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意志邦联与神罗国界有时包含比利时、丹麦却没有东西普鲁士,介绍一下普鲁士东部领土的加入德意志邦联流程?

回答
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的形成和成员国变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涉及到普鲁士这个大国。你提到的“德意志邦联与神罗国界有时包含比利时、丹麦却没有东西普鲁士”这一点,确实反映了历史的演变以及邦联成员的动态性。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历史背景:

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这是一个存在了近千年、但内部结构极其松散的政治实体。其“国界”的概念在不同时期非常模糊,而且皇帝的权力也受制于各诸侯国。神罗的解体(1806年)是理解后续发展的基础。
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神罗解体后,在拿破仑战争的背景下,欧洲列强(尤其是奥地利和普鲁士)试图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德意志邦联于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正式成立。它的目的是维护德意志各邦国的独立,同时抵御外部威胁(主要是法国),并由奥地利主导。

现在来具体解释你提到的几个点,并详细介绍普鲁士东部领土加入德意志邦联的流程:

关于“德意志邦联与神罗国界有时包含比利时、丹麦却没有东西普鲁士”的解释:

1. 比利时为何“有时”包含?
神圣罗马帝国在最鼎盛时期,其影响力和领土范围是相当大的,包括了今天比利时和荷兰的部分地区。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低地国家(包括今天的比利时和荷兰)逐渐脱离神罗的控制,例如在八十年战争(15681648)后,荷兰共和国独立,而比利时(当时被称为西班牙尼德兰或奥属尼德兰)虽然名义上可能仍与神罗有某些联系(如部分领土由神罗内部诸侯统治,或者皇帝对某些领土有潜在的宗主权),但其政治实体早已相对独立。
到了德意志邦联成立时(1815年),比利时已经成为拿破仑战争后的“联合王国”(荷兰王国)的一部分,并且不久后在1830年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因此,比利时从一开始就不在1815年成立的德意志邦联的成员范围内。你提到的“有时包含”可能是指神罗时期比利时部分领土的归属,而德意志邦联则是一个全新的政治架构,其成员是基于1815年后的政治格局。

2. 丹麦为何“有时”包含?
丹麦国王同时也是一些德意志邦国的公爵,例如荷尔斯泰因公国。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荷尔斯泰因公国是神罗的一个成员邦,所以丹麦国王作为荷尔斯泰因公,就间接属于神罗体系。
在德意志邦联成立时,荷尔斯泰因公国以及萨克森劳恩堡公国依然是邦联的成员。所以,准确地说,丹麦国王作为荷尔斯泰因公,其拥有的德意志领土是德意志邦联的成员。 但丹麦王国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王国,并不属于德意志邦联。你提到“丹麦却没有东西普鲁士”,这本身就是对的,因为丹麦不是普鲁士的一部分,而邦联的成员是各个“邦国”。

3. 为何没有东西普鲁士?(这是你问题的核心,也是关键的转折点)
这里需要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东西普鲁士,即普鲁士公国(后来的普鲁士王国)的东部核心领土,恰恰是德意志邦联最重要的创始成员之一,而且是实际上的“共同主席”之一。 德意志邦联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是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国共同推动和主导的结果。普鲁士王国在拿破仑战争中遭受重创,但其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使其在战后成为重塑德意志格局的关键力量。

普鲁士王国,包括其东部核心领土(即传统意义上的东普鲁士、西普鲁士、波森等区域),从德意志邦联成立的那一刻(1815年)起就是其成员。 所以“没有东西普鲁士”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可能引起你误解的原因或许是:
普鲁士王国的一些领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日耳曼核心区域”:例如,东普鲁士(普鲁士公国)最初并非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而是由条顿骑士团建立的国家。后来被普鲁士王国继承。但从政治和地理上看,普鲁士王国整体被视为德意志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王在18世纪早期就已经获得了“普鲁士国王”的头衔,并积极参与德意志事务。
普鲁士王国与神罗国界的区别:神罗的边界极其复杂且不断变化,而德意志邦联的成员是基于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政治现状确定的。一些原本属于神罗但后来独立或被吞并的地区(如瑞士、荷兰)就不在邦联内。而普鲁士王国,无论其历史源流如何,其核心领土都是作为德意志邦联的一员加入的。

