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vivo X50 搭载的微云台技术?能够优化拍照的哪些体验?

回答
vivo X50 的微云台:一场稳定拍摄的革新,让你的照片“活”起来

vivo X50 系列,尤其是 X50 Pro,凭借其搭载的“微云台”技术,在手机摄影领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这并非简单的光学防抖升级,而是 vivo 在影像稳定领域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创新,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画面上的稳定,更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用户在拍照时的整体体验,让手机摄影变得更加得心应手,甚至催生出更多创意玩法。

什么是微云台?它为何如此特别?

传统的手机防抖技术,多为“OIS光学防抖”或者“EIS电子防抖”。OIS依靠镜头的位移来补偿手部的抖动,虽然有效,但其补偿角度和范围相对有限。EIS则通过软件算法,分析画面抖动并进行像素级的补偿,但容易导致画面裁切和细节损失。

vivo X50 系列的微云台,则是一种将 OIS 光学防抖与云台结构巧妙融合的技术。它不止是镜头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而是将整个镜头模组(包括传感器)安装在一个特殊的“万向轴”上,并由多重马达驱动。这种设计就像一个微型的、独立的“云台”,能够实现前后、左右、以及绕Z轴旋转这三个维度的运动,并能在极小的空间内提供远超传统 OIS 的防抖补偿角度和范围。

你可以想象一下,传统 OIS 像是用弹簧在缓冲,而微云台则更像是在一个灵活的支架上,让镜头模组自己去“找平”。这种“找平”的动作,在用户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以及视频录制过程中,都能带来显著的差异。

微云台如何优化你的拍照体验?

微云台的出现,为手机摄影带来了诸多切实的优化,让你在各种场景下都能拍出更清晰、更稳定、更有质感的照片和视频。

1. 极限暗光下的清晰捕捉:
原理: 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为了获得足够曝光,相机需要延长快门时间。传统的防抖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能够补偿轻微抖动,但一旦手部晃动稍大,或者快门时间过长,照片仍然会模糊。
微云台的优势: 微云台的超大防抖角度和更精准的补偿能力,可以在更长的曝光时间内保持画面的稳定。这意味着,即使在只有几缕光线的夜晚,或者室内昏暗的角落,你都可以大胆地使用更长的快门时间,捕捉到更多细节和色彩,而不用担心拍出模糊不清的“鬼影”。
用户体验: 想象一下,在朋友聚会时,即使餐厅灯光昏暗,你也能轻松拍出清晰的面部表情和热闹的氛围;在夜晚街头,你可以捕捉到流动的车灯形成的漂亮光轨,而不是一团模糊的红色。

2. 告别“手抖党”,轻松拍出锐利画面:
原理: 很多人在拍照时,由于紧张、疲劳或其他原因,会不自觉地抖动手掌。这种抖动,即使肉眼不明显,也会影响照片的锐度。
微云台的优势: 微云台能够精准识别并抵消几乎所有的微小抖动,确保传感器在曝光过程中始终保持在最佳位置。
用户体验: 无论是拍摄静止的物体,还是需要稍微稳定手持的场景,微云台都能显著提升照片的锐度。这意味着,你的照片会更清晰,细节更丰富,放大后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糊感。再也不用担心因为一点点抖动而损失掉照片的精髓。

3. 视频录制如丝般顺滑,媲美专业设备:
原理: 视频拍摄对画面的稳定性要求极高,任何晃动都会让观感大打折扣。
微云台的优势: 微云台不仅仅在静态照片上有优势,在视频录制时,它更是将“稳定”发挥到了极致。其3D防抖能力,能够补偿更复杂的运动轨迹,让视频画面如同一部精心设计的稳定器所拍摄。
用户体验: 想象一下,你在行走中拍摄一段街景,画面平稳得像固定机位拍摄;你追逐孩子玩耍,即使跑动幅度较大,镜头也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追踪。这种流畅的视觉体验,大大提升了手机视频的可观赏性和专业感。你甚至可以尝试一些更有挑战性的拍摄方式,比如在颠簸的车厢里拍摄,或者沿着楼梯跑动拍摄,最终的画面依然能保持令人惊叹的稳定。

