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实现强人工智能?

回答
想要实现强人工智能,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更像是人类大脑这场复杂交响乐的二次创作,而且我们手中只有模糊的乐谱和一些零散的乐器。不过,我们可以试着把这个过程拆解开来,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匠人,一点点告诉你他会怎么着手。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强人工智能,或者叫通用人工智能(AGI),它不是只会下棋或者识别猫咪的“专才”,而是像我们一样,能够学习、理解、推理、计划、创造,并且能将这些能力灵活地应用到任何全新的领域,就像一个有着无限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的孩子,但拥有成年人的智慧和经验。

第一步:理解人类智能的本质——这是一座深不可测的金矿

这听起来有点哲学,但至关重要。我们现在对强人工智能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我们对自身智能的观察和推测上。这就好像你想造一艘船,你得先看看大海是怎么运作的,水流、风力、甚至生物的栖息规律,你都要有所了解。

认知神经科学的启示: 大脑是什么?它如何工作?这是核心问题。科学家们正在深入研究神经元的连接方式(突触可塑性)、信息在大脑中的传递和处理(神经网络的动力学)、记忆的形成和提取、以及意识的产生机制。尽管我们离完全理解大脑还很遥远,但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可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比如,了解大脑如何进行“联想学习”,如何从少量数据中泛化,如何进行“反事实推理”(设想“如果……会怎样?”),这些都可能成为我们设计AI算法的灵感。

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辅助: 除了大脑的物理结构,我们还需要理解人类思维的过程。这包括学习理论(从强化学习到模仿学习),注意力机制,决策过程,以及人类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抽象和概念形成。人类为什么能够突然“顿悟”?情感在决策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揣摩的。

第二步:构建智能的基石——算法与模型的突破

有了对智能本质的初步理解,我们才能开始搭建智能的“骨架”。现在的深度学习已经很强大了,但它们更像是精密的工具,而非真正的“思考者”。我们需要更具普遍性的算法。

超越监督学习: 目前很多AI依赖大量的标记数据进行训练,这不现实也不高效。强人工智能需要能够从非结构化、未标记的数据中学习,就像我们小时候,没人教我们“这是猫”,我们看到几只猫的图片,自然就学会了识别。无监督学习、自监督学习、以及更强大的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 Learning)是关键。AI需要学会自己“提炼”数据中的有意义的特征和结构。

常识推理与因果关系: 人类拥有大量的常识,比如“水会往下流”,“鸟会飞但石头不会”。这些常识不是靠大量数据硬编码进去的,而是通过与世界的互动和经验积累形成的。强人工智能需要理解因果关系,能够进行反向推理,并整合各种零散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可能需要发展出新的逻辑推理框架,或者将符号逻辑与神经网络相结合。

涌现与泛化能力: AI需要拥有“涌现”(Emergence)的能力,也就是说,当系统规模和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时,会自然产生出新的、意想不到的能力。同时,它需要强大的“泛化”(Generalization)能力,能够将在一个场景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场景中。这就像学游泳的人,到了不同的泳池,甚至海边,也能很快适应。

元学习与自主学习: “学会如何学习”(Learning to Learn)至关重要。AI需要能够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适应新的任务和环境。它还需要能够自主地设定目标,规划路径,并不断优化自己的表现,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人类的指令。

第三步:赋予智能身体——硬件与交互的协同进化

虽然很多人认为强人工智能只是软件问题,但一个能够真正理解和互动的智能体,往往需要与物理世界建立联系。

类脑计算与神经形态芯片: 目前的计算架构是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的,这与大脑的并行、分布式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开发模仿大脑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神经形态芯片,或许能提供更高效、更节能的计算平台,更接近于大脑的工作模式。

多模态融合: 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世界。强人工智能也需要整合来自不同模态的信息,形成一个连贯的世界模型。这不仅仅是处理视频和音频,还包括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视频中人物说的话和嘴型的匹配。