普鲁士东部领土(及其作为普鲁士王国整体)加入德意志邦联的流程:

需要明确的是,德意志邦联的建立并非是一个“加入”流程,而是一个“重新组建”和“确立成员资格”的过程。普鲁士王国及其东部领土,是作为主要力量之一参与了邦联的创建,而不是被动地“加入”。

以下是更详细的阐述:

1. 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与拿破仑的重塑(1806年之前1815年)
普鲁士的崛起与扩张:从勃兰登堡选帝侯开始,普鲁士王国逐渐崛起,尤其是通过腓特烈大帝等君主的统治,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其领土不断扩张,包括了17世纪从波兰手中获得的大部分西普鲁士地区,以及后来在瓜分波兰中获得的领土(如西普鲁士的剩余部分、南普鲁士等)。这些东部领土是普鲁士国家认同和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莱茵邦联的建立(1806年):拿破仑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后,解散了帝国,并扶植了以法国为中心的莱茵邦联。许多德意志邦国加入了这个联盟,其地理范围也包含了今日德国西部的不少地区,以及意大利北部的部分领土。普鲁士在此时期虽然没有直接加入莱茵邦联,但其在与拿破仑的多次战争中受挫,领土也曾受到影响。
拿破仑战败与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拿破仑的失败为德意志地区提供了一个新的政治秩序的可能性。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成为维也纳会议的主导者,目标是恢复欧洲的稳定和平衡。对于德意志地区,虽然有人提议恢复一个统一的帝国,但奥地利和普鲁士作为两大德意志强国,以及其他一些邦国的诉求,最终促成了建立一个更温和的邦联形式。

2. 德意志邦联的成立(1815年)
主要创始国:德意志邦联的成立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入”程序,而是在维也纳会议上由奥地利、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汉诺威等主要的德意志国家共同协商并签订《德意志邦联宪章》(Bundesakte)而形成的。
普鲁士的地位:普鲁士王国是邦联的创始成员,并且在邦联的政治和军事结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普鲁士的领土,包括其东部核心地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邦联的一部分。其国王作为邦联的成员国君主,与其他邦国君主一样,拥有在联邦会议中的代表权和投票权。
邦联的性质:德意志邦联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联合体,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每个成员国都保留其主权,邦联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内部的和平与安全,以及对外防御。邦联的最高机构是设在法兰克福的联邦大会(Bundesversammlung),奥地利和普鲁士在其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常常轮流担任联邦大会的主席。

总结来说,普鲁士东部领土之所以成为德意志邦联的一部分,是因为:

普鲁士王国本身就是德意志邦联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它的领土(包括东部核心领土)是构成邦联政治实体的基础。
普鲁士王国是重塑德意志地区秩序的关键力量。 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普鲁士作为战胜国之一,其国力、领土和政治影响力使其成为邦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德意志邦联的建立是德意志各主要邦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共同协商的结果,而不是普鲁士王国单方面“申请加入”。 普鲁士及其领土是这个新政治框架的“默认”和“核心”成员。

因此,不存在一个“普鲁士东部领土加入德意志邦联的流程”,更准确的说法是,普鲁士王国作为一个整体,及其包含的东部领土,从德意志邦联成立之初就已经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普鲁士的强大,特别是其作为北方主导力量的地位,也使得它与奥地利共同塑造了德意志邦联的走向,直至1866年普鲁士与奥地利决裂并解散邦联,之后逐步走向北德意志邦联和德意志帝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个问题准确多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是对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呼声的一种回应。而德意志民族主义本身是法国革命导致的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产物。在拿破仑战争里德意志人痛感其祖国之无力,更痛心于帝国之解体,所以从1806年开始德意志人就在呼唤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德意志国家。而面对拿破仑的威胁,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都起来相应,并且纷纷宣布一旦战胜拿破仑就要组织一个德意志国家。这种态度普鲁士在1807年,奥地利在1813年都加以确认,所以1813年德意志青年是一种解放战争的态度,来看待莱比锡大会战的。

