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vivo X60系列影像系统宣布与蔡司(Zeiss )联合研发?

回答
vivo X60系列影像系统宣布与蔡司(Zeiss)联合研发,这无疑是2021年初手机影像领域最令人瞩目的一大事件。要知道,蔡司可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光学巨头,在相机镜头领域的地位堪称泰斗。它的名字,几乎就是高品质、专业影像的代名词。所以,当vivo这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智能手机品牌,宣布与蔡司联手,而且是“联合研发”,这消息一出来,立刻在科技界和摄影圈激起了巨大的反响。

首先,我们得理解“联合研发”这四个字的重量。 这不是简单的“蔡司认证”或者“蔡司调校”,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合作。vivo并没有直接套用蔡司的经典镜头型号,而是将蔡司在光学设计、镀膜技术、成像控制等方面的核心理念和经验,融入到X60系列手机的镜头模组开发之中。这意味着,vivo的设计团队与蔡司的专家们可能在设计初期就紧密合作,从传感器匹配、镜片结构、甚至是镜片边缘的控制,都可能带有蔡司的基因。

这意味着什么?

光学素质的飞跃: 手机镜头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学素质。蔡司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其出色的光学设计能力。联合研发意味着X60系列手机的镜头,有望在分辨率、畸变控制、色散抑制、眩光控制等方面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特别是蔡司镜头常有的那种“锐利而不失细节,色彩真实且有质感”的成像风格,很有可能在X60系列上得以体现。
人文影像的突破: 蔡司在人像摄影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经典的“蔡司之眼”能够捕捉到人物的真实神韵,虚化自然柔和,焦外成像(Bokeh)也极具美感。vivo X60系列在影像方面,一直强调“人文”体验。与蔡司的合作,无疑是为这种人文影像体验注入了“灵魂”。我们可以期待X60系列在人像拍摄时,能够带来更自然的肤色还原、更细腻的面部细节,以及更有质感的背景虚化效果,甚至可能模拟出一些经典蔡司镜头的焦外光斑。
夜景拍摄的革新: 夜景一直是手机摄影的难点。蔡司在低感光度下获得高画质的经验,以及其对控制杂光和提升暗部细节的理解,可能会让X60系列在夜景拍摄时表现出更强的实力。更纯净的画面、更少的噪点、以及对高光部分的压制,都可能是蔡司基因带来的惊喜。
色彩科学的提升: 不同的厂商对色彩的理解和调校都有差异。蔡司作为百年光学厂商,对色彩的还原和表现有着自己一套独到的理解。与蔡司的联合研发,意味着vivo在色彩科学上可能向更趋近真实、更富有层次和情感的方向发展,告别过去一些手机厂商可能存在的“过度饱和”或“讨喜”但失真的色彩。

从具体表现上,我们看到了一些端倪:

蔡司Biotar镜头风格的模拟: vivo官方曾宣传X60 Pro+搭载了“蔡司Biotar镜头风格”,这是一种复古的、具有独特旋转焦外的风格。这表明vivo不仅仅是提升了光学素质,还在尝试复现一些经典镜头的美学特质,这对于追求个性化影像风格的用户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防抖技术的升级: vivo在防抖技术上一直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微云台。与蔡司的合作,是否会在光学防抖、算法防抖等层面进一步融合,提升画面稳定性,尤其是在视频拍摄方面,也值得期待。
专业影像能力的赋能: 蔡司的专业性,也意味着vivo在软件算法层面,可能会更深入地学习和应用蔡司的光学优化思路。这可能体现在AI场景识别、HDR算法、甚至是大尺寸传感器和镜头模组的协同优化上。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

“联合研发”并非万能: 即使有蔡司的加持,手机终究是手机,其体积、传感器尺寸、以及成本都有限制。不可能完全复制专业相机镜头的表现。用户需要有合理的预期。
合作的深度和持续性: 这种合作是深度绑定,还是阶段性项目?未来vivo是否能持续受益于蔡司的技术积累,也是一个观察点。
市场营销的成分: 品牌合作难免会有一定的市场营销考量。我们也要区分真正的技术突破和品牌效应。

