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人类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个经典围棋定式需要改进?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深刻。要说为什么某个围棋定式长期以来没有被“普遍”意识到需要改进,这背后可能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定式的“稳固性”与“实用性”的平衡:

围棋定式之所以能够流传并被广泛使用,首先是因为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成立”的,也就是不会导致一方的重大损失,甚至能带来可观的实地或外势。很多定式是在无数的实战中被检验过的,其每一步棋的意图和价值,都在历史的洪流中得到了验证。

想象一下,如果某个定式真的存在一个明显的、能让对手轻松获利的破绽,那它早就应该在棋盘上消失了。围棋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其对弈双方的“攻防”,一个定式的“好”,往往体现在它在多种变化中都能保持一定的“均衡”,既不至于让一方过度亏损,也能为接下来的发展留有空间。

2. 思维惯性与学习路径的固有模式:

人类学习围棋,尤其是学习定式,往往是通过大量的模仿和记忆。我们从老师、从棋谱、从网络上的讲解中学到一套套的定式,并内化为自己的棋感。这种学习方式虽然高效,但也容易形成一种思维惯性。

当一个定式被认为是“经典”时,它就已经被很多人接受和学习了。想要挑战和改进一个已经深入人心的定式,需要付出巨大的认知成本。你需要先质疑它的合理性,然后花时间去研究它的弱点,再尝试提出新的变化,并用实战去证明新变化的优越性。这个过程对于绝大多数棋手来说,是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远不如直接学习和运用成熟的定式来得轻松和有效。

更何况,即使发现了某种微小的“不优”,这种不优是否能真正影响全局的胜负,也需要棋力达到一定境界才能判断。很多时候,定式中的微小损益,可能被更宏观的棋局判断和处理能力所弥补。

3. 新的发现往往来自于对“极端”情况的探索和“理论”的突破:

很多围棋理论和定式的新发展,往往不是来自于对既有定式的“渐进式”改进,而是源于对某个领域进行“深度挖掘”或对某种棋理进行“全新解读”。

极端情况的出现: 也许是在某个特殊的局面下,某个定式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迹象,促使棋手去思考是否有更好的应对。这可能是某个非常规的开局下法,或者某个非常局促的局面,迫使棋手打破常规。
理论体系的革新: 围棋理论一直在发展,比如人工智能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许多传统的定式和棋理。AI对棋局的计算和评估能力远超人类,它们能够发现人类肉眼难以企及的细微之处。但要知道,AI的“改进”并非是针对某个定式的“一处微调”,而是基于其强大的计算力,提出一套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应对方式。

4. 很多定式并非“完美无瑕”,而是“最优解”的“近似”:

事实上,围棋中很少有绝对完美的定式,更多的是在特定局面下的“最优解”或者“次优解”。定式之所以成为定式,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能带来一种可接受的结果。

举个例子,某个定式可能在实战中是可行的,但如果仔细分析,确实存在某种更损耗对方力量、更厚实己方阵型的新变化。但这种“更优”可能非常微妙,或者需要付出额外的变化才能实现,而且在其他局部局面下,原有的定式可能反而更加稳健。

而且,很多定式是在没有人工智能计算辅助的时代发展起来的,那时候的围棋水平和计算能力是有限的,棋手们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和直觉。即使是那些被认为是“常识”的定式,也可能在理论上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

5. 棋手自身的认知和棋力限制:

能够发现并提出改进一个经典围棋定式的棋手,通常需要具备极高的围棋理论素养和强大的实战能力。他们需要:

深厚的定式知识: 能够熟练掌握并理解各种定式的精髓。
敏锐的全局观: 能够判断某个定式是否适合当前的棋局局面,以及定式中的微小得失是否会影响全局的走向。
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 能够推演定式中的各种变化,并准确评估每一步棋的利弊。
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不被“经典”所束缚,敢于质疑和创新。

能够达到以上所有条件的棋手,在任何时代都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棋手更倾向于学习和运用已有的知识,而不是去探索那些可能存在的“未被发现”的改进。