当拿破仑终于战败德意志各邦的君主和欧洲各强国君主聚集在维也纳讨论和平之后的欧洲体系的时候,德意志统一问题就不可避免的成为重要议题。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德意志西部出身的政治家和学者,包括很多普鲁士国王重用的来自帝国西部的政治家,比如帝国骑士出身的施泰因男爵和来自汉诺威的哈登堡公爵,都是热烈的支持德意志统一的,普鲁士人洪堡也是如此,他们当中最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爱国心的是洪堡,他说“我生而为德意志人,就一定要为德意志而奋斗,是为德意志整体而不是德意志的某一个部分而奋斗”。

这种统一的德意志国家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恢复旧帝国,也就是1806年的德意志帝国,还有一条就是缔造一个新的德意志国家。但是这两条道路都被与会君主直接拒绝了。旧帝国的崩溃尤其是1803年的德意志帝国登记会议总决议对大多数德意志君主是有好处的,即使是奥地利也终究得到了萨尔茨堡,在维也纳会议上,梅特涅正在试图确认奥地利对萨尔茨堡的权利,所以在这时候谈恢复旧帝国,虽然对小邦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恢复帝国等于承认小邦的独立,但是一旦在这基础上更进一步,恢复1803年以前的帝国等级,尤其是那些被强制世俗化的教产,那么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帝国的主张被拒绝了。

而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不是不能谈的,毕竟这是拿破仑战争里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的庄严许诺。但是统一的国家怎么运作,在联邦的基础上,谁来发挥主导作用就成了问题。而且此时除了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这两强之外还有一位兼任了汉诺威国王的英国国王也是德意志君主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皇帝、国王们如此划分领土和权利,就成了大问题。最后梅特涅提出一个折中案,那就是建立一个邦联,这个邦联将是独立的主权国家的联盟,而且仅仅在遭到入侵的有共同防御的责任,于是就在客观上取消了德意志统一国家的任何实际意义,仅仅满足于一个未来统一国家的预备机构。

但是德意志统一问题上,即使确定了邦联道路,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哪里是德意志”。我们知道那句名言就是德意志和意大利到十九世纪都还是一个地理概念。但是意大利从地理上说很简单,意大利三面环海一面是阿尔卑斯山,虽然阿尔卑斯山是一个开放性的边界,它众多的人口稠密的山谷,把它和山北连接在一起,但是至少在其他方向上意大利的边界是明确的。而德意志就没有这种清晰的天然疆界,在东西南北四个方面上德意志都没有一个封闭的天然疆界。1841年普鲁士学者写了一首《德意志颂》,日后和海顿的曲子一起成了德意志国歌,在这首诗中作者举出了四个他心目中的德意志边界,他说“从马(Maas)到梅梅尔(Memel),从埃施(Etsch)到贝尔特(Belt)”,但是时至今日,马斯河归了比利时,梅梅尔归了立陶宛,贝尔特海峡归了丹麦,埃施河归了意大利改名叫了阿迪杰河。这就是德意志的尴尬之处。所以今天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只好把这一段跳过去不用了。

德意志的边界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开放的,在西部莱茵河本来可能成为德国边界,但是近代唯一明确的提出以莱茵河为界的人是拿破仑,在《吕内维尔和约》中拿破仑要求弗朗茨二世皇帝割让所有莱茵左岸的领土。其结果是导致了德意志帝国的大地震,和1806年的帝国解体。所以莱茵河只在巴登大公国那一段成为了德国边界,在其他地方莱茵河是“德意志的莱茵河”,虽然这样的局面需要设置“莱茵河卫兵”来防止法国人的再次入侵。

