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平乐》中宋仁宗有没有后悔过将徽柔嫁给自己的表弟李玮?

回答
《清平乐》这部剧,说实话,把宋仁宗赵祯这个人物刻画得相当立体,尤其是在他对女儿徽柔婚事上的纠结和无奈,更是令人心疼。至于他有没有后悔过把徽柔嫁给李玮,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份后悔,在剧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层层递进。

咱们先得捋一捋,当年为什么要这么安排这桩婚事。说白了,这是政治联姻,是皇室维护自身地位、巩固家族势力的一种手段。李玮是仁宗的表弟,家世背景都挺好,又是在皇亲国戚的圈子里,这门婚事在当时看来,是门当户对,非常体面。仁宗作为一个皇帝,他的首要责任是维护国家的稳定,巩固皇权,个人的情感,包括对女儿的疼爱,在这种大局面前,有时候不得不退居其次。

刚开始的时候,仁宗心里可能没有太大的动摇。他觉得,李玮这孩子虽然性子稍微木讷点,但人品不错,家境也拿得出手,对徽柔应该是个不错的归宿。再说了,这是曹皇后娘家那边的人,也算是给皇后一点体面,缓和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切都好像是按部就班,稳稳当当地在进行。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徽柔出嫁之后,问题就慢慢浮现了。徽柔是仁宗的掌上明珠,从小就娇宠着长大,又受到良好的教育,聪慧过人,志向远大。她喜欢的是有才情、懂她的怀吉,而非那个性格温吞、没什么共同语言的李玮。

仁宗虽然平日里忙于政务,但对女儿的疼爱那是真心的。他看出来徽柔的不快乐,虽然他极力想让女儿幸福,但他之前已经把婚事定下了,而且也顾及着皇室的体面和规矩,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真正让仁宗的“后悔”之感变得强烈,我觉得是从几个关键节点开始的:

1. 徽柔与怀吉之间的“情愫”被发现之后。 当仁宗得知徽柔和怀吉之间有了不寻常的情感,而且徽柔为了怀吉甚至可以不顾一切,这让他非常震惊,同时也非常焦虑。他看到女儿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恰恰是因为他当初的决定。他原本是想给女儿一个安稳的未来,结果却将她推入了不幸福的深渊。这种对比,无疑会让他反思当初的决定是否过于草率,是否没有真正考虑到徽柔内心的真实想法。

2. 徽柔的“固执”和“反抗”。 徽柔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儿,她有自己的想法,她不愿意屈从于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她对李玮的态度,对这段婚姻的抵触,都让仁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尤其是当徽柔因为怀吉的事情而遭受惩罚,甚至一度“失心疯”的时候,仁宗的心是碎的。他能感受到女儿的绝望,而这种绝望,他又觉得是自己间接造成的。

3. 面对徽柔的“眼泪”和“绝望”。 剧里有一个情节,我印象特别深,就是徽柔在某个时刻,面对仁宗,那种绝望和委屈的眼神,让仁宗无法直视。他作为父亲,看到女儿如此痛苦,而他又无力去改变,只能眼睁睁看着。这种无力感,比任何指责都更能让他感到心痛和后悔。他可能在想,如果当初选择了一个徽柔喜欢的人,哪怕那个人身份地位不如李玮,女儿会不会更快乐?

4. 旁观者的“议论”和“压力”。 随着徽柔和李玮之间关系的恶化,朝堂内外难免会有一些议论。虽然仁宗是皇帝,但他也是一个有情感的人,听到别人说自己女儿“嫁过去受委屈”,或者“赐婚不当”,他心里肯定不好受。而且,他也知道,徽柔是因为自己的决定才落到这个地步,这种道德上的压力,也会让他更加自责。

5. 曹皇后和其他人“劝说”时的无奈。 曹皇后虽然一开始也支持这门婚事,但看到女儿如此痛苦,她也曾试图劝说仁宗,甚至提过一些解决办法。仁宗在听取这些意见时,那种深深的无奈和自责,也表明了他内心的动摇。他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又因为各种顾虑,无法轻易地纠正。

所以,与其说他有没有“后悔”一个绝对的词,不如说他是在这个过程中, 由最初的“稳妥”考虑,逐渐转变为对女儿的不幸感到深深的“自责”和“遗憾”,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后悔”。 他后悔的不是当初的“政治考虑”,而是这份考虑最终没有给女儿带来幸福,反而让她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他可能后悔自己当时没有更坚定地去听取徽柔内心的声音,或者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平衡皇权和父爱。

总的来说,仁宗对徽柔的爱是真挚的,他虽然是皇帝,但在女儿面前,他更像一个父亲。徽柔的不幸,让他看到了自己作为父亲的失败,也让他深深地体会到了“身不由己”的悲哀。这种后悔,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包含了自责、无奈、心疼,以及对命运弄人的深深叹息。这正是《清平乐》这部剧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帝王家并非冷冰冰的权力斗争,其中也有着真挚的情感和沉重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一下,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点。

就是大家都默认宋英宗继位后把仁宗的亲生女儿们都赶了出去,各种解读里都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我 完 完 全 全 没有找到任何一段史料记载这件事。

我非常好奇,于是又去翻了翻史料,感觉有了更奇怪的认知:

首先就是下面这段话,出自【宋会要辑稿 帝系八】

【熙宁二年五月二十六日,楚国大长公主以同天节合得霞帔,乞换翰林医官、赐绯石麟章服,许之,今后不得为例。三年正月九日,楚国大长公主薨,帝对辅臣涕泣曰:「公主事神宗至孝。」命谥曰庄孝,仍罢上元朝谒及御楼作乐,命辅臣分诣诸神御殿烧香。】

