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印度青年被人绑架逼着结婚?

回答
你提到了一个非常严肃且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印度青年被绑架并强迫结婚的现象。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印度一些地区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通常与经济差距、性别不平等、以及陈旧的社会习俗紧密相连。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方方面面。

现象的普遍性与地区差异: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不是印度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但它在印度的某些邦,尤其是北方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等一些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在这些地区,贫困是驱动这类行为的重要因素。

绑架与逼婚的动因:

1. 经济原因(嫁妆问题与经济剥削): 在印度,传统上男方会向女方家庭支付嫁妆(dowry)。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压力,这种习俗在一些地方发生了扭曲。当男方家庭无力支付高昂的嫁妆,或者当某个家庭的女儿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嫁出去时,一些人会采取极端手段。

“战利品”式绑架: 对于女方家庭来说,女儿的出嫁通常意味着可以收回一部分经济成本甚至有所盈利,同时也能减轻家庭负担。反之,如果女儿到了适婚年龄但没有对象,她会成为家庭的经济负担。在一些贫困地区,将女儿“卖掉”或强迫其与当地男性结婚,比支付嫁妆更具经济上的“合理性”。
为儿子“寻找新娘”: 当男方家庭无力支付高昂的嫁妆来娶一个愿意嫁过来的新娘时,他们可能会选择绑架一个女性,然后以较低的成本(甚至是以一种“赎金”的形式支付给女方家长,使其接受这门婚事)来强迫她结婚。这本质上是将女性视为一种可以被“获取”的商品。
利用法律漏洞或社会压力: 有时,一旦女性被绑架并与男性生活在一起,即使是非自愿的,社会舆论和当地的“老人会”(panchayat,一种非官方的乡村管理机构)可能会施压,认为这种情况下“退婚”或将女性送回是不光彩的,反而会促成“合法化”的婚姻,以避免所谓的“社会丑闻”。

2. 社会习俗与男权思想:

性别歧视与女性的物化: 在许多极端父权制的社会结构中,女性的价值往往被与她的婚姻和生育能力挂钩。她们被视为男性财产的延伸,甚至是男性“荣誉”的象征。这种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使得女性的自主权被严重剥夺,她们的身体和命运很容易被男性和家庭所控制。
“荣誉”与强迫的关联: 有时,绑架和强迫婚姻也可能与所谓的“家族荣誉”有关。例如,如果一个女性与非家族成员私奔或有染,一些家族为了“挽回荣誉”,可能会选择将其“嫁出去”,即使是强迫性的。但这与直接为了经济原因进行的绑架略有不同,虽然结果都是剥夺女性的自由选择。
早婚与包办婚姻的变异: 在印度一些地区,早婚和包办婚姻一直存在。当传统的包办婚姻程序受到阻碍(如女方家庭索要高额嫁妆,或男方家庭无力支付时),绑架就成为了一个扭曲的解决方案。

3. 社会结构与执法困境:

贫困与无力感: 在贫困地区,家庭往往缺乏改变自身命运的资源和能力。当面对经济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双重挤压时,一些家庭(甚至包括女方家庭本身,在极端情况下为了“保全名声”或获得经济补偿)可能会默许甚至参与这种非自愿的婚姻。
执法难度与腐败: 在偏远地区,警察的触角可能无法完全覆盖,执法可能受到当地势力或腐败的影响。即使有举报,调查和定罪也可能面临重重困难。受害者常常因为恐惧、耻辱或缺乏支持而不敢发声,加剧了问题的隐蔽性。
社会监督的缺失: 在一些封闭的社区,外部的监督和干预很难进入,使得这些不法行为得以持续。

受害者的困境:

对于被绑架的青年来说,这是一种毁灭性的经历。

心理创伤: 他们遭受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包括被绑架的恐惧、被剥夺自由的绝望、以及被迫与不爱的人结婚的痛苦。这种创伤往往会伴随一生。
失去未来: 原本属于他们的教育、职业发展和个人梦想,都可能因为这场噩梦而戛然而止。
社会污名: 有些女性在被绑架后可能会面临社会污名,即使她们设法逃脱或获救,也可能因为与男性有过“接触”而被认为是不洁的,从而影响她们未来的婚姻和生活。
儿童新娘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被绑架的对象甚至是未成年女性,这构成了更为恶劣的儿童婚姻犯罪。

应对与挑战:

印度政府和许多非政府组织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挑战依然艰巨:

法律的完善与执行: 制定和严格执行反对绑架、强迫婚姻和儿童婚姻的法律。
提高女性教育和经济地位: 通过教育赋能女性,让她们能够经济独立,有能力反抗不公正的待遇。
改变社会观念: 开展公众教育,挑战性别歧视和父权思想,推广性别平等理念。
加强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成员站出来反对这种行为,支持受害者。
经济援助与社会支持: 为贫困家庭提供经济援助,减少他们因经济压力而参与或默许此类行为的可能性。为受害者提供心理辅导和法律援助。

