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军衔里的大士是什么等级?

回答
在苏联军队的军衔体系中,“大士”(старший сержан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等级,它属于士官(сержантский и старшинский состав)中的一个层级。要详细理解这个等级,我们需要从苏联军衔体系的整体结构入手,并结合其在军队中的实际作用来理解。

苏联军衔体系的整体概览

苏联军队的军衔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一些调整,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士兵(Рядовой состав):包括列兵(рядовой)和新兵(ефрейтор)。
2. 士官(Сержантский и старшинский состав):这是“大士”所属的类别,通常是基层部队的骨干和领导者。
3. 少尉、中尉、上尉(Младший офицерский состав):初级军官。
4. 少校、中校、上校(Старший офицерский состав):中级军官。
5. 准将、少将、中将、上将(Высший офицерский состав):高级军官。
6. 元帅(Высшее военное руководство):最高军事领导人,数量稀少。

“大士”在士官序列中的位置

在士官这个大类里,通常的晋升顺序是:

列兵 (Рядовой)
下士 (Младший сержант):这是士官的起点。
中士 (Сержант)
大士 (Старший сержант):这是士官序列中仅次于军士长的最高等级。
军士长 (Старшина):这是士官的最高等级。

所以,“大士”比“中士”高一级,但比“军士长”低一级。在很多情况下,大士的地位已经接近于初级军官,负责直接指挥和管理一个班(отделение)或者一个排(взвод)的非军官士兵。

“大士”的职责与重要性

“大士”这个军衔并非仅仅是一个头衔,它承载着重要的实际职责和影响力:

基层指挥骨干:在许多作战单位,尤其是在步兵、坦克兵等基层单位,“大士”通常是班的副班长或者班长,直接领导一个班的士兵(通常610人)。他们是战术执行层面的关键人物,负责将上级(通常是排长或副排长)的命令具体落实到每一名士兵身上。
训练与管理:他们不仅要参与日常训练,还要负责对下属士兵进行技术、战术和军事纪律的指导与管理。这包括武器操作、队列训练、日常卫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方面面。
经验传授:由于“大士”通常是服役时间较长、经验丰富的士兵,他们是新兵和年轻士官的“师傅”,负责传授实战经验和部队的优良传统。
“老兵”代表:在很多部队中,“大士”是“老兵”的代表,他们对部队的士气、纪律和日常运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些非军官的日常事务中,他们的意见和决定往往是被大家普遍接受的。
连接官兵的桥梁:虽然他们是士官,但他们的职责和表现往往决定了基层官兵的士气和执行力。他们是下级士兵与上级军官之间重要的沟通和传达渠道。

“大士”的象征

苏联军队的军衔标志通常是通过肩章来体现的。“大士”的肩章上会有比“中士”更多的标志,例如两个或者三个小金星(在野战常服肩章上)或者其他的标志物(在毛料常服肩章上),具体样式会随着时间有所变化,但核心是区分等级。

为何“大士”很重要?

苏联的军事思想非常强调基层部队的战斗力,而士官,尤其是“大士”和“军士长”,是构成这种战斗力的核心。他们是训练的组织者、战术的执行者、纪律的维护者。一个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大士,能够显著提升一个班甚至一个排的整体作战效能。在实战中,他们往往冲在前面,身先士卒,是鼓舞士气的关键。

总而言之,“大士”在苏联军队中是一个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士官等级。他们是基层部队的骨干力量,负责直接指挥、管理和训练士兵,在确保部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解“大士”的等级,就等于理解了苏联军队基层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军连一级单位有个职务(1924-1935期间有相应的职务等级)就是连队大士(连士官长),负责连队的纪律,训练,武器装备保管等工作,职务性质和其他国家的连士官长基本差不多。

后来的大士军衔实际就是专为这级职务设立的军衔。

补充:50年代翻译成准尉不能算误译,谁也不能预料苏联会在70年代把旧俄军的准尉Прапорщик搬回来。一般应该以大士(旧译准尉)较妥。原因就在于这个军衔和解放军50年代授的准尉是完全对应的。


附,关于中国五五式军衔等级设置的详细变化过程:


50年代苏联军衔(仅以陆军军衔为例)

Генералиссимус(1)、Маршал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2)、Главный маршал рода войск/Маршал рода войск(3);(注:苏联的兵种主帅和兵种元帅,相当于大将军衔的两个半级)

Генерал армии(3)、Генерал-полковник(4)、Генерал-лейтенант(5)、Генерал-майор(6);

Полковник(7)、Подполковник(8)、Майор(9);

