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意志邦联包含波西米亚却不包含东普鲁士和波兰走廊?

回答


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的一个松散的政治实体,由38个德意志邦国组成,目的是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维持德意志各邦的平衡。关于波西米亚、东普鲁士和波兰走廊为何被包含或排除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划分、政治结构及民族因素等多方面分析:



1. 波西米亚为何被纳入德意志邦联?
(1)历史归属与哈布斯堡的统治
波西米亚在中世纪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其领土范围包括今天的捷克共和国、摩拉维亚和部分奥地利地区。1526年,哈布斯堡王朝通过继承取得波西米亚王位后,波西米亚逐渐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核心领地之一。尽管当地有大量捷克语人口,但德意志文化在贵族阶层中占据主导地位。

(2)德意志邦联的组成原则
德意志邦联成立时,规定其成员为“德意志各邦国”,而波西米亚作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在法律上被划入德意志诸邦。尽管波西米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德意志地区,但哈布斯堡家族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地位使其成为邦联的“合法”组成部分。

(3)政治现实与权力平衡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列强试图通过德意志邦联维持对中欧的控制。哈布斯堡王朝作为重要的欧洲大国,其领地波西米亚被纳入邦联,既是对其势力的认可,也是制衡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竞争的手段。



2. 东普鲁士为何未被包含于德意志邦联?
(1)普鲁士与德意志邦联的关系
德意志邦联成立时,普鲁士王国(Prussia)和奥地利帝国(Austria)因势力范围冲突而被排除在邦联之外。普鲁士是独立的国家,而非德意志邦国之一。东普鲁士作为普鲁士的核心领土之一,自然不在德意志邦联范围内。

(2)地理与民族因素
东普鲁士位于今天的波兰东北部和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历史上属于古普鲁士人(Baltic Prussians),后被条顿骑士团征服并日耳曼化。尽管当地有德意志化的贵族阶层,但其地理位置更接近东欧而非中德意志地区。

(3)邦联的“德意志性”限定
德意志邦联严格限于“德意志各邦国”,而东普鲁士作为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并未被视作德意志诸邦之一。此外,普鲁士在1864年通过战争击败奥地利后逐渐成为德意志统一的核心力量,但此时邦联已解体。



3. 波兰走廊为何未被包含于德意志邦联?
(1)波兰走廊的定义与历史归属
“波兰走廊”通常指二战前德国东部的维斯瓦河三角洲地区(如但泽东普鲁士),包括今日的格但斯克、埃尔布隆格等地。这一区域在19世纪初属于普鲁士,但其民族构成复杂:德意志人与波兰人混居,且波兰语人口占一定比例。

(2)邦联时期的领土划分
在德意志邦联存在期间(18151866),该地区属于普鲁士王国而非德意志各邦。因此,它未被纳入邦联的地理范围。此外,该区域的民族矛盾(如波兰人对普鲁士统治的不满)使其难以成为“德意志化”的核心地带。

(3)民族问题与政治现实
19世纪的德意志邦联强调“德语区”和“德意志文化”,而波兰走廊地区因民族复杂性(德意志、波兰、立陶宛等族群混居)被排除在“纯正”的德意志领土之外。此外,普鲁士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更多基于政治利益而非文化认同。



4. 关键历史背景与冲突
维也纳会议的妥协:1815年,列强为防止法国再次崛起,将中欧划分为多个势力范围。哈布斯堡王朝保留了波西米亚,但普鲁士和奥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邦联之外,导致两者之间的矛盾。
普鲁士的崛起与邦联解体:19世纪中期,普鲁士通过战争(如1866年普奥战争)削弱奥地利势力,最终在1871年实现德意志统一,成立德意志帝国。此时,东普鲁士和波兰走廊被纳入德国版图。
民族主义与领土争议:波西米亚的德语化政策(如19世纪的“德意志化”运动)加剧了捷克人的不满;而波兰走廊地区的民族问题则成为一战后《凡尔赛条约》重新划分东欧边界的重要因素。