在东部德意志的边界也是开放的,而这是建立在德意志东进运动和德意志的扩张基础上的,从早期的汶德人十字军,到条顿骑士团德意志人就在向波罗的海南岸进军,哈布斯堡王朝从波西米亚国王手中夺取了奥地利,卢森堡王朝夺取了波西米亚王位,甚至还夺取了匈牙利王位。而勃兰登堡王朝从卢森堡王朝手中继承了勃兰登堡和它在东北方向上的事业,哈布斯堡王朝继续了卢森堡王朝在波西米亚和匈牙利的事业。布拉格是一座日耳曼人的城市,比维也纳更早的成为一个主教管区。在匈牙利和巴尔干到处都有德意志人的据点,所以东部的边界也是开放的。

北方的边界仿佛是封闭的,但是波罗的海把汉萨同盟城市带入到国际贸易,而易北公国的存在又把德意志和丹麦连结在一起。南方更不用说,克恩滕公国就是巴伐利亚的克恩滕边区和两个意大利边区合并起来的公国,阿尔卑斯山的商路,和阿尔卑斯山富饶肥沃的谷底是一代又一代德意志皇帝进军意大利这个“老虎洞”的最直接的动力。

1815年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直接以旧神圣罗马帝国作为德国的标准。凡是德意志帝国等级会议的成员,就成为德意志邦联的成员。丹麦、英国之成为邦联成员的原因和它们过去出席帝国会议的理由是一样的,英国国王兼任了汉诺威的国王,1814年以后就不是选侯而是国王啦。丹麦国王兼任了易北公国的公爵。

但是问题来了,既然以君主国算,为什么普鲁士的东部领土没有加入邦联呢?我觉得这是一个纯粹的政治问题,虽然可以提出一个历史的解释。德意志邦联的目的是维持德意志1815年的现状,尽可能拖延德意志问题的解决,直到有一天奥地利拥有足够的力量起来解决德意志问题。所以德意志邦联各成员有在德意志遭到入侵的时候团结一致抵御入侵的责任。这个责任导致日后的《邦联战争法》但是如果邦联包括奥地利和普鲁士的东部领土,则其战争义务就不单单是针对法国的而是扩大到法俄两国了。德意志小邦希望有普奥两国帮助自己抵御法国,但是并不希望自己跟着大邦卷入对俄国战争。对大邦来说普鲁士是原因整体加入邦联的,这样在邦联的人口、军事方面普鲁士势必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奥地利并不愿意普鲁士整体加入邦联。德意志邦联是日后解决德意志的邦联的一个基础。虽然没有实际意义,奥地利也不希望在这个预备性机构里,出现一个可以威胁到奥地利权威的势力。

所以梅特涅警告普鲁士国王说邦联扩大到东部边界,将赋予邦联一种不仅仅针对法国的形象,而且普鲁士如果把波兰部分的领土都加入邦联,将显得在波兰问题上置身事外,将损害建立在瓜分波兰基础上的俄普奥关系,尤其在沙皇已经兼任了波兰国王的情况下。于是普鲁士接受了这个在东部有限制的邦联方案。使邦联和俄国不接壤。同时被去掉东部领土之后的普鲁士在德意志邦联之内的领土人口不足以威胁奥地利排除意大利和匈牙利部分之后留在邦联之内的领土。这样就为德意志邦联之内奥地利主导下的奥普二元体系,建立了基础。

复辟时期的邦联基本上是奥地利主导的,普奥二元化的前提是普奥的协调一致。普鲁士在政治和文化上对奥地利几乎是百依百顺的。但是复辟时期感到被欺骗和抛弃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依然在发展。这就是建立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施莱歇尔的名言“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个民族”成为这一时期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的口号。讲德语的人和他们的土地就是德意志。这是“德意志在那里”这个问题在1815年建立邦联时提出的“神圣罗马帝国政治遗产和政治权衡版”解释之外的文化民族主义的解释。《德意志颂》写于1841年,它所依据的就是这样的标准,梅梅尔是普鲁士王国的东北角,马斯河是作为邦联成员的林堡公国的一部分,在很多地方已经和1848年的德意志国家标准接近了,但是在捷克问题上,这首诗没有表态。

