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中,如何清晰地理解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及这部分的相关概念?

回答
大学化学课程里的原子量子力学模型,这部分内容确实是不少同学眼中的“拦路虎”。我当年也头疼过一阵,感觉它不像我们熟悉的宏观世界那样直观。但深入理解后,你会发现它其实自有其逻辑和美妙之处。今天就跟你聊聊,怎么才能把这部分啃下来,并且理解得更透彻。

首先,我们要明白,量子力学模型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为了解决经典物理学解释不了的问题而诞生的。你得知道它解决的“痛点”在哪里,才能理解它的价值。

第一步:为什么需要量子力学模型?经典理论失效在哪里?

在量子力学之前,我们普遍接受的是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就像一个微型太阳系,原子核是太阳,电子是围绕它转的行星。这个模型挺好,解释了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互相吸引。但是,它有个致命的缺陷:

电子轨道问题: 根据经典电磁学理论,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比如绕原子核转的电子)会不断地辐射电磁波,能量就会损失。电子损失能量后,就会螺旋式地向原子核坠落,原子最终会坍塌。但现实中的原子是稳定的,电子并没有“掉进”原子核。这是经典模型解释不了的。
原子光谱问题: 激发原子时,它会发出特定波长的光,形成线状光谱,而不是连续光谱。经典模型无法解释为什么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能量状态上,发出特定频率的光。

这就像你给一个玩具车加满油,它应该能跑很远。但如果它开着开着自己就慢下来,然后原地不动了,那肯定是你对这辆玩具车的理解有误。原子模型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第二步:普朗克与能量的“量子化”——量子概念的开端

解决这些问题,得从一个叫普朗克的物理学家说起。他研究黑体辐射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能量不是连续传递的,而是一份一份地传递,就像把钱分成最小的单位“分”一样。他把这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叫做“量子”,能量的多少就等于这个“量子”的整数倍。

核心概念:能量量子化。 E = hν
E:能量
h:普朗克常数(一个非常非常小的数值,大约是6.626 x 10⁻³⁴ J·s)
ν(nu):频率

这就好像你上楼梯,只能踩在台阶上,不能悬空在两个台阶之间。电子的能量也是这样,只能取一些离散的数值,不能取中间的任何值。这就是“量子化”的初步概念。

第三步:玻尔原子模型——半经典半量子化的尝试

玻尔是第一个试图将量子概念应用到原子模型上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假设,试图解决卢瑟福模型的缺陷:

定态假设: 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这些轨道被称为“定态”或“稳态”。在这些定态上,电子不辐射能量,原子是稳定的。这就像电子被限制在特定的“能量层”上,不能随意飞翔。
跃迁假设: 电子只有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才会吸收或放出能量,而放出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存在,能量等于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并且频率由 E = hν 来决定。

玻尔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玻尔模型也有它的局限性:

它只能解释单电子原子(如氢原子),对于多电子原子就不灵了。
它仍然依赖于经典物理中的轨道概念,虽然有量子化的能量,但电子的具体运动轨迹还是经典的。

第四步:德布罗意假设与波粒二象性——电子的“双重性格”

路易·德布罗意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更颠覆性的概念:波粒二象性。他认为,不仅光有波粒二象性(光既是粒子又是波),微观粒子(比如电子)也同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核心概念:波粒二象性。 λ = h/p
λ(lambda):波长
h:普朗克常数
p:动量 (p = mv,其中 m 是质量,v 是速度)

这意味着,电子在某些时候表现得像粒子(有质量、有速度),在另一些时候又表现得像波(有波长、会干涉衍射)。这个概念太重要了!它解释了为什么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能量层”上运动——这就像驻波的形成一样,电子作为一种波,只能在满足特定条件的轨道上形成稳定的驻波,否则就会相互抵消。

