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意志帝国是否可以通过关门打狗的方式赢得西线战斗?

回答
“关门打狗”在军事上通常指一种策略,即诱敌深入,然后切断其退路,将其包围并歼灭。将这种策略应用于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斗,会发现其操作难度极大,并且在现实中德意志帝国并未能成功实施类似的战略。然而,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探讨一下,德意志帝国在特定条件下,是否有可能通过某种形式的“关门打狗”战略来赢得西线战斗。

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理论上的“关门打狗”在西线的构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志帝国确实尝试过一种名为“施里芬计划”的战略,其核心思想是快速击败法国,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虽然施里芬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击败法国,但其“速战速决”的思想与“关门打狗”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迅速将敌军逼入绝境并歼灭。

理论上,一个成功的“关门打狗”战略在西线可能包含以下要素:

1. 快速的机动和包围: 德军需要以极高的速度和机动性,绕过法军主力,通过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然后向南推进,切断法军与其后方的联系,将其主力包围在某个区域。
2. 包围圈的形成和收紧: 包围圈一旦形成,需要迅速收紧,防止被围部队突围或外部援军进入。这需要大量的兵力来巩固防线。
3. 歼灭被围部队: 在完成包围后,德军需要集中优势兵力,对被围法军进行攻击,直至其投降或被歼灭。
4. 避免陷入僵持: “关门打狗”的核心是快速解决战斗,如果陷入长期的消耗战,其战略优势将荡然无存。

二、 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尝试过的类似战略及其失败原因:

1. 施里芬计划的执行与马恩河战役:
构想: 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是通过左翼的强大突击集团迅速穿越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绕过法军右翼,直插巴黎,然后回师东线对付俄国。其目的是在俄国完成动员前将法军击败。
执行: 1914年,德军成功突破了比利时的防线,并进入了法国北部。在初期,德军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失败原因:
低估了法军的抵抗和盟友的支援: 德军低估了法军的战斗意志和英国远征军的支援能力。
后勤补给困难: 德军推进速度过快,后勤补给线被拉长,难以维持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
部队分散和兵力不足: 为了完成包围,德军左翼的兵力非常集中,但随着包围圈的扩大,其兵力开始分散,无法有效封锁和歼灭法军主力。同时,东线俄军的过早进攻,迫使德军调走了部分兵力,削弱了西线进攻的力量。
战术上的失误: 德军未能完全实现其战略构想,在接近巴黎时,法军和英军利用马恩河的有利地形进行了反击,成功阻止了德军的包围行动,并将战线稳定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马恩河战役”,战役结束后,西线战场陷入了战壕战的僵局。

2. 战壕战的形成与“关门打狗”的不可能性:
马恩河战役之后,双方都开始挖掘战壕,战线迅速延伸,从瑞士边境一直延伸到北海。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试图快速包围并歼灭敌方主力的尝试都变得极其困难。战壕线上的重机枪、火炮、铁丝网和堑壕体系,使得大规模的穿插和包围行动成为 suicidal 的尝试。
德军的兵力虽然在前期具有一定优势,但不足以在如此漫长且固定的战线上形成有效的包围。同时,英国不断增援的军队和后来的美国参战,使得协约国在人力物力上逐渐占据优势。

三、 德意志帝国在西线尝试“关门打狗”所面临的根本性障碍:

1. 地理和地形的限制: 西线战场地形复杂,且连接法国和比利时的地区多是平原和丘陵,虽然有利于机动,但如果要形成完整的包围圈并防止敌人突围,需要极大的兵力来封锁漫长的战线。
2. 兵力不足以实现完美包围: 德意志帝国作为一个国家,其总兵力即使全部投入西线,也难以同时应对东线俄国的威胁,更难以在东西两线都保持战略进攻态势。在西线试图进行大规模包围,意味着需要抽调大量兵力,而这很可能导致东线崩溃。
3. 后勤补给的瓶颈: 德军的后勤体系相对落后于协约国,尤其是其重工业基础和海外殖民地不如英法美。快速推进造成的后勤压力是巨大的,一旦陷入包围战,维持补给将是噩梦。
4. 战术和技术的局限性: 在缺乏现代空中支援、大规模坦克集群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很容易被敌方察觉并作出反应。施里芬计划的早期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法军对德军的渗透和包围意图准备不足。
5. 协约国的韧性和国际支持: 法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军事传统的国家,其军队拥有强大的抵抗能力。英国的海上霸权确保了其能够源源不断地向欧洲大陆输送兵力和物资,而美国的加入更是彻底改变了西线的力量对比。

四、 德意志帝国在西线最可能的机会与策略演变:

虽然“关门打狗”式的彻底歼灭战很难实现,但德意志帝国在西线的战略也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只是其策略需要更加务实和灵活:

1. 聚焦于消耗战的胜利: 在初期未能实现快速击败法国后,德军的战略应该转向如何通过高效的防御和局部反击,最大限度地消耗协约国的兵力,使其无力维持长期战争,最终迫使法国求和。例如,通过在战壕线上建立纵深防御工事,迫使协约国付出惨重代价来攻占任何一寸土地。
2. 突破性的战术创新: 德军在后期确实进行了一些战术创新,例如“突击群”战术(Stosstruppen),即使用小规模、高度机动、装备精良的部队,通过侦察和渗透,突破敌方防线,直插纵深,制造混乱。如果能在1914年或早期将这种战术规模化应用,或许能在局部取得类似“关门打狗”的效果,即迅速瓦解敌方防线,造成大量俘虏和装备损失。
3. 外交策略的配合: 军事上的胜利离不开外交的配合。德意志帝国可以通过一些外交手段,例如试图与协约国进行谈判,或者离间协约国之间的关系,来达到削弱对手的目的。例如,在1917年,德国试图通过《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从东线抽调兵力投入西线,并试图通过“无限制潜艇战”将美国拖出战争,这些都是为了创造有利的战略环境。

结论:

德意志帝国 不能 通过严格意义上的“关门打狗”方式赢得西线战斗。其原因在于:

施里芬计划的失败: 德军最接近“关门打狗”的尝试——施里芬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因多方面原因而失败,并在马恩河战役后导致西线进入僵持的战壕战。
战壕战的限制: 战壕战极大地限制了大规模的机动和包围行动,使得“关门打狗”变得不切实际。
根本性的资源和战略劣势: 德意志帝国在人力、物力和战略纵深上,无法与包括英、法、美在内的整个协约国集团相抗衡,尤其是在一场消耗战中。

德意志帝国在西线能够赢得战斗的 唯一可能,是依靠更具创新的战术(如成功的突击群战术)在某个阶段对协约国造成决定性的打击,迫使其达成一个有利于德国的和谈条件,而不是通过完全歼灭敌方主力的方式。然而,历史已经证明,这种机会在日益僵持和资源消耗巨大的西线战场上,是极其渺茫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典型的纸面猜测,甚至可以说一个典型的基于游戏经验的猜测。

首先在军事上,一定要认清楚,一战完全不同于二战。在战争中迅速的转移一百个以上的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战前的动员则可以视为战争的开始而非准备。俄国的军务大臣欧布鲁契夫一语中的“动员行为不得再被视为和平行动,反而它代表最确切之战争行为”。

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

动员等于战争。动员需要时间。越落后的国家,动员需要的时间越多。

也因此对俄国动员主力而对法国采取姑息的态度,意味着动员并使用一支主力击败甚至尚未出现的,最弱小的敌人,同时给予头号强敌最充分的动员时间。请记住,一战的几乎所有计划,都直接的取决于各国的动员时间表。一战的这一特点,至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任何游戏或者影视作品有所体现,但其时,动员时间表乃是各国军事领袖最为痴迷的概念。在施力芬计划中,德国是可以利用自己动员速度高于法国的优势在初期获得优势的。我想,在明明可以利用动员的时间差迅速击溃法军的假设下,没有任何理由采取放任法国完成动员并取回阿尔萨斯之后,再进行主力决战的方案。

好玩的,触发各国的动员程序并导致一战爆发的奥地利,竟然是在几乎所有主要的战役都打完之后才真正参战。当然他们也不在乎,反正只要能打塞尔维亚人就行。

其次在政治上,德国启动一战的主要原因与二战并不相同。二战期间各国期望战况均为使敌对国无条件投降,换言之可称之为灭国战。而一战的目的则更像地缘性战争。

对于德国而言,最主要的忧虑来自于自己在地缘政治上的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的来源绝对不是俄国。而法国的目的也十分明确,即取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毛奇战略的核心在于避免两线作战,有限战争以及和平谈判,但这三个目标既无助于解决法国,也无助于解决英法俄三国同盟带给德国的不安全感。1890s年代德国战略其最重要的前提英法俄不可能同时对德开战,但微妙的外交形式经过二十年的狂妄自大的运作已经演变成为无法想象的噩梦。

user avatar

你的设想和普法战争后老毛奇的计划在思路上基本上是相同的。问题在于老毛奇计划是一个应战计划,而不是一个主动发起战争的计划。如果在1914年8月这个时间点德国还是以应战为基本战略计划的话。那么这场战争根本不可能在那个时间点爆发。

虽然说跟你讨论问题非常有损于心情。但是最后还是再补充一:

一战中德国所给你带来的能靠持久战获胜的假象。是由于一系列巧合所带来的奥斯曼参战这一百年不遇的外交奇迹的结果!这是做任何战争计划时连想都不敢想的!

user avatar

毛奇:我用了啊,只是有点小瑕疵。。。

自8月11日以来,规模庞大的法军部队逐渐聚集在阿尔萨斯和洛林附近,但到目前为止,没有法军主力出现在德军主力即将进攻的比利时北部地带,只在那慕尔地区发现了法第一和第二军的部分部队。