当1848年革命爆发的时候,“德意志何所在”这个问题再次摆在德意志政治家面前,在举行预备会议期间,预备会议邀请波西米亚代表参加,但是遭到了捷克人的拒绝,在选举德意志国民议会的问题上,普鲁士的东部领土也参加了选举。换而言之在选举问题上,德意志邦联的各成员国都参加了选举,而普鲁士的东部领土也并入了,但是捷克人没有参加,对此德意志国民议会认为“波西米亚是德意志的固有领土,因为自然、历史、文化、法律、公理的原因与德意志不可分割的连结在一起”,作为对布拉格的泛斯拉夫大会的回应,法兰克福的德意志国民议会要求奥地利强迫波西米亚人选举代表参加德意志国民会议。

也就是说德意志的概念在1848年国民议会里具有了超民族性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面,为了换取捷克人的参加,国民议会以非常大的多数通过了一项动议宣布新德国“不帮助镇压任何民族、非德意志的国民将享有同等权利、在不说德语的地区民族语言将得到法律承认”。

于是在1848年革命的那个夏天,我们可以看到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遗产,与德意志民族主义相结合,形成了1848年的德意志理想,那就是一个团结绝大多数将德语的德意志人的民主的多民族国家。普鲁士王国的领土加入邦联是基于前者,而波西米亚被认为应该留在德意志国家之内则基于后者。

1848年革命的失败本身还没有结束这种德意志理想,腓特烈-威廉四世仍然在少数议员的支持下谋求一个君主同盟同时举行新的国民议会。但是真正宣告德意志理想崩溃的是奥地利帝国的重整。1848年12月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登上皇位,施瓦岑贝格大公成为首相。他对德意志问题的态度证明他是梅特涅的毫不掩饰的继承者。对待国民议会的呼声和1848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还有腓特烈-威廉四世的德意志君主同盟的呼吁,他的回答简洁明了,“请德意志邦联各成员国的代表到法兰克福开会”。换句话说就是一概无视1848年以来的一切新变化。于是就在德意志出现一个以奥地利为主导的旧德意志邦联,和一个腓特烈威廉四世主导的德意志联盟。