这段话就很奇怪,说公主用霞帔来请求宫里的医生来看病,并且要给看病的医生赐绯色的章服,这段话在我看来的意思就是,实际上公主不是找不到医生,而是医生拿不到足够的好处就不会来。绯色章服作为对医官的赏赐可以说是破格的了,所以才会有下边的“今后不得为例”。另外后面的公主事神宗至孝显然是错了,不知道是传到网上的pdf版本有错,还是说原来在新修的时候就已经是错的了,宋会要辑稿本身就很散乱,也有诸多错漏,但是并不影响这上面记载的事情的真实性,也就是说熙宁二年(1069年)五月二十六日公主用自己当年嫁过来的华服才换来医生给她看病。

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很奇怪,按理说这种拿皇室华服来换医生看病的桥段是不应该发生在宫外的,在宫外首先你要拿着华服去通传,然后宫里的医生还要专门出宫来看病,看完病还要接受章服赏赐,里里外外太折腾了。

再看看神宗说的什么“就医多有阻隔”,真的是有其他人在公主和医生之间阻隔吗?还是说医生本来就不想搭理这位前朝长公主呢?

于是我就特意去翻了翻英宗在位时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发现 完 全 找 不 到 英宗什么时候把公主给撵出宫去。

关于几位公主的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是这么说的:

【 五月癸卯,进封公主为长公主,岐国改越国,福安改康国,庆寿改惠国,永寿改荣国、宝寿改顺国。】

这句话说的是1063年(英宗即位)5月,讲仁宗留下的几个亲生女儿都进封为长公主,其中福康就是从岐国公主进为越国长公主。

【庚戌,封长女为德宁公主,第二女为宝安公主,第三女为寿康公主。中书奏用故事,并长公主皆赐告,罢其册礼。】

这句话说的是英宗封自己的几个女儿为公主,后半句我没太理解,就是中书奏用故事,应该指的是中书上奏说封公主的事可以用以前的规范来,并长公主皆赐告这句应该指的是这几位公主和长公主都被赐了点什么东西,最后一句最重要,叫罢其册礼,我个人理解是,英宗也想学仁宗给自己的女儿弄册礼,但是被中书劝了下来。

最后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段,

【窃惟皇太后仁明之德,爰自先朝〔八〕,布闻四方〔九〕,加之保育圣躬,在于襁褓。陛下入承大统,不可谓全非皇太后之力。当陛下初得疾之时,外间传言,皇太后于先帝梓宫之前,为陛下叩头祈请,额为之伤,如此岂可谓无慈爱之心于陛下哉?不幸为谗贼之人交相离间,遂使两宫之情介然有隙。就使皇太后有不慈于陛下,陛下为人之子,安可较量曲直,遂生忿恨,而于爱恭之心有所不备乎?传曰:“大德灭小怨。”先帝擢陛下于众人之中,自防御使升为天子,唯以一后数公主属于陛下,而梓宫在殡,已失皇太后之欢心,长公主数人皆屏居闲宫,希曾省见。臣请以小喻大,设有闾里之民,家有一妻数女,及有十亩之田,一金之产,老而无子,养同宗之子以为后,其人既没,其子得田产而有之,遂疏母弃妹,使之愁愤怨叹,则邻里乡党之人谓其子为何如人哉?以匹夫而为此,犹见贬于乡里,况以天子之尊,为四海所瞻仰哉?此陛下所以失人心之始也。】

这段是司马光向英宗进谏的一段话,时间是1065年8月,原回答里富弼的那段话发生在这次进谏以前,所以说按司马光的话为准的话,实际上从英宗1063年继位,到1065年8月,长公主数人都住在“闲宫”,闲宫就是冷宫,但是冷宫也是宫啊,英宗只是从来没去看过她们罢了,该封的长公主都封了。

而英宗1066年年底就没了,神宗1067年正月即位。

也就是说实际上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英宗在1065年8月到1066年驾崩中间,不顾富弼与司马光两次人心警告,执意把长公主从宫里撵了出去,另一种可能就是,长公主根本就没被撵出宫,只是一直住在冷宫不受皇帝待见而已。

你觉得哪种更可能一点?我觉得是后者,

也就是说长公主根本就没有出宫,也就根本没有再和李玮有什么接触,她在她的冷宫里呆着,李玮要么还在当卫州知州,要么就回到京师自己家住。

也就是说最后宋神宗也就是在宫里去了当时公主住的冷宫,然后洒酒祭奠了一下,然后顺手把李玮贬了一波,过了几年又提了回来。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我个人认为我的猜测是合理的,因为我根本找不到有哪段历史原文提到了英宗给公主撵出皇宫,那我们按常理猜测,公主肯定也不会石乐志非得出宫找自己那个丑相公。

