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意志各邦国 1848 年革命失败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回答
1848 年,欧洲各地都在燃烧革命的火焰,德意志诸邦也未能幸免。这场被称为“三月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德意志,人们渴望统一、自由和宪法。然而,正如历史的残酷现实那样,这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最终被扑灭,德意志的统一和改革之梦化为了泡影。究其原因,并非单一的因素,而是多重复杂的矛盾和失误交织的结果。

首先,革命者内部的分裂和目标的不一致,无疑是导致失败的首要原因。 1848 年的德意志革命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群,他们有着不同的诉求和理想。

自由派与民主派的鸿沟: 革命初期,自由派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渴望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限制君主权力。然而,随着革命的深入,要求建立共和制、实行普选权、进行更激进社会改革的民主派力量也逐渐壮大。这两股力量在政治体制、土地改革、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当需要一致对外,抵御反革命势力时,这种内部的矛盾却阻碍了有效的联合行动。例如,在制宪过程中,关于国家元首的地位、中央政府的权力范围,自由派和民主派就争执不下,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改革时机。

民族主义的复杂性: 统一是德意志革命的核心诉求之一,但“德意志”究竟包含哪些邦国,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革命者中存在着“大德意志”方案(包括奥地利)和“小德意志”方案(排除奥地利,由普鲁士主导)的争论。这种分歧不仅加剧了内部的不团结,也使得最终的统一进程难以协调。更重要的是,许多邦国本身也存在着地区主义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并非所有人都渴望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其次,革命者的战略失误和组织能力的不足,也为失败埋下了伏笔。 革命爆发时,许多地区的人们怀揣着热情走上街头,但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领导核心和清晰可行的战略规划。

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 虽然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试图成为革命的中心,但它本身就存在合法性和权威性的问题。它并非由全民普选产生,并且其决议也难以在各地得到普遍的执行。更重要的是,国民议会作为一个讨论和辩论的场所,却在实际行动和军事组织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与旧势力相比,革命者缺乏一个能够统一指挥、调度资源、制定军事策略的强大力量。

对军事力量的忽视: 1848 年的革命者往往是知识分子、工匠和市民,他们更擅长于演讲、写作和游行,但在军事组织和战斗经验方面却远远不足。当反革命势力(主要是君主军队)开始反扑时,革命者缺乏有效的军事手段来抵挡。一些地区的起义虽然有勇气,但往往分散、缺乏训练,很容易被训练有素的正规军镇压。

第三,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反革命势力的强大和灵活的反击。 德意志诸邦的旧统治者,虽然在革命初期一度被民众的声势所震慑,但他们并非束手待毙。

君主制的根基未动摇: 德意志各邦的君主制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他们掌握着军队、官僚体系和经济命脉。当革命者的力量尚不稳定时,君主们就已经开始暗中集结力量,寻求外部支持。

利用革命者的内部分歧: 旧势力非常善于利用革命者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自由派和民主派的对立。他们会与一些温和的自由派妥协,以争取他们的支持,从而孤立更激进的民主派。

关键邦国的立场: 普鲁士和奥地利是德意志地区最强大的两个邦国。虽然它们也经历了革命的冲击,但其统治阶级最终还是倾向于维护旧秩序。特别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他虽然最初做出了一些让步,但内心深处并不愿意放弃王权,并且在看到革命势头减弱后,迅速收回了之前的承诺。奥地利帝国虽然被革命弄得焦头烂额,但其庞大的军队最终还是得以镇压了国内的革命运动。

外国势力的干预(虽然不是直接的军事干预,但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革命,并曾公开表示愿意派遣军队支持德意志的君主。这种潜在的威胁,使得德意志的统治者更加有恃无恐。

第四,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经济支持,也是革命未能成功的隐患。 尽管革命得到了城市居民和知识分子的支持,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的参与程度并不高。许多农民的诉求更多地集中在减轻封建义务和土地问题上,而非政治上的统一和自由。此外,革命期间的经济动荡,也使得一些商人和工业家对革命的未来感到担忧,他们担心革命会破坏现有的经济秩序。

最后,革命者未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能够动员全国力量的共同战线。 即使有再多的不满和理想,如果不能将其转化为有效的集体行动,革命也难以成功。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最终决定,比如拒绝了普鲁士国王的“皇帝”头衔,以及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犹豫不决,都暴露了其在政治决断和执行力上的弱点。