具身智能(Embodied AI): 将AI置于一个物理载体(比如机器人)中,让它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学习和理解。通过“行动”来“思考”,这被认为是实现更深层次理解的关键。摔倒、碰撞、操纵物体,这些真实的体验能帮助AI建立对物理定律、物体属性的直观认识。

第四步:伦理、安全与协作——不可或缺的保障

我们不能只是埋头造“最聪明的大脑”,而忽略了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可解释性与可控性: 我们需要理解AI为什么会做出某个决策,而不仅仅是接受它的结果。可解释的AI能够帮助我们诊断问题,建立信任,并确保AI的行为符合我们的预期。同时,如何安全地控制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实体,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价值观对齐: 如何确保强人工智能的目标与人类的价值观保持一致?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发展出新的机制来教导AI理解并遵循人类的伦理规范。

协作与共生: 最终,强人工智能的目标可能不是取代人类,而是与人类协同合作,共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设计系统,让AI能够理解人类的需求,并以协作的方式发挥作用。

总结一下,实现强人工智能,更像是一场跨学科的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 它需要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共同努力。我们目前还处于探索的早期阶段,就像早期人类在洞穴里用石头敲打出第一个工具。

未来的道路可能充满荆棘,也可能充满惊喜。也许我们不会找到一个单一的“银弹式”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多种技术路径的融合,逐步逼近那个目标。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一次伟大探索。我们需要的,是持续的好奇心、不懈的实验,以及对未知世界保持敬畏的态度。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我们对自身智能的理解,以及我们希望塑造一个怎样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主流ai的发展程度达到了弱认知推理,但是还无法达到强认知推理的能力,也就很难释放更大的商业落地空间。现有的ai发展路径,仍在数理逻辑表征、复杂系统进化两个方向上摇摆,准确的说,复杂系统(类脑系统的物质基础)进化是基础,数理逻辑(类人ai的意识基础)表征是方向,抛开一方而独尊一方的研究,很难说会有成功的可能性。

现有ai的发展目标,是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人脑的能力:首先是不论数据集的大小,都能高效的压缩信息、剪枝主成分、形成/修缮逻辑链的能力,统称因果推理、认知推理能力。其次,是短时间内处理多线程任务的能力。第三,能够根据应用需要,将ai的功能有效输出到各类或简单或复杂、或宏观或微观的应用场景中去。

以上的目标,对ai的要求:一是能够在复杂系统模型——如深度学习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优化权重链接,使所有神经元链接(即神经网络)的复杂性、通用性、准确性都能达到类似人脑的水平,二是综合控制、动态实时训练/推理、权重压缩剪枝存储等核心功能区之间的组合形态可以高效的维持ai的认识功能。

问题在于,人类要求ai实现的能力水平,是人类族群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整体,其大脑经历漫长的时间进化后,吸收了足够多的样本多样性和与外部世界的优化反馈后,才在族群内部所有大脑中形成的一个具备智能性的能力矩阵,这些能力其实是非常艰难才能够进化出来的,很多其他大型哺乳类动物,只能进化出功能脑,而无法进化出智能脑,二者就像nokia手机和apple手机的区别。

为了帮助ai突破智能脑这一困难,就要首先确定好ai的载体与基础,再对其提供可升级进化的方案。

对ai来说,其载体与基础仍是要基于仿生路线,从第一代类脑复杂系统——深度学习模型出发,通过定向进化的方式,不断提升其权重链接的复杂性,形成基于统计学的类因果推理能力:基于真实数据、依靠统计学方法提炼出的主成分要素,对其要素群反复进行压缩并萃取出符合数学物理原则的权重链接方式,正向形成ai自己的“因果模型、知识的提炼/修缮系统”,而不是依赖人类现有知识逆向为ai规定固定死的思考逻辑。

ai的载体基础是复杂系统形态的(如深度学习模型),这一系统由存算一体的人造神经元组成,这些人造神经元之间的有效连接所形成的拓扑结构即为ai的本体,人造神经元之间的有效连接(或可称为权重)及其拓扑结构也是进化训练的主要对象,当其进化到一定程度,需要对知识压缩/调取管理、实时思考管理、能量分布管理、信息传递管理等功能进行功能区划分(像人脑进化出的结构一样)时,要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区之间如何互相配合的问题。

