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线列步兵战术为何在欧洲流行了上百年?

回答
欧洲线列步兵战术之所以能流行上百年,绝非偶然,而是一个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政治现实之中。与其说是一种“流行”,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为了应对战场挑战而发展出的、最有效的组织和作战模式。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

一、 技术基础:火器的演进与局限

线列步兵战术的核心在于其对火器的最大化利用。在17世纪到19世纪初,火器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限制,而这些限制恰恰塑造了线列战术的形态:

装填速度慢且操作复杂: 当时的火枪(如火绳枪、燧发枪)装填过程繁琐,需要一系列精确的动作:倒火药、塞弹头、敲实、退杆,最后才能开火。整个过程熟练的士兵可能需要一分钟才能完成一次射击,甚至更慢。这意味着单兵的射击频率非常低,个体火力输出有限。
射击精度不高: 尽管口径不断增大,但由于管膛工艺、弹丸制造的不精确,以及瞄准方式的粗糙,火枪的有效射程和精度都相当有限。在数百米之外,很难指望射击能精确命中特定目标。
火力密度是关键: 既然单兵火力弱,那么提升整体火力就成为首要任务。将士兵密集地排成线形,就像一面墙一样,可以确保在同一时间,尽量多的枪口指向敌方。当第一排射击后,他们迅速退到后面装填,第二排随即跟进,形成连续的火力输出。这种“齐射”能够产生压倒性的弹雨,其杀伤力远超分散的单兵射击。
易于组织和控制: 密集排列的士兵,在指挥官的号令下,能够更容易地同步动作,例如一起抬枪、瞄准、射击,以及前进、后退、转弯。这种易于集中的控制,使得大规模部队的协同作战成为可能。

二、 战术理念:效率与纪律的极致追求

线列步兵战术不仅仅是火器的堆砌,更是一种对战争效率和士兵纪律的极端追求:

“火海”战术的威慑: 密集的火力输出,尤其是齐射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和滚滚硝烟,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心理威慑力。当敌人看到迎面而来的是一面不断喷吐火焰和子弹的“钢铁墙”,其士气往往会受到极大打击。
正面突破与消耗: 线列步兵战术的优势在于其正面推进的强大冲击力。通过轮流射击和推进,步兵能够以相对稳定的速度向前推进,压制敌方的火力,并在近距离进行白刃战。这种战术侧重于消耗对手的兵力和士气,而非迂回包抄或侧翼攻击(虽然也有辅以侧翼行动)。
对阵线稳定性的重视: 战场瞬息万变,士兵需要有极强的纪律性才能在混乱中保持阵型。线列步兵要求士兵即使在炮火纷飞、战友倒下的时候,也能站在原地,听从指挥,完成射击和装填。这种高度的纪律性,是通过严格的训练和残酷的奖惩制度来培养的。
“荣耀”与“荣誉”的驱动: 在那个时代,军队的荣誉感和士兵的个人荣誉感是重要的激励因素。在排成的线上,士兵们互相依靠,共同面对危险,这种集体荣誉感能够提升他们的战斗意志。

三、 组织与训练:军队建设的基石

线列步兵战术的有效执行,离不开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和对军队的投入:

国家机器的集中: 像普鲁士、法国、奥地利这样的强权国家,能够通过征兵制和职业军官体系,组建大规模、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这些军队的建设,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对外扩张。
严格而系统的训练: 士兵需要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火器操作、队列行进、战场反应等技能。训练场就像一个模拟战场,士兵们被反复操练,直到动作成为一种本能,能够不假思索地执行。这种训练,是为了让士兵在极度的压力下也能保持机械般的同步。
统一的制式装备: 随着火器制造技术的进步,国家能够大规模生产统一型号的火枪、刺刀、弹药等装备,这保证了部队的标准化和后勤的便利性,也使得战术的执行更加统一。
职业化的军官团: 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军官是战术执行的关键。他们负责指挥、激励、调整阵型,并在战场上做出决策。

四、 历史演进与适应

线列步兵战术并非一成不变,它也在不断演进,并与其他兵种协同:

早期(17世纪): 步兵主要依赖线式密集队形,炮兵和骑兵是重要的支援力量。
中期(18世纪): 战术更加成熟,强调轮流射击、精确的火炮支援,以及骑兵对侧翼的保护。
后期(19世纪初): 随着新式火器(如滑膛枪的改进、火帽击发式枪的出现)和战术思想(如更灵活的线型阵和分队战术)的出现,线列步兵的优势开始减弱,逐渐被更具弹性和分散性的战术所取代,比如以排或班为单位的小型分队战术。

为何流行了“上百年”?