也就是说,公主的死,仅仅是因为在冷宫受不到好的照顾,没人过问罢了。至于冷宫里的清形,国内电视剧拍的也不少了吧,大致什么样大家心里都有数。

当然最后我额外提一点, 就是关于公主这个嗣子,李嗣徽。

公主临终之时是留了遗表的,遗表的内容是希望自己的嗣子李嗣徽可以升职。

这篇遗表收录在苏颂文集中,见于《全宋文》第060册,

《秦國莊孝大長公主遺表長男供備庫副使李嗣徽可供備庫使制》

另外我刚刚在查这篇文章的时候还发现了另一篇同样收录在全宋文的文章,

《楚國大長公主遇南郊奏駙馬都尉李瑋祖宅門客廣文館進士許概可試將作監主簿不理選限制》

这个又臭又长的文章名字大概意思就是公主在参加南郊大礼时上奏说,驸马李玮的祖宅门客广文馆进士,许概,可以试用来当作监主簿的意思。

你品,你细品,公主去举荐驸马的门客,这是个什么关系。。。

我严重怀疑,真的,公主和驸马的关系在公主被打入冷宫以后就没那么紧张了,甚至两个人会有交流,公主的嗣子李嗣徽也顺利在京城当了官,公主还会举荐驸马的门客当官。

驸马对公主的态度如果很差,怎么可能做到这些?要知道公主可是后妈,后妈临终前还惦记着自己的继子的前途,是个什么概念,你品,你细品。

百度害人呐,真的。。。李玮惨呐。。。


以下是原答案


来看史书,不是喜欢史实吗?

直接粘百度百科,我们来看看真实的福康公主。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二】

仁宗皇帝

李玮尚福康公主(李玮迎娶福康公主)

庆历七年(1047年,李玮12岁,福康9岁)五月丙子,东头供奉官李玮为左卫将军、驸马都尉,选尚福康公主也。玮,用和次子。上追念章懿太后不已,顾无以厚其家为,使长主降焉。(皇帝追念生母,李用和是仁宗生母的弟弟,李玮是李用和庶出的二儿子,长子李璋生于1020年,于是定亲让福康公主嫁给李玮)

嘉佑二年(1057年,福康19岁)六月丙寅,进封福康公主为兖国公主,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戊辰,淑妃苗氏为贤妃(也就是福康生母苗贵妃),兖国公主之母也。公主将出降,故有是命。国朝公主受封降制,有册命之文,多不行礼,只以纶告进内。于是翰林学士胡宿言:『兖国公主议行册礼,然于事体颇有未便,前未有此礼。祖宗以来,公主、长主未有行者。昔汉明帝封皇子,悉半诸国,明德马皇后曰:「诸子食数县,不已俭乎?」帝曰:「我子岂敢与先帝子等也?」唐贞观中,太宗长乐公主将出降,帝令有司资送倍于永乐公主,魏徵曰:「不可。」引汉明帝之言为对,且曰:「天子姊妹称长公主,加长字,示有所尊崇,或可情有浅深,无容礼相逾越。」太宗然其言,入告长孙皇后,遣使赐徵金帛。陛下即位以来,屡曾进封楚国、魏国二大长公主,亦不曾行礼。今施于兖国公主,是与大长公主相逾越。佥以贵主之故,贤妃亦蒙殊典。自昔令进纶告,若不行册礼,是母子之间一行一不行,礼意尤不相称。书于史册,后世将有讥议,必谓陛下偏于近情,亏圣德之美。臣愿陛下采汉明之言,开文皇之听,遵祖宗旧典。如国朝公主曾行此礼,行之且无嫌;如其不曾,则宜且罢。臣以陛下好忠谏,纳至言,臣职在论思,不敢缄默。』不从。

(这段写的是仁宗为了福康办了册礼,“前未有此礼,祖宗以来,公主、长主未有行者”,仁宗因为宠爱福康破天荒地给了她超规格的待遇,同时谏臣BB了半天也没有改主意。)

七月丁丑,特赠贤妃三代为东宫三少官。乙未,礼官言:『《礼阁新仪》:公主出降前一日行五礼。古者结婚,始用行人告夫家采择之意,谓之纳采;问女之名归,卜夫庙,卜而获吉,以告女家,谓之问名、纳吉。今选尚一出,朝廷不待纳采。又公主封爵,已行诞吉,不待问名而卜之。若纳成,则既有进财请期,则有司择日,宜稍依五礼之名,存其物数。俾知古者婚姻之事重而夫妇之际严,如此,亦不忘古礼之义也。欲俟公主降日,令李玮主婚之人具合用雁、帛、玉、马等陈于内东门外,以授内谒者进入内中,付掌事者受之。其马不入。』从之。丁酉,兖国公主受册,百官拜表称贺。

(举办了福康公主册封为兖国公主的册礼)

八月戊申,兖国公主出降。己酉,驸马都尉李玮入谢,燕于禁中。

(同年,完成了福康的婚礼)

五年九月(1060年,结婚已经3年)庚戌[1],降驸马都尉、安州观察使李玮为和州防御使,仍与外任。玮与公主不协,而玮所生母又忤公主意,公主夜开皇城,入诉禁中,玮皇恐自劾,故有是命。(这段就是说,李玮和公主的日子过得并不好,而李玮的生母又违逆了公主的意愿,公主半夜闯宫和皇帝告状,李玮很害怕直接上书自己弹劾自己,皇帝就做出了把李玮贬为和州防御使的决定)明日,免降官,止罚铜三十斤,留京师。(结果第二天皇帝把贬官的决定取消了,只罚了李玮一些钱,没让他去外地)  