总而言之,印度青年被绑架逼婚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问题,它既是贫困、性别不平等和陈旧习俗交织的产物,也是社会治理和执法能力不足的体现。要根除这一陋习,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社会改革和文化观念的转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直接解释就是拿不出嫁妆,往深了说,是种姓制、男权社会、法制建设薄弱三个问题合力的结果。

首先说为啥要有嫁妆。不是印度女多男少非得讨好男方,而是印度人基本不接受高阶层(种姓)女性下嫁低阶层的男人,同时渴望自己的女儿嫁给高阶层的男人。之所以要付出高额嫁妆,是因为“低端”家庭要用钱“补偿”和自己结亲的“高端”家庭。

为啥女性不能“下嫁”?因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不是独立的人,而是家庭/家族乃至整个阶层的财产。上层女性如果嫁给下层男性,阶层也随之下降,大家绝不会视为女性“选择”了喜欢的男性,而是视为下层社会“占有”了上层社会的财产。这种“抢劫”行为当然要严厉阻止,所以女性只能“争夺”比自己更“高端”的男性当丈夫,在嫁妆上不断加价。丈夫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嫁妆,也会虐待这个主动上门的附属品。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中国、在知乎也常见。要是某个月薪20万,父母是一线城市高级知识分子的男性与相貌/学历/收入都接近底层的女性交往,回复一般都是祝福和羡慕。反过来的话……虽然碍于政治正确,一般没人明着反对,但回复往往会“善意”提醒“门当户对”的重要性。更不要说大多数男性网民对女性外嫁(尤其是落后国家)和男性娶外国女人的态度完全不同了。男女平等的政治原则确立了两代人,同工同酬的资本主义原则落实了30年,中国风气尚且如此鄙陋,可以想象没经过革命的国家是什么样。

印度的问题是:贫富差距比中国大,阶层固化比中国严重,而且在现实的封建-资本主义金字塔之外还有之前几千年阶层固化的影子——种姓制度,几乎不承认穷汉子翻身的可行性。在中国,女性没法嫁给高阶层的男性,还可以选同阶层或者下一个阶层的”潜力股“,和男友一起努力,印度女性就必须选已经在社会上层的男性。所以愁嫁的印度女性只能用物质力量砸出婚礼之路——比如说嫁妆,比如说亲兄弟的绑架能力。不意外的话,新闻里这位被绑架的哥们应该是一个种姓和财富都不错的”现充“,所以被选为抢婚对象。

维诺德·库马尔(Vinod Kumar)来自印度北部比哈尔邦的巴特那(Patna),是一位钢铁厂的工程师。近日,他去参加了一位朋友的婚礼,却遭到了绑架。Vinod 被人拿枪指着头,要他娶一位女子,而这位女子他却从来没有见过。

Vinod 在婚礼仪式忍不住哭了出来,新娘家人让他闭嘴,并说道:“哭什么哭,我们只是让你结婚,又不是要杀了你。”

新闻原文中有两个细节:

  • 1 这个工程师来自比哈尔邦,是钢铁厂工程师。
  • 2 和低种姓举行婚礼宛如杀人。

比哈尔邦是印度最穷困地区之一,在35个邦级政区中倒数第三,人均GDP1050美元,是印度平均值的60%。这样一个邦,偏偏是塔塔钢铁公司——印度最大钢铁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塔塔钢铁拥有印度四分之一的钢产量,对比中国,类似于宝钢和唐钢合并后搬到了贵州。在这么一个穷地方当钢铁公司的工程师,财富和地位相对周围的农村显然有极大落差。古代中国科举成绩出来后常有”榜下捉婿“的风俗,现在我们看到21世纪版本了——而且绝不是个例。

在印度的一些地区,由于男方结婚时索要的嫁资和彩礼越来越高,许多穷困的印度父母根本掏不起这笔巨额嫁妆钱。眼看着辛苦养大的女儿长大后嫁不出去,一些印度新娘的父兄开始铤而走险,悄悄雇用当地黑社会分子将当地一些单身男子绑架后,用棍棒等物逼迫他们与自己的女儿举行传统印度婚礼。

此外,如果只是简单地参加婚礼,那翻脸不认也就得了。但仅仅在30年前,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还处于事实婚姻和法律婚姻相当的状态,大多数农村家族认为结婚的标志就是婚宴和拜天地,哪怕是换亲/买卖婚姻也一样。我天天都看到地方报纸呼吁农民重视结婚登记手续,但在具体案例中,基层法院还是不得不经常承认那些无证婚姻的合法性。印度社会的现代化水平显然还不如80年代末的中国,婚礼还有宗教加成,所以即便被枪指着头,这场婚礼确立的社会关系可能也比结婚登记手续更稳固,会对这位中产男性的财产和家庭关系产生长期影响。工程师为此哭一场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关回答:

为什么上海男人普遍给人的感觉是「小气」、「小男人」、「怕老婆」?

男女比例失调为什么没有造成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

在你亲历的短短时间内,世界有哪些惊人的改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