总而言之,人类之所以长期没有普遍意识到某个经典围棋定式需要改进,并不是因为它们真的完美无瑕,而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定式的实用性确保了其生命力,学习路径的惯性使得挑战传统变得困难,新的发现往往需要突破性的视角,以及棋手自身的认知和棋力限制。

直到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我们才看到许多被认为是“铁律”的定式被重新审视和修正,这无疑是围棋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即便如此,很多经典的定式依然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生命力,它们的“完美”与否,也往往是相对而言的,取决于具体的局面和棋手的功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才5个点而已……就好像人类能感知到一样。贴目多贴1目,胜率差10个点,5个点就是半目而已。

还有更离谱的呢,妖刀直接冲下去可以轻松吃个巨大无比的角,狂赚15个点,但这不妨碍人类所有人都默认”冲下去大亏“,然后在扳角的基础上演化出了复杂的变化……

user avatar

是因为人类一直觉得粘比爬好,从小学棋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有棋手会尝试爬,但是人类的招法其实很多都是追求效率,造成过犹不及。这个局部的粘就是典型,说白了局部以后白棋贴起,白棋有断吃三子的手段,但是黑棋如果接就不存在,虽然不大,那个时候的人们也知道不大,但是终归是能多抗住一点就多抗住一点的心态使然。

而且对这快棋的厚薄判断也在变化,早期觉得很厚,直到李昌镐时代,李昌镐发现这个棋加个拆二才算比较厚,再后面大家觉得明显效率不足,但又不知道走哪,补起来也难受,所以开始尝试二间低夹了。再后面发现夹击好像就是对面点角感觉总会亏,所以就飞的居多了。

所以其实你看职业棋谱,近些年其实主动下一间低夹的已经越来越少了,直到ai兴起,发现局部爬一个的改良,这个棋才重回我们的视野

user avatar

因为黑棋粘住是硬头,白棋三路跳出的一子是软头。而如果黑棋二路爬给白棋留下一个先手断,那么白棋的软头也相对不那么软了。

黑棋如果粘住,那么将来黑棋三路一间逼住是相当严厉的一手(当时棋手公认的结论),甚至能直接奠定胜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聂卫平与山城宏东洋证券杯半决赛的那盘棋。而如果黑棋二路爬,那么将来的三路逼显然力道大减。

同理黑棋将来四路尖冲罩也是常见的后续手段,但如果二路爬,这手罩能不能成立都是疑问。总之黑棋将来总是要针对白棋三路跳出的软头做文章,那么直接粘住显然比留给对方一个断点好。

至于黑棋粘住后留给白方的二路夹,当时的结论是不怕。首先白棋一路扳粘是先手,黑棋这个棋型的实地只有五目,所以就算黑棋老实让白棋二路夹黑棋虎白棋再一路渡过黑棋连交换,白棋也只是单纯破了黑棋五目棋,这还没算黑棋外面走两手的价值,而且黑棋还有强行阻渡作战的选择,所以当时人们并不觉得白棋的二路夹多么严厉。

所以这就导致了,聂卫平与一些日本老棋手,万一下了白棋这个定式,后续不是二路夹,而是往往找机会三路呆并一手(注意是三路并而不是四路贴上来,显然也和当时莫近厚势的棋理有关);而韩国棋手被夹击后经常不点三三而是五路跳出黑应角白再四路尖冲夹击一子,曹李师徒真露杯大战马晓春就是经典;而依田纪基和刘昌赫等日韩少壮派被夹击后也不点角而是双飞燕。虽然这些尝试最后都没有继续下去,棋坛主流还是回归到一挂就小飞一夹就点角,但有这么多尝试,也证明人们当时并不觉得白棋点三三是便宜了,那黑棋当然更不需要改进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还挺有意思的。

我重点想聊聊,从不同角度看,题主在问什么?