《吴及传》云:及为谏官,论入内都知任守忠陵轹驸马都尉李玮及干求内降[2]。当考陵轹事增入。  癸丑,右正言王陶言:『《周礼》:阍人掌宫门之禁,时其启闭。寺人掌女宫之令,纠其出入,以谨严周卫,杜绝非常。故汉光武出猎夜还,上东门侯郅恽拒关不纳,光武从中东门入。明日,赏郅恽而贬中东门侯。魏武之子临淄侯植开司马门昼出,魏武怒,公车令坐死。然则公主夜归,未辨真伪,辄便通奏,开门纳之,直彻中禁,略无机防。其所历皇城、宫殿内外监门使臣,请并送劾开封府。』知谏院唐介、殿中侍御史吕诲等亦以为言,皆不报。

(谏臣们开始批评公主夜闯宫门的行为,举了汉光武帝打猎半夜回来的时候,不让进的东门守城官被嘉奖,把光武帝放进来的守城官被贬斥的例子,还有曹植擅自让人开城门导致在曹操那里失宠的例子)

十月庚申,兖国公主宅都监、入内供奉官梁全一以下九人并远小处监当[3],入位祗侯梁怀吉配西京洒扫班,自今勿置都监,别选内臣四十以上、三班等院使臣五十以上无私罪者二人在宅勾当,内臣年十五以下二人人位祗侯,并不得与驸马都尉接坐。时台谏官皆言主第内臣数多,且有不自谨者。上不欲深究其罪,但贬逐之,因省员更制。

(之后皇帝下令把福康陪嫁过去的宦官丫鬟们都换了,梁怀吉也在其中,被发配到了西京洛阳,重新选了一些身家清白、且年纪在十五岁以下的两个小太监来接替梁怀吉的职位,你品,你细品,当时谏官们诟病服侍公主的人太多,且里面混了些举止不端的人,但是皇帝不想刨根问底,就全给换了,至于为啥不想刨根问底,你品,你细品。)

七年二月癸卯,梁怀吉又勒归前省,不知何时复召入也。

(1060年10月给梁怀吉发配了,1062年2月梁怀吉又被召回到了前省,前省就是负责皇宫前朝的部门,与之相对的就是后省,后省负责后宫相关的事宜,梁怀吉之前就是在后省当公主的管家)

六年十月庚辰朔,驸马都尉李玮言:『奉诏举官为将领,而臣家有宾客之禁,无由与士人相亲。闻柴宗庆等当时得与禁近往还,臣辄援例而请之。』诏具凡所接见宾客以闻。

(1061年10月,皇帝在和李玮的谈话时,皇帝让李玮汇报汇报平时家里都接待什么人,李玮提到平时自己家不接待客人,只请过仁宗的姑父柴宗庆来。有说法是仁宗对李玮他哥李璋十分倚重,但是性子多疑,所以才会有这么一段,我个人觉得皇帝也是因为公主的事,怕传太开影响不好,至于是什么事呢?下边会讲)

嘉祐七年二月癸卯,以驸马都尉李玮知卫州事,兖国公主入居禁中,玮所生母杨氏归玮之兄璋宅,公主乳母韩氏出居于外,公主宅勾当内臣梁怀吉勒归前省,公主宅诸色祗应人皆散遣之。

(1062年2月,让李玮去当了卫州知州,离开了京都,卫州离京都很近,同时位置在京都北,算是京都门户,而福康公主回到宫中居住,李玮的生母杨氏去李玮的哥哥李璋家里住,公主的乳母韩氏被赶到了宫外,梁怀吉被召回到前省,之前已经换过一拨的服侍公主的下人也都遣散了)

玮貌陋性朴,上以章懿太后故,命之尚公主。自始出降,常以庸视之。乳母韩氏复相离间。梁怀吉等给事公主阁内,公主爱之。公主尝与怀吉等闲饮,杨氏窥之,公主怒,殴伤杨氏。由是外人喧哗,咸有异议。朝廷贬逐怀吉等于外州,公主恚怼,或欲自缢,或欲赴井,或纵火欲焚第舍,以邀上意,必令召怀吉等还。上不得已,亦为召之,然公主意终恶玮。至是不肯复入中阁,居于厅事,昼夜不眠,或欲自尽,或欲突走出外,状若狂易。左右以闻,故有是命。

(这段解释了皇帝为什么做了上边的决定,首先李玮长得丑,性格老实,皇帝因为自己亲妈的缘故,就把福康公主嫁了,我标斜体的部分是百度百科引用的原文有误,涑水记闻原文为“常以庸奴视之”,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完全变了,公主是把李玮当成一个普通的奴才来看,根本不把李玮当作是丈夫,连倒插门的丈夫都算不上。公主的乳母韩氏还从中离间,梁怀吉是公主的管家,“公主爱之”,虽然古时候的爱字很宽泛,并不单指男女之爱,但是写在史书上,你品,你细品。

