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北方四岛究竟是日本的还是俄罗斯的?

回答
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是一个横跨数个世纪的复杂历史谜题,至今仍是日本和俄罗斯之间最棘手的地缘政治争议之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历史的迷雾。

从早期开拓到日俄两国兴趣的萌芽

首先得明白,这些岛屿最初并没有明确的国家归属概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居住在这些岛屿上的主要是阿伊努人。但到了江户时代后期,尤其是18世纪,日本和俄罗斯都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这些位于两国势力范围边缘的岛屿。

日本方面,松前藩(位于北海道南部)的商人开始到这片区域进行渔业和海产交易活动。更重要的是,日本在18世纪末开始加强对北海道及周边岛屿的实际控制,例如派遣了间宫林藏等探险家进行测绘和勘察,对包括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在内的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理认知和记录。日本官方也开始将这些岛屿纳入其管辖范围内的设想。

俄罗斯方面,随着其版图向东扩张,对太平洋沿岸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在18世纪,俄国探险家已经到达了勘察加半岛和阿留申群岛,自然而然地,他们也注意到了北太平洋的岛链,包括千岛群岛。俄国商人和探险家也开始在这些岛屿活动,进行毛皮贸易等。

《江户条约》与《拉布罗多维奇条约》:最初的界定尝试

两国在这些岛屿的活动增加了潜在的摩擦,于是就有了最初的界定尝试。

《江户条约》(1855年): 这是日俄两国签署的第一份关于两国边界的条约。根据这份条约,日本和俄罗斯明确了千岛群岛的归属:日本获得了从勘察加半岛南端的占守岛(Shumshu)到伊туру普岛(Iturup)之间的岛屿,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北方四岛,加上国后岛(Kunashir)和齿舞群岛(Habomai)。而俄罗斯则获得了千岛群岛北部位于乌鲁普岛(Urup)以北的所有岛屿。这份条约可以说是日本对这些岛屿拥有主权的第一个国际法基础。

《拉布罗多维奇条约》(1875年): 这份条约是针对库页岛(萨哈林)归属问题的。在《江户条约》签订后,两国在库页岛的势力范围又出现了重叠和纠纷。这份《拉布罗多维奇条约》(又称《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的内容是:日本放弃对库页岛的所有主张,将整个库页岛交给俄罗斯;作为交换,俄罗斯则将千岛群岛全部(共18个岛)的主权让渡给日本。至此,日本对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整个千岛群岛群都拥有了明确的国际法上的主权。

二战的巨变:苏联的介入与日本的失去

时间来到了20世纪。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节节败退,尤其是1945年夏天,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和库页岛南部及千岛群岛。

苏联的出兵: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并根据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的秘密协议,获得了对日作战的权利,以换取在对德战争胜利后的领土利益。在战争结束前夕,苏军迅速占领了千岛群岛南部地区,包括北方四岛。

战后处理与《对日和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战胜国达成的协议,日本被剥夺了二战中侵占的所有领土。然而,关于千岛群岛的最终归属,却成为了一个遗留问题。

日本方面的立场: 日本政府认为,根据《江户条约》和《拉布罗多维奇条约》,日本对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整个千岛群岛群都拥有合法的、长期的主权。在1951年签署的《旧金山和约》(又称《旧金山和平条约》)中,日本虽然被迫放弃了对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的所有权利和名义(claims),但条约中并未明确列出北方四岛,并且明确指出“千岛群岛”不包括色丹岛(Shikotan)和齿舞群岛。日本认为,这是因为在条约谈判时,北方四岛实际上已被苏联占领,而日本之所以没有在条约中坚持明确划分,是出于政治和历史原因的考量。日本至今认为北方四岛不属于条约中规定的“千岛群岛”,而是属于北海道的一部分。