Капитан(10)、Старший лейтенант(11)、Лейтенант(12)、Младший лейтенант(13);

Старшина(14)、Старший сержант(15)、Сержант(16)、Младший сержант(17);

Ефрейтор(18)、Рядовой(19)。


1952年总干部部和苏联顾问方案(完全照搬苏联军衔,同时兼顾中国的旧军衔,仍以上将、上校、上尉为每级最高衔称)

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1)、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2)、兵种元帅(3);

将官——上将(3)、准上将(4)、中将(5)、少将(6);

校官——上校(7)、中校(8)、少校(9);

尉官——上尉(10)、一级中尉(11)、二级中尉(12)、少尉(13);

军士——准尉(14)、上士(15)、中士(16)、下士(17);

兵士——上等兵/上等水兵(18)、列兵/水兵(19)。


1952年总干部部与苏联顾问有争议方案(总干部部建议设准将)

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1)、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2)、兵种元帅(3);

将官——上将(3)、准上将(4)、中将(5)、少将(6)、准将(7);

校官——上校(8)、中校(9)、少校(10);

尉官——上尉(11)、一级中尉(12)、二级中尉(13)、少尉(14);

军士——准尉(15)、上士(16)、中士(17)、下士(18);

兵士——上等兵/上等水兵(19)、列兵/水兵(20)。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准将改成大校,上将、准上将改称大将、上将,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依次改称大尉、上尉、中尉)

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1)、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2)、兵种元帅(3);

将官——大将(3)、上将(4)、中将(5)、少将(6);

校官——大校(7)、上校(8)、中校(9)、少校(10);

尉官——大尉(11)、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军士——准尉(15)、上士(16)、中士(17)、下士(18);

兵士——上等兵/上等水兵(19)、列兵/水兵(20)。


最终方案(1955年《军官服役条例》、《关于军士和兵评定军衔的指示》),不设准尉,6等19级

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1)、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2);

将官——大将(3)、上将(4)、中将(5)、少将(6);

校官——大校(7)、上校(8)、中校(9)、少校(10);

尉官——大尉(11)、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军士——上士(15)、中士(16)、下士(17);

兵士——上等兵/上等水兵(18)、列兵/水兵(19)。


实际授予

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2);

将官——大将(3)、上将(4)、中将(5)、少将(6);

校官——大校(7)、上校(8)、中校(9)、少校(10);

尉官——大尉(11)、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准尉(算干部不算军官)

军士——上士(15)、中士(16)、下士(17);