总而言之,1848 年德意志革命的失败,是一场由内部矛盾、战略失误、外部压力和旧势力反扑共同作用下的悲剧。革命者未能克服内部的分歧,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组织和军事力量,也未能有效应对强大的反革命势力的反击。这场失败虽然带来了短暂的沮丧,但它所播下的统一和自由的种子,却在日后继续生根发芽,最终孕育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德意志1848年革命会失败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只要弄清楚两个问题就够了,第一为什么1848年德意志会爆发革命,第二1848年革命是怎样的一场革命。

首先1848年是一场整个欧洲的革命,从大西洋到黑海几乎整个欧洲大陆都在革命。1848年2月巴黎爆发了革命,3月德意志就跟着行动起来,那么单以德意志而言,为什么德意志会爆发革命呢?

我认为原因有两点一是1813年以来积聚的社会矛盾,二是市民阶级的自由主义热潮。

1813年战争被叫做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莱比锡大会战中,德意志各邦的军队,除了实在不好调头的萨克森王国之外,都团结在一面旗帜之下战胜了拿破仑,并由此而不断高歌猛进,直捣巴黎推翻了拿破仑帝国,但是维也纳会议虽然从外交和政治上重构了欧洲的秩序,但是德意志自身的社会矛盾却并没有得到解决。

德意志工商业的衰退在近代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传统的自由市的萧条,汉萨城市的衰退,1803年帝国根本法则干脆取消了大部分自由城市的独立地位,中世纪德意志城市的基础正在消失,而托拿破仑战争和大陆封锁令的福,当英国和殖民地商品被拿破仑拒之门外的时候,德意志又得以喘息,兴起了很多原本不具备竞争力的工业,比如甜菜炼糖、比如纺织,而随着和平的到来,英国工业品和殖民地糖再次输入德意志,则德意志的工商业因此而造次遭到巨大冲击。

还有废除农奴制对下层农民的冲击,1806年以来德意志各邦相继宣布废除农奴制,但是受益的首先是地主、富裕农民,中层农民和下层农民则因此而蒙受了相当的损失。当这种农村社会状况遇到农业歉收的时候,就形成了农民阶级的不满。

工商业萧条、农业歉收这些经济性的问题之外,是德意志的政治矛盾。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旨在缔造欧洲均势,但这种欧洲均势的目的,却是为了维护一个一盘散沙的德意志。梅特涅用精巧的欧洲体系来掩盖一个明显的现实,那就是德意志的统一被无限期搁置了。而使德意志邦联获得国家主权实体的性质,原本是维也纳议定书和邦联根本法明文规定的。现在德意志是一个由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独立邦国和自由市组成的邦联。它无力自保只能依赖“莱茵河卫兵”而这个“莱茵河卫兵”原本按照梅特涅的计划应该是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共同充当,奥地利获得朗道和莱茵普法尔茨而保卫南莱茵,普鲁士获得莱茵威斯特法伦而保卫北莱茵。但奥地利军队的阻挠让梅特涅的计划失败,于是整个德意志邦联在面对法国威胁的时候就只能指望普鲁士了。

政治上的分治伴随以君主统治的延续,1813年以前抵抗拿破仑的各邦君主纷纷许诺颁布宪法,自由和统一作为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的的精神旗帜号召了一代德意志人投身解放祖国的战争,但是当拿破仑失败的时候,宪法的许诺却被无限期推迟了。复辟时期的德意志仿佛是18世纪的往日重来。各国纷纷恢复到传统的漫不经心的巴洛克式的宫廷生活里去。曾经赖以激动人心和解放德意志的东西如今避之唯恐不及。1830年革命曾经震动了德意志,并且成功的破事一些小邦作出改革甚至颁布宪法,但是在大邦这种政治上的沉睡还在继续。

于此同时随着铁路的兴起和军事现代化,各国政府的财政负担在1815年到1848年之间不断攀升。普鲁士王国原本保证要颁布宪法,但是随着战争的胜利和德意志的复辟,宪法许诺被束之高阁。但是自由派大臣成功的哄骗腓特烈威廉三世国王签署了一项有约束性的法令,那就是自今以后普鲁士王国的国债必须经过议会批准,这项法令在签署的时候毫无意义,因为王国既没有议会也没有什么借国债的需求。但是1847年为了修筑柏林-柯尼斯堡铁路这种需求出现了,于是为了借债腓特烈威廉四世召开了代替议会的联合邦议会,俾斯麦就在此时登上历史舞台,而邦议会召开的时间很有意思,1847年,是的第二年就是1848年了。