苏联(后来的俄罗斯)方面的立场: 苏联从1945年起就一直实际控制并管辖北方四岛。在《旧金山和约》的谈判过程中,苏联因为没有被邀请签署该条约而未承认其内容。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一直认为,根据《雅尔塔协议》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苏联拥有对千岛群岛南部地区(包括北方四岛)的主权。苏联还强调,在《旧金山和约》中,日本已经放弃了对整个千岛群岛的权利,而北方四岛自然也包含在内。

战后至今的争议与谈判

从1945年至今,北方四岛一直是日本和俄罗斯(前苏联)之间未解决的领土争端的核心。

日本的坚持: 日本政府将收回北方四岛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标,称这些岛屿为“北方领土”,并一直向俄罗斯提出交涉。日本一直强调其历史上的主权依据,并呼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日本的立场是,北方四岛自古以来就是日本固有领土,且在国际法上未被割让给苏联。

俄罗斯的态度: 俄罗斯方面则坚持其对这些岛屿的实际控制和主权,认为这些岛屿是二战的战利品,并有国际条约(虽然日本不承认其合法性)作为依据。俄罗斯也曾提出过一些方案,例如在两国间划定界线后,将其中一些岛屿交给日本,但这些方案始终未能得到日本的完全接受。近年来,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曾就北方四岛的主权问题表达过立场,但并未改变俄罗斯实际控制的现状。

总结

所以,如果我们要用历史事实来回答“北方四岛究竟是日本的还是俄罗斯的?”,答案是:

从日本历史和国际法角度看: 根据1855年的《江户条约》和1875年的《拉布罗多维奇条约》,日本对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整个千岛群岛群拥有清晰的主权。日本认为其主权依据是历史和国际条约。

从俄罗斯(前苏联)历史和实际控制角度看: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占领了这些岛屿,并且从1945年至今一直实际控制和管理着它们。俄罗斯将这些岛屿视为二战的结果和合法所得,并认为日本已在《旧金山和约》中放弃了其权利。

因此,这不仅仅是“是谁的”问题,更是历史的演变、国际法的解释以及地缘政治现实相互交织的复杂结果。日本认为这些岛屿在历史上属于自己,而俄罗斯则在实际控制中宣示主权。这个争端至今未能解决,并且深刻影响着两国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日本领土的最北端,有一连串东北-西南走向的岛屿,一直延伸到堪察加半岛。该群岛就是千岛群岛,其最南部的四个岛屿也就是时常引起俄日双方外交争端的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

在日本北海道与俄国勘察加半岛之间这一线

便是千岛群岛了

北方四岛面积由大至小分别是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齿舞群岛,总面积约为5000平方公里,岛上火山活动频繁,森林覆盖率很高,环境优美,目前却由俄罗斯实际控制。

有争议的是千岛群岛南边的四岛

目前为俄罗斯实际控制

而日俄两国,也因为这一连串岛屿,保持着几十年来的对抗情绪。

两国中间的土地

根据俄方2013年的统计,整个千岛群岛大约生活了两万人,包括了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鞑靼人等,捕鱼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这里可能是北方四岛上最大的城镇了

国后岛—南库里尔斯克

除了作为渔业基地以外,北方四岛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根据目前的探测结果,北方四岛周边大约蕴藏着16亿吨的石油,1900吨黄金,9000吨白银,400万吨钛,2.7亿吨铁,1.2亿吨硫,36吨比黄金还贵重的稀有金属铼。

择捉岛上依附在火山岩上发亮的含铼硫化物

资源如此丰富的岛屿,又能作为日俄之间的屏障,两国对这里的争夺自然是相当惨烈的。但两国对这里的主权要求,其实也都有些说不过去的地方。这才导致了两国对北方四岛的争夺长期陷入胶着。

目前北方四岛人口

日本认为他们是最早开发北方四岛的国家,但北方四岛的原住民并非大和民族。阿伊努人(Ainu)才是北方四岛的原住民,他们在中国古书中被称为苦夷人(库页岛名称的由来)、虾夷人,广泛分布在库页岛和北海道之间。