总而言之,vivo X60系列宣布与蔡司联合研发,绝不是一次简单的“贴牌”。 这是智能手机品牌在影像能力上寻求突破的重大举措,它将蔡司在光学领域的深厚积淀,与vivo在智能手机创新和用户体验上的理解相结合。

这预示着手机影像正从简单的像素堆砌,走向更专业的、更具美学追求的阶段。vivo X60系列与蔡司的合作,无疑是为整个手机影像行业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也让消费者对未来智能手机的影像能力充满了更多期待。它不仅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是对“摄影”这件事本身在移动终端上的理解和升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回答问题前先正下试听:诺基亚、索尼 Xperia、vivo 都是蔡司光学镜头,根本不存在什么某某厂是蔡司认证,或者某某厂的蔡司是贴牌这类说法,如果不服请自行找蔡司市场部对线。

1、蔡司扮演了什么角色?

首先就是光学设计。

蔡司设计小尺寸镜头的历史从 1920 年就开始了,而在 15 年前,蔡司在和诺基亚的合作中逐渐学会了应该如何设计镜头才能满足手机大规模量产的需要。

毕竟光是一台手机一年出货量就至少上万,考虑到现在每个手机至少两个以上的摄像头,产能要求更加变态。而头部手机厂年出货量甚至能上百万数量级。这是传统专业相机做不到的。

不过根据产品性质,一样是蔡司设计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是用蔡司已有的设计还是根据厂商需要定做个新设计出来。比如 808 PureView 的蔡司光学镜头就是诺基亚找蔡司给这个手机最大底重新修改的新设计。

然后是产品品控。

通常来说蔡司自己不负责生产,毕竟蔡司这点产能给手机塞牙缝都不够。现在通常还是要依靠诸如大立光进行代工(老诺基亚主要是富士)。而蔡司则负责对出产的蔡司光学镜头进行质检用来保证出厂镜头品质:包括提供蔡司自己的检测标准,以及卖配套的检测设备。。毕竟一流企业卖标准嘛……

2、除此以外呢?

除了镜头设计品控以外蔡司也会进行其他不同程度的合作:例如蔡司曾参与了 Lumia 830 对焦系统算法的调教。而之后在 hmd 的诺基亚手机中蔡司还对软件算法调优的方向有要求,而在 Nokia 7.2 中还和 hmd 合作了人像模式焦外样式的算法,在 Nokia 8.3 5G 上合作了蔡司电影滤镜,而索尼 Xperia 则有 T* 镀膜等。

vivo 基本是蔡司有的全要了。

3、和华为和徕卡的合作有什么区别?

徕卡和华为的合作模式的基础框架其实主要就是当年蔡司和诺基亚合作的翻版:手机厂定需求,光学厂出设计然后给质检标准,然后手机厂拿去找人造。

不过和老诺合作的时候蔡司后期算法还是 Nokia 自己搞定的。而华徕合作徕卡是参与了色彩调校的。(不过现在和 hmd/Nokia 这边合作的时候蔡司是有参与后期调校的)

现在来看主要区别在于以下两点:

1、徕卡和华为是独家合作,蔡司以前是独家合作(2005~2015 Nokia、2015~2017 Microsoft Mobile、2017~2020 hmd/Nokia)但从今年开始已经不是独家了。

2、华为和徕卡开始合作的时候,徕卡完全没有小尺寸手机镜头的设计经验,正如我之前所说,手机镜头的设计挑战和相机镜头完全不同。所以合作初期需要华为和徕卡相互扶持一起探索。

而对蔡司来说这条路已经和当年的老诺基亚一起走过了。在和老诺基亚合作的十年间蔡司获得了丰富的手机镜头设计经验——甚至可以说是目前那几个老牌光学厂里,对手机镜头设计经验最丰富的。所以 vivo 不需要像当年的老诺基亚或者华为一样一开始需要陪光学厂一起趟坑,现在直接就有一货架的的技术可供选择。

user avatar

前两天把ASML崛起之路看完了,瞎聊聊蔡司历史。

蔡司其实发展的也不算一帆风顺,从80年代消费电子浪潮开始,不管是民用还是专业,光学领域上,日本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

