目介绍题主好像还是学生,可以理解。

而奶奶只关注我穿的冷不冷,什么时候回来住住。

明明是题主自己不愿意交流,奶奶对题主就像对陌生人一样不了解,但能感觉到奶奶想要与题主沟通交流了解题主。我真正看到的是一位老人家想要努力与一个自利冷漠的人的交流,千万别把别人当傻子。

拜托题主能不能不当巨婴了,什么叫奶奶“只关注”,是不是奶奶跟题主沟通前先了解up主、学校考试题、笔记本、软件好用这类问题。说白了题主对这个奶奶没感情,遇到喜欢的人那可得屁颠屁颠的去调查喜欢的人爱好兴趣。

当然可以理解,年轻人嘛,还是孩子呢。只关注自己感受,不在意他人的喜怒哀乐。从小惯的觉得天下都得绕着自己转,觉得不满意我就躺平惩罚自己来惩罚别人。

你算老几啊,也就是能惩罚下爱自己的亲人,把他们一个个推开。

到底是先学会爱自己,才能学会爱别人。还是先学会爱别人,才能学会爱自己呢?还是辩证的中庸的看问题吧。


批判了半天还是得给题主解题,最好的办法是了解下奶奶喜好,再让奶奶也看b站就行了。不过老人多是看抖音快手的,自己也可以跟着看看。

或者聊共同点,爷爷的话能聊政治体育,奶奶的话可以聊自己的情感,都是过来人。或者聊家里某个亲戚,最好是不在场的未成年学生。

其实也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听听奶奶的人生,网上谈国家大事和国际风云可起劲了,身边这个真正经历过时代风云的人物怎么不关注了。

要去爱具体,而不是数据,否则人会变傻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