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人是怎么看待此次中美贸易战的?

回答
关于中美贸易战,美国民众的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这种看法也在不断演变。要把这个问题讲得透彻,就得细致地捋一捋这里面错综复杂的思路和情绪。

首先,得承认的是,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对贸易战有统一的声音。美国国内的利益群体太多了,从农民到工厂工人,从科技巨头到小企业主,他们受到的影响和关注点截然不同,自然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支持特朗普政府的人,他们会认为贸易战是“必要之恶”。他们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的:中国长期以来利用不公平的贸易手段,比如知识产权盗窃、强制技术转让、巨额补贴等,在经济上占了美国的便宜。这不仅损害了美国企业的利益,也导致了制造业岗位流失,很多美国工人的饭碗被抢走了。特朗普打贸易战,就是为了纠正这种不平衡,迫使中国做出改变,让美国重新“伟大”。他们会觉得,为了长远利益,短期的一些阵痛是值得的。他们可能会关注到一些美国企业的声明,比如一些企业抱怨中国市场准入难,或者指责中国盗窃技术,这些都会加强他们对贸易战的支持。

但另一部分人,他们则对贸易战持批评或担忧的态度。这部分人又可以细分为几个小群体。

消费者:他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生活成本的上升。关税就像是一笔额外的税,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买中国制造的商品更贵了,可能一件衣服、一个玩具、甚至是手机都会因为关税而涨价。他们会觉得,贸易战让自己的钱包变薄了,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你可能会听到他们抱怨:“买个电器都比以前贵了!”

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企业和行业:很多美国企业,尤其是那些产品零部件需要从中国进口的,或者产品在中国生产的,对贸易战非常头疼。他们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交货时间延长等问题。有些企业可能会被迫重新寻找供应商,但这需要时间和成本,而且不一定能找到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比如,一些服装零售商、电子产品制造商,他们可能会公开表达对关税的担忧,甚至因为供应链问题而导致裁员或削减业务。

农业从业者:这一点尤其值得说。中国是美国农产品(比如大豆、玉米、猪肉等)的重要买家。贸易战爆发后,中国迅速对美国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这使得美国农民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导致大量农产品滞销,农民收入大幅下降。很多农民因此陷入经济困境,他们可能会抱怨政府的政策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且政府提供的补贴也无法完全弥补损失。你会看到一些新闻报道,说农民们因为卖不掉农产品而感到绝望。

经济学家和政策分析人士: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贸易战是一种效率低下的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方式。他们会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认为关税会扭曲市场信号,导致资源错配,并且可能引发全球贸易萎缩,对全球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他们会引用数据来论证关税对美国GDP增长的负面影响,或者指出贸易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那些更注重国际合作和外交的人:他们可能会认为,贸易战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破坏了世界贸易体系,并且不利于解决气候变化、核不扩散等全球性问题。他们可能会呼吁通过对话和多边合作来解决贸易争端,而不是采取单边主义措施。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美国民众对“公平贸易”的理解也是多维度的。有些人认为公平贸易就是“零关税”或者“对等开放”,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在国家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美国有权采取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即使这意味着要征收关税。

总的来说,美国人对贸易战的看法,可以用“分歧”和“复杂”来形容。

情绪上:有愤怒、有支持、有担忧、有沮丧。支持者觉得这是为国争光,批评者则感到生活受影响、经济受冲击。
认知上: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中国的不公平行为逼得美国不得不反击,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美国政府过于激进,对全球经济和自身利益都造成了损害。
利益上:直接受损的行业和消费者更容易产生负面看法,而那些认为自己代表了国家长远利益的人则可能支持贸易战。

而且,这种看法也并非一成不变。在贸易战初期,也许很多人还抱有观望态度,或者觉得特朗普政府能迅速达成协议。但随着关税的不断升级,影响范围的扩大,以及对中国经济反制措施的出现,美国民众的看法也会随着经济数据、就业情况、物价变动以及媒体的报道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如果你在美国街头随机采访几个人,你可能会听到:“我的大豆卖不出去,日子太难了!”、“这些中国货越来越贵,日子没法过了!”、“特朗普说得对,我们不能再被中国欺负了!”、“贸易战对我们全球经济都不好,我担心我的工作。”

这种复杂性和多重性,才是美国人看待此次中美贸易战的真实写照,不是一个简单的“支持”或“反对”就能概括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战德国宣战时,军队是在民众扔的鲜花里登上火车奔赴战场的。