专业领域上,70年代如日中天的光刻机供应商GCA,在80年代被尼康佳能打的满地找牙,最后黯然退场。

民用领域上,欧洲相机品牌销量也逐渐被日本品牌取代,福伦达、禄来,还有蔡司家的康泰时,在民用大众领域都黯然退居二线,日本品牌佳能、尼康、美能达、柯尼卡、奥林巴斯等成为消费主力。

但随着蔡司逐渐找到自己的专业化道路,小蓝标又越来越有意思了。

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和ASML的合作,双方通过在光刻机领域的合作,蔡司大幅提升了自身的自动化能力,也逐渐降低对于超熟练工匠“金手指”的依赖,在光刻机这个专业化领域也超过了佳能、尼康。ASML就不用说了,光刻机镜头基本都来自于蔡司。

双方算得上是互相成就。

这次跟vivo合作,也算得上是超便携领域的改进。

目前的手机镜头需要在厚度、画质中间平衡,需要覆盖的幅面越来越大,原来不那么明显的像场覆盖不足导致的边角画质下降、失光等问题都越来越明显。

之前相机领域算得上是爆炸性的RX100、RX1都是来自蔡司。

但菜头在手机领域出货量还是不够大。

btw,索蔡近年来有抽奖的毛病,希望vivo和蔡司,一起能做好一致性,提升光学品质。

最后,能互相提升吧。

以下内容来自

ASML最早的光学供应商不是蔡司,而是CERCO,一家法国公司,但CERCO镜头的光学质量肥肠堪忧。

在内部备忘录中,德沃斯还描绘了光学供应商CERCO那令人震惊的供货情况。飞利浦的员工刚从巴黎开会回来,他们检查了最新一批的16个镜头,其中仅有3个镜头通过测试,但只有1个镜头符合IBM 1年前提出的要求;8个镜头可以修复,但其中只有3个镜头将能够达到IBM的高标准。

蔡司公司内最高地位,是数学家:

在等级森严的蔡司,数学家属于最高阶层。他们在宽敞的办公室里默默地工作着,弯腰沉浸在光学矩阵中。为了帮助他们在4个小时的脑力劳累后恢复精力,他们比其他同事的午餐时间更长。在蔡司数学金字塔顶峰的是格拉策尔,而且是独自站在最顶端。

蔡司的发展其实不是一帆风顺的:

斯密特不知道GCA使用的镜头在芯片行业内评价极低。交付的压力太大,以至于这家美国的步进光刻机厂商没有花时间对蔡司交付的数百个镜头进行质量检查。GCA的工程师也没有意识到蔡司交付的镜头柱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漂移。起初一切都很好,但机器运行一段时间后,成像质量就会下降,这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芯片制造商的停机时间因此而延长。

但ASML没有放弃:

年后他接待了一次蔡司代表团,德国人沮丧地承认他们的光学元件深陷泥潭。大量镜头的设计存在重大缺陷,镜头必须更换,这项工作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蔡司的人说完后,所有人都盯着波拉克。每个人都感到气馁,每个人都希望他把蔡司大骂一通。但是波拉克处变不惊,他简单地说了一句:“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你们呢?”

蔡司的自动化其实启动的很晚:

从传统上看,工匠大师们的眼睛和本身的打磨技巧一直起着很大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初,情况依然如此。奥伯科亨的车间里装满了半自动机器和仪器。他们虽然有标准的设备进行研磨和锯切,但大量的工作仍然要使用手动工具和特殊仪器。像制作精美瓷器那样,工匠选择手动抛光他们的作品。
他们用肉眼完成最后的工序:将镜头按在参考面上,干扰环就会变得可见。非常专业的专家可以根据这些判断打磨是否规则。

为了给ASML打磨镜头,蔡司开启了自动化测量道路:

为了正确地将镜头质量与原始数学设计进行比较,蔡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数字化测量数据。计算机内存和电子学的发展使这一点成为可能,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奥伯科亨,他们必须开发定制系统,即帧抓取器,从而能够快速将干涉仪的模拟测量值转换为0和1。测量结果足够精确,但获取数据需要很长时间。如果从阿伦到乌尔姆的火车在测量时经过,就会产生太多的震动,以致数据完全不可用。另外,空气湍流也会影响读数。
在那个时代,数字技术还不成熟,计算机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了将读数与数字镜头设计进行比较,蔡司必须依靠286台式计算机,这些计算机要花一整晚计算一个镜头的数据。
但最大的瓶颈是缺少有“金手指”的工匠。计算机绘制出不规则的表面图像后,这些工匠必须根据记录的图像来磨掉微小的凸起:它们太小,肉眼看不见。这种抛光纯粹是靠感觉进行的,这使它成为一件令人紧张的烦心事。抛光者要一直盯着图像,然后用手磨掉极小的一点玻璃凸起。
制造更复杂的光学元件需要更多的“金手指”工匠:蔡司估计短期内需要40个。主要问题是,这些工匠平均需要6~10年的时间才能磨炼出必要的技能。因此,1992年蔡司在全球各地寻找这些顶尖的专家,该公司着眼于东欧和美国,它甚至收购了南非的一家小型国防公司,因为有5个有“金手指”的人在那里工作。但一年之后,蔡司找到的人远远不及需要的40个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vivo X60系列影像系统宣布与蔡司(Zeiss)联合研发,这无疑是2021年初手机影像领域最令人瞩目的一大事件。要知道,蔡司可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光学巨头,在相机镜头领域的地位堪称泰斗。它的名字,几乎就是高品质、专业影像的代名词。所以,当vivo这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智能手机品牌,宣布与蔡司联手,.............
  • 回答
    vivo X60 系列定价分析:3498 元起,这价格你买单吗?最近,vivo X60 系列的定价终于揭开了面纱,X60 起售价 3498 元,Pro 版本更是从 4498 元起步。对于追求极致影像和性能的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那么,vivo X60 系列的这个定价,究竟是“良心价.............
  • 回答
    这Origin OS,刚上手那几天,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跟之前用过的Origin OS Ocean比,或者跟市面上其他的Android定制系统比,都能感觉到vivo这次是下了大功夫,想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第一印象:打破常规的美学设计说实话,刚看到Origin OS的UI,我脑子里第一个词就是“硬核”。.............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vivo在9月22日发布的这款vivo WATCH,看看它到底有什么说道,有哪些地方让人眼前一亮,又有哪些地方可能还得打磨打磨。先说说这款vivo WATCH的整体定位和目标用户。 从vivo过往的产品策略来看,他们往往是在各个细分市场寻找突破口,并且试图通过软硬件的深度整合,.............
  • 回答
    vivo 和三星联合研发的 Exynos 980 芯片,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甚至可以说是在当前智能手机芯片市场格局下的一次“破局尝试”。它不仅仅是两家公司之间的一次合作,更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在行业内的展现。如何评价 vivo 与三星联合研发的 Exynos 980 芯片?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
  • 回答
    vivo 于 10 月 24 日发布的 iQOO Neo 855 版,这可不是一场简单的例行更新,而是 iQOO 品牌一次相当有诚意的产品迭代。如果说之前的 iQOO Neo 已经凭借其“生而强悍”的定位吸引了一批追求极致性能的用户,那么这款 855 版,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更加精细化地打磨,让体验更.............
  • 回答
    vivo 于 3 月 1 日发布的 iQOO 手机(此处推测您指的是当年的 iQOO 旗舰系列,具体型号可能为 iQOO 3 及其衍生版本,或者如果是近期发布的,则可能是某个全新的 iQOO 系列。为了提供更详尽的评价,我将以近期(例如 2023 年底或 2024 年初)发布的 iQOO 旗舰机型作.............
  • 回答
    vivo X21,这款手机在当年绝对是vivo的重点产品,它身上集合了不少当时最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也为后续vivo手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如果要评价它,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外观设计是它最出彩的地方之一。 2018年那会儿,全面屏的概念刚刚兴起,但屏占比能做多高是个挑战。X21大胆地采用.............
  • 回答