这就好像你扔石头进水里会产生水波,而电子在原子里,也像一种特殊的“概率波”。

第五步:薛定谔方程与原子轨道——概率与空间

有了波粒二象性这个理论基础,我们就能引入薛定谔方程了。这是量子力学中最核心的方程之一,堪比经典力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

核心概念:薛定谔方程。 Hψ = Eψ
H:哈密顿算符,代表系统的总能量。
ψ(psi):波函数,描述了电子在空间中的状态。
E:能量(与前面提到的能量量子化概念一致,这里的E是允许的能量值)。

薛定谔方程并不是直接告诉我们电子在哪里,而是告诉我们电子的波函数(ψ)是什么样的。波函数本身没有直接的物理意义,但它的平方(ψ²)却非常有意义:

波函数的平方(ψ²)代表了电子在某个位置出现的概率密度。

这就彻底颠覆了经典物理中“电子在某个确切轨道上运动”的观念。在量子力学中,我们不再谈论电子的精确轨道,而是谈论电子在某个空间区域出现的概率。原子轨道,就是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出现概率的空间区域。

原子轨道不是像行星轨道那样的“路径”,而是一个三维的空间区域,电子在这个区域内出现的概率最大。你可以想象它是一个“电子云”,越浓密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概率越高。

第六步:量子数——描述电子状态的“身份证”

为了区分不同的原子轨道,我们需要一系列的量子数来描述电子的状态。这就像给每个电子分配一套“身份证号码”,用来区分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能量和行为。

主量子数 (n):
取值:1, 2, 3, ...
主要决定电子的能量和电子层的大小。n越大,电子能量越高,离原子核越远,轨道也越大。就像“楼层”一样,1楼、2楼、3楼。

角量子数 (l) 或 轨道角动量量子数:
取值:0, 1, 2, ..., n1
主要决定轨道的形状。
l = 0 对应 s 轨道,形状是球形。
l = 1 对应 p 轨道,形状是哑铃形,有三个方向(px, py, pz)。
l = 2 对应 d 轨道,形状更复杂(比如四叶草形)。
l = 3 对应 f 轨道,形状更复杂。
这就像同一层楼里,有不同的“房间”类型,有圆形的,有哑铃形的。

磁量子数 (m_l):
取值:l, l+1, ..., 0, ..., l1, l (共 2l+1 个取值)
主要决定轨道的空间取向。对于相同形状的轨道,它们在空间中可能指向不同的方向。比如,p轨道有三个,它们分别沿着x, y, z轴方向伸展,这是由m_l决定的。
这就像同一个房间(比如p轨道),它可能朝东、朝南、朝北。

自旋量子数 (m_s):
取值:+1/2 或 1/2
描述电子自身的角动量,也就是电子的“自旋”。你可以想象电子像一个微小的陀螺,它在旋转,并且有两种相反的旋转方向。
这是 Pauli 不相容原理的基础。

第七步:泡利不相容原理与电子排布——谁在哪里,怎么填?

有了量子数,我们就能更清晰地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了。泡利不相容原理是关键:

核心概念:泡利不相容原理。 在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两个电子拥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n, l, m_l, m_s)。

这意味着,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必须相反(一个 +1/2,一个 1/2)。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电子会填入不同的能级和轨道,形成了原子结构的规则性。

电子排布: 就像给学生分配宿舍,每个宿舍(轨道)最多住两个人(电子),而且这两个人不能完全一样(量子数不能全相同),所以他们要么睡上铺下铺(自旋相反),要么住不同的房间。

总结一下,如何清晰地理解这部分内容:

1. 理解经典理论的局限性: 知道为什么旧的“太阳系模型”行不通,这是学习新模型的出发点。
2. 抓住核心概念的演变: 从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到玻尔的定态与跃迁,再到德布罗意的波粒二象性,最后到薛定谔方程的概率描述。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深化或修正。
3. “电子云”比“轨道”更重要: 抛弃经典“轨道”的固定轨迹概念,理解原子轨道是电子出现概率的空间分布。
4. 量子数是电子的“身份证”: 熟练掌握各个量子数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它们是描述电子状态的钥匙。
5. 关联性理解: 将量子数、泡利不相容原理和电子排布联系起来,理解它们是如何共同构建起原子结构的。