总结
波西米亚被纳入德意志邦联,是由于哈布斯堡王朝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地位以及维也纳会议的妥协。
东普鲁士未被包含于邦联,因其属于独立的普鲁士王国而非德意志诸邦。
波兰走廊因民族复杂性和政治现实(如普鲁士统治下的边缘区域)而未被纳入邦联。

这些差异反映了19世纪中欧地区复杂的权力结构、民族认同与历史进程。德意志邦联的地理范围本质上是欧洲列强为维持平衡而设计的政治产物,而非纯粹基于“德意志文化”或“民族自决”的原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德意志邦联的范围到底是怎么确定的。

我们知道德意志邦联的所谓《基本法》是由《德意志邦联文件》和《维也纳最后议定书》组成的。

但事实上这两个文件里都是用列举法的形式,表明了德意志邦联全体成员国,却没有给出德意志邦联的具体范围。德意志邦联国籍本身也是以各成员国的国籍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得到了普鲁士国籍、或者奥地利帝国国籍、或者巴伐利亚王国、汉堡自由市、哪怕是绍姆堡-利珀呢,他也就自动获得了德意志邦联国籍,拥有了在德意志邦联各个成员国里自由迁徙、置业、择业的权利。

那问题也就来了这个最常见的德意志邦联的范围图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范围其实并不来自《德意志邦联文件》或者《维也纳最后议定书》。它其实来自此后德意志邦联大会通过的两个辅助性文件。也就是《邦联战争法》和与之配套的《邦联兵役法》。

这两个文件规定的其实是德意志邦联最具实际意义的东西,那就是外交争端和战争里邦联各成员国采取一致行动的义务,还有这种一致行动的具体体现也就是各邦承担的份额军。

《德意志邦联文件》规定德意志邦联全体成员国都拥有完整的国家主权,但“涉及德意志事务除外”,在“涉及德意志的事务里”邦联全体成员国有义务采取一致行动。那么《战争法》就是对这种义务的细化。

它要规定涉及德意志的外交纷争和战争中同进退的义务,那首先就要明确“哪里是德意志”,那么界定了“哪里是德意志”自然也就界定了“哪不是德意志”。这就是划定德意志邦联范围的依据。

同样的《邦联兵役法》虽然看起来规定的是一个非常含糊的“份额军”的方案。也就是一旦在涉及德意志的问题上爆发了战争。全体成员国,哪怕是列支敦士登或者绍姆堡-利珀,也必须按照人口比例负担相应的兵力。1866年普奥战争里奥地利帝国就要求按照邦联战争法动员各邦军队,所以列支敦士登也派出了自己的军队,虽然没赶上会战,一共也没几个人但确实遵守了邦联法律。

但正是这个法案给划定德意志邦联范围提供了另一个依据,那就是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这两个强国都不是按照总人口按照比例提供份额军的。它们各有一部分人口不被计算在兵役人口的范围之内。

也就是说真正划定了德意志邦联范围的就是这两个文件。

那么只要搞清楚这两个问题件是怎么出台的,就可以明白德意志邦联的具体范围里为什么不包括东普鲁士了。

而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书里都提到过,整个过程的关键其实就在梅特涅身上。

梅特涅发现跟奥地利帝国相比,普鲁士几乎是纯德意志性的。也就是说它除了在东部边界要面对俄国之外,所有的问题、资源都集中在德意志问题上、它的领土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所以势必要竭尽全力调整自己的领土。那在没有适合的机会的情况下,它必然就愿意更多的投入德意志邦联事务。也就是说1815年以后的普鲁士有意愿也有能力在邦联之内承担与其总人口相匹配的义务。

但奥地利帝国却不是如此。它在东方面对俄国,在东南方面对奥斯曼帝国,在西南又是客观上意大利的主宰者。同时它的匈牙利部分又对意大利和德意志问题毫无兴趣。梅特涅没有把握也没有能力,保证奥地利帝国的资源向德意志邦联倾斜,也就无法保证帝国在邦联事务里承担与其总人口相称的份额军。

如果都按照总人口提供份额军,普鲁士可以按照总人口出兵、奥地利却做不到,那么普鲁士就势必会逐渐压到奥地利。所以必须在制度上防止这种可能性。这就是划定德意志邦联范围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奥地利无法全身心投入,那就必须把普鲁士的一部分划到德意志之外。