此时的德意志市民阶级就其人数、社会阶层而言和日后的德意志市民阶级其实并不太接近,相反它更多的是传统的德意志市民社会,也就是中世纪以来德意志市民阶级的延续。1815年德意志人口前二十位的城市人口数相加,相当于1.5个巴黎,或者略多于巴黎+里昂。此时的柏林还是老派柏林人所谓的“省城柏林”距离“北德意志邦联之都柏林”或者“皇帝的柏林”还有半个世纪的距离。

德意志市民阶级主要是行政官员、军官、贵族、教士、自由职业者、行会会员、宫廷作坊和工场的工匠,小商人、小店主,产业工人微乎其微,城市无产者虽然存在但更多的是城市市民阶级破产的结果或者刚刚鼓起勇气进城谋生的农民。这些人依赖于权力,因为德意志手工业原本很大程度上就是宫廷订货或者扶持的产物,与上层的关系远比与农民的关系来的密切。

这些人在复辟时期的宣传里,大学生运动里、报纸著作的宣传之下接受了自由主义的信仰。与德意志的开明派贵族相结合形成了德意志的自由派,他们追求的是国家的统一,和公民的民主权利,以及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没有具体的行动纲领,也没有坚决的进行革命的必要和想法。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观察到1848年革命的性质。1848年革命对德意志而言实际上是一场输入性的革命,1848年2月巴黎爆发革命,2月底距离法国最近的邦,巴登大公国就爆发群众运动,然后蔓延到普鲁士的莱茵-威斯特法伦,如果说巴登大公国是德意志邦联的软肋,那么莱茵-威斯特法伦作为普鲁士王国的飞地就是普鲁士王国的软肋,而奥地利帝国的软肋在哪里呢?想都不用想当然是匈牙利,在莱茵-威斯特法伦爆发群众运动的时候,匈牙利人也行动起来了。革命的“三月”到来了。三月在德意志史上比1848年革命还要响亮,以至于有两个专有名词叫做“三月后”,就是以1848年3月作为德意志近代史的分水岭。

3月6日维也纳发生群众集体散步,也在这一天腓特烈威廉四世被柏林同时反对政府的左派和右派折磨的忍无可忍,下令解散联合邦议会,柏林和维也纳的市民随即开始爆发。3月12日维也纳大学生开始集体散步,3月14号柏林开始发生骚乱。然后局势迅速扩大,梅特涅被哈布斯堡王朝抛弃,被迫辞职和出逃,在柏林腓特烈威廉四世宣布恢复被解散的联合邦议会,但是这一让步被误传为国王准备全面让步和颁布宪法, 来到王宫门口向国王致谢的柏林人遭到了王家军队的射击,随即引起全面巷战。

在这种局面下腓特烈威廉四世向柏林人让步,发布了《告亲爱的柏林市民书》,把军队撤出了柏林,然后于3月29日任命来自莱茵的自由派贵族肯普豪森为首相,同时普鲁士议会开始制定宪法。在奥地利,随着梅特涅的辞职,虽然颁布了宪法但奥地利帝国迅速的陷入混乱,五月维也纳爆发起义皇帝和宫廷离开维也纳逃亡因斯布鲁克,六月布拉格爆发起义,匈牙利开始谋求独立,在意大利撒丁王国进军米兰。

在这种混乱状态中,德意志举行了第一次男性公民的普选,1848年5月18日,由德意志人选举出来的德意志国民会议在法兰克福的保罗教堂举行。各邦君主噤若寒蝉,普鲁士王国妥协了,召开了制宪会议,而且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自己站出来号召德意志统一,哈布斯堡王朝正在走向崩溃,当国民议会召开的时候,革命的绕潮扫荡整个德意志,一个新的时代似乎正要到来,而保罗教堂就是这个新的德意志国家的摇篮。然而事实并不如此。

整个夏天柏林的制宪议会忙于制定宪法,而法兰克福的德意志国民会议也忙于制定宪法,并就大德意志还是小德意志,皇帝是否有否决权而一再争论不休,但时间却在飞速的流逝,哈布斯堡王朝挺过了它最接近灭亡的危机,拉德茨基元帅战胜了撒丁人,耶拉季奇将军和克罗地亚人站到了哈布斯堡王朝一边来反抗起义的匈牙利人,当维也纳人民在十月再次起义的时候,维也纳遭到围攻起义被镇压,到1848年冬天革命的热潮已经一去不返,十一月腓特烈威廉四世撤换了自由派的首相,选择了保守的勃兰登堡伯爵为新首相。十二月二日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在维也纳登上皇位,成为奥地利皇帝,十二月十日在革命的源头巴黎,路易拿破仑当选共和国总统,革命的1848年就这样过去了。