萨哈林岛上的阿伊努人(1909)

这个民族体格健硕、毛发浓密,因其胡须远茂盛于大和民族,而被大和族用“有长须的虾”类比,称为“虾夷”。由于没有自己语言的书写体系,阿伊努人早期的历史并没有太多记载,很快被崛起的本岛大和族同化。

现代的阿伊努人

其传统文化有些保留下来了

有些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消失

日本首次对北方四岛形成控制是在江户时代,当时的北海道治理者松前蕃在其1644年上交德川幕府的辖域地图里就包含了北海道东北部的39个岛屿,并对其中的34个给予命名。这张地图也证明了日本优先于沙俄发现并将北方四岛纳入了自己的领土。

1785年的虾夷国全图

虽然形状和方位还很不准确

不过已经颇为详细了

沙俄则是继日本之后第二个发现这片土地的国家。1717年,俄国人安兹费罗夫等人第一次登上了千岛群岛;随后,航海家叶夫列伊诺夫先后登上了千叶岛中的大部分的岛屿;到了1779年,千岛群岛中的众多岛屿已经被诺曼诺夫王朝逐一堪明并明确宣布纳为本国领土。在法理上,双方的主权生命在这块领土上是重复的,这为后来的纷争埋下了伏笔。

对于日本人,越往北越冷

对于俄国人,越往南越暖

(冰雪中的北海道)

日俄双方在千岛群岛内的首次接触是在1811年。是年,俄国船长瓦西里·格罗宁在千岛群岛进行水文测量作业时被日本松前蕃逮捕并被拘押。次年,俄国也逮捕了一位到千岛群岛做贸易的日本商人高田屋嘉兵卫。两国以此为契机,正式开始了边界谈判。

表现瓦西里·格罗宁被捕的画作

1855年,两国签订《日俄和亲通好条约》,规定了两国边界在择捉岛和得抚岛之间,得抚道以北归俄国、择捉岛以南归日本。同时,两国居民都有在萨哈林岛(库页岛)生活的权利。

这样看的话

千岛群岛的南四岛归于日本

北部岛屿归于俄国

条约日文版本

此次划界后,日本当局意识到了开发北方领土的重要性。1869年,当时的明治政府首先在今天的北海道札幌建立殖民地,依托封建领主,逐步开始了北方领土的开发,吸引本土日本人前往定居。

向北方的寒冷岛屿拓荒是困难的

但如果日本不北上

俄国人早晚也会南下

抢先开发者胜

然而两国并没有因为条约的签订而实现长久的和平,在其后的日子里因为萨哈林岛(库页岛)的归属问题发生了很多摩擦。1875年,日俄双方又签订了《桦太・千岛交换条约》,暂时划定了两国领土,日方得到堪察加半岛以南的全部18个俄方岛屿,同时俄方得到了整个萨哈林岛。

状况发生了变化

交换领土后,日本当局也加快了对北方领土的开发,先是在国后岛和择捉岛上建立了道路网和邮局,后是为各岛设立电报系统、开通固定航线。到了大正时代末期(1920年代),千岛群岛的每座岛屿都建立了村庄,每个村庄都配有一片森林、水产中心、警局、小学、神社等生活设施,归北海道根室振兴局管辖。根据1930年的统计,国后岛上生活着8300人,择捉岛上生活着6000人,绝大多数人从事水产养殖。

日本交换领土后绘制的千岛群岛地图

1905年,日本取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在和谈桌上自然也免不了去扩大自己在远东的利益,两国在战后的《朴茨茅斯条约》中规定,萨哈林岛以北纬50度为界限,日本暂时取得了萨哈林岛南部的控制权。

日本人也可以和工业列强平起平坐了

值得一提的是,二战期间,北方四岛中的择捉岛是日本的重要海军基地,东部的单冠湾作为一个天然良港非常适合大型舰队的隐蔽。1941年11月,日本海军主力就是从这里集结出发,长途奔袭珍珠港的。