“上百年”的流行,实际上是这种战术在特定技术和组织环境下,能够持续发挥最有效作用的时期。在滑膛枪和刺刀仍然是主要单兵武器,并且通信和组织能力也只能支持大规模、集中的行动的时代,线列步兵提供了一种相对可靠和强大的作战方式。

然而,当技术再次发生重大变革——例如线膛枪的普及、后膛枪的出现、弹药性能的提升(如定装弹药),以及更快的射速和更远的射程——线列步兵的密集队形就变得异常脆弱。一个集中射击的火力点,就能在瞬间摧毁一个线列步兵方阵。因此,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这种战术就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火力压制和分散掩蔽为基础的现代战术。

总而言之,欧洲线列步兵战术的百年流行,是火器技术、军事组织、社会结构和战术思想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在解决特定历史时期战场问题上,提供了最优解,但也如同所有战术一样,当技术和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它也注定了要被时代所淘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在1700-1850年间,它能够较好地结合射击(Feu)与冲击(Choc)两大要素。

先谈射击,在火绳枪时代,队列是存在的,但以密集的火枪手队列射击则是近乎自杀的举动,因为:

每名火枪手需要在行军时携带四至六米长的火绳,火绳或是绕在脖子和肩膀上,或是缠在子弹带上。鉴于其燃烧速率相对较快,约为每小时十到十五厘米,十人中仅有一人需要负责在行军中保存火种,以便战时点燃。不过,射击火绳枪终究相当危险,燃烧的火绳很容易引燃周围的散落火药,因此,士兵在展开(射击)时相隔二到四步(1-3米),在冲击时才收紧队列。
Wilson, The Thirty Years War: Europe's Tragedy, 2009, p. 88-89.

威尔逊很有说服力地解释了为何1700年之前的火绳枪时代不能以摩肩接踵的密集队列射击。不过,在相对安全的燧发枪时代到来后,倘若从纯射击角度而言,密集的步兵战列齐射仍然不是优先选择对象,奥地利军官德米安在《军事科学自学手册》里写道:

(在密集队列的齐射中)士兵像机器一样作战,也就是说他装填步枪、朝着空中射击、再装填、再……这与其说是想给敌军造成什么损害,倒不如说是用机械工作驱散正缠绕他的恐惧想法。
……
当一个士兵正在关闭药池的时候,另一个在抽插通条,第三个刚装填完,第四个在瞄准,第五个在扣扳机。要是考虑到死者倒下、伤者后送以及士兵周围浓厚的火药烟雾,准确射击就是不可期待的。是的,就算是最好的猎兵(Jäger)在队列中射击,考虑到支配性的约束与混乱,其表现也不会优于普通战列步兵。
Demian, Anleitung zum Selbst-Studium der militärischen Dienstwissenschaft, Wien, 1807, Band 1, S. 35-37.

由此可知,就个体射击效力而论,密集步兵队列的效力无疑要弱于散兵射击,实际上,就算是集体射击效力,散兵也要强于密集队列,德米安说得清清楚楚:

倘若比较列成密集队形的战列步兵和技艺搁熟的射击兵(Schützen),后者的射击效力会高达前者的四倍。此外,队形分散、时常在快速推进中射击的轻歩兵损失也要小于以西班牙式步法推进的战列步兵……散兵在火力上不仅优于纵队,甚至要强于横队和炮兵。
Demian, Anleitung zum Selbst-Studium der militärischen Dienstwissenschaft, Wien, 1807, Band 2, S. 265-266.

要知道,这一时期的散兵绝对没有后人印象中那样零散,以英军为例,条令规定散兵常用的“疏开队形”(open order)是“间隔2尺”,也就是说,散兵横向间隔是60厘米,平均每人横向占地1米而已,这个宽度并不大,因为密集队列里每个步兵横向占地也得有半米——由此亦可见,旧军队害怕士兵分散后易于逃亡、因而不敢运用散兵的旧说法有多么想当然。亚尼(Jany)等人早已批驳过这种旧说,但埃斯代尔(Esdaile)等现代“砖家”仍然秉持旧见。