4. 长焦镜头下的稳定利器:
原理: 随着手机摄像头像素和光学变焦的提升,长焦镜头越来越普遍。但长焦镜头由于焦距长,放大效应强,手部抖动会被极大地放大,对稳定性的要求也更高。
微云台的优势: 微云台的超大防抖角度,在长焦端尤为重要。它能够有效补偿长焦镜头带来的晃动,让你在拍摄远处的景物时,也能获得清晰稳定的画面。
用户体验: 比如,你想拍摄远处的一只飞鸟,或者建筑物的细节,使用长焦镜头时,轻微的抖动就会让目标变得模糊。微云台的加入,让你可以更从容地构图和对焦,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觉的美好瞬间。

5. 创意拍摄新可能:
原理: 极致的稳定性,也为一些创意拍摄提供了可能。
微云台的优势:
运动轨迹拍摄: 在保证主体稳定的前提下,利用微云台的补偿能力,你可以更自由地控制手机的运动,例如实现流畅的环绕拍摄、推拉镜头等,创造出富有电影感的画面。
星轨、光绘的辅助: 虽然微云台不是专门用于长时间曝光的专业设备,但在一些需要长时间手持曝光的场景,如拍摄星轨(虽然大部分还是需要三脚架,但微云台的辅助会提升成功率),或者尝试光绘时,其出色的稳定性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减少模糊的可能性。
用户体验: 摄影不再只是固定机位,而是可以通过更多动态的方式来表达。你可以尝试着记录下一次旅行中,你眼中的世界是如何流动的,或者用光线在空中描绘出属于你的艺术。

总结:

vivo X50 系列的微云台技术,绝非是营销上的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影像硬件创新。它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将防抖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极大地优化了用户在各种场景下的拍照体验。

暗光拍摄更明亮、更清晰。
手持拍摄更稳定、更锐利。
视频录制更流畅、更专业。
长焦拍摄更从容、更精准。
创意拍摄更有空间、更有乐趣。

可以说,微云台让手机摄影的门槛大大降低,让更多普通用户也能轻松拍出高质量的照片和视频,也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更多探索和表达的可能性。它就像给你的手机多装了一双“稳健的手”,让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充满了惊喜和信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当我知道微云台不是单纯运动幅度更大的光学防抖,而是实实在在的一整个相机模组进行物理防抖的时候,我整个人直接就惊了。说实话这不是厉不厉害的问题,而是那种,很特别的那种……操作……

PS:受限于手上拿到的资料,本文部分内容有一定演绎和猜想,也许有偏差,请酌情采信。

一、算法的极限

首先我们得承认,算法的加入的确给手机的影像能力带来了质的变化:参与 HDR+ 研发和商业化的 Marc Levoy 认为,在手机 CMOS 较低的读出噪声和 HDR+ 的加持下,Pixel 手机已经达到了全画幅级别的动态范围。[1]

可是,即便手机的画质在算法的迭代下一路高歌猛进,但这并不意味着堆栈能解决一切问题。和相机的其他部分一样,多帧堆栈也会有边际收益递减效应。

通常来说在理想 CMOS 中散粒噪声和光信号的开方成正比,这就意味着你需要拍摄四张照片堆栈才能获得一档的信噪比提升,而随着堆栈张数:提升三档需要 64 张,而四档则需要堆栈丧心病狂的 256 张[2]——这光拍就要拍好几秒,更别提随之而来巨大的算力需求。

所以对于多帧堆栈来说,提升两档信噪比是从张数上来说一个甜蜜点,也是绝大多数手机厂商止步的地方。

实际上,除了谷歌外其他手机都会使用长短帧曝光的方式来进一步减少需要堆栈的张数,或者在使用相同张数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动态范围或信噪比,例如 iPhone 在取景的时候是短帧在后台连拍,等到按下拍摄键之后会拍摄一张长曝光图片和之前的短曝光照片合成。