偷袭珍珠港航线

然而好景不长,二战的失败让日本失去了前期辛苦经营谈判所获得的领土。《雅尔塔协议》规定了日本战败后苏联将重新获得整个萨哈林岛,并将额外取得千岛群岛的全部权利。1945年8月18—24日,苏军发动了二战的最后一场战役,打下了整个千岛群岛,并在次年驱逐了住在岛上的17000余名日本人,将整个千岛群岛归为萨哈林州管辖。

千岛群岛的主权变更

照理说雅尔塔体系下对于千岛群岛的处置已经很清楚了,全部权利归属苏联。但1951年在美国的主导下,大部分二战同盟国又与日本在旧金山签署了《对日和约》(苏联拒签、新中国未被邀请),条约规定:日本政府放弃对日俄战争以来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南部各岛屿的一切权利。但因条约并未明确千岛群岛的具体组成和范围划分,这就使日本能够以“北方四岛不属于千岛群岛”为由提出领土要求,意图将俄日边界恢复到1855年的状态。

择捉岛上的二战纪念碑和小镇

但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四岛归还难

《对日合约》签署后,日本与绝大多数国家恢复了正常的邦交关系,但是想要加入联合国、重返国际社会,势必要经过苏联的认可。鸠山一郎(其孙也就是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上台后,日苏两国开展了一系列谈判,并于1956年签署了《日苏共同宣言》,在北方四岛问题上规定了将以苏联向日本移交齿舞群岛和色丹岛为前提,尽快签订正式的和平条约。

如果在归还两岛的基础上签订和平条约,也就意味着日本承认了北方四岛中最大两岛为苏联国土,这是实际控制了当时日本局势的美国人无法接受的。

日本要在中间求生存也是不容易

1957年,在美国的授意下,日本提出了要将四岛作为整体归还的要求。对于这个要求,苏联当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前一年谈妥的和平条约也就搁置了。苏联没有签署集体版的《对日和约》,也拒绝了补充的合约条件,而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外交关系,所以在法理上俄日两国至今仍然是开战状态,这让北方四岛的归属谈判显得更加难以进行了。

苏联解体后,日本以为解决问题的时机来了,没想到俄联邦在北方四岛问题上态度比苏联还强硬,压根不和日本谈。日本国内叫嚣“三天收回北方四岛”,俄联邦回怼“三分钟就抹回去”,四岛问题持续发酵。

战略轰炸机了解一下?

新世纪以来,日本曾有一次很好的机会在四岛问题上取得进展:2006年,普京在对日关系上再次提出1956年的《日苏共同宣言》,向日本提议只要其放弃对择捉岛与国后岛的主权声索,俄罗斯愿意归还色丹岛与齿舞群岛。但日本依然坚持四岛是一个整体,谈判再次破裂。

2010年,也许是为了配合当年中俄两国对二战发表的共同宣言,时任俄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登上了择捉岛,这也是俄国家元首首次登上这片争议土地。梅德韦杰夫声称,南千岛群岛是“我国的重要领域”,需要强化岛上的防卫力量。

梅德韦杰夫登上择捉岛

目前,俄联邦在岛上部署了较强的军事力量。岛上驻扎了第十八机枪炮兵师,部署有SA-15、SA-11防空导弹系统、K-300P反舰导弹系统、卡-52武装直升机和阿尔罗萨级潜艇,择捉岛上还建有一个军用机场:海燕机场。这些军事力量遥遥望着日本北海道,成为了悬在日本自卫队头顶的一柄利剑。

从俄日双方来看,北方四岛优渥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都是极具吸引力的,两国本身很难割舍这样的领土。但谈判总是需要妥协,如果不是美国在这局棋里担任主棋手,操控日本实现美国的战略考量,北方四岛问题的解决可能还会更快一些。