显而易见,假如以百人规模的连为单位,50名成“疏开队形”、前后两两配合的散兵占地宽度与100名列成两列密集队形的战列步兵相当,却能在交火中获得更大的战果、蒙受更小的损失。

法军的轻步兵专家迪埃姆将军《轻步兵论》(Essai sur l'infanterie légère)中里提到过一个对比鲜明的战例:

有一位曾在倒数第二场战争[1800-1801年的战争]中为奥军效力的法国军官告诉我,某个法军步兵营距离他的连仅有一百步远,但步兵营的火力仅仅让这个连损失了三四个人,与此同时,在该连侧翼三百步以外的地方,小树丛里的一群散兵却导致它死伤三十余人。在1801年强渡明乔河[Mincio,意大利境内的河流]时,第91[战列步兵半旅]第2营遭到了比西[Bussi]团某营的齐射,仅仅损失了一个人,而这个军团的散兵在掩护退却时却在短短几分钟内就杀死[法军]三十余人。
Duhèsme G.-P. Essai sur l'infanterie légère, Paris, 1814, p. 192.

那为何密集队形仍然具备顽强生命力?问题便出在冲击(Choc)上。

由于燧发滑膛枪的技术条件限制,散兵火力是不足以阻挡步骑兵的坚定冲击的。

德米安再度出场:

只有骑兵的冲击能够在威力上超过散兵。因为在散兵能够列成互相支撑的密集队形之前,骑兵就可以抢先发起攻击。
Demian, Anleitung zum Selbst-Studium der militärischen Dienstwissenschaft, Wien, 1807, Band 2, S. 266.

卡尔大公现身说法:

散兵削弱了攻击的冲力……如果没有密集步兵阵列支援散兵,给予他们动力、持久和稳定,一群散兵就会毫无力量。当正规化的、受过训练的坚定步兵勇猛地以密集队形快速向前推进,并得到了炮兵支援时,散兵是无法阻止他们的……步兵应当以尽可能快速的步伐和尽可能良好的秩序接近敌军,粉碎敌军,决定会战结果……这实际上是最珍惜生命的做法。
Beiträge zur Geschichte des österreichischen Heerwesens, 1872, Erste Heft, S. 138-139.

拿破仑稍作插话:

掷弹兵是战斗队形中的坚固要素……掷弹兵在战斗时必须和所属营大部队留在一起发挥作用,他们一定不能作为散兵。
Correspondance de Napoléon Ier publiée par ord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II, 1858-1870, t. IV, p. 454, pièce 3220.

说完理论,不妨看一个简单的散兵悲剧:

1812年11月28日,俄国第三西方军团主力来到别列津纳河(Березина)西岸,阻击撤退中的拿破仑大军团。俄军司令奇恰戈夫海军上将知道自己一辈子跟水打交道,根本不懂陆战,便告知来自陆军的军团参谋长伊万·瓦西里耶维奇·萨巴涅耶夫中将

伊万·瓦西里耶维奇,我不知道如何指挥陆战,所以请你率领部队进攻敌军。

萨巴涅耶夫虽是个近视眼,却在俄军中享有散兵专家盛誉,他在革命战争中亲历过法军散兵在起伏地形上的威力,1799年被法军俘虏后更是与法国军官进行了多次战术交流。鉴于战场上丛林密布,萨巴涅耶夫果断发挥其指挥特长,将俄军第9、18步兵师均列成疏开队形,让这些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山地久经沙场的老兵们充分发挥其散兵战经验,给正在勉力坚持的法国第二军造成了相当杀伤。用第二军瑞士老兵莱格勒(Legler)的话说,哪怕让瑞士神射手过来都没法像俄国人这么凶残——4个瑞士团战前还有整整1300人,战后只能集结300人而已,瑞士第2步兵团损失最为惨重,只剩下2名军官和12名士兵还能继续作战。

然而,奈伊元帅此时却抓住了俄军队形松散的良机,断然指挥第4、7、14胸甲骑兵团(约400人)和第2、7、15波兰枪骑兵团(约700人)冒着不利地形展开猛烈冲击,其结果是,在第二军步兵的协助下,一千余名法军骑兵击溃了整整两个俄军步兵师,不仅抓获600余名战俘,还消除了俄军对法军侧翼的威胁,追击了将近四公里。尽管俄军龙骑兵和骠骑兵随后展开反击,先是阻止了法军的推进,后来又夺取了第14胸甲骑兵团的鹰旗,却依然未能改变拿破仑大军幸运脱身的事实。