这也是为什么在超级夜景满地跑的时候,配备具有光学防抖(OIS)的相机模组,依然有实际意义。

二、OIS 的极限

无论是悬丝式、滚珠式还是去年刚出来的“新秀”SMA 式 OIS,其基本原理都是根据陀螺仪和加速计获得的运动数据控制 OIS 组件移动,来抵消那些因为手抖导致的不必要的运动。但是,OIS 可校正的运动范围相当有限(通常在 1° 到 2° 左右),虽然这样的修正幅度只要快门速度控制适当,在堆栈算法的配合下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静态拍摄的需要,可是一旦在弱光下,特别是弱光下的视频拍摄中,OIS 的修正幅度不足以校正诸如行走过程中由于晃动产生的运动模糊。

况且 OIS 并不能完美修正所有抖动,例如在航向、俯仰轴上摇动手机时,你会发现虽然平移式能够完美修正画面中央的抖动,但是在边缘反而会造成一些类似于果冻的变形(注意,这不是滚动快门效应,用全局快门一样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三、微云台

和 OIS 仅移动镜组不同的是,微云台移动的是整个相机模组[3],也就是说对于图像传感器来说,镜头的光轴在防抖的过程中并没有产生移动,所以不会产生因为光轴变化导致伪像,也不必担心镜组覆盖的像场不够导致边角光线损耗。所以微云台结构上可以完美修正在航向和俯仰轴上的抖动,而不产生上述提到的伪像,同时还能实现比 OIS 更大的修正范围——按照 vivo 的说法是 3° 以上。

这就是为啥我在开头说:微云台不是厉不厉害的问题,因为这和高像素、大尺寸感光元件一样,在手机中难以应用并不是因为高像素或者大底不好,而是因为大,或者贵,或者又大又贵。很遗憾,在微云台的实现难点上,大小和成本这俩都沾上了(vivo:MMP)。

四、体积

体积我觉得可以说是微云台结构最大的难点,由于无法像 OIS 一样仅驱动光学镜组,微云台的防抖马达需要有足够动力才能驱动一整个相机模组一起运动,但像传统三轴稳定器或者云台相机所使用的无刷电机往往体积巨大,难以塞入手机中。但贸然缩小马达尺寸却会因为难以克服活动组件之间的摩擦等不利影响导致响应速度难以跟上手抖的速度。vivo 选择的方式是开源节流:开源方面,使用在 OIS 中常用的线性电机作为动力驱动,相对于云台相机常用的无刷电机,线性电机更容易做小,形状也更规则有利于手机内部的堆叠。而节流部分则使用滚珠悬架的方式来减少摩擦力。(也就是异形磁动框架和双滚珠悬架)

当然各位也可以理解为滚珠式 OIS 的思路衍生,只是这一次需要驱动更大更沉重的模组罢了……吗?

当然并不是。

首先不提滚珠式大多是平移式的 OIS 而微云台是整个模组在俯仰和航向轴上进行旋转这个本质差别(这个其实在第三章里就已经讲过了)。传统滚珠式 OIS 的光学镜组上实际上没有任何通电部件——就只有镜头加磁铁(用来 AF 和 OIS 的线圈是在外面的底座上的)——没有通电部分就意味着镜组和底座完全不需要线缆连接,在通电的时候整个光学系统除了滚珠以外不和相机模组内的任何部位接触,自然想怎么动就怎么动,所以当时诺基亚也称之为“浮动镜组”。

而微云台却不能这么做,因为是整个相机模组一起运动,也就是说在活动部分上不光光只是负责自动对焦的线性马达需要供电,更重要的是整个图像传感器也在上面,所以像悬丝式 OIS 一样连几根细铜线给 AF 供电的方式根本行不通,因为还需要有粗壮的排线来传输图像传感器的数据。此时如果排线的延展性不够,轻则会给防抖马达带来额外的负担,重则像绳子一样将整个微云台牢牢绑住,动弹不得。

这也是为何微云台上使用的是双 S 型结构排线,比起传统排线,弯折四次的排线类似于弹簧,能在保证尽可能少得影响微云台运动的同时也能保证接口的稳固以及线材自身的寿命。

