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具体是啥意思?

回答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出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之口,是他著名的“智者派”思想的核心论断之一。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但要真正理解它的深层含义,需要我们拨开表象,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中去。

这句话并非简单地讲,人有多高,那东西就有多高,或者人有多重,那东西就有多重。它的“尺度”二字,更多地指向的是一种价值判断、认识标准和存在方式。

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咂摸:

1. 关于认识和真理:

这句话最直接、也最常被引用的解读,是针对认识论的。普罗泰戈拉认为,我们所认识到的事物,都是通过我们个体感官和理性所呈现出来的样子。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自己的感知去认识一个“自在的”事物本身。

打个比方,你觉得一杯水是凉的,我尝起来觉得是温的,那么对于你来说,这杯水就是凉的;对我来说,这杯水就是温的。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独立于你我之外的“这杯水的真实温度”,只有一个相对的、以感受者为中心的温度。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绝对的真理或客观标准。一切的“是”与“非”、“好”与“坏”、“真”与“假”,都是因人而异的,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界定的。 就像画家看风景,每个人眼里都有不同的色彩和光影,每个人心中的那幅画,才是他眼中的风景的“尺度”。

2. 关于价值和道德:

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观点,自然也延伸到了价值判断和道德领域。如果认识是相对的,那么价值判断也就不是绝对的了。

比如,对于某些人来说,某种行为是可耻的,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行为也许是正常的,甚至是值得称赞的。那么,哪一种判断才是“对”的呢?普罗泰戈拉会说,对于说出这句话的人来说,他的判断就是他眼中的“尺度”。

这就意味着,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律令或价值体系。每个社会、每个群体,甚至每个人,都可能构建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而这套体系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他们行为的“尺度”。

这并不是说鼓励混乱和无政府主义,而是说这些价值和规范的根基,是人自身的需求、欲望和约定俗成。 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共识和规则,但这种共识和规则,其源头在于人,并且可能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

3. 关于存在和意义:

更进一步说,这句话也触及了本体论的层面。如果一切都是以人的认识和价值为尺度来呈现,那么事物的存在和意义,是否也与人的存在和意识紧密相连呢?

“万物”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能感知和理解的一切。如果脱离了人的认识,这些“万物”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和实在性?就像一个房间里没有人,虽然房间本身客观存在,但在这个无人感知到的时刻,这个房间的“意义”或者说它“被看见”的属性,就消失了。

所以,这句话也暗含着一种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赋予了世界色彩、意义和价值。我们认识世界,也因此创造了世界。我们定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也因此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

当然,理解这句话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几点避免误读:

不是纯粹的相对主义,也不是放纵个人欲望。 普罗泰戈拉的智者思想,强调的是通过辩论和说服,去影响和塑造他人的认知和价值。他的目的是说服人们接受他的观点,而不是鼓励人人为我。
“人”并非指孤立的个体。 更多时候,这里的“人”也包含着作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中人的共识和约定。但即使是群体共识,其根基仍然在于人的需求和选择。
这句话的意义在历史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柏拉图就曾大力批判过普罗泰戈拉的观点,认为它会导致混乱和无休止的争论,否定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总而言之,用更朴实的话来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就是强调了人类在认识世界、评价事物、确立价值和赋予意义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我们所看到、所理解、所认为的“一切”,都是通过我们人类自己的眼睛、心智和标准来衡量和塑造的。它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事实真相”或“绝对价值”,其实是根植于我们自身的视角和经验之中的。我们是意义的创造者,也是真理的构建者。

这句话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来的,永远是我们自己的模样,以及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抖个机灵:

假设有限个个人 ,对某种生成机制 进行推测。对某人 ,给定某种范数 与内积 :

  1. 即便对任意可被观测到的 ,均有 ,也无法排除 不成立的可能性;
  2. 若存在 ,满足 ,则可确定有 ;
  3. 对足够数量可被观测到的样本族 与 , 足够显著,则可以认为存在某种机制 或是