公主曾经在和怀吉等人喝酒的时候,李玮的生母杨氏“窥之”,偷偷的在边上看,公主就发怒了,打伤了杨氏,同时这段记载就是公主“夜闯宫门”的事因,所以“外人喧哗,咸有异议”,朝廷就把怀吉等人发配到外地了,公主非常生气,又是上吊,又是投井,又是纵火想要把房子烧了,“以邀上意”,就是想要引起皇帝的注意,一定要让怀吉等人回来,皇帝“不得已”,没办法了,只能把怀吉等人召回来,但是公主终究还是讨厌李玮,即使这样也不肯回房间住,天天住在客厅里,早晚不睡,要么想要自杀,要么想要往外跑,样子很疯狂,皇帝听说了之后才有了上边的决定。)
  三月戊申朔,壬子,制曰:“陈车服之等,所以见王姬之尊;启脂泽之封,所以昭帝女之宠。兹虽亲爱之攸属,时乃风化之所关。苟不能安谐于厥家,则何以观示于流俗。兖国公主生而甚慧,朕所钟怜,故于外家之近亲,以求副车之善配。而保傅无状,闺门失欢,历年于兹,生事弗顺,达于听闻,深所骇惊。虽然恩义之常,人所难断;至于赏罚之际,朕安敢私?宜告大庭,降徙下国。于戏!惟肃雍以成美德,惟柔顺以辑令名,乃其恪恭,庶几永福。可降封沂国公主。安州观察使、驸马都尉李玮改建州观察使,依旧知卫州。”公主既还禁中,上数使人慰劳李氏,赐玮金二百两,且谓曰:“凡人富贵,亦不必为主婿也。”于是玮兄璋上言:“家门祚薄,弟玮愚呆,不足以承天姻,乞赐指挥。”上许之离绝。又以不睦之咎皆由公主,故不加责降焉。

(1个月以后,1062年3月,皇帝又下了一道旨意,大致是我很宠爱福康公主,但是宠爱虽宠爱,福康公主自己的婚姻生活“不能安谐”,在民间也有诸多非议,福康公主小时候聪明伶俐,我因为疼爱她就把她许配给我母族的近亲,希望能给公主幸福,但是“保傅无状”,意思就是辅导公主成长的人有问题没有做好,导致公主婚姻生活不幸福,这两年的风波让皇帝我知道之后非常震惊,虽然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涉及到赏罚的时候,皇帝我也不能偏私,所以把福康公主从兖国公主降为沂国公主,李玮从安州观察使平级调换为建州观察使,继续当他的为州知州。

公主在回到宫中之后,皇帝多次派人去安慰李家,赏赐给李玮200两黄金,并且带了这么句话:你们家条件也很好,当驸马也不是十分必要,于是李玮的哥哥李璋借坡下驴,就上书说,我们家没有什么福分,我弟弟人也比较憨傻,配不上皇帝您指的这桩婚事,求求皇帝你下个指示,皇帝一看李璋可以啊这么懂事,就答应了李玮和公主和离。又因为婚姻不和谐的原因都在公主身上,就不对李玮进行责难和降职了。

怀吉先配西京洒扫班在五月十日庚申,其复召不得时日。

(这句话没头没尾,非常有意思,是因为做百科的人只截了这一句话,这句话不是和上边的涑水记闻一起,而是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196卷,我下面贴原文)

【玮貌陋性朴,公主常佣奴视之,韩氏复相离间。公主尝与怀吉饮,杨氏窥之,公主怒,殴杨氏,夜开禁门,诉于帝所。言者皆咎公主。怀吉等既坐责,公主恚怼,欲自尽,或纵火欲焚第,以邀上必召怀吉等还。上不得已,亦为召之。谏官杨畋、司马光、龚鼎臣等皆力谏,上弗听。光又言:“太宗时,姚坦为兖王翌善,有过必谏。左右教王诈疾,踰月,太宗召王乳母入,问起居状,乳母曰:"王无疾,以姚坦故,皟皟成疾尔。"太宗怒曰:"王年少,不知为此,汝辈教之。"杖乳母数十,召坦慰勉之。齐国献穆大长公主,太宗之子,真宗之妹,陛下之姑,而谦恭率礼,天下称其贤。愿陛下教子以太宗为法,公主事夫以献穆为法。”然公主意终恶玮,不肯复入中合,状若狂易,欲自尽者数矣。苗贤妃与俞充仪谋,使内臣王务滋管勾驸马宅,以伺玮过。玮素谨,务滋不得其过,乃告苗、俞曰:“但得上旨,务滋请以卮酒了之。”苗、俞白上,上不答。顷之,上与皇后同坐,俞又白之,皇后曰:“陛下念章懿皇后,故玮得尚主。今奈何欲为此!”都知任守忠在旁曰:“皇后言是也。”务滋谋讫不行,寻有是命。此据司马氏记闻及奏议。怀吉先配西京洒埽班,在五年十月庚申。其复召不得时月。】

(这段和司马光描述的大致相同,但是又多了一件事,就是我加粗的这段,大致的意思是苗贤妃,就是福康生母,与俞充仪一起谋划,谋划什么呢?谋划怎么整李玮给公主报复,先是让一个太监去驸马家里当管家,实际上就是卧底,想要发现李玮的过错,然后用李玮的过错来治罪,但是“玮素谨”向来行为端正,卧底太监王务滋揪不到李玮的小辫子【务滋不行,就硬开】,就回去给苗贵妃俞充仪出主意,说让她们去求皇上直接给李玮赐毒酒弄死他,狠不狠啊,结果苗贵妃她们还真就去求皇上了,是真不把李玮当人啊,皇上还“不答”,这已经不是说皇帝不给李玮面子了,是皇帝觉得这么弄死李玮太离谱,所以只能“不答”,而不是皇帝觉得不能弄死李玮,过了一会儿,皇帝皇后一块呆着的时候,俞充仪又来说毒死李玮的事,皇后说,皇上你因为对你的生母心存怀念,才让李玮娶了公主,今天怎么就“奈何欲为此”,皇后这话是对皇帝说的,说明皇后已经知道皇帝“欲为此”了,李玮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了,然后旁边的大太监任守忠也说:皇后说得对啊,于是皇帝才下达了上边那个决定,让李玮去卫州当知州。)

(就这李玮还不惨?皇帝还不疼公主?)