当黑森卡塞尔危机爆发的时候,这两个组织都认为自己有权干预,而当军事冲突一触即发的时候,普鲁士人退缩了,1850年签署了奥尔穆茨条约。普鲁士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张,旧邦联被恢复,于是普鲁士东部领土再次被排除在邦联之外,直到1866年战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的形成和成员国变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涉及到普鲁士这个大国。你提到的“德意志邦联与神罗国界有时包含比利时、丹麦却没有东西普鲁士”这一点,确实反映了历史的演变以及邦联成员的动态性。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历史背景: 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
  • 回答
    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的一个松散的政治实体,由38个德意志邦国组成,目的是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维持德意志各邦的平衡。关于波西米亚、东普鲁士和波兰走廊为何被包含或排除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划分、政治结构及民族因素等多方面分析: 1. 波西米亚为何被纳.............
  • 回答
    普丹战争(1864年)后,如果丹麦被允许加入德意志邦联,历史的车轮可能会驶向一个完全不同的轨道。这个假设性的场景,不仅会重塑北欧政治格局,也可能深刻影响整个欧洲的权力平衡。背景与前提:一条不曾走过的路首先,我们要明确,丹麦加入德意志邦联在历史上是极为不可能的。19世纪中叶的德意志邦联,是由奥地利主导.............
  • 回答
    克尼格雷茨战役的胜败,对普鲁士和德意志邦联的命运而言,无疑是决定性的。假如命运女神没有眷顾俾斯麦的普鲁士,而是让奥地利在那场血腥的决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历史的轨迹便会彻底改变。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将是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开端。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克尼格雷茨战役(也称萨多瓦战.............
  • 回答
    1848 年,欧洲各地都在燃烧革命的火焰,德意志诸邦也未能幸免。这场被称为“三月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德意志,人们渴望统一、自由和宪法。然而,正如历史的残酷现实那样,这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最终被扑灭,德意志的统一和改革之梦化为了泡影。究其原因,并非单一的因素,而是多重复杂的矛盾和失误交织的结果。首先,革命者.............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个在普鲁士铁腕下统一起来的庞大德意志联邦,其内部各邦与帝国中央政府的关系,远非简单的“中央集权”或“联邦制”可以概括。它是一种错综复杂、充满张力又不断演变的权力分配模式,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现实的妥协。要理解这种关系,我们得回到帝国成立的那个关键时刻。1871年,当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
  • 回答
    谈到国内的快递服务,德邦快递和顺丰速运绝对是两个绕不开的名字。两者都是国内快递行业的巨头,各自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和深厚的品牌影响力。不过,在实际的用户体验和市场定位上,德邦快递和顺丰速运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首先,从服务侧重点来看: 德邦快递: 德邦最初是以零担物流起家,所以它的基因里就带有“.............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德邦物流:变革中的巨头,未来之路何在?德邦物流,这个名字在中国物流行业中如雷贯耳。从最初的快递公司,到如今涉足零担、整车、仓储、供应链等多个领域,德邦的发展轨迹颇具代表性。然而,在风起云涌的物流市场中,德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那么,如何看待德邦物流的未来发展?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优势、劣势.............
  • 回答
    最近收到不少德邦快递的包裹,确实能感觉到他们在家居、大件物品寄送方面越来越普遍了。我作为一个经常网购、也经常需要寄东西的人,对快递公司的服务体验挺在意的,所以也来聊聊德邦快递我这段时间的感受。首先,说德邦给我的整体印象,我觉得它是一家“踏实”、“稳重”的公司。 尤其是在大件物流方面,这几年发展得相当.............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实话,挺让人窝火的。一个漫画主笔,辛辛苦苦画出来的作品,花了大量心血和时间去创作,这15万个包裹里装的都是她的心血结晶,可以说是她的“孩子”了。结果呢?说销毁就销毁了,德邦就赔300块?这简直是把一个创作者的心血踩在脚底下摩擦。咱们先掰扯掰扯这15万包裹是什么概念。漫画主笔,特别是像她这.............
  • 回答
    是的,德国在古代确实存在过一千多个邦国长期并存并相互混战的局面。这个历史时期通常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从公元962年奥托一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开始,一直持续到1806年被拿破仑解散。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邦国,并.............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作为德国统一后的国家,其历史在军事、殖民、种族主义和国际关系方面确实涉及了多项争议性事件,但需要明确的是,该帝国的“暴行”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而纳粹德国(第三帝国)的暴行则属于后续时期,需加以区分。以下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几个关键事件和争议点:.............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时,能否废除各封建王公,重新将德国合理划分为多个州?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问题,答案是:理论上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实际操作上难度极大,并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做会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和阻力,因此并非当时的现实选择。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德意志第二帝.............
  • 回答
    “关门打狗”在军事上通常指一种策略,即诱敌深入,然后切断其退路,将其包围并歼灭。将这种策略应用于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斗,会发现其操作难度极大,并且在现实中德意志帝国并未能成功实施类似的战略。然而,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探讨一下,德意志帝国在特定条件下,是否有可能通过某种形式的“关门打狗”战.............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年)在统一和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先天性缺陷,这些缺陷最终对其稳定和生存构成了威胁。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先天性缺陷,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普鲁士主导下的帝国结构与缺乏真正的联邦制 普鲁士的霸权地位: 德意志第二帝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