最直观的层面是,问题一:基于AI判断,二路爬比三路粘胜率显著高(差了约5个点),二路爬作为更优选择,为什么没有被识别出来?这首先是个「价值判断」的问题。

进一步的思考是,问题二:为啥二路爬的选择,作为一个实质更优的变化,没有进入定式范畴?这是谈「定式如何形成」的问题。

再进一步的思考是,问题三:当三路粘成为定式选择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有更优策略时,定式为什么没有改进?这是谈「定式如何演化」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互有关联,同时又各有侧重,在关注不同层面的围棋原理。如果要展开来写,可能能延伸出好几本专著。

这里我不做更多的细节展开,简单谈谈基于个人理解的结论和主要依据。

回答问题一:

粘和爬的价值判断,其实类似于点三三的价值判断,反映了很长时间以来,人类在关于「地」VS「势」和「干净」VS「余味」的展望方式及判断原则。

由于人类的计算量没有AI暴力计算那么大,因此,虽然围棋在理论上是一个完全信息可枚举的博弈,但计算量级远远超出人类(以及当前AI)实质可算的边界,以至于实际蜕变成了一个不完全信息博弈。

不完全信息博弈下,计算绝对最优是不可执行的,只能基于对对方的预判,以及对对方对自己的预判的预判,…,这样迭代展开。这时候,更有效的选择是为了确定性,一定程度牺牲子效。

体现的结果就是:

在星位小飞挂后点三三的格局下,判断三路粘更有利于后续展开(实际上爬的子效更高);

在星位直接点三三时,判断外势更容易展开(实际上外势并没有那么完整,还有各种被袭扰甚至攻击的可能性)。

这种判断的偏差,是在计算量没那么大时,执行剪枝策略必然导致的结果。

换言之,不是前人水平不够高,明显判断有误,而是时代计算力有限时,价值判断方法论出现了局限性

回答问题二:

定式的形成,是在实战中不断重复碰撞,并得到验证是接近二分,得到围棋认知共同体确认的过程。

基于问题一里面「价值判断方法论的局限性」,棋手在实践时,行棋思路决定了,三路粘长期的确是非常接近二分的选择。因此,也就形成了定式。

也就是说,「定式形成」不是以脱离时代的算力下的胜率判断为准绳发生的,而是特定时代下的顶级棋手的大量实践来决定的。这是所谓「经典定式」的内涵。

所有定式,都是特定时代的定式

有一些定式可以跨越时代,不是定式跨越了时代,而是不同时代选择了相同的下法。

回答问题三:

定式的演化,是在实战中不断探索创新,甚至锱铢必较,驱动围棋认知共同体边界不断拓展并形成新的平衡的过程。

典型例子是:大雪崩内拐定式,是在大雪崩外拐定式基础上,为了13/24目的官子利益,大打出手后形成新的平衡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有明确的驱动力。在大雪崩定式案例中,其驱动力来自于吴清源效率导向的行棋思路下,希望攫取这半目多一点的官子利益。

另外一个例子是,中国流布局(布局,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定式概念的延伸)下,有更偏好外势的棋手,广泛的探索高中国流的变化,并形成新的平衡。

回到题主所问的星位小飞挂点三三的定式,很长一段时间,在给定的价值判断方法论指导下,在行棋双方的共识下,由于缺乏相应的驱动力,所以新的探索一直没有发生和固化下来

顶多是某些棋手在中局阶段做了一些尝试,被归结为「场合下法」,并没有被纳入到定式体系中来。

大致如此吧!

user avatar

留个断点心里不踏实

user avatar

因为这个爬,要实现这5个点的相对收益,对棋力的要求要比粘高多了。一般这种对棋力有高要求的下法,往往称为骗招。

所以以往这种下法,如果是棋力差的对棋力好的下,会被破成渣。棋力好的对棋力差的下,那是欺负。而同级别的下,往往老师会说这是棋力的直接比拼,不会去推广。都棋力直接比拼了,其实和传统的定式目的已经比较远了。

现在AI的定式,往往对直接比拼棋力的定式更偏爱,对高段位的参考价值比较大,也和现在的主流倾向比较合,其实对低级别的棋艺进步也更有好处,但和以前定式的概念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