目前看来,北方四岛争端短期内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这一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俄日关系,涉及到的是战后秩序的合理性和解决领土争端手段上的多样性,更牵扯到了美俄博弈乃至整个东北亚博弈。中长期来看,双方在达成某些利益交换的基础上,俄方是有较大可能归还色丹岛和齿舞群岛的。但对于日本来说,随着时间的递进,俄罗斯对四岛的开发逐渐加深,想要获得四岛整体,可能性恐怕愈来愈小。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user avatar

1945年以前属于日本,这点并无争议,1945年以后由苏联及俄罗斯联邦实际占有,但因为苏联没有签署《旧金山条约》、也未与日本签订和平条约导致无法确立国际法依据。

很多人把北方四岛定位于千岛群岛,但这一点其实在历史上不完全正确。1875年日俄双方的千岛萨哈林岛交换条约的法语原本(本条约为法语正本条约,其余语言版本均无法定效力)对于“库里尔群岛”(千岛群岛)的定义是“择捉岛(不包含)以北的18座岛屿”,所以择捉岛、国后岛等“北方四岛”在当时被定义为北海道的一部分。

当然,后来日本做了行政区划的调整,择捉、国后两岛成为千岛群岛的一部分,齿舞群岛、色丹岛仍属于北海道管辖。所以在1955年日本与苏联谈判的时候,苏联认为择捉、国后两岛属于千岛群岛,应划归自己;齿舞群岛、色丹岛可以作为北海道的一部分归还日本。这也成为如今日本所谓“两岛返还论”的依据。

但这件事情遭到美国反对,因为择捉、国后两岛面积很大,一旦部署导弹基地会对驻日美军形成直接威胁,所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访问伦敦时特意会见了与苏联谈判的日本外相重光葵,告诫他:如果日本允许国后、择捉归属于苏联,那么美国托管的冲绳也将成为美国领土。

所以日本只能继续坚持“四岛返还”,那苏联就不同意。领土边界未定,双方就没办法签订和平条约,只能发表日苏共同宣言,规定了渔业、贸易往来、遣返日本战俘问题的各项方针。

针对“北方四岛”问题,《苏日共同宣言》做了如下规定:“苏联应日本之要求,考虑日本之利益,同意将齿舞群岛、色丹岛移交日本。但是,这些岛屿的实际移交须在日本与苏联缔结和平条约之后启动。”