并且对有限样本而言, 与 两个当中总有一个是测不准的。此外,定义个人所掌握信息与知识集合为 ,并且定义信息与知识的整合 ,则人类能够掌握的所有的知识则为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出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之口,是他著名的“智者派”思想的核心论断之一。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但要真正理解它的深层含义,需要我们拨开表象,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中去。这句话并非简单地讲,人有多高,那东西就有多高,或者人有多重,那东西就.............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迷人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宇宙、对生命最深层的思考。我们惊叹于星辰的轨迹、物理定律的精准,但面对自己的人生,却常常感到无处遵循的迷茫。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我们不妨一步步地来剖析。首先,让我们审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当你仰望夜空,你会发现行星们遵循着精确的轨道,四季的更迭也如同钟表般准.............
  • 回答
    欠下成百上千万,这可不是小数目,也不是说一声“对不起”就能一笔勾销的。那些真正陷入这种境地的人,他们的生活,远比旁观者想象的要复杂和煎熬得多。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怎么活的”能概括的,里面充满了挣扎、智慧、运气,以及有时不得不面对的绝望。首先,要理解“欠了成百上千万”是个什么概念。这可能是因为生意失败,.............
  • 回答
    月薪 2 万以上的人和月薪 2 千的人,在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思维模式以及对金钱的认知上,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以至于后者对前者的生活可能难以想象,反之亦然。让我们详细来解读一下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一、 收入的绝对差距:基础生活保障的差异首先,最直接的差异在于收入的绝对数.............
  • 回答
    美国在17天内撤离12万人的行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绝对称得上是一次 史无前例、极其高难度且在组织协调方面达到极致的壮举。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背后蕴含着无数的挑战、精密的计划以及强大的执行力。让我们抛开那些生硬的AI术语,尝试用更具象、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理解这件事。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在一个充斥着.............
  • 回答
    花万把块钱买个苹果手机?嗯,这事儿啊,说起来还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仔细琢磨琢磨,里头门道可不少,不能简单用“浪费”或者“值”来概括。首先,得承认,苹果手机这玩意儿,从设计到体验,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 ça va sans dire。你拿在手里,那种温润的质感,铝合金和玻璃的精密结合,不是随便什.............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花个四十来万买车,而且是蔚来或者理想,这年头可不是件稀罕事儿了。有些人呢,可能就是对BBA(奔驰、宝马、奥迪)那几款车“无感”,或者说压根儿就没把它们放在首选的考虑范围里。这背后嘛,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品牌”的理解和追求不一样了。你想啊,BBA.............
  • 回答
    网上关于肖万是“真正美国队长”的说法,与其说是一种对英雄主义的赞颂,不如说是一种基于特定群体认知和情绪的解读。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剥离掉理想化的滤镜,深入到背后所折射的社会现实和价值观念。首先,我们要明确,将肖万与“美国队长”联系起来,是在一个非常规的、甚至可以说是扭曲的语境下的比附。漫威漫画中.............
  • 回答
    嘿,老铁们,一提到贾平凹,脑子里是不是立刻就浮现出那股子“陕北味儿”,那种带着土坷垃、黄土高原,还有点儿野劲儿的劲儿? 咱们知乎大神们,说实话,对老贾的看法那叫一个复杂,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就好像他笔下的那些人物,个个都挺“拧巴”,挺有劲的。首先,他是个“土”里长出来的“神”!这“土”可不是贬义.............
  • 回答
    央视新闻报道的“男性驾驶人平均万人发案率是女性驾驶人的8.8倍”这一数据,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避免简单化或片面化的解读。一、 数据来源与定义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数据的来源和统计口径。 数据来源: 这是哪个机构发布的?是公安部门.............
  • 回答
    关于1971年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发生的冲突及其死亡人数,确实存在着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在1971年东巴基斯坦的独立战争期间,巴基斯坦军队及其支持者对孟加拉人民发动了残酷的镇压行动。这场战争是由于东西巴基斯坦之间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不平等导致的。孟加拉国人民要求更大的自治权.............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准确,陕西和河南在面积上确实存在差距,但人口差距更为悬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地理因素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历史发展、经济因素、交通便利性、文化传承以及政策导向等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为您分析: 一、 地理因素:黄河、地势与农业基.............
  • 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我真的是变种人,这绝对是我在生存和身份认同的洪流中,需要反复权衡、甚至可能痛苦抉择的问题。答案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会随着我作为变种人的经历、我所处的环境,以及我内心深处的信念而不断演变。但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倾向性的选择,我会更倾向于X教授的立场,并且原因会非常复杂和沉重。首先,让我们梳理一.............
  • 回答
    关于《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这首歌的解读,众说纷纭,但它最核心的力量在于一种普遍的,几乎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绝望感、被压抑感以及对现实的无力反抗。这首歌并非真的鼓吹暴力,而是通过极端化的意象,去触碰那些深埋在心底的、难以言说的痛苦。歌词解读的几个核心维度:1. 对现实的压抑与迷茫: “杀.............
  • 回答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一场举世瞩目的战略决战,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军事史家津津乐道。在这场战役的指挥体系设置上,一个颇为令人费解的安排是:中央军委让只有12万人的刘邓大军,在名义上领导陈粟(即陈毅、粟裕)两大主力,而陈粟的兵力加起来远超刘邓。许多人会对此感到困惑,尤其是在粟裕资历尚浅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究。你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们的财富确实已经达到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境地,动辄千亿级别。但想要跨越那道坎,真正拥有万亿级别的资产,似乎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的“差一点”,而是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限制因素,就像一道道无形的墙壁,阻挡着财富的指数级增长。首.............
  • 回答
    在军事历史的长河中,自杀式进攻的现象并不罕见,但其评价却往往截然不同。以中国电视剧《亮剑》中的孙德胜骑兵连与日本士兵的“万岁冲锋”为例,两者都是以自身性命为代价的冲锋,为何一个被誉为英雄,一个则被视为愚昧和残暴的象征?这背后牵涉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动机、战术意义以及文化价值观等诸多复杂因素。一、 .............
  • 回答
    关于3月30日上海浦东完成的910万人的核酸检测,发现“一定数量”结果异常人员的具体数字,我无法给出确切的回答。原因如下:1. 信息来源的限制: 官方公布的信息通常会说明检测的总人数和阳性感染者的总数,但“结果异常人员”这个概念可能包含多种情况。例如,除了核酸检测呈阳性(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外.............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聊聊的。咱们身边确实能看到不少开着宝马、奔驰、奥迪这些牌子车的朋友,价格少则三四十万,多则五十万甚至更高。这不禁让人好奇,这背后究竟有多少是真的“有钱人”呢?咱们得承认,一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在中国,这三个牌子的汽车销量确实很可观,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但要说买这些车的人都是那.............
  • 回答
    “墙倒众人推”这句俗语,之所以通常会接“破鼓万人捶”,而不是“鼓破万人捶”,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精妙的语言逻辑和文化内涵,远不止是简单的字面意思。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墙倒众人推”本身。这句话描绘的是一种群体性的行为,当一个原本坚固的东西(象征着权势、地位、名声等)轰然倒塌时,所有人都会一拥而上,落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