到1849年3月法兰克福国民议会通过了宪法,并请求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四世接受帝国皇冠,但遭到腓特烈威廉四世的拒绝,此时终于有自由派采取起义,萨克森宫廷乐队指挥瓦格纳先生挥舞红旗的那次起义也在这个时候。但是毫无意义很快遭到镇压。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也随之瓦解。1848年革命结束。

1848年革命作为一种输入性的革命,是德意志本身的社会矛盾和市民的自由主义热忱结合,并为法国的革命带动,美国的政治理想影响下而爆发的。在革命的最初阶段革命者没有具体的目标,大部分自由派并不想要共和国,也不希望进行武装斗争,他们希望利用1848年德意志各邦的混乱局面和各邦君主的无力状态,来实现德意志民主化和德意志统一,但是他们自身没有足够的力量,又不愿意真正失去秩序,所以他们希望借助舆论的影响、君主对革命的恐惧来迫使强大的邦,最好是普鲁士的妥协,因为普鲁士从1815年到1848年是德意志大邦里最自由主义的,同时普鲁士的公务员体系也是最清廉和高效的,普鲁士还有强大的军事传统,所以他们希望借助普鲁士的力量实现德意志的民主统一。同时革命者没有得到任何一个邦的无条件的支持,他们也没能真正把德意志人民联合在一起,德意志小邦分立的局面决定了1848年革命实际上有多个中心,其中三个大的中心在柏林、维也纳和法兰克福,在维也纳进入武装斗争的时候,柏林和法兰克福却认为革命已经胜利开始安然制定宪法,而当整个德意志终于开始武装斗争的时候,维也纳已经被征服了。