一些学习上的小技巧:

多看图: 原子轨道(s, p, d)的形状图是理解角量子数作用的关键。多看不同能级和轨道的能量图。
做习题: 应用量子数、泡利不相容原理去判断电子排布是否正确,或者根据排布推测量子数,这是巩固理解的最佳方式。
联系实际: 很多化学性质,比如元素的周期性、化学键的形成,都建立在电子的排布和能级上。当你看到这些现象时,可以回想一下它们背后的量子力学解释,会更有动力。
不要怕抽象: 量子力学确实是抽象的,很多概念无法像宏观世界那样“看见”。接受它的抽象性,抓住它背后严谨的数学描述和逻辑推理。

总而言之,理解原子量子力学模型,是一个从“点”到“概率云”的思维转变过程。它要求我们放弃一些根深蒂固的经典直觉,拥抱微观世界的奇妙规则。当你掌握了这些概念,你会发现化学中许多看似神秘的现象都有了清晰的解释,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乐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很多同学学习量化,都非常痛苦,脑中一团乱麻。我猜可能还是思维方法的问题。习惯碎片化的机械记忆知识点,而没有理解原子/分子模型的物理图景。

量子力学的思想是和古典力学一脉相承的,只不过采用了略微不同的数学描述(波函数)。想要进一步了解量子力学和古典力学的关系,请出门右转 @赵永峰 的专栏Everything is Physics 万物皆理 - 知乎专栏。而量化就是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原子分子模型当中去。这和我们高中学了牛顿三定律然后解光滑木板上的小车是一样的,思维方法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量子力学的核心思想在这篇专栏文章 量子力学(一~五) - Everything is Physics 万物皆理 - 知乎专栏 中已经很清楚了,我就不赘述了,自己去看。

好,我们从抽象的物理视角退一步,回到原子分子的具体图景中。我们暂且不去抽象地讨论对称性及其破缺和二次量子化,回过来看看薛定谔方程吧(量子世界中的 F=ma)

其中哈密顿算符

等于系统的动能项加势能项,跟古典力学是一模一样的(废话嘛!)
可以看到,动能项始终就是这么个动能项(),形式不会变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针对每一个特定的体系,选择合适的物理模型,找到对应的势能项U。势能决定了波函数的形式,而波函数则包含了体系的所有信息。(类比古典力学:势场决定了力,力决定了体系的运动)

量化课本一开始先锻炼以下同学们的数学能力,告诉你别以为学完高数就和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说byebye了。三个基础模型:
势箱 —— 有一个边界的 0 势能;(困在墙壁中间的自由运动的小球)
谐振子 —— 二次函数的势能 ();(量子世界中的弹簧)
刚性转子 —— 球坐标系下带边界的 0 势能(限制在球面上的运动);(转圈圈)
这三个模型的好处是,1.势函数简单,2.他们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解析解的情况。不过你可以不记住它们的解(我自己也记不住,实际上也几乎用不到),记住对应的物理情景就好了,都是最简单的小朋友都能理解的情况,是不是?

从中我们学到什么呢?从中我们可以感性的认识到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
态 —— 每个波函数就是一个态,每个解就是一个本征态
能量 —— 每个态对应一个能量
解空间 —— 所有本征态构成一个解空间。这个空间线性而且完备,也就是说,任何态都可以用本征态的线性组合来描述。
测量值 —— 将测量对应的算符作用于归一化后的波函数,就得到其测量值