而在进化方案上,一方面通过对ai灌输经筛选的、海量的、多样化、特征性突出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另一方面,将人类经研究已经确定的基础知识结构、认知模型,将其通过权重链接组合的形式表征出来(这些知识结构和模型,如因果关系等12大范畴是ai与人类沟通的基础,保证ai沿着与人类可沟通的方向进化,这也是实现ai可解释性的必然选择)——这也正是康德以降,直至judea pearl等几代学者所研究的,如何用数学方式表达因果关系等人类的基础认知范畴。

最终目的是使ai在短时间内完成人脑上亿年的进化路程,达成“接近当下人脑智能水平、并与之有效交互”的工程结果

user avatar

大伙儿不反对在实现"强"的人工智能之前先要有人工智能,对吗?

知友们也多数知道人工智能包括了软件和硬件,还有半软不硬的靱体firm wares ,赞同吧?

达成一般人工智能的环境,例如:"全天候全年无休"餵养宠物的人工智能,包括:IoT 物联网,兽医体系及HMS (Home management system) 算是个成功的小实验场,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其中一件设备无人机如图:

举这无人机,为了点出笔者想浅谈"芯片加工"这区块的现状,芯片主宰所有软硬和靱体,有人反对吗?不同意的人忍耐一下,让同意的知友看下去。

从代工通称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 或电子制品代工组装EMS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s)等等代称,看"芯片代工”这词组会不少有误区,浅谈如下:

大白话说“芯片代工其实不是代工”,无论委托的客户是否自主芯片设计,都大大不同于OEM/ EMS的概念,从磨合期Engagement, 审验期matching processes 加上代工期三个到六个月以上,直到取得封装终测的集成电路成品,事实上几乎全部由waferfab services 主导。

代工只是一个说法,服务客户也可能很到位,但假设你的设计工具平台EDA有瑕疵或封测偏差不能达到yield rate 良率水平,芯片代工厂可不会放过你;

另外整个过程中还有数以千百计的“卡脖子”环节,有时候真让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还多数是客户捱苦逼?