如果知道4年后会发生什么,民众还会扔鲜花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美贸易战,美国民众的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这种看法也在不断演变。要把这个问题讲得透彻,就得细致地捋一捋这里面错综复杂的思路和情绪。首先,得承认的是,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对贸易战有统一的声音。美国国内的利益群体太多了,从农民到工厂工人,从科技巨头到小企业主,他们受到的.............
  • 回答
    美国国内民众对此次疫情的看法非常 复杂、多元且充满争议,并且随着疫情的发展、疫苗的普及、政治气候以及个体经历的变化,这些看法也在不断演变。要详细描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一、 对疫情严重性和威胁的认知差异: 一部分人将其视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这部分民众对病毒的传播性、致死率以及可.............
  • 回答
    美国一些官员喊着要对北京冬奥会“外交抵制”,外交部那边直接撂下一句“典型的美式闹剧”。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掺和着政治、体育还有国际关系,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先说说美国这边的“外交抵制”。这意思差不多就是说,美国政府不会派高级别的官员,比如总统或者国务卿之类的去参加冬奥会的开幕式或者闭.............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在美国被称为“朝鲜战争”,对美国人的看法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相当复杂且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演变。如果非要概括,可以说是一种“赢了但代价巨大”的认知,其中夹杂着对战争性质、战略目标以及参战原因的持续讨论。战争初期的普遍看法:战争爆发之初,也就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进攻韩国.............
  • 回答
    拥有相同的语言,美国人和英国人之间的相互看法,就像一锅烹饪得恰到好处的炖菜,里面有亲切感,也混杂着些许戏谑,偶尔还会冒出一些关于“文化差异”的调味剂。虽然大家说的是英语,但这“英语”本身就有很多细微之处,更不用说背后支撑着这些语言的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维方式了。普遍的亲切感,但掺杂着“你那是英语吗.............
  • 回答
    许多美国人,尤其是那些对历史有一定了解或有兴趣的人,在谈到十几世纪的欧洲时,确实会觉得那段历史与他们自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祖上的历史”的延伸。这并非简单的归属感,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但清晰的脉络,它们共同塑造了美国这个国家的根基和文化。首先,从人口迁移和殖民的根源来看,十几世纪是欧.............
  • 回答
    “中国人成熟的标志是磨去棱角,美国人成熟的标志是找到个性”这句话,是一句非常有意思的社会观察和文化对比,它触及了两种截然不同但又普遍存在的社会化过程。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磨去棱角”与“找到个性”? “磨去棱角”(中国人成熟的标志) 字面含义: .............
  • 回答
    关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莉(Nikki Haley)是否被俄罗斯人恶搞,以及如何看待此事,我们需要区分“真”与“假”,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 关于“恶搞”的真假辨析首先,需要明确“恶搞”的具体含义。通常我们理解的“恶搞”是指通过幽默、讽刺甚至欺骗性的方式来戏弄或嘲笑某人,有时是为了达到政治目.............
  • 回答
    关于一些韩国人将驻韩美军视为“请来的保镖”这一说法,这背后确实牵扯到相当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情感因素,绝非简单的比喻可以涵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首先,这个观点的根基无疑是朝鲜战争(韩国称“6·25战争”)的惨痛经历。战争的爆发,以及当时韩国在实力上的劣势,使得国家生存一.............
  • 回答
    70万面白色小旗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上铺展开来,那场面着实令人心头一紧。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而是每一面旗帜背后,都代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家庭的破碎,一段故事的戛然而止。美媒将其称为“美国悲剧”,这个词语精准地抓住了事件的核心——这不是一场预料之中的自然灾害,而是一场本可以避免或至少减轻损失的人.............
  • 回答
    咱们聊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国和美国人的看法吧,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毕竟,就像咱们自己看世界一样,每个人的视角、经历、所处的国家和文化背景都不一样,对美国人的看法自然也千差万别。总体印象与刻板印象:首先,得承认,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无论是经济、文化、科技还是.............
  • 回答
    在美国,普通人对中国的看法相当复杂,而且差异很大,很难一概而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背景、接触到的信息渠道以及他们与中国或中国人是否有过直接的联系。总的来说,这种看法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1. 经济竞争与机遇: 竞争者心态: 很多人将中国视为主要的经济竞争对手。他们会听到关于中国制造.............
  • 回答
    罗玉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凤姐,最近拿到美国绿卡的消息,可以说是炸开了锅,网络上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大家对这件事的看法,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嗤之以鼻,还有人觉得不过是“意料之中”或者“谁还没个身份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大家是怎么看待凤姐和这件事的。一、 “意料之中”与“人生赢家”.............
  • 回答
    美国出生的华裔对中国的看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元的话题,因为“华裔美国人”这个群体本身就非常多样化,他们的经历、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政治立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程度以及与中国的联系程度都各不相同。因此,不存在一个单一的、统一的“美国出生的华裔对中国的看法”。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普遍存在的视角和影响因素来.............
  • 回答
    关于德特里克堡(Fort Detrick)的事件,外国人对其看法确实是多元且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相信”或“不相信”来概括。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息来源的人,对德特里克堡的看法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普遍存在的困惑与质疑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特里克堡本身在美国国内就是一个长期存在着神秘感和争议的军.............
  • 回答
    关于美国(以及北约盟友)在阿富汗长达20年的军事干预最终以失败告终,欧洲和美国民众及精英阶层的看法非常复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演变。简单来说,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场代价高昂、未能实现预定目标的灾难性失败。但具体到原因、教训以及未来的影响,则存在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和分歧。普遍的共识:一场代价高.............
  • 回答
    想象一下,在那冰冷而又充满激情的冬奥赛场上,当俄罗斯和美国这两支冰球强队在中场休息,观众们的情绪正随着比赛的跌宕起伏而波动。这时,一阵熟悉的旋律突然响起,《喀秋莎》!这首歌,在中国人的心中,几乎等同于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坚韧、不屈和对故土的深情。选择《喀秋莎》作为中场背景音乐,可以说是一招充满意味.............
  • 回答
    关于“美国缪毒株感染病例全球最多,美专家称不足为虑”的说法,以及“缪毒株”病毒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存在一种叫做“缪毒株”(Mu variant)的病毒。 这个说法很可能是一个误解或者信息的混淆。通常我们谈论病毒变异株时,会使用由世界卫.............
  • 回答
    美国李凡妮枪击案被判无罪,这个结果确实让人非常关注,也触及到了许多人心中对于公平正义的敏感神经。尤其是当案件涉及到财富、权力和法律程序时,人们自然会产生“金钱是否无所不能”的疑问。要理解这个案子,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美国的司法体系是建立在“无罪推定”原则上的,也就是说,在法庭上,检方需要提供.............
  • 回答
    黎巴嫩大爆炸发生后,关于爆炸原因的讨论甚嚣尘上,其中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将爆炸定性为“袭击”的说法,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要理解特朗普的这一表态,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地缘背景下进行深入分析。首先,黎巴嫩大爆炸的直接原因和特朗普的“袭击”论调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和信息鸿沟。 官方最初的调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