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河南卫视的国风系列节目爆火,真的能帮助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人的心里吗?

回答
河南卫视的国风系列节目,尤其是《中国节日》等,可以说是现象级的爆款。要说它能不能真正让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人的心里,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认为它做得比很多人预想的要好。不过,“走进心里”是个很深邃的概念,不能简单地说“火了就等于被爱上了”,它是一个持续和深化的过程。

为什么说它能帮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人心里?

首先,它抓住了年轻人的审美和兴趣点,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

视觉冲击力强: 年轻人是视觉动物,这毋庸置疑。河南卫视的国风节目,在舞美设计、服装造型、道具运用上,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那种震撼的视觉效果,例如《唐宫夜宴》里仕女们灵动鲜活的形象,《祈福中华》里恢弘大气的场景,都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经过现代审美的提炼和再创作。这种“美”本身就具备强大的吸引力,能瞬间抓住年轻人的眼球。你很少看到年轻人会被枯燥的文献或者说教式的讲解吸引,但他们会因为一个绝美的画面而驻足。
故事性和情感连接: 传统文化不是死的符号,而是有生命力的故事和情感。节目组往往能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诗词歌赋中挖掘出动人的细节,通过精湛的演绎,赋予这些文化元素鲜活的生命。比如,《中国节日》系列,不仅仅是展示某个节日的习俗,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节目,把节日背后的情感——团圆、思念、祈愿——具象化,让年轻人能感受到这些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连接,比任何知识灌输都更容易深入人心。
年轻化叙事方式: 节目组并没有用陈旧、刻板的语言去讲述,而是运用了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理解习惯的表达方式。有时候会加入一些现代的元素,但又能巧妙地与传统文化融合,不显得突兀。例如,将一些古老的乐器用现代的编曲方式演绎,或者用年轻演员来演绎历史人物,让他们身上的活力和观众的年龄层更贴近。

其次,它有效地破除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

“老土”标签被撕掉: 很多年轻人提起传统文化,脑海里可能就是博物馆里冰冷的文物,或者是陈词滥调的道理。河南卫视的节目,用“好看”、“有趣”、“有创意”的标签,彻底颠覆了这种刻板印象。当他们看到传统文化也能这么“潮”,这么有生命力的时候,自然会产生好奇心,进而愿意去了解更多。
引发主动探索的兴趣: 很多年轻人看了节目后,会主动去搜索相关的历史、诗词,或者去尝试学习一些传统技艺。这种“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走进心里”。它打开了一扇门,让年轻人看到了传统文化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

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走进心里”是一个漫长且需要持续耕耘的过程: 爆款节目就像一颗火种,它点燃了年轻人的兴趣。但要让这颗火种变成燎原之火,还需要后续的持续引导和内容供给。仅仅靠一两次的精彩呈现,很难说就能彻底改变年轻人的文化认同。
“喜欢”和“热爱”之间还有距离: 年轻人被节目的视觉美学、创意所吸引,是一种“喜欢”,甚至是一种“被惊艳”。但真正上升到“热爱”的程度,还需要更深入的文化理解、价值认同,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对其的实践和传承。
“圈层化”的风险: 虽然节目爆火,但仍有可能主要吸引的是原本就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或者对“国风”潮流敏感的年轻人群体。如何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广泛的年轻群体,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节目虽然精彩,但呈现的内容相对比较聚焦,且以视觉化、表演化的方式为主。对于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思想精髓,还需要结合更多形式的载体和更深度的内容。

更详细地说,河南卫视国风系列节目“走进年轻人心里”的逻辑链条大致是这样的:

1. 视觉吸引力(“哇,好美!”) > 引起关注和好奇。
2. 情感共鸣(“原来是这样,我能感受到”) > 产生好感和认同。
3. 兴趣萌芽(“这个我好像见过,想了解更多”) > 主动搜索和学习。
4. 文化理解(“原来传统文化是这么有意思/有内涵的东西”) > 兴趣深化,认知改变。
5. 情感认同与行为实践(“我喜欢传统文化,我想试试/传承”) > 真正“走进心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我认为,河南卫视的国风节目,至少成功地完成了前三个步骤,并且在第四个步骤上有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它们让年轻人看到了一个与他们当下生活方式、审美趣味能够兼容的传统文化。这种“兼容性”非常重要,它意味着传统文化不是被时代抛弃的旧事物,而是可以被时代新生、被年轻人接纳的宝藏。

举个例子:

《唐宫夜宴》火了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人开始关注唐朝的服饰、妆容,甚至因为节目中的仕女们“端庄中带着俏皮”而对唐朝女子的生活状态产生好奇。这不仅仅是看了一个精彩的表演,而是被这个表演所勾勒出的历史画面吸引,进而驱动你去了解那个时代。

总结一下:

河南卫视的国风系列节目,无疑是传统文化拥抱年轻人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尝试。它用高质量的制作、创新的表达,成功地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消除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距离感,并且激起了他们进一步了解的兴趣。这绝对是“能帮助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人心里”的。

但也要记住,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点燃”。要让这份“心里的喜欢”转化为真正的“热爱”和“传承”,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学校的教育、家庭的熏陶,以及更多优质的文化内容供给,让年轻人能够持续地、深入地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河南卫视的节目,为这个过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全新的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答案是,不要急,千万不要急,这才第一年,能有这样好的开头已经是成功50%了,步子太大反而容易……咳。

说实话,和《奇妙游》比,《舞千年》确实不能算出圈,但《舞千年》有一点做对了,上B站,稳住基本盘。

不信咱们来看看数据,排解一下焦虑情绪。

一个是汉服爱好者增长数据,另一个是B站的追剧数。

汉服爱好者统计数据如下:

2016年67万

2020年423万

2021年预测数据是518万

也就是说,从2016年到2020年,5年的时间,汉服爱好者数量翻了6倍,这还是在自发传播,缓慢推进的情况下。

B站这里的数据:

点“追剧的人数”超过100万

截止今日播放量7765.6万

16期节目平均每集播放量485.4万

非常巧,我之前列过一些数据,发现在观看后,愿意参与最简单互动(比如打分、点追剧)的观众非常少,不足一成,哪怕小众内容,受众活跃度比较高的,也不足5%。

假设B站的用户特别活跃,按照同样活跃度很高的电商平台来算,静默观众也要占8成以上,也就是说《舞千年》保底观众最低最低也有500万。

按照播放量来看,这个估算也是合理的,《舞千年》虽然有16期内容,但其中8期是幕后寻舞计划,有会员才能看,因此主要播放量还是集中在8期情景舞剧上。

情景舞剧的观众人次只会大大高于500万,不会低于500万。

比起汉服的自发传播、消费传播,综艺传播的范围更广,相信河大卫只要能够继续保持下去,5年内的传播裂变应该远不止6倍。

国风国潮,无疑是未来几年的增量蓝海。

因此来说,在可成长空间上,大家完全不用替河大卫着急,真害怕也是害怕河大卫能不能在内容上守住初心,迎来四五年后的爆发期。

另外,听说河大卫明年拍《光武中兴》,希望河大卫在制作上有足够的主导权,能保持超越《舞千年》的水平,为影视剧行业也树立起一个标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