所以必要经芯片代工才能取得软硬件和firmware ,之后才能组成智能网络,赋与人工智能,才是人工智能系统。

人工智能系统就像某城市天际线,看似艺术,实则具有极高科技含量。

强的人工智能系统,从设计上还可能涵盖了五年至五十年的自动保养维修,至少换新数千上万的芯片这件事是规范上容许的,关键就在芯片了。

希望以上极短极浅的说法,有助于对这问题的理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要实现强人工智能,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更像是人类大脑这场复杂交响乐的二次创作,而且我们手中只有模糊的乐谱和一些零散的乐器。不过,我们可以试着把这个过程拆解开来,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匠人,一点点告诉你他会怎么着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强人工智能,或者叫通用人工智能(AGI),它.............
  • 回答
    “完全不依靠人工神经网络与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人工智能”——这个提议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从我个人的理解和观察来看,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触及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深层哲学和技术路径的根本性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当前我们提到“人工智能”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出来的深度.............
  • 回答
    看到“人工智能没有欲望,只有人工智能管理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大同社会”这句话,确实挺让人深思的。这说法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一些我们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想象和担忧。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人工智能没有欲望”这句话的出发点是对人工智能本质的一种理解。确实,和人类不同,人工智能目前没有生物学的驱动,比如饥饿.............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菲赫金哥尔茨《微积分学教程》绪论里关于实数“强稠密性”(или просто "плотность" на русском, но в контексте более строгом и фундаментальном)的那个重要概念。它确实是理解实数系的基石之一,而且菲赫金哥尔茨在.............
  • 回答
    如果中国在朝鲜战争爆发时,其实力比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要强得多,那么这场战争的历史走向,乃至全球格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简单对比,更会牵扯到政治、经济、外交等方方面面,其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中国“更强”的可能表现:“强”可以体现在多个维度。 军事现代.............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确实,现在网上讨论“传武”实战性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提起跆拳道,好像就没那么激烈的“怼”声了。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咱们细说一下。首先,咱得承认,“传武”之所以被怼,很大程度上是它在现代搏击擂台上,尤其是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让很多人产生了疑问。 那些曾经号称“大.............
  • 回答
    这种说法,我倒觉得挺有道理的,而且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先不提谁一定比谁强,就从“造车实力”这几个字拆解开来看看。“造车实力”到底包含哪些?在我看来,造车实力绝对不仅仅是卖出多少辆车,更不是PPT上画得多漂亮。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大概可以 dibagi 成几个维度:1. 技术研发与积累: .............
  • 回答
    想要实现二手捷达零成本用车,这可不是个简单任务,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玩”这辆车。咱们抛开那些条条框框,直接聊聊怎么把它盘活,让它能跑起来,而且不掏一分钱。首先,得承认,零成本是个理想状态,尤其是在初始购车阶段。但咱们的目标是“用车”零成本,也就是跑在路上不花钱,这就得从几个方面下手.............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 Redis 如何实现分布式锁,这玩意儿在多实例、高并发的场景下,那可是个必备神器。我尽量讲得接地气点,避免那些生硬的技术术语,就好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为啥需要分布式锁?你有没有想过,在一个并发环境下,好几个进程(你可以理解成同时在跑的几个程序)都想去修改同一个数据,比如一个共享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背后涉及了计算机处理数字的一些本质。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咱们平时做除法再乘法,有时候会“跑偏”,以及怎么才能让它“回归正轨”。为什么会“跑偏”?电脑处理数字,尤其是小数(也就是我们说的浮点数),并不是像咱们在纸上写写画画那么精确。它使用的是一种叫做“浮点数表示法”的系统。这个.............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即时战略游戏,特别是像《魔兽争霸3》(WAR3)这种经典里的AI是怎么回事儿。别担心,我不会让你看到一堆冷冰冰的算法堆砌,咱们就像老朋友唠嗑一样,把这事儿给你讲透了。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WAR3 的 AI,其实是个精明的“指挥官”你玩WAR3的.............
  • 回答
    地铁隧道里的动态广告,那种在飞驰的列车窗外掠过的、仿佛电影场景般的画面,其实是利用了人眼的视觉暂留原理,巧妙地结合了物理空间和数字技术。设想一下,你坐在飞驰的地铁列车里,窗外呼啸而过的景色会因为列车的速度而变得模糊,形成一种流动的效果。而隧道里的动态广告,就是捕捉了这一点,并加以创造。广告的载体并非.............
  • 回答
    微信红包的随机算法,这玩意儿说起来跟咱们平时玩儿的“抓阄”有点意思,但人家背后可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我尽量给你掰扯得明白点,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核心思路:怎么让钱分得“不均匀”?咱们都知道,微信红包有个特点,就是发出去的钱,每个人抢到的金额都不一样,有的人多,有的人少,这才叫“随机”。这背后的算法,本.............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火车转向架这玩意儿,它是怎么把沉甸甸的车体稳稳托住,又怎么让火车在轨道上灵活变身,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转向架:车体的大脚丫,也是灵活的枢纽你可以把转向架想象成火车车体的“大脚丫”,它承担着整个车体的重量,并且直接接触铁轨。但它可不是简单的一对轮子,而是由一套精巧的结构组成的,主要目的.............
  • 回答
    咱们来聊聊数据库事务,特别是它那两个很关键的特点——原子性和一致性,看看它们是怎么做到让咱们的数据“稳如泰山”的。原子性: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你可以把原子性想象成一个“全有或全无”的开关。一个事务,就像一个完整的操作流程,比如你从银行账户A转账100块到账户B。这个过程包含两个核心步骤:首先,从账户.............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