简而言之,密集步兵战列虽然在火力上并非最优解,但还是能够依靠冲击上的巨大优势成为综合考虑两者后的常用解决方案。

user avatar

因为相对于之前的明朝来讲,欧洲人顿悟了

欧洲人表示,如此使用简单的武器,我干嘛还要把士兵们当精锐来训练呢。

反正一大堆闲散人员无处安置,干脆全给你拉到军队里,简单训练几天,看着差不多行了就可以拉去战场上送了。反正火枪也便宜,人也便宜,枪好不好使,那就不是贵族军官们该考虑的了,只要能响就行,死一堆再拉一堆上去,反正只要你们死的够快,帝国就能少发一份军饷,甚至拖欠的军饷也直接不用给了,至于战争时间嘛,反正战争也就打几天就完事了,就算打输了,打不了上谈判桌签条子,割点地皮,灭国是不可能灭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干嘛还有花费那么多成本去搞实弹射击训练?那些牲口配吗,一条贱命都不够买点火药呢。

你大萌的戚继光就是个铁憨憨,不就是个操作火枪的炮灰嘛,当特种兵训练可还行,教他们实弹射击,按照狙击手的标准训练也就算了,还特么教他们武艺,教他们刀法,咋地呀,还想远了狙击,近了抡刀子开无双呀。一群廉价的火枪手而已,还真打算把他们整成精锐呀,一来二去,这成本可太高了,难怪你大明迟迟无法普及火绳枪,你看看大清多聪明,原地顿悟了其中的真谛,并且更进一步的普及了几乎一次性鸟铳,反正精锐不打算玩了,直接数量来凑。于是,你看看隔壁大清,火枪兵基本上一大堆,都把肉搏的步兵给卷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欧洲线列步兵战术之所以能流行上百年,绝非偶然,而是一个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政治现实之中。与其说是一种“流行”,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为了应对战场挑战而发展出的、最有效的组织和作战模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技术基础:火器的演.............
  • 回答
    在近代欧洲战场上,骑兵以其速度、冲击力和威慑力,确实有过冲垮线列步兵的辉煌战例。然而,随着火器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步枪射程和密度的提升,骑兵正面突破坚固的线列步兵阵地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即便如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战术条件下,仍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我们得先明确一点.............
  • 回答
    .......
  • 回答
    想当年,在那些冷兵器时代,一场激烈的战役往往决定着王朝的兴衰,而步兵之间的对决更是其中最直接、最残酷的较量。当面对如同一堵移动的钢铁森林般、气势汹汹的长矛兵冲锋时,那些身披锁子甲或板甲,手持步枪或火枪的线列步兵,又是如何以一敌众,化解这股狂潮的呢?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一句“勇敢”就能概括的。首先,我.............
  • 回答
    在火枪手后方专门安排着甲的白刃战士兵,这个设想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尤其是在火枪技术发展早期,且一直存在着合理的考量和实际的执行。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火枪兵的局限性。早期的火枪,像是火绳枪或燧发枪,虽然威力足以穿透当时的盔甲,但它们在射击速度、精度以及可靠性.............
  • 回答
    在那个火器开始崭露头角,但又尚未完全取代冷兵器的过渡时代,步兵的肉搏能力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线列步兵”等同于某种单一的肉搏能力,因为它涉及的武器、战术以及当时的训练和军事思想都非常多元。要详细对比线列步兵时代的步兵肉搏能力和剑盾枪盾步兵相比,我们需要拆解开来看:一、 线列步兵时.............
  • 回答
    在讨论线列步兵时代为何不让第一排举盾牌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明白那个时代的战争形态和步兵的核心职能。线列步兵,顾名思义,是一种通过排成严整的“线”状阵型来作战的步兵部队。他们的主要武器是火枪(早期是滑膛枪,后期逐渐发展为前装滑膛枪,再到前装线膛枪),以及刺刀。这种战术体系是在经历了火药武器的演变、冷.............
  • 回答
    在中国,徒步旅行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蓬勃发展,而“国家步道”和超长距离徒步线路,更是将这种热情推向了新的高度。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路线,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对现代人精神追求的呼应。让我带你走进中国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国家步道”和超长距离徒步线路,细细品味它们的独特魅力。.............
  • 回答
    在那个火药与刺刀交织的时代,线列战争将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卷入了一场宏大的、机械般的杀戮之中。他们不是什么浪漫的骑士,也不是什么深思熟虑的战略家,而是被精心训练、严密组织的肉体机器,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完成命令,向前推进,然后,如果运气不好,就倒下。试着想象一下:一个来自乡下的年轻人,也许从未离开过自己的.............
  • 回答