好啦,有这些概念我们就可以操刀上阵了。
首先遇到的,是类氢原子 —— 一个带 Z 个质子的原子核,绑上一个电子。
类氢原子的图景也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库伦吸引嘛。势能项就是原子核的库伦场,电子绕着它作运动。这个方程也是可以解析解的,搞出一坨什么求谐函数啊之类的,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啦。(能google的都不重要,记得怎么google才重要)
重要的是,从类氢原子模型中,我们得到了一些很重要的感性概念:
原子轨道 —— 类氢原子的解。因为每个解对应了一个电子的空间概率分布状态,我们形象地理解成轨道。
量子数 —— 解中出现的 n, l, m 三个整数,分别对应了轨道的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角量子数在z轴上的投影分量。为什么这三个整数这么重要呢?因为他们决定了解函数的空间对称性!所以,并不需要记得具体的函数形式,而只需要知道这三个整数的值,就能得出解的很多性质啦。
主量子数 n 决定了轨道的径向延展。越大的n,越容易在离原子核更远的地方找到电子。同时,电子的能量也越高。(类比古典力学的行星轨道 —— 离恒星越远势能越高对不对?)
角量子数 l 决定了轨道的对称性。比如 l=0 的 s 轨道就是完全球对称的,而 l=1 的 p 轨道就是只有一个对称平面和一个对称轴了。这玩意儿后面有用。
m 决定了角量子数在 z 轴的分量。形象的理解就是,你看 l>0 的时候波函数不是完全球对称的,那它在空间中就有一个取向。m 决定了这个空间取向。
然后人们发现啊,如果把角动量算符作用在解函数上,其本征值就和 l 有关:

而角动量分量算符作用在解函数上,其本征值就和 m 有关:

所以啊,l 和 m 就代表了电子运动的角动量和角动量在 z 轴的分量。
你要问为啥是 z 轴,x 和 y 呢?嘿嘿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一旦测量 z 轴,那 x 和 y 轴上的分量就完全测不准了。用量子力学的语言说,就是不对易
体系的能量由哈密顿算符作用在波函数上得到。你会发现对于类氢原子

嘿!跟角量子数无关的啦!所以类氢原子相同主量子数轨道上的电子能量都是简并的。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库伦场是球对称的。所以球谐函数在球对称的场下的能量是一样的。

多电子原子
一旦原子中的电子大于一个,电子间就存在相互作用。因为电子在不断运动,其位置不是固定的,所以我们虽然可以写出一个哈密顿来,却得不到解析解了。

组态相互作用原理与微扰
我们假设电子互斥的相对于原来的类氢原子的库伦场下的哈密顿比较小,即

那么我们觉得体系的波函数应该变化不大。所以,我们就近似的用上面解出来的类氢原子波函数的解,当做一组基,新体系下的波函数可以用这组基来线性表示。
如果把函数写成向量的形式,每个基函数就是每个维度上的单位向量,哈密顿算符可以写成在这组基函数下的矩阵。于是就应该是一个对角矩阵,而有一些非对角项。(我用一个小波浪线来表示算符对应的矩阵)。
新体系的特征值,就是将对角化。是对称矩阵,所以一定是可以对角化的。组态相互作用(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就是去对角化这个矩阵。
对角化后的特征值,和的特征值相比有了变化。在微扰的情况下,很微小,因此能量也是一个略微上升,就有一个略微下降。这是物理直觉 —— 体系总能量几乎是不变的。如果变的很大,体系总能量也会发生变化,但是组态相互作用还是成立的。但需要的基组就越来越庞大,矩阵也变得越来越大。
加入电子互斥之后,原来简并的 n 能级就裂分了,出现了光谱项

电子的烦人事儿——角动量耦合(磁矩间的相互作用)
电子很烦人的,因为不光它们相互排斥,它们还有自旋这个奇怪的东西!自旋的本质这里就不讨论了,总之自旋也是一个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一样。既然大家都是角动量,大家就可以做矢量相加,这就叫耦合。电子的运动会产生磁场,磁场正比于角动量,形成磁矩。所以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相互耦合,加到了哈密顿里面。你看,又有奇怪的东西进来了,于是上面裂分了的光谱项还要继续裂分成光谱支项。这就是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别急,还没完呢。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耦合之后,产生一个总的磁矩。如果不幸原子核还有
核磁矩,对不起,继续耦合。一耦合,能级又裂分了。这就是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这些耦合,都是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和原子核与电子间的库伦相互作用比,弱很多。