这就是梅特涅划定邦联范围的目的。他对普鲁士表示一旦普鲁士、奥地利以全部领土加入邦联,就会把邦联牵扯到“非德意志”问题上。比如对俄国的战争、对奥斯曼的战争、甚至在意大利的战争。

所以唯一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是普鲁士的“波兰部分”、奥地利的“非德意志部分”,都被排除在德意志邦联之外。这样才能突出“德意志邦联”作为未来德意志国家的预备的性质,而不把它变成一个中欧组织、甚至泛欧联盟。

通过这种外交手段,梅特涅让愿意全身心投入的普鲁士的一部分成了非德意志部分,同时让哈布斯堡可以充分统治的部分加入了德意志邦联,这样计算之后奥地利的份额军实力依然强于普鲁士。

也就是说在划定德意志邦联范围的问题上,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固然起了作用,但事实上邦联的范围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比如说1859年的意大利战争,按照图中的范围就不在德意志邦联的范围之内,也就不属于邦联应该采取一致政策的问题。但奥地利帝国还是希望德意志邦联可以提供军事支援,普鲁士王国甚至真的下达了动员令,只不过普鲁士的动员一塌糊涂、奥地利战败的又太快才没能把整个德意志卷入战争而已。

同样的,虽然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有很大一部分被排除在邦联之外,但事实上这仅限于《战争法》和《兵役法》。《国籍法》并没有按照这两个文件进行修改,也就是说东普鲁士、波森的普鲁士人,只要获得了普鲁士王国的国籍,也就自动获得了德意志邦联的国籍可以在邦联自由迁徙和置业。