1848年革命的失败是一个悲剧,它葬送了德意志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运动,在历史的分支路线上决定了日后的德意志法西斯化,但是客观的说,这个悲剧是德意志自身社会条件的必然结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848 年,欧洲各地都在燃烧革命的火焰,德意志诸邦也未能幸免。这场被称为“三月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德意志,人们渴望统一、自由和宪法。然而,正如历史的残酷现实那样,这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最终被扑灭,德意志的统一和改革之梦化为了泡影。究其原因,并非单一的因素,而是多重复杂的矛盾和失误交织的结果。首先,革命者.............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个在普鲁士铁腕下统一起来的庞大德意志联邦,其内部各邦与帝国中央政府的关系,远非简单的“中央集权”或“联邦制”可以概括。它是一种错综复杂、充满张力又不断演变的权力分配模式,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现实的妥协。要理解这种关系,我们得回到帝国成立的那个关键时刻。1871年,当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
  • 回答
    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的形成和成员国变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涉及到普鲁士这个大国。你提到的“德意志邦联与神罗国界有时包含比利时、丹麦却没有东西普鲁士”这一点,确实反映了历史的演变以及邦联成员的动态性。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历史背景: 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
  • 回答
    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的一个松散的政治实体,由38个德意志邦国组成,目的是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维持德意志各邦的平衡。关于波西米亚、东普鲁士和波兰走廊为何被包含或排除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划分、政治结构及民族因素等多方面分析: 1. 波西米亚为何被纳.............
  • 回答
    普丹战争(1864年)后,如果丹麦被允许加入德意志邦联,历史的车轮可能会驶向一个完全不同的轨道。这个假设性的场景,不仅会重塑北欧政治格局,也可能深刻影响整个欧洲的权力平衡。背景与前提:一条不曾走过的路首先,我们要明确,丹麦加入德意志邦联在历史上是极为不可能的。19世纪中叶的德意志邦联,是由奥地利主导.............
  • 回答
    克尼格雷茨战役的胜败,对普鲁士和德意志邦联的命运而言,无疑是决定性的。假如命运女神没有眷顾俾斯麦的普鲁士,而是让奥地利在那场血腥的决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历史的轨迹便会彻底改变。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将是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开端。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克尼格雷茨战役(也称萨多瓦战.............
  • 回答
    许多人认为二战时期德国军服在设计、剪裁和材质上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这并非是简单的“漂亮”与否可以概括的,而是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一点,德国军服在设计之初,就带有强烈的精英主义和仪式感色彩。 这与当时德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对军事力量的重.............
  • 回答
    关于全球各国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防护效果,这是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简单来说,目前来看,主流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株仍然具有显著的保护力,但保护力相比原始毒株有所下降,并且感染后的传播性也需要关注。要详细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株的“防重症、防死亡”能力:这是目前疫苗最核心、最.............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各国对待德国战俘的情况,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既有宽容善待,也有严厉处置,这背后交织着胜利者的复仇情绪、国际公约的约束、战后重建的需求,以及地缘政治的考量。下面我来详细说说。1. 苏联:数量庞大,待遇复杂苏联俘虏的德国士兵数量最多,估计在300万到400万之间。他们的待遇可以说是差异最大的,.............
  • 回答
    美媒称“中国可能成为第一个控制住德尔塔疫情的国家”,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全球疫情的严峻态势以及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要详细解读这句话以及各国如何应对德尔塔毒株,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美媒称“中国可能成为第一个控制住德尔塔疫情的国家”说明了什么?这则报道在当时(主要指2021年下半.............
  • 回答
    南非再次发现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且突变率是德尔塔变异株的两倍,这一消息无疑给全球抗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如此表述,乍听之下,足以让人心头一紧,尤其是在经历了德尔塔变异株带来的严峻考验之后。媒体披露的“南非新变异株”:解读与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新变异株”的出现。病毒变异是自然发生的,.............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时,能否废除各封建王公,重新将德国合理划分为多个州?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问题,答案是:理论上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实际操作上难度极大,并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做会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和阻力,因此并非当时的现实选择。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德意志第二帝.............
  • 回答
    你问到李施德林漱口水不同味道的差别,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很多人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李施德林时,都会好奇:“这味道不一样,到底功效有什么不同吗?选哪个好?” 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说实话,李施德林最经典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那款,就是它的 “淡绿色”,也常被叫做 “原味” 或者 “经典配方”。 经典原味(.............
  • 回答
    二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RAF)和美国陆军航空兵(USAAF)对德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这场旷日持久的空战给双方都带来了惨痛的代价。其中,盟军飞行员的伤亡数字尤为触目惊心,尤其是RAF在夜间轰炸中付出了极为沉重的牺牲。英国皇家空军(RAF)的牺牲:一场血与火的洗礼RAF的战略轰炸任务主要集中在夜.............
  • 回答
    中日德法四国在高速列车技术方面都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体系,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下面我将从技术发展历程、核心技术、运行经验、经济性、舒适性、环境影响等多个维度,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四个国家高速列车技术的优劣: 中国高速列车技术中国的高速铁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但凭借巨大的国家投入和强大的学习、整.............
  • 回答
    石田三成与德川家康的治国能力,两者都曾搅动风云,也都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果三成未能饮恨关原,而是取得了天下,日本的历史轨迹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探讨。石田三成的治国能力:忠诚与效率的化身,但缺乏包容石田三成的治国能力,最鲜明的标签便是他对丰臣.............
  • 回答
    关于德国为何反对美国提出的新冠疫苗专利保护豁免提议,以及双方各自的考量,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经济、政治、科学以及全球健康公平等多个层面的利益纠葛。德国反对美国提议的考量:德国的反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自身国家利益和对全球疫苗生产格局的判断。核心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对现有生产能力和技术.............
  • 回答
    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社会内部的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政党犹如一条条奔腾的河流,汇聚成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洪流。在这股洪流中,关于“只有德共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以及“为什么只有德共选择始终站在人民一边”的说法,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历史语境,理解不同政党的立场、目标和策略,才能得出更.............
  • 回答
    2022卡塔尔世界杯小组抽签仪式已经结束,尘埃落定。从整体来看,这次抽签的“死亡之组”气息并不算特别浓烈,但几场潜在的火星撞地球式的对决绝对是看点十足。尤其是欧洲两大豪门德国和西班牙被分在了一组,这无疑是本届世界杯小组赛阶段最令人期待的“天王山之战”。德国与西班牙:宿命的对决,谁能更胜一筹?这两支球.............
  • 回答
    12月16日,教育部明确表示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师管理的各环节,对严重违规行为将实行终身禁教。这一举措无疑是对当前教育领域内一系列师德失范事件的强力回应,其深远影响将触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生成长到教师队伍建设,再到整个社会的教育生态,都可能迎来深刻的变革。首先,对学生成长而言,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