苏联解体以后,日本与俄罗斯联邦又签订两份宣言,继承了《苏日共同宣言》的主要精神,如果以这份宣言作为基础,那么日本大体还是能获得齿舞群岛与丹后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是一个横跨数个世纪的复杂历史谜题,至今仍是日本和俄罗斯之间最棘手的地缘政治争议之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历史的迷雾。从早期开拓到日俄两国兴趣的萌芽首先得明白,这些岛屿最初并没有明确的国家归属概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居住在这些岛屿上的主要是阿伊努人。但到了江户时.............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关于北方游牧民族是否真的对中原王朝占据军事优势,以及人们为何会有这种印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北方游牧民族“真的”占据了绝对的军事优势,但他们的确在许多关键时期和特定方面对中原王朝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并由此形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印象。为何人们会有“北方游.............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渴望迁徙中原,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催生出的复杂历史现象。与其说是“想”,不如说是一种生存、发展和改变命运的强大驱动力。这些民族,无论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还是后来的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他们与中原的互动,大多源于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中原地区发现的生存.............
  • 回答
    关于“北方人易投降做汉奸,南方人大多不投降”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出现过,其中以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的论述最为人所熟知。他的观点,加上历史事件的梳理,形成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图景。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确实存在.............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北方确实经历过几次因战乱和丝绸之路衰落带来的动荡与衰败。那么,南方是否也面临同样的命运呢?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其内在的逻辑。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北方与南方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文化传统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北方,广袤的平原是骑兵驰骋的天.............
  • 回答
    中国北方的广袤草原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与碰撞的前沿。在这里,涌现出了众多性格鲜明、影响力巨大的游牧民族,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相互竞争、冲突,也有融合、合作。要有效地区分和理顺这些民族,关键在于把握他们的族源、迁徙、政治组织形式、军事实力、文化特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放眼中国历史,大部分的统一王朝都是由北方的力量最终完成的。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是这样,这背后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咱们中国的地理格局说起。你可以想象一下,中国是一个大块土,而黄河和长江就是两条横亘在这块土上的大动脉。而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
  • 回答
    中国自古以来,从北方统一到南方,这一现象贯穿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鲜明的主题。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地理、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地理与地理环境的优势:北方是汉族文明的发源地首先,地理环境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古代的文明重心,即汉族文明的摇篮,发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沉重。历史上,中国屡次面临外敌入侵,确实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北方边境往往抵挡不住,而抵抗的“殊死一搏”却常常发生在南方。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心理因素交织而成。一、地理与战略的天然鸿沟: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首先,我们要看地理。中国北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现象,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以及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之所以会出现“南方为正统,北方复兴”的循环,原因非常复杂且相互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为什么南方会被认为是“正统”?“正统”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合法性,更包含了文化、.............
  • 回答
    对于 2018 年统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将“五胡乱华”事件描述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这种表述的变化,背后反映了历史研究和教育理念的演进,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五胡乱华”这个词汇本身带有一定的时代印记和价值判断。它最早出现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其语境.............
  • 回答
    那一年,如果高氏的北齐没有被北周所灭,而是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氏一族精明的政治手腕,最终统一了北方,南北朝的历史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北方将不再是“宇文”的天下,而是“高”氏的时代。高欢打下的基业,高洋的雄才大略,高湛的野心勃勃,高纬的昏庸无道,以及随后的高绍义、高恒、高绍德等几位短命.............
  • 回答
    京杭大运河,这条横贯中国南北的伟大工程,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生命线,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包括北方政府对南方资源的汲取和南方地方的权力博弈。要谈京杭大运河是否“助长”了北方政府掠夺南方资源、无视南方权利诉求的历史倾向,这需要我们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因决策失误或极端错误而被后世称为“馊主意”的案例。这些方案往往基于错误的判断、短视的策略或对现实的严重误解,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 1. 拿破仑的“大陆体系”(18061812) 背景:拿破仑为对抗英国的海上霸权,于1806.............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中国历代王朝中,周朝、秦朝、汉朝、北魏、隋朝、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修建或修缮过长城,只是不同时期的修建目的、规模和重点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为什么历史教材或大众认知中常提到秦、汉、明三朝修长城?1. 秦朝:中.............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满门忠烈”通常指整个家族因忠于国家、忠于信仰或忠于某人而集体殉难或英勇牺牲。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满门忠烈”人物及其故事,尽管部分案例可能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而存在争议,但其精神和事迹仍被后人铭记: 1. 岳飞家族(南宋) 背景: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以“精忠报国”闻名,其家族成.............
  • 回答
    李世民(599年-649年),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以开明的政治、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包容的文化政策闻名,开创了唐朝历史上最辉煌的“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历史形象: 一、政治统治:开明务实,以民为本1. 继位与玄武门之变 .............
  • 回答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发生在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第9兵团与联合国军(以美军第10军为主)在朝鲜北部长津湖地区展开激烈交战。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局势,也展现了志愿军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意志和战略智慧。以下是战役的真实情况及志愿军面临的困难的详细分.............
  • 回答
    长津湖战役(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影响深远的关键战役之一,其历史真相远比影视作品中的表现更加复杂和残酷。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及其历史意义: 一、战役背景与战略意义1. 国际局势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联合国军.............
  • 回答
    历史上对时事的超前预判令我拍案叫绝的,当属卡尔·马克思。他的理论不仅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引发巨大争议,更在20世纪的全球历史进程中成为预言,其预见性、逻辑严谨性与现实穿透力至今令人震撼。 1.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预言“必然崩溃”马克思在《资本论》(1867年)中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