这再次证明了所谓的邦联范围实际上只是在军事问题上的权宜之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的一个松散的政治实体,由38个德意志邦国组成,目的是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维持德意志各邦的平衡。关于波西米亚、东普鲁士和波兰走廊为何被包含或排除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划分、政治结构及民族因素等多方面分析: 1. 波西米亚为何被纳.............
  • 回答
    1848 年,欧洲各地都在燃烧革命的火焰,德意志诸邦也未能幸免。这场被称为“三月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德意志,人们渴望统一、自由和宪法。然而,正如历史的残酷现实那样,这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最终被扑灭,德意志的统一和改革之梦化为了泡影。究其原因,并非单一的因素,而是多重复杂的矛盾和失误交织的结果。首先,革命者.............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这两个曾是欧洲大陆上的巨头,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在炮火中灰飞烟灭,一个则在内部矛盾中分崩离析。乍看之下,两国似乎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多民族的君主制国家,都经历了工业化的浪潮,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正是这些相似之处的背后,潜藏着决定两国命运的根本差异。要理解为何.............
  • 回答
    “德意志第三帝国”(Deutsches Drittes Reich)这个名字并非纳粹德国自行冠上的,而是其领导人希特勒和纳粹党在掌权后有意建构的一种历史叙事和政治宣传。它旨在将纳粹政权定位为德国历史上光辉、延续和巅峰的代表,从而赋予其合法性和合法性。要理解为什么会有“第三帝国”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19世纪,德意志邦联境内诸侯林立,其中不乏一些小邦的贵族,他们的家族历史悠久,但统治的领地却可能狭小,影响力有限。与此同时,巴尔干地区在这一时期正经历着剧烈的政治变动。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的庞然大物日渐衰落,其在巴尔干的统治摇摇欲坠,使得许多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各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纷纷寻求独立或重塑国.............
  • 回答
    一战后德国和犹太人的命运差异巨大,这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的复杂问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 一战后德国的困境:一战的结局对德国来说是灾难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凡尔赛条约》的严苛惩罚: 战争罪责条款 (Article 231): 条约将德国及其盟友定为一战的挑起者,要求.............
  • 回答
    “同是德意志民族,为什么奥地利打不过普鲁士?”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历史问题,涉及到民族认同、政治格局、军事实力、经济基础、外交策略等诸多因素。简单来说,尽管奥地利在民族文化和历史渊源上与德意志民族紧密相连,但它最终未能统一德意志并被普鲁士取代,其根本原因在于普鲁士在多个关键领域超越了奥地利,并.............
  • 回答
    这个说法,颇有几分意思,也算是一种历史爱好者的奇思妙想。将中国比作德意志,将湖南比作普鲁士,这不是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命题,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一些相似性而产生的类比和联想。要说清楚这个“如果”,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会想到“中国是德意志,湖南是普鲁士”这个组合。这俩国家组合,在欧洲历史上可.............
  • 回答
    “意大利专业坑德意志”这个说法,与其说是一种事实陈述,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带有戏谑和夸张意味的民间论调。它并非基于严谨的经济或政治分析,更多的是源于一些特殊的事件、两国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两国国民性格上的某些刻板印象。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二.............
  • 回答
    荷兰人与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人的分化,并非一蹴而就的突变,而是一个漫长、渐进且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历史演进。它糅合了地理、语言、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民族认同的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中世纪,看看那片低地是如何逐步走出神圣罗马帝国的羽翼,走向独立的。地理的隔离与独特性:首先,地理是奠定分离基.............
  • 回答
    在英语中,我们说“Germany”,而不是“Deutschland”。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文化和语言演变过程,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有一些历史和原因。首先,得从“日耳曼”这个词的源头说起。 “日耳曼”(Germanic)这个词,最早是古罗马人发明的。当时,古罗马人跟生活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那些部落.............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一个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列强之一的庞大帝国,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无疑是20世纪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这个帝国并非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那么,一个在政治体制上存在局限性的国家,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历史上的波西米亚(Bohemia)未能被完全德意志化,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层面去剖析,这不仅仅是语言或文化上的较量,更是政治、社会、经济和民族认同感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要认识到“德意志化”并非一个单一、一蹴而就的过程,它往往是伴随着政治征服、经济渗透、文化推广以及人口迁徙而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和历史的深层联系。简单来说,德语称呼德国为“Deutschland”,而英语称呼为“Germany”,这两种叫法都源于历史,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我们先来看看“Deutschland”。这个词在德语里是“德意志人民的土地”的意思。“Deutsch”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语言演变和文化交流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称呼一个国家的名字,往往不是它自己使用的名字。英语称呼德国为“Germany”,而德国人自己则称为“Deutschland”,这背后的故事比你想象的要更丰富,里面包含了历史、语言、民族迁徙,甚至还有一些巧合。源头:《日耳曼人》(Germ.............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现在的初中历史书上为什么没有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内容”这个问题,我想先澄清一下,并非所有现在的初中历史书上都没有关于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内容。 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初中历史教材中,尤其是在那些国民历史教育重视欧洲近代史的部分,普鲁士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是会被提及的。然而,如果你发现你所接.............
  • 回答
    勃兰登堡普鲁士能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在德意志地区并不起眼的诸侯国,跃升为仅次于奥地利的第二强国,其崛起的历程堪称一段传奇。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精心运作的结果,其中既有地理上的幸运,更有领导者的雄才大略和制度上的革新。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并非一开始就具备优.............
  • 回答
    关于三十年战争之后,为什么法国、瑞典等神圣罗马帝国周边国家没有选择彻底摧毁这个庞然大物,这其中牵扯到的因素相当复杂,绝非简单的“不够狠”就能概括的。实际上,在战争的硝烟散去,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之时,各方势力都面临着一个现实的战略选择题,而这个选择的背后,是权力平衡、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对未来欧洲.............
  • 回答
    法国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支持德意志新教诸侯,这是一个看似矛盾但实际上是出于深远政治和战略考量的复杂决策。作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天主教国家,法国的选择颠覆了宗教阵营的传统划分,其背后的原因需要从法国国内、欧洲政治格局以及宗教改革的背景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1. 法国国内的宗教与政治现状:.............
  • 回答
    普鲁士之所以能最终统一德意志,其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中包含了普鲁士自身内在的实力积累,以及与其他德意志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十八世纪开始,普鲁士就展现出了与其他德意志邦国不同的发展轨迹。在腓特烈大帝的统治下,普鲁士通过一系列高效的改革,尤其是在军事和行政管理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