三月壬子,兖国公主降封沂国公主,安州观察使李玮为建州观察使,落驸马都尉。自公主入禁中,玮兄璋上言:『玮愚矣,不足以承天恩。乞赐离绝。』上将许之,司马光又言:『陛下始者追念章懿太后,故使玮尚主,欲以申固姻戚,常贵其家。今玮母子离析,家事流落,大小忧愁,殆不聊生,岂陛下初意哉?近者章懿太后忌日,陛下阅奁中故物,思平生居处,独能无雨露之戚,凄怆之心乎?璋、玮既蒙斥,公主亦不得无罪。』上感悟,遂并责公主,待李氏恩礼不衰,且赐黄金二百两,谓曰:『凡人富贵,亦不必为主也。』

此据司马光《涑水记闻》云。

(这部分依旧事涑水记闻里记载,百科里又有错别字【“亦不必为主壻”“壻”指倒插门的男性,上边百科里的“主婿”和“主婚”都不对】,只是多了司马光当时自己对皇帝的劝谏,也就是说,在司马光劝谏之前,皇帝根本没打算降公主的品级,只是单方面的让李玮离婚,同时派到外地,对李氏也没有说什么补偿措施,在听了司马光的劝谏之后,皇帝才下决定降了公主的品级,同时安抚了李家)

十一月乙巳,进封沂国公主为岐国公主,建州观察使、知卫州李玮改安州观察使,复为驸马都尉。

(1062年11月,没想到吧,我驸马又回来了,皇帝把之前下调的公主品级恢复了,同时单方面给公主和李玮复婚了,李玮也不用知卫州了,应该是就回到京都了)

熙宁八年二月丙寅,济州防御使李璋复为彰信军留后、驸马都尉。璋以庄孝大长公主薨,故谪,至是复之。

(这段是最离谱的,整段都搞错了人,不是李璋而是李玮,这段说的就是1075年2月,李玮官复原职,李玮因为“庄孝大长公主”的死,也就是福康公主的死,被贬谪,到了这里算是官复原职了,至于为什么被贬谪,下边有提到。)

【续资治通鉴长编】

癸丑,右正言王陶言:『《周礼》:阍人掌宫门之禁,时其启闭。寺人掌女宫之令,纠其出入,以谨严周卫,杜绝非常。故汉光武出猎夜还,上东门侯郅恽拒关不纳,光武从中东门入。明日,赏郅恽而贬中东门侯。魏武之子临淄侯植开司马门昼出,魏武怒,公车令坐死。然则公主夜归,未辨真伪,辄便通奏,开门纳之,直彻中禁,略无机防。其所历皇城、宫殿内外监门使臣,请并送劾开封府。』知谏院唐介、殿中侍御史吕诲等亦以为言,皆不报。

(这段上边有,谏臣关于公主夜闯宫门的劝谏)

兖国公主乳母昌黎郡君韩氏出入内中,尝因公主奏其侄壻于润为右班殿直,典主第服玩器物,而盗归私家。

(这里说的是公主的乳母韩氏,曾经让公主去和皇帝申请把自己的侄女婿升官,还偷偷地把公主的衣服啊器物啊都偷到自己家里,这段是当时谏臣进谏所说,是1060年10月的事,也就是当时公主闯宫风波之后,这位乳母一边离间公主夫妻关系,一边还利用公主为自己谋取利益,属实是个小人。)

十月庚申,兖国公主宅都监、入内供奉官梁全一以下九人并远小处监当,入位祗侯梁怀吉配西京洒扫班,自今勿置都监,别选内臣四十以上、三班等院使臣五十以上无私罪者二人在宅勾当,内臣年十五以下二人人位祗侯,并不得与驸马都尉接坐。时台谏官皆言主第内臣数多,且有不自谨者。上不欲深究其罪,但贬逐之,因省员更制。

七年二月癸卯,诏兖国公主入内,安州观察使、驸马都尉李玮知卫州。玮所生母杨氏归其兄璋。公主乳母韩氏出居外,公主宅勾当内臣梁怀吉勒归前省。

(这段上边也有。)

(富弼:)又向者窃闻先帝诸公主,陛下易其所居,以安己女,此知者尤甚动心,亦未尝闻陛下略加恩煦。恭惟先帝临御天下四十二年,仁恩德泽入人骨髓,以至徧及虫鱼草木。臣事先帝亦三十馀年,自布衣擢至首相,其恩德可谓至大,今日不忍见其孀后、幼女失所如此,而臣反坐享陛下迁宠,还得安乎?

臣又念天下事麤存祖宗法制,百官行之,万方奉之,况陛下方在谅阴,未烦圣虑。其所急而宜先者,惟是仁宗一后五女,所谓孤遗,而百官万方力不能及,其休戚只系于陛下一人之手者。切在陛下照恤之,恩怜之,则天道助,人情归,子子孙孙自然享福无穷矣。

(这段是富弼对继位的宋英宗的进言,宋英宗1063年登基,说的就是宋英宗把宋仁宗死后留下的女儿们从皇宫里赶出去的事,富弼希望宋英宗对这些前朝遗孤能好一点。结果宋英宗并没有鸟富弼,于是富弼就拒绝当宋英宗的宰相,直到宋英宗的儿子宋神宗继位才继续出来当宰相。)