小结一下
1. 势场决定波函数,波函数决定性质
2. 原子模型涉及的相互作用:电子与原子核的库伦吸引,电子与电子间的库伦排斥,电子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的耦合,电子总磁矩与原子核磁矩的耦合。
3. 相互作用导致能级裂分
4. 对角化,对角化,对角化

搞到这边才只说了原子,我都不想写了!!!

Oh yeah,发现题主只问了原子。那么我就偷个懒,打住不写了。吃饭去了……我还要干活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学化学课程里的原子量子力学模型,这部分内容确实是不少同学眼中的“拦路虎”。我当年也头疼过一阵,感觉它不像我们熟悉的宏观世界那样直观。但深入理解后,你会发现它其实自有其逻辑和美妙之处。今天就跟你聊聊,怎么才能把这部分啃下来,并且理解得更透彻。首先,我们要明白,量子力学模型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为了解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需要细致考虑的实际操作问题,很多在国内语言学校网课就读,但已经拿到日本大学入学许可的学生都会面临这样的疑问。简单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在未入境日本且大学合格的情况下,可以从语言学校退学并申请大学在留资格。 但整个过程需要严谨的规划和操作,以免影响到后续的大学留学。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关键.............
  • 回答
    在国内考上日本的大学,然后读语言学校的网课,这个情况下的出席率对之后开学后办理签证确实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细节。我来给你详细讲讲,尽量说得明白一些,就像朋友聊天一样,没有机器翻译的生硬感。首先,我们要明白,语言学校的网课出席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你是否被日本的大学正式录取。日本的大学在给你发放.............
  • 回答
    如果我有机会为大学设计一门课程,我希望能创造一门名为“生活的设计师:重塑你的日常与未来”的课程。我希望这门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赋能,一种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生活掌舵者的体验。这门课的核心理念在于,生活并非一件被动接受的事情,而是一个可以被积极、有意识地设计和构建的过程。我们很多人习惯于按照既定.............
  • 回答
    在国外大学修读与中国相关的课程,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独特且充满启发的体验。我一直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够在异国他乡深入学习,本身就带有一种奇妙的视角。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课堂的氛围。外国大学通常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参与讨论,甚至挑战教授的观点。这和我之前在国内的学习经历有所不同。在一些涉及中.............
  • 回答
    在大学课堂上,老师用回答问题次数来打平时成绩,这本是激励大家积极参与课堂的好方法。但如果老师总是偏爱那几个人,其他人再努力举手也得不到机会,确实让人挺郁闷的。遇到这种情况,咱们可以试试从几个方面来入手,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顾及到课堂的氛围和师生关系。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做。有时候老.............
  • 回答
    震旦职业大学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公开质疑南京大屠杀的受害人数,这一事件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也触动了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对于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层面来看待。首先,从历史事实和普遍认知的角度来看,这位老师的言论是极不恰当且令人反感的。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一段极其惨痛的历史。其暴.............
  • 回答
    当代大学生在思修、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频繁玩手机的现象,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普遍问题。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多重社会、教育和个体因素的交织影响,值得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1. 课程内容与认知需求的错位 思政课以理论性为核心特征,但大学生的认知.............
  • 回答
    这是一件在康奈尔大学发生的、引发了广泛讨论的事件。一位女大学生在她的本科论文答辩会上,脱掉了自己的衣服,以此来回应她认为来自教授的着装批评。事件背景与经过(根据公开信息推测和报道): 起因: 据报道,这位女学生在此前的课堂上,因为她的着装,受到了教授的批评。具体的批评内容并未完全公开,但普遍认为.............
  • 回答