    要说从线列队形过渡到散兵队形的“代表性”战争,如果非要挑一场的话,我会指向 美国南北战争。当然,这并不是说南北战争是“突然”就完成了这个转变,或者说它出现得毫无征兆。实际上,散兵战术的萌芽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受到技术革新、战术思想演变以及战场实际情况的共同影响。但南北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以.............
  • 回答
    铁与血的碰撞:明军阵列能否抵挡八旗铁骑?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明朝面对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军事威胁——八旗铁骑。他们的迅猛、凶悍,以及那股横扫一切的气势,让许多明朝将领束手无策。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充满想象的架空小说,设想一下,如果明军能够吸收当时欧洲先进的军事思想,比如西班牙的方阵、普鲁士的线.............
  • 回答
    诺德林根战役,一场在三十年战争中举足轻重的战役,其结果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在这场战役中,西班牙军队在敌方炮火下采取了“伏地”的战术,这一创新之举在当时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一战术并未能在随后的线列时代成为普遍采用的标配。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当时的军事环.............
  • 回答
    线上开会,别再让大家盯着屏幕发呆了!想让气氛活跃起来,互动游戏绝对是好帮手。今天就来跟你聊聊那些经过实战检验,效果拔群的线上互动游戏,保证让你的会议变得有趣又高效! 热场小游戏,瞬间拉近距离开会刚开始,大家可能还没完全进入状态,这时候就需要一些简单有趣的小游戏来“破冰”。1. “两真一假”(Two.............
  • 回答
    线上买旅游门票,真能让你钱省心又省?说起旅游,谁不想趁着好天气,去看山看水,感受一番别样风情?尤其是在咱们国内,好玩的地方太多了,从巍峨的山峦到秀美的江南水乡,从历史悠久的古都到充满活力的海滨城市,总有一款能勾住你的心。但要说起这出行前的准备,很多人可能会有点犯愁:行程怎么安排?住哪儿?吃什么?当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线性空间的对偶空间和优化问题中的拉格朗日对偶。这两者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并且都是理解更高级数学和优化理论的基石。我会尽量用清晰、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它们,并展示它们是如何在数学和应用中相互关联的。 1. 线性空间的对偶空间: 函数的“家”在深入拉格朗日对偶之前,我.............
  • 回答
    好多人可能有个疑问:既然线槽是用来保护电线的,那在安装线槽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用电线呢?听起来好像有点绕,但其实原因很简单,而且这中间涉及到一些很实用的工程学道理。咱们得明白,线槽本身只是一个“通道”,一个“保护罩”。它的主要作用是把那些裸露或者可能因为碰撞、磨损而损坏的电线给包起来,让它们在一个相对.............
  • 回答
    嗨!最近是不是在考虑考雅思?如果人在国内,想找个线上的培训机构,确实要花点心思做功课,毕竟选择太多了。我之前也纠结过一阵,后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一些经验,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希望能帮到你。先说一下我找线上机构时最看重的几个方面:1. 老师的实力和授课风格: 这个是重中之重!线上教学,老师的水平直.............
  • 回答
    关于线材对耳机音质的影响,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但又充满争议的话题。说它被“夸大”了吗?我觉得不完全是,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确实可能被一些营销或者一厢情愿的心理暗示带偏了。要深入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拆解开来。一、从物理本质上看:线材的作用是什么?首先,耳机线材最基本的功能是传输电信号。从耳机.............
  • 回答
    线性映射,这个在数学领域听起来可能有些枯燥的名词,却悄悄地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理解和操纵世界的一把强大钥匙。它的重要性,就像建筑的基石,支撑着无数复杂而精妙的结构。要说清楚它为何如此关键,得从它的本质和它能做什么说起。线性映射的本质:简单规则下的精准变换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工具,可以把你手中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线性代数里关于矩阵“对角化”的核心概念。简单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方阵都可以化为对角阵。 这个“化为”通常指的是通过相似变换。让我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是对角阵?首先,我们得清楚什么是对角阵。对角阵是一个方阵,它除了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外,其余所有元素都为零。比如:$$egin{pm.............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