(宋仁宗1062年11月给公主李玮复婚,1063年人就没了,非常明显是要给公主留一条后路,为什么呢?因为宋英宗和宋仁宗基本没啥感情,早年宋仁宗没有皇子,就从宗室过继了当时年幼的英宗来当儿子,结果后来仁宗自己的妃子一生下儿子,仁宗就直接把英宗给送走了,哪来回哪去,可是没想到仁宗儿子早早都嗝屁了,没办法又只能把英宗接回来继续当皇储,就这种待遇英宗能对仁宗留下来的子女好那才是真的奇怪,仁宗也不傻,让公主李玮复婚正是考虑到了这点,以后即使公主被赶出皇宫,至少李玮家是有公主府的,能当个依靠,因为找其他大臣根本不现实,连富弼都只能说:“百官万方力不能及”,不是你有心就能做到的,你必须有名分,而能照顾公主的名分只有李玮才能有。)

【熙宁奏对日录】王安石。复旦大学出版社《王安石全集》第四册(一五页)收录。

相关内容:熙宁三年(庚戌 一〇七〇年)(正月九日)。驾至楚国长公主宅浇奠,上召中书入见,恸哭言:“李玮负仁宗恩,遇长主无恩礼,可便与节度副使安置。”上曰:“玮都不恤长主,衣服饮食药物至于呼医,亦多作阻隔,长主衣衾乃至有虮虱,至自取炭生火,炭灹伤面。”四明尊尧集卷九寓言门引王安石日录。〇今案:据宋会要辑稿帝系八之——,楚国长公主卒于熙宁三年正月九日。

(最后这段就是李玮被诟病的主要来源,这部分来源于王安石的日记,宋史列传里只记录李玮“奉主无状”,这个无状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也不能弄得很清楚,我们只直到当年仁宗给自己女儿贬为沂国公主的时候批了一句“保傅无状”,我认为宋神宗的意思就是你李玮没有照顾好公主,“负仁宗恩”,仁宗对李玮到底有多少恩,如果你对我上边写的东西都好好看了,自然有自己的理解,我反正觉得仁宗给复婚完全没有顾及过李玮的想法,只是单纯地在给女儿找个出路。)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熙宁三年正月至三月的部分是缺失的,现今流传下来的部分熙宁三年是从四月开始,也就是说关于福康公主的死,没有太过细节的史料去交待,只能通过已知的推测,说她衣服被子都有虱子,需要自己取炭生火,把脸烫伤了。

最后我们知道的结果就是李玮“奉主无状”被贬为郴州团练使,至于神宗是怎么绘声绘色地说出“衣服饮食药物至于呼医多作阻隔,衣衾乃有虮虱,至自取炭生火,炭灹伤面”,我也不知道,可能宋朝皇帝来“浇奠”的时候,死去的公主还没有入殓收尸吧。

当然仅仅过了5年,也就是熙宁八年,李玮就官复原职了,在之后做到了建武军节度使(他爹曾经坐过的位置)加检校太师(虚衔),死后(1086年去世)宋哲宗还亲自哭了一波,追封太师(正一品),这对夫妻也是有意思,死的时候都让一个皇帝哭了一波,属实有排面。

一个“奉主无状”的人,被宋神宗贬官5年就官复原职,1075年至1085年十年间神宗在朝,仍能不断升官,这个丑男人凭什么啊?

另外,李玮的哥哥李璋当年作为禁军统领力保宋英宗登基,深得倚重,最后于1073年去世(李玮还在当他的郴州团练),追封太尉,李璋俸禄都用来购买书籍,家里没有继续,死的时候李玮为了给自己哥哥治丧还要到处借钱,神宗得知之后直接拨款给李玮让他把李璋的丧事办了。

李玮一生无子无女,只从哥哥李璋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是李璋的第十一个儿子,这大哥属实牛批)。