在搞了这么多道以后 vivo 在保证微云台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将占板面积节约了 40%,厚度减少 1mm。希望到时候能有一台来对比一下和 Osmo Pocket 相机部分的尺寸差异。

PS:其实还有一个方式是使用更小尺寸的感光元件来缩减相机模组部分的体积,例如 APEX2020 上使用 IMX586,但不之 X50 上的相机规格所以这个暂时不放在内。

五、贵

如此精巧复杂的结构一定会导致成本上升,例如在磁动框架额你材料工厂比行业普遍标准提升了接近一倍。微云台镜头的 BOM 造价是普通主摄的两到三倍。

六、看法

说实话,在之前已经知道微云台是整个相机模组一起防抖,而不是仅仅是个大号 OIS 时,我心中最大的问号不是它好不好(它一定好)而是:vivo 是怎么做到的?

例如如何在有限的尺寸下放入强力的马达,如果马达力道还是不够如何减少活动组件的摩擦?磁干扰会比 OIS 更大么?整个相机模组是怎么和主板连接的?

所以等到发布会的时候,不知是不是心有灵犀,在发布会上基本上把我想提的问题全部解答了,看到自己担心的点实际上被 vivo 一个个解决了心里还是有点欣慰的。

虽然发布会上虽然没有提使用电机的磁干扰,但是毕竟还是线性电机,瞎猜也不会强到哪里去,至少我希望超长焦还是有个 OIS 的。

即便 vivo 通过各种骚操作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缩小了 40% 的占板面积,但目前微云台模组的占板面积依然约为普通主摄平均占板面积的三倍左右,同时也不知道这块底是多大的所以这部分暂时还不敢下判断。

七、展望

我个人认为在手机防抖方面需要分为三个阶段:

1、原初只有基于画面进行分析的电子防抖阶段

2、以 Nokia Lumia 920 为首的 OIS 阶段,大大提升了手机的手持夜景表现。(我知道 OIS 第一个不是它,但人家应该是第一批首发平移式 OIS 的)

3、静态照片基于多帧堆栈的超级夜景模式,以及视频上利用陀螺仪和加速计数据配合 OIS 和 EIS 的混合视频防抖。

所以假如微云台能够成为新一轮趋势的话,我愿意称它为第四个阶段。

参考

  1. ^ http://graphics.stanford.edu/~levoy/
  2.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293492/answer/1082769005
  3. ^ 这里的“相机模组”指的是镜头+图像传感器
user avatar

楠爷这个说的很好了。

我来蹭个热点:

1、拍照提升。

高ISO实质是增加读取增益来的。

目前普通弱光拍摄普遍采用多帧合成补充信息量,外加结合长短曝光的多帧实现HDR。

这个微云台就可以在长曝光部分提升信息量,增强HDR质量。

极弱光条件下,手机采用一系列几十张多帧堆叠实现信息量增加。

但几十张需要对齐,因此物体会丢一些细节

微云台可以实现更好的对齐,也因此细节可能会更好。

2、视频拍摄提升。

微云台比高效率EIS好在哪。

目前手机上的CIS都是非全局快门,所以EIS依然会有果冻效应,导致画质下降。而基于浮动镜片的OIS会对画质有一点点劣化。

为解决果冻效应,大法提出的方法是加大读取速度,果子是加强缓存,拿内存当进一步缓存,整体都是为了降低果冻效应,提升电子防抖效果。

vivo则采用了机械结构用于防抖。

这样,视频拍摄可以兼顾画质和防抖。


整体来说。

一是vivo机械确实牛逼,NEX S那一代生姜头已经体现了;

二是vivo对画质确实是有挺高追求的。

大致就酱

user avatar

今天下午,vivo举行了“微云台·大影像”X50系列线上媒体沟通会。这不仅是vivo对即将于6月1日发布的X50系列在媒体圈层做的一场预热,更是对我们关注的“微云台”技术的一次较为全面的剖析。

其实,早在今年年初的vivo APEX 2020概念机上,我们就已经得知这个所谓的“微云台”技术。但当时vivo并没有对它进行更为详尽的技术说明,因此“微云台”技术一直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不过,鉴于vivo此前已经将一些APEX概念机上所发布的技术运用到量产机型上,因此当时我们就猜测搭载“微云台”的量产手机何时才能出现——只是没想到惊喜竟如此迅速的降临!