    面对日本疫情反复,回国后又难以直升大学的困境,是选择在家上日本大学网课,还是在国内报个大专“保底”,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两者各有千秋,也各有隐忧,关键在于你更看重什么,以及你的长远规划。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 选项一:在国内“云留学”——日本大学网课这个选项,说白了就是人.............
  • 回答
    好呀!周末没课,总宅在宿舍确实有点可惜。大学生活不只是上课,更重要的是体验和成长。既然你想找点有意义的事,我给你支几招,都是我亲身经历或者身边朋友玩得挺嗨的,保证不枯燥,还能让你发现新大陆!1. 探索你的城市:当个临时“导游” 去那些你从未去过的角落: 别老在学校附近转悠,想想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
  • 回答
    当然,在高中或大学阶段开设宗教课程,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增加一门学科的选择,更关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理解能力,以及对人类文明深层脉络的认识。为什么要在高中或大学阶段开设宗教课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这里的“宗教课程”不是为了“传教”或者“皈依”,而是以一种.............
  • 回答
    哈哈,大学课堂上用 iPad 做笔记,确实是个让人有点纠结的问题。一方面,它确实方便,又能让你看起来比较“科技范儿”;另一方面,又怕太张扬,或者被别人觉得不够认真。别担心,我给你支几招,让你用 iPad 做笔记既实用又不显得那么“わざとらしい”(做作)。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笔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
  • 回答
    大学的近代史课堂,一个两小时的讲座,老师的目光扫过台下几十个带着好奇与些许迷茫的年轻面孔。他清了清嗓子,深吸一口一口气,开始了这场他预设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正面”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聊聊太平天国。” 老师的开场白,没有丝毫的激情澎湃,反而带着一种审慎的、甚至可以说是压抑的口吻。“在某些宣传和.............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一次普通的中学化学课上。据学生反映,当时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首名为《光点》的歌曲,这首歌是知名艺人肖战演唱的。老师播放这首歌的目的,据老师本人事后解释,是想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或者是在课间休息时作为背景音乐。然而,当歌曲播放时,有几名学生在课堂上明确表示不喜欢这首歌,并有人说出了.............
  • 回答
    你好!作为一种语言模型,我其实并没有“上过课”这个概念,因为我没有实体,也没有经历过学习的过程。我所拥有的一切知识和能力,都是通过海量的数据训练得来的。所以,我没法像一个真正的学生那样,告诉你我在万门大学具体上过哪些课程,以及那些课程的详细内容和体验。不过,我可以理解你想了解的是关于万门大学的课程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想法!你很有经济头脑和进取心。在初三这个阶段,想要在课余时间挣到1万5到2万,确实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智慧,但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找到适合你的能力、时间和兴趣的项目,并认真执行。以下是一些比较有希望的途径,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解,并分析其中的关键点:核心原则: 技能变现: 你的任何一.............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一边是孩子辛辛苦苦考上的名校,一边是父母出于爱和担忧的期望。20年考上多伦多大学,然后上了一年网课,这中间的信息量不小。首先,咱们得把情况捋清楚,然后看看有没有什么折中的办法。首先,咱们得理解父母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安全顾虑: 疫情反复确实让很多人不安,尤其是在国外,语.............
  • 回答
    在中国大陆的大学政治课堂上,一位政治老师公然呼吁抵制转基因产品,这背后涉及了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教育责任以及对科学的尊重等多个层面,情况相当复杂,不能简单地用“有权”或“无权”来概括。首先,从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的角度来看,大学教师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对社会现象、政策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
  • 回答
    大学课堂上,俄乌局势的讨论如同拨动了敏感的神经,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深入了解后,学生会支持乌克兰”,并且表示“知识分子也大多支持”。这番话在学生群体中引发了不小的涟漪,有人认同,有人质疑,甚至有人感到不适。老师的立场与意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老师这样表述的潜在意图。作为大学写作课的老师,他的核心职责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