    vivo X21 手机,这款手机的出现,无疑是当时手机市场的一股清流。如果说之前的 vivo 手机给人的印象是“外观时尚,拍照不错”,那么 X21 则是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将未来科技感注入产品,尤其是屏下指纹识别的普及,让它成为当时话题度极高的机型。先说说它的亮点,也就是让大家津津乐道的地方: 屏.............
  • 回答
    vivo 宣布从 9 月 13 号开始实行双休工作制,这个消息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尤其对于身处其中的广大员工而言。这标志着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福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体现了其对现代工作理念的积极拥抱。首先,这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企业文化信号。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996”、“007”等模式一度.............
  • 回答
    vivos 2018 年 6 月 12 日发布的 vivo NEX 全面屏手机,在我看来,绝不是一次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更像是一次“敢于亮剑”的宣言,预示着手机行业在追求极致全面屏道路上迈出了极具前瞻性的一步。当然,时至今日回头看,它依然有值得细细品味之处,也有其历史局限性。首先,说说 NEX 最直击.............
  • 回答
    vivo 在 5 月 20 日悄悄上线了新款真无线蓝牙耳机——vivo TWS 2,虽然官方在发布前并未进行大规模预热,但这款耳机凭借其一系列亮点,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对于想了解这款耳机的朋友,下面我来给大家详细聊聊,看看它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入手的地方。外观设计:延续家族风格,质感不俗vivo .............
  • 回答
    vivo即将在明年下半年推出搭载RGBW阵列传感器的产品,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行业动态,也预示着手机影像技术可能要迎来一波新变化。我个人对这个方向是比较看好的,认为它具有一定的潜力,但同时也有需要克服的挑战。我的看法:总的来说,我相信vivo尝试RGBW传感器是为了在提升拍照表现,尤其是在弱光环境.............
  • 回答
    vivo X50 的微云台:一场稳定拍摄的革新,让你的照片“活”起来vivo X50 系列,尤其是 X50 Pro,凭借其搭载的“微云台”技术,在手机摄影领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这并非简单的光学防抖升级,而是 vivo 在影像稳定领域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创新,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画面上的稳定,更在很大程度.............
  • 回答
    vivo 和新思国际联手推出的首款可量产屏下指纹手机,绝对是智能手机行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次合作的意义,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未来手机设计和用户体验的一次深刻引领。技术上的颠覆:从“藏”到“露”的智慧过去,指纹识别模块通常是手机机身设计的一个“干扰项”。要么被集成在机身背面,要么在.............
  • 回答
    vivo 即将在八月发布的 iQOO Pro,毫无疑问是今年下半年手机市场最值得期待的搅局者之一。作为 iQOO 品牌的第二款产品,它身上承载了太多人的目光,毕竟初代 iQOO 就已经凭借极致的性能和有竞争力的价格给市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款主打 5G 旗下的新品,究竟会有怎样的表现,又能否延.............
  • 回答
    vivo NEX 用上骁龙 845,这事儿,怎么说呢?得从几个角度来看。1. 市场定位与用户期待:vivo NEX 这个系列,从一开始就打的是“未来科技”和“旗舰标杆”的牌子。尤其是第一代 NEX,那升降式摄像头的设计,直接就把全面屏的概念往前推了一大截,是那个年代敢于创新的代表作。用户买 NEX,.............
  • 回答
    这三款手机,都是当年市场上颇受欢迎的型号,各有千秋。我们不妨挨个聊聊,看看它们各自的亮点和不足,这样对比起来就更清晰了。ivvi i3:低调的实力派,主打女性市场ivvi 这个品牌,大家可能相对陌生一些,它走的路线是比较差异化的,尤其是在 i3 这款产品上,可以说是非常精准地瞄准了女性用户群体。 .............
  • 回答
    2018年的CES展会,vivo携手Synaptics为我们带来了当时堪称“黑科技”的全球首款屏下指纹识别手机。这绝对是当年消费电子领域的一大重磅炸弹,它的出现,不仅让人们对手机解锁方式有了全新的想象,更预示着智能手机设计迈向了一个新的时代。破局创新:从“不可能”到“可能”在此之前,指纹识别模组大多.............
  • 回答
    vivo S12 系列,在 12 月 22 日这天正式登场,一亮相就赚足了眼球。作为 S 系列的最新力作,这次 vivo 似乎是卯足了劲,想在年轻人的市场里掀起一番波澜。我仔细看了看发布会的内容,也结合了一些参数和用户反馈,感觉这个系列整体上是挺有意思的,但也并非完美无缺。颜值这块,vivo 一直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