事实上,自从2016年底vivo将他们的slogan从“Hi-Fi and Smart”改成“Camera & Music”之后,蓝厂在影像方面的投入就在不断加强并积极探索。除已经脍炙人口的“照亮你的美”和“逆光也清晰”这两大“影像特征”外,vivo也在诸如率先实现光学屏下指纹手机量产、最早一批为手机加入超广角摄像头、积极推广和普及升降镜头设计等方面无畏探索和不懈追求。而这次,vivo能成功将“微云台”技术运用在量产机型上应该也同样源自于此。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6827180178743296

所谓“微云台”,尽管其同样也是一种光学稳定机构,但其实现原理却与传统手机摄像头上的OIS防抖部件有着明显不同:传统OIS防抖是通过镜片的运动来补偿机身抖动,最终获得清晰的成像。但这种镜片动、CMOS传感器不动的方式会因为光轴偏移而导致边缘画质的严重损失。而vivo的“微云台”却是先将镜片与CMOS构成一个整体模组,然后再让这个整体模组进行运动来补偿机身抖动。这样一来,由于镜头与CMOS位置始终相互固定,光轴不会发生偏移,因此也就消除了边缘画质损失的问题。


同时,相对于传统手机OIS光学防抖机构只能实现“X轴(横向平移)+Y轴(上下平移)+Z轴(旋转)”三轴防抖的局限,vivo的“微云台”依靠“镜头+CMOS”整体模组运动的优势,增加了对“YAW(镜头前端横向摆动+Pitch(镜头前端上下摆动)”的运动补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五轴防抖”。根据vivo官方提供的数据,“微云台”的防抖范围面积达到了OIS光学防抖手机的3.2倍,整体防抖性能是无光学防抖的12.5倍、普通OIS光学防抖的2倍!

举例来说,如果某一个场景需要用户在没有OIS光学防抖帮助的情况下得有1/50秒的快门速度才能保证清晰,那么启用传统光学防抖后,安全快门速度可以降低到1/8秒。但如果使用的是“微云台”技术,安全快门可以降低到1/4秒!甚至,在1/2秒时用户依然能有6成几率获得清晰的画面。请注意,这并非是依靠多帧叠加技术“计算”而来的影像,而是理论上画面纯净度更高、细节更丰富的单次曝光结果!

然而,更大的防抖范围面积与更强的防抖效率也意味着手机设计/制造上的难度增加了:由于“微云台”整体面积是普通主摄占版面积的5倍、潜望式摄像头的3.2倍,如何将这个装置妥善的放到手机机背上且不影响其外观的精致美观就成了vivo工程师面前的巨大挑战。最终,vivo采用了一种名为“异形结构磁动框架”的创新堆叠方案解决了问题。

在保证“微云台”正常使用的前提下,vivo将占板面积节省约了40%,厚度减少1mm,极限压缩“微云台”与屏幕的距离至0.13mm,再加以良好的结构保护措施,实现了外观设计与主板布局“完美”平衡的堆叠方案。根据vivo方面提供的资料,由于需要尽可能的减少体积,“微云台”内所使用的各种部件(诸如“双滚珠悬架”、“超薄双S型FPC排线”等)都经过数千次的优化调试以确定布局,同时还必须对材料进行创行业新高度的公差精度管控(提高近一倍)才能获得成功。

或许大量的技术名词堆砌与数字的罗列会让我们感到疑惑。坦率的说,我此时的心情与大家一样——最大期望就是能够尽早的看到载有“微云台”技术的vivo X50系列手机实物,亲身感受一下这项新技术的效力。毕竟,vivo承诺启用“微云台”的手机(第一款应该是vivo X50 Pro)无论是拍摄静态照片还是录制动态视频,都将会有比以往更清晰稳定的表现!