建议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一篇期刊文章《宋代公主权力旁落原因探析——以宋仁宗长女兖国公主为例》,作者庄国瑞,发表于2015年10月26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平乐》这部剧,说实话,把宋仁宗赵祯这个人物刻画得相当立体,尤其是在他对女儿徽柔婚事上的纠结和无奈,更是令人心疼。至于他有没有后悔过把徽柔嫁给李玮,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份后悔,在剧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层层递进。咱们先得捋一捋,当年为什么要这么安排这桩婚事。说白了,这是政治联姻,是皇室维护自身地.............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不同古代王朝在后世会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甚至出现“粉丝”和“批评者”阵营的分化? 所谓“明吹”、“汉吹”、“唐吹”和宋、清的“诋毁居多”,背后绝非简单的喜好差异,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铁.............
  • 回答
    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中,宋清的名字可能不像宋江、武松、林冲等人物那样如雷贯耳,但他的绰号——“铁扇子”——却也自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要详细解释宋清为何被称为“铁扇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他的人物性格、他在梁山上的作用以及这个绰号本身可能蕴含的象征意义。一、 字面理解与基本.............
  • 回答
    如果我是《清平乐》中的徽柔,命运注定要嫁给李玮,且面对的是我内心无法接受的婚姻和粗鄙的家婆、阿嫂,我的处境无疑是艰难的。然而,身为公主,我身上肩负着皇家颜面与尊严,同时内心也藏着对自由和真爱的渴望。我会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这个局面,既要维护自己的体面,也要在夹缝中寻找一丝属于自己的空间:一、 维.............
  • 回答
    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这可不是件容易事。两国虽然地缘相邻,但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巨大,能够谈成条约,其中门道可不少。这背后,是双方的策略、翻译的努力,以及一点点运气。背景:边境的冲突与扩张话说到了17世纪下半叶,清朝已经统一了中国,国力逐渐强盛。而当时的俄国,正处于一个积极向东扩张的时期,哥萨克人.............
  • 回答
    美国政府将中国一些大学列入实体清单,但清华和北大不在其中,这背后涉及多重因素和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遗漏,而是美国政府在对华科技战略、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与中国互动策略中做出的复杂选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将实体列入实体清单的核心目的。通常情况下,这是为了阻止美国技术、产品或服务流向被认为对国家安全构.............
  • 回答
    AMD 获美国许可,向“实体清单”中某些公司供货,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背后牵扯到不少挺复杂的考量。咱们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得明白“实体清单”(Entity List)是个什么玩意儿。这名单是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BIS)管理的一个工具,上榜的公司都是被认为从事了对美国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有.............
  • 回答
    在小说创作中,为一个历史时期赋予新的名称,既能展现作者的创意,又能巧妙规避某些潜在的敏感性,同时还能为作品增添一份独特的历史韵味。对于清朝,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构思其替代名称,这些名称的背后,都蕴含着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图。一、从统治者的姓氏出发: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我们需.............
  • 回答
    清代历史上,满族人名字中出现大量“阿”字,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满族语言的特点以及汉文化对满族的影响。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满族名字的构成与来源首先,咱们得明白满族人名字的基本构成。满族作为建立清朝的统治民族,他们的名字当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清朝建立初期,满族人的名字.............
  • 回答
    关于韩国羽协针对陈清晨在比赛中“飙脏话”的行为提出申诉,以及奥运会比赛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韩国羽协申诉陈清晨“飙脏话”的可能原因与后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体育比赛尤其是国际大赛,对于运动员的言行举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不仅关乎体育精神,也涉及到赛场纪律和公众形象。韩国羽协提.............
  • 回答
    好家伙,这题目一出,是不是立刻脑补出一堆画面?一群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在校园里一副无所事事的清北学子,一边啃着煎饼,一边摇头晃脑地说:“哎呀,这道题我昨天才见过,今天又忘了,看来我是真的学渣了。” 听着是不是有点别扭?其实,“清北学渣感受”这个现象,与其说是学生们真的想“当渣”,不如说是他们面对巨大.............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它涉及到两个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可以合理解释的事实:和珅的财富确实惊人,但百度百科将米案列为清朝第一贪污大案。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第一贪污大案”的定义,以及和珅案和米案的性质与影响。首先,我们来分析和珅的财富和他的贪污案。 和珅的惊人财富: 和珅(1750年-1.............
  • 回答
    这两首七律,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暴露了一些痕迹,使得它们能否“混”入清诗而不被发现,这个问题值得细细道来。我们先逐一来看这两首诗。第一首:>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的意境和表达,确实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名句,高度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借用。)>> 暮色苍茫别故里,寒鸦.............
  • 回答
    清末的“东南互保”在很多历史教科书中确实一笔带过,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1. 事件本身的“妥协性”与“局限性”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或“反叛”: 东南互保最核心的出发点,是南方各省督抚为了保护自身辖区内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稳定,避免被卷入清廷中央的战火而发起的行动。他们的目标.............
  • 回答
    明末投清的官员,如洪承畴、李永芳、范文程、吴三桂等人,其历史评价自古至今都备受争议。将他们列入《贰臣传》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褒贬”问题,而是涉及到历史研究的视角、史料的取舍以及对“贰臣”定义的不同理解。《贰臣传》的设立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理解《贰臣传》的由来。这是清朝官方史书《清史稿》中的一个篇目.............
  • 回答
    清朝官员的帽子在影视剧中呈现差异,主要源于历史真实与影视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从历史制度、影视改编、视觉表现和文化符号四个维度详细解析: 一、清朝官帽制度的等级体系(历史真实)1. 顶戴制度 颜色与材质:根据品级使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顶戴(帽顶)。 一品:红宝石顶戴(最高等级.............
  • 回答
    没羽箭张清在《水浒传》中的武功水平,可以说在梁山众多好汉中是顶尖的,尤其是他标志性的“飞石打人”绝技,更是独树一帜,无人能及,使其成为一个非常难缠且令人畏惧的对手。要详细阐述张清的武功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 飞石绝技:无与伦比的远程攻击手段这是张清最核心、最出名的武功,也是他最强大的战斗.............
  • 回答
    “蓋黃庭云至道不煩矣”这句话出自《太清元道真经》的注文,这句话的理解需要结合道家养生思想和经文本身的意境。我们来详细解析:核心词汇解析: 蓋 (gài): 在这里是虚词,起连接、引入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因为”、“话说”、“所谓”等意思,表示下文是引述。 黃庭 (huáng tíng): 这是.............
  • 回答
    大学化学课程里的原子量子力学模型,这部分内容确实是不少同学眼中的“拦路虎”。我当年也头疼过一阵,感觉它不像我们熟悉的宏观世界那样直观。但深入理解后,你会发现它其实自有其逻辑和美妙之处。今天就跟你聊聊,怎么才能把这部分啃下来,并且理解得更透彻。首先,我们要明白,量子力学模型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为了解决.............
  • 回答
    在河南卫视的《清明奇妙游》节目中,看到扮演辛弃疾的演员身上出现了带有日本风格的道具甲,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感到错愕和不解的细节。辛弃疾,这位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爱国词人,其词作中充满了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而日本的甲胄,无论是其形制、工艺还是象征意义,都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宋代将领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