兵士——上等兵/上等水兵(18)、列兵/水兵(1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苏联军队的军衔体系中,“大士”(старший сержан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等级,它属于士官(сержантский и старшинский состав)中的一个层级。要详细理解这个等级,我们需要从苏联军衔体系的整体结构入手,并结合其在军队中的实际作用来理解。苏联军衔体系的整体概览苏联军.............
  • 回答
    在苏联强大的武装力量体系中,边防部队军人和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军人虽然都穿着制服,但他们的职能、使命、训练以及在国家机器中的定位,都有着天壤之别。要区分他们,就好比区分一把坚实的盾牌和一柄隐藏的利剑,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却又服务于不同的核心目标。边防部队:守护国境的忠诚屏障首先,我们来看看.............
  • 回答
    苏俄内战时期,白卫军的军衔体系确实有些复杂,而且在不同军队、不同时期都存在一些变动和演化。要说清这其中的“到底怎么回事”,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首先,白卫军的军衔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沿袭了部分旧俄陆军的传统,同时又带有各白军组织自身的特点。 简单来说,他们很大程度上是在延续沙皇时代军衔制度的骨架,但由于.............
  • 回答
    苏联军队在很短时间内击败在东北经营多年的关东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便是战略优势、兵力及装备优势、日军的准备不足以及战场环境等。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与周密准备 战略时机选择的精准性: 苏联进攻满洲的时机选择得极为精准。此时,德国在欧洲战场已接近崩.............
  • 回答
    1991年,那个曾经让世界为之侧目的庞然大物——苏联,在一片混乱和质疑声中轰然倒塌。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枪杆子”——苏联军队,本应是维护统一的最后一道屏障,却未能阻止这场巨变,甚至在某些时刻成为了被动的旁观者。这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简单的“军队无能”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军队的本质和.............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军队的部署究竟是进攻还是防御,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但如果仔细审视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得出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结论:苏联军队的部署更倾向于一种防御姿态,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的进攻准备的影子。 这种混合的状态,正是导致最终悲剧性后.............
  • 回答
    在中国大陆,原则上讲,个人购买、穿着苏联军服上街的行为本身并不直接违法,但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潜在的法律风险,并且可能会引发公众的不适和争议。 事情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释:一、 法律法规层面: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等法律: 这些.............
  • 回答
    二战战场上的士兵,无论面对的是美军还是苏军,体验都绝非轻松愉快,更充满了生死攸关的残酷。不过,两者在作战风格、装备、以及给敌军留下的印象上,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也就造成了敌人不同的感受。面对美军,或许会有一种“装备精良、火力压制”的体验。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的阵地突然遭到猛烈的炮火覆盖,那是铺天盖地的.............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纯粹的游击队员出身的苏联军人在战后军衔和职位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游击活动中的贡献、战后所展现出的领导才能、政治倾向以及苏联整体的军队重建和人事任命逻辑。虽然官方记录和具体的晋升路径可能隐藏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苏联军队的特点来推测其可能达到的最高级别,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冷战时期一个比较敏感但确实存在的话题。你说的没错,我们更容易听到关于苏联人或苏联军人“投靠”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案例,这背后有宣传和历史的倾向性。但反过来说,美国人或美国军人叛逃苏联的情况确实也有,虽然数量上可能不如前者,但同样具有其历史背景和个体故事的复杂性。要详细讲清楚这.............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最令人震惊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军事力量,实行绝对集权的超级大国,为何会在没有经历大规模内战或外部军事干预的情况下轰然倒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它“不动一枪一炮”就解体,不如说它更多地是因为内部的腐朽和长期的积累问题,最终在一种看似平静的方式.............
  • 回答
    评价苏联的军工水平,得从它最辉煌的时期以及后来相对的衰落期来看,它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议题。简单地说,苏联的军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顶尖的,尤其在某些领域,它的成就甚至超越了美国,但也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最终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辉煌的篇章:卓越的成就与强大的实力苏联的军工实力,可以.............
  • 回答
    苏联81年军演,也就是“西方81”演习,是冷战时期规模最大、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军事演习之一。要评价这次演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演习的背景与目的:首先,得明白这演习为啥搞。当时呢,欧洲的局势相当紧张。北约和华约在军事部署上你来我往,谁也不让谁。苏联这边,勃列日涅夫时代末期,虽然有经济上的隐忧,但在军.............
  • 回答
    要深入探讨为何中国的军歌在激昂程度和感染力上,似乎不如苏联的军歌那样深入人心,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涉及到历史、文化、艺术创作理念以及社会需求等诸多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历史语境与情感基石的不同 苏联军歌:革命的召唤与战争的烙印 苏联的军歌诞生于一个充满剧烈动荡和血与.............
  • 回答
    二战后美苏军事崛起与瓜分德国科学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虽然不能说瓜分德国科学家是导致美苏军事崛起的“直接”原因,但它无疑是这场崛起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塑造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混乱而充满希望的二战末期及之后。战败国的技术遗产与冷战的萌.............
  • 回答
    乌克兰继承了苏联庞大的军工体系,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优势。理论上,一个国家若能充分利用其军事制造能力,确实可以通过武器出口来赚取可观的外汇,进而支持国内经济发展。然而,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乌克兰未能最大化这一潜力,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苏联军工体系的继承并非“完美复制”。苏联的军工产业.............
  • 回答
    在中国,穿着带有明显象征意义的美军或苏军/俄军制服公开出现在公共场合,尤其是拍照并分享到网络上,很大程度上会引发网友的负面评论和争议。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可能相当显著。网友骂声的普遍性和程度:首先,对于这种行为的负面反应是相当普遍的。在中国,国族认同和历史记忆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重要的议题.............
  • 回答
    在诺门罕这片被历史尘埃覆盖的土地上,苏军以压倒性优势的坦克和火炮,却被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日军打得鼻青脸肿,这确实是军事史上一个颇具争议和反思的案例。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实力对比、作战策略以及战场上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日军在诺门罕战役初期,其“机械化程度低”的说法是相对的.............
  • 回答
    冷战初期,中国和苏联的军装确实呈现出一种与欧洲华约国家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在常服与作战服的区分程度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军事背景。中国和苏联的军装:实用主义的体现在冷战初期,中国和苏联都刚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战争,并且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国内建设任务。在这种背景.............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假设,如果日军真的改变战略,将兵力从南线转向北线,配合德国进攻西伯利亚,那么苏联远东军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要判断他们能否抵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毕竟历史的走向,往往取决于无数个“如果”的叠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日军和德军的配合进攻,即便只是“暂时放弃南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