不过,在6月1日到来之前,我还想多提一句:尽管vivo的“微云台”技术很可能实现手机领域的“最强防抖”,但纵观整个数码影像领域,奥林巴斯E-M1 Mark III上那个号称“只受地球自转影响”高达7.5档的防抖系统才是当下的“世界之最”!它竟然可以实现惊人的4秒(甚至更长时间)手持单次清晰曝光!我不清楚何时手机上的“微云台”的也能获得如此骇人的防抖能力,但我相信只要消费者有这样的需求,市场上有这样的呼声,那么vivo的工程师们就一定会继续不懈追求下去,为我们不断带来更多的惊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vivo X50 的微云台:一场稳定拍摄的革新,让你的照片“活”起来vivo X50 系列,尤其是 X50 Pro,凭借其搭载的“微云台”技术,在手机摄影领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这并非简单的光学防抖升级,而是 vivo 在影像稳定领域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创新,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画面上的稳定,更在很大程度.............
  • 回答
    你问的是vivo X50系列,不过这个系列其实是发布在2020年6月1日的,当时可引起了不少关注,尤其是它在影像上的创新。我来给你好好聊聊这个系列,说说它的亮点和不足,力求说得详细点,也让你觉得是人说的话。先说说vivo X50系列的整体定位:当初vivo X50系列主打的不是堆料到飞起,而是“轻薄.............
  • 回答
    这Origin OS,刚上手那几天,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跟之前用过的Origin OS Ocean比,或者跟市面上其他的Android定制系统比,都能感觉到vivo这次是下了大功夫,想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第一印象:打破常规的美学设计说实话,刚看到Origin OS的UI,我脑子里第一个词就是“硬核”。.............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vivo在9月22日发布的这款vivo WATCH,看看它到底有什么说道,有哪些地方让人眼前一亮,又有哪些地方可能还得打磨打磨。先说说这款vivo WATCH的整体定位和目标用户。 从vivo过往的产品策略来看,他们往往是在各个细分市场寻找突破口,并且试图通过软硬件的深度整合,.............
  • 回答
    vivo 和三星联合研发的 Exynos 980 芯片,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甚至可以说是在当前智能手机芯片市场格局下的一次“破局尝试”。它不仅仅是两家公司之间的一次合作,更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在行业内的展现。如何评价 vivo 与三星联合研发的 Exynos 980 芯片?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
  • 回答
    vivo 于 10 月 24 日发布的 iQOO Neo 855 版,这可不是一场简单的例行更新,而是 iQOO 品牌一次相当有诚意的产品迭代。如果说之前的 iQOO Neo 已经凭借其“生而强悍”的定位吸引了一批追求极致性能的用户,那么这款 855 版,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更加精细化地打磨,让体验更.............
  • 回答
    vivo 于 3 月 1 日发布的 iQOO 手机(此处推测您指的是当年的 iQOO 旗舰系列,具体型号可能为 iQOO 3 及其衍生版本,或者如果是近期发布的,则可能是某个全新的 iQOO 系列。为了提供更详尽的评价,我将以近期(例如 2023 年底或 2024 年初)发布的 iQOO 旗舰机型作.............
  • 回答
    vivo X21,这款手机在当年绝对是vivo的重点产品,它身上集合了不少当时最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也为后续vivo手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如果要评价它,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外观设计是它最出彩的地方之一。 2018年那会儿,全面屏的概念刚刚兴起,但屏占比能做多高是个挑战。X21大胆地采用.............
  • 回答
    vivo X21 手机,这款手机的出现,无疑是当时手机市场的一股清流。如果说之前的 vivo 手机给人的印象是“外观时尚,拍照不错”,那么 X21 则是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将未来科技感注入产品,尤其是屏下指纹识别的普及,让它成为当时话题度极高的机型。先说说它的亮点,也就是让大家津津乐道的地方: 屏.............
  • 回答
