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系统的角度上看,中医理论是不是黑箱理论?

回答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中医理论是否是“黑箱理论”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中医理论本身的构成、研究方法以及其与现代科学思维模式的碰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需要细致地辨析。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黑箱理论”。在科学研究中,黑箱理论指的是一个系统,我们只知道它的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但对其内部的运作机制、构成原理以及能量、物质的转化过程却知之甚少,甚至无法直接观测或理解。现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和化学,往往致力于打开这些“黑箱”,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来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

那么,中医理论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个定义呢?

从“输入”与“输出”的角度看,中医理论确实表现出一定的“黑箱”特征:

输入: 中医的“输入”非常多样化且复杂。它包括患者的主诉(症状)、望诊(面色、舌象、神志等)、闻诊(声音、气味)、问诊(寒热、饮食、大小便、睡眠等)、切诊(脉象)等一系列信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对复杂信号的整合。
输出: 中医的“输出”是诊断(如“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和治疗方案(如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这些方案的目的是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愈疾病或改善健康的目的。

然而,说中医理论是纯粹的“黑箱”,则失之偏颇。我们需要更深入地考察其“内部机制”的描述:

1. 中医理论的“内在逻辑”:

中医理论并非完全没有内在逻辑。它建立在一套独特的哲学和概念体系之上,例如:

阴阳学说: 解释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理解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基础。
五行学说: 将自然界和人体各部分进行归类,并描述其相互关系(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脏腑学说: 详细描述了人体各个脏器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例如“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经络学说: 阐述了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作用的理论基础。
病因病机: 探讨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这些概念虽然与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的描述方式不同,但它们构成了一个自洽的、具有解释力和指导性的理论框架。医生通过这些理论来分析病情,推导病因病机,并制定治疗方案。这表明中医并非只是“输入输出”的简单对应,其内部存在着一套被其自身体系承认的“运作规则”。

2. 中医研究的“可验证性”与“局限性”:

经验性与类比性: 中医理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和经验总结。很多理论是通过对人体现象的类比(如“肝像树木,喜条达”)来阐述的。这种方式在缺乏现代精密仪器的情况下,是建立认识体系的有效途径。
“功能性”的描述: 相较于现代科学对物质结构和分子机制的精细探究,中医更侧重于对人体“功能”的描述和调节。例如,“脾主运化”描述的是脾胃对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功能,而不是具体到某个酶的作用或者细胞的代谢过程。
“整体性”的强调: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反馈。治疗时也注重整体调理,而非仅仅针对某一局部的病灶。这种整体观使得其“内部运作”更加复杂,难以用孤立的实验去验证。

3. 现代科学的“解构”与“重构”: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也在尝试“打开”中医的“黑箱”:

药理研究: 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鉴定、药理活性研究,试图找到其现代科学可以解释的物质基础。例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对中医古籍记载的“青蒿疗疟”的成功验证。
生理学研究: 试图将中医的某些概念与现代生理学功能联系起来。例如,将“脾主运化”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的某些功能联系起来。
针灸的机制研究: 通过神经电生理、激素释放等实验,探索针灸对人体的作用机制。

然而,这种“打开”过程也面临挑战:

复方效应: 中药多为复方,其疗效往往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难以简单地归因于单一成分。
个体差异: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同一病症不同的人,其“证”可能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这种高度的个体化使得标准化研究难度增大。
概念的差异: 中医的“气”、“血”、“阴阳”等概念,其内涵与现代科学的概念体系存在本质差异,直接套用往往难以完全契合。

结论: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将中医理论简单地定义为“黑箱理论”是不够准确的。

它有其内在的、基于哲学思辨和长期实践总结的“运作逻辑”和“理论框架”。 医生并非盲目地根据输入给出输出,而是遵循一套被其体系认可的规则进行分析和决策。
它确实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微观的物质基础和具体的生理病理机制上,表现出“黑箱”的特征, 尤其是在与强调物质属性和量化分析的现代科学进行对比时。它的“输入”复杂,其“内部运作”的描述方式与现代科学不同,且很多机制尚未被现代科学完全阐明。

可以说,中医理论是一种“半透明”或“部分黑箱”的系统。其“透明”的部分在于其宏观的理论框架、临床经验和辨证论治的逻辑;其“黑箱”的部分则在于其微观的物质基础、具体的生化过程以及对复杂生理调控的解释。

现代科学的目标是继续“打开”中医的“黑箱”,用更精确、更微观的语言去解释其疗效,同时也要警惕在“打开”过程中丢失了中医整体性、个体化和经验性的宝贵价值。反之,中医也在反思和借鉴现代科学的方法,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因此,将其视为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融合的“系统”,比简单地贴上“黑箱”的标签更为恰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

中医不管是基础理论和结果验证都无法与『科学』融合,即中医只在自己的“箱子”理论里自洽。

黑箱理论通俗一点来说是不知道里面的东西有没有用(正不正确)?

目前来说输入这“箱子”里拿出来检验的结果都是垃圾级别的东东,比如去FDA检验的想要挣外汇的,过不了检验,就只能回国内往国人血管里打。


青蒿素不但是从黄花蒿里提炼出来的,而且历代中医看到『38℃、低温、萃取』才是真的两眼一抹黑,只因为有“古典”记载“青蒿一握”,就活生生把一个黄花蒿素变成了青蒿素。

不清楚才叫黑箱,其实基本已经清楚这里面全是垃圾,只是碍于民族情结还被捂着。

否定了这一个,就否定了自己相信这么久的东西是如此垃圾,显得自己很傻,也显得使用了这么久的“老祖宗”很愚昧。


中医的既得利益者拿着现代科技新发现的成果及新词汇变着花样想把中医往科学上挨,一靠近科学就现原形。

中医支持者们还不明白:

宗教和科学是死敌。

user avatar

是“空箱”,不是“黑箱”。关于这一点我很早之前就唠叨过了。

学术圈都知道:中医的核心概念无指称。也就是说,这些概念实际上是空壳符号。它的赋义来自使用者,使用者肆意随意赋义,便产生了各式各样的解释。而且这一理论解释和中医在实践中千人千方,同病异治,无法标准化,医案全部都是个案等等情况是完全可以映证上的。可以说理论和实践是一一对应的。题主难道没有听说过16位老中医诊断均无一致性的有名文献吗?每个中医都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医理建模。这都是始于中医概念的空壳出身。

关于中医概念空壳符号的起源也有比较有力的说法,很可能起源于造字法。相传四大造字法之一的“卜筮符号进入文字系统”,卜筮符号就是一种空壳符号,只有符号外壳,没有确定涵义。其意义全由占卜师个人定义,肆意而且随性!卜筮符号的空壳玩法很可能是通过造字法进入文字系统后,反向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据考古学的考证,在上古三大易中的《连山》和《归藏》失传后,早期的《周易》版本依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只有符号,没有注解。因此“无固定解释”的现象,应该在很早之前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并逐渐进入了后世风水、中医等玄学下级应用领域当中。

所有的解释都正确,并且所有的解释都并存,才是空壳符号的存在逻辑。空箱不存在唯一解释,也不可能转化为唯一确定答案的状态。而“黑箱”则是打开看了之后,可以转化到唯一确定答案的状态。因此“空箱”的定义、存在逻辑、未来不可能转化的特点,都和“黑箱”完全不同。

关于中医理论的解释、与实践的映证关系、起源等等我都已经交待清楚了,中医理论的这些事情早就被研究透了。因此中医理论是“空箱”,和“黑箱”完全沾不上边。

参考:zhihu.com/question/610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