    vivo 宣布从 9 月 13 号开始实行双休工作制,这个消息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尤其对于身处其中的广大员工而言。这标志着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福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体现了其对现代工作理念的积极拥抱。首先,这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企业文化信号。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996”、“007”等模式一度.............
  • 回答
    vivos 2018 年 6 月 12 日发布的 vivo NEX 全面屏手机,在我看来,绝不是一次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更像是一次“敢于亮剑”的宣言,预示着手机行业在追求极致全面屏道路上迈出了极具前瞻性的一步。当然,时至今日回头看,它依然有值得细细品味之处,也有其历史局限性。首先,说说 NEX 最直击.............
  • 回答
    vivo 在 5 月 20 日悄悄上线了新款真无线蓝牙耳机——vivo TWS 2,虽然官方在发布前并未进行大规模预热,但这款耳机凭借其一系列亮点,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对于想了解这款耳机的朋友,下面我来给大家详细聊聊,看看它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入手的地方。外观设计:延续家族风格,质感不俗vivo .............
  • 回答
    vivo X60系列影像系统宣布与蔡司(Zeiss)联合研发,这无疑是2021年初手机影像领域最令人瞩目的一大事件。要知道,蔡司可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光学巨头,在相机镜头领域的地位堪称泰斗。它的名字,几乎就是高品质、专业影像的代名词。所以,当vivo这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智能手机品牌,宣布与蔡司联手,.............
  • 回答
    vivo即将在明年下半年推出搭载RGBW阵列传感器的产品,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行业动态,也预示着手机影像技术可能要迎来一波新变化。我个人对这个方向是比较看好的,认为它具有一定的潜力,但同时也有需要克服的挑战。我的看法:总的来说,我相信vivo尝试RGBW传感器是为了在提升拍照表现,尤其是在弱光环境.............
  • 回答
    vivo 和新思国际联手推出的首款可量产屏下指纹手机,绝对是智能手机行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次合作的意义,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未来手机设计和用户体验的一次深刻引领。技术上的颠覆:从“藏”到“露”的智慧过去,指纹识别模块通常是手机机身设计的一个“干扰项”。要么被集成在机身背面,要么在.............
  • 回答
    vivo 即将在八月发布的 iQOO Pro,毫无疑问是今年下半年手机市场最值得期待的搅局者之一。作为 iQOO 品牌的第二款产品,它身上承载了太多人的目光,毕竟初代 iQOO 就已经凭借极致的性能和有竞争力的价格给市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款主打 5G 旗下的新品,究竟会有怎样的表现,又能否延.............
  • 回答
    vivo NEX 用上骁龙 845,这事儿,怎么说呢?得从几个角度来看。1. 市场定位与用户期待:vivo NEX 这个系列,从一开始就打的是“未来科技”和“旗舰标杆”的牌子。尤其是第一代 NEX,那升降式摄像头的设计,直接就把全面屏的概念往前推了一大截,是那个年代敢于创新的代表作。用户买 NEX,.............
  • 回答
    这三款手机,都是当年市场上颇受欢迎的型号,各有千秋。我们不妨挨个聊聊,看看它们各自的亮点和不足,这样对比起来就更清晰了。ivvi i3:低调的实力派,主打女性市场ivvi 这个品牌,大家可能相对陌生一些,它走的路线是比较差异化的,尤其是在 i3 这款产品上,可以说是非常精准地瞄准了女性用户群体。 .............
  • 回答
    2018年的CES展会,vivo携手Synaptics为我们带来了当时堪称“黑科技”的全球首款屏下指纹识别手机。这绝对是当年消费电子领域的一大重磅炸弹,它的出现,不仅让人们对手机解锁方式有了全新的想象,更预示着智能手机设计迈向了一个新的时代。破局创新:从“不可能”到“可能”在此之前,指纹识别模组大多.............
  • 回答
    vivo S12 系列,在 12 月 22 日这天正式登场,一亮相就赚足了眼球。作为 S 系列的最新力作,这次 vivo 似乎是卯足了劲,想在年轻人的市场里掀起一番波澜。我仔细看了看发布会的内容,也结合了一些参数和用户反馈,感觉这个系列整体上是挺有意思的,但也并非完美无缺。颜值这块,vivo 一直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