由此毛奇判断法军已经将自己的主力调往了南线,但OHL也不能轻易地排除法军可能调动预备队进入比利时攻击德军围攻列日的部队的可能性。最终,在8月13日,西线局势渐渐明朗。所有报告都表明,法军已经部署了大约十六个军,六个骑兵师和两个预备师,约占法军全军的60%。

毛奇对此感到十分欣喜。。。在这样的局势下,从比利时进军准备实行施里芬计划的IGA右翼在毛奇眼中失去了意义,他觉得比利时的部队只需要保持守势,其余部队南下便可重现色当将法军切割的伟大胜利。

为了对抗进军洛林的敌人,毛奇计划集中力量, 到8月10日,毛奇将四个预备师调给了第六集团军,他计划让鲁普雷希特佯装后撤,延长法军从梅斯开始的战线,以便用优势力量突击法军的侧翼,为此,第五集团军改从梅斯和尼德的位置进攻,第七集团军从孚日展开进攻。 毛奇甚至想将第四集团军也纳入攻击的一部分,OHL的预备队,第九预备军和六个国土守备师也被考虑其中,在毛奇的新计划中,于8月15日,IGA的右翼将无所谓,一切将取决于左翼的战斗。

德军高层并非无人反对毛奇对施里芬计划的手术刀,作战科科长塔彭认为“只有在右翼取得决定性胜利,法国才有可能被击败,左翼的力量不足以歼灭法军主力。” 同时,塔彭也指出“第五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如果向左翼靠拢,兵力不足以歼灭南部法军,而且必将导致右翼的崩溃。”

最终毛奇放弃了自己的计划,却还是下令第六集团军在8月20日发起了攻击,击退了当面法军。

简单点评下就是毛奇这厮脑抽,塔彭说的也很明白,你改施里芬可以,毕竟战况瞬息万变,照本念经的怕是铁憨憨,关门打狗可以,你要打就干脆点,列日啥的就不动了,右翼干脆就不冲,第1集团军就地转防,2,3,4,5集一起南下,等鲁王的6集缩的差不多直接配合7集把法军一刀切了,万事大吉。

结果毛奇怎么玩的,4集,5集往阿登推进,没和右翼达成步调一致,1,2,3集继续执行施里芬计划,,6集7集在阿-洛打的倒是蛮凶,可是有啥用?没围住啊,法军跑了啊。

完事毛奇还觉得不过瘾,继续把左翼往孚日推,结果戳了马蜂窝,6集和7集被法军死死卡住,马恩那边克鲁克和比洛打的要死要活,南线连个牵制效果都给不出来,霞飞疯狂从南线往巴黎送人,有啥用?完全白给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门打狗”在军事上通常指一种策略,即诱敌深入,然后切断其退路,将其包围并歼灭。将这种策略应用于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斗,会发现其操作难度极大,并且在现实中德意志帝国并未能成功实施类似的战略。然而,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探讨一下,德意志帝国在特定条件下,是否有可能通过某种形式的“关门打狗”战.............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时,能否废除各封建王公,重新将德国合理划分为多个州?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问题,答案是:理论上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实际操作上难度极大,并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做会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和阻力,因此并非当时的现实选择。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德意志第二帝.............
  • 回答
    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高达四分之三的财政收入用于军费,这确实是其财政结构中最显著、也最令人瞩目的特征之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背景、政治体制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一、 四分之三的军费开支:为何如此之高?这个惊人的数字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帝国建立后一系列深刻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 回答
    探讨拿破仑法国、苏联、德意志帝国、纳粹德国以及日本帝国是否都是挑战英美海洋体系的“失败者”,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各自的崛起背景、核心战略、与英美海洋体系的互动,以及最终的命运。从宏观视角来看,这些国家在其崛起或扩张的关键时期,确实都不同程度地对以英国为主导、后转为英美共治的全球海洋霸权发起了挑战,而它们.............
  • 回答
    理解普鲁士以及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否是“军队拥有国家”,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两个国家的核心政治结构和权力运作模式。简单来说,用“军队拥有国家”来形容它们,虽然不完全准确,但却抓住了它们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军事力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了异常突出的、甚至是主导性的角色。普鲁士:军营就是国家要理解普鲁士,就不能.............
  • 回答
    德意志帝国联邦议会(Reichstag)是德意志帝国(18711918)的议会,它并非简单地属于普鲁士,而是整个德意志帝国各个邦国共同组成的政治机构,但普鲁士无疑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溯到德意志帝国的形成过程以及其独特的政治结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与普鲁士的主导地位在19世.............
  • 回答
    要探讨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谁更能被视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也各有看法。简单地说,两者都无法完全、无可置疑地声称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唯一正统继承者,但它们都从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中汲取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政治理念。咱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神圣罗.............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绝非单一事件或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深层结构性问题、战略失误以及外部压力的综合结果。要理解其败因,需要将目光投向战争的方方面面,从其诞生之初的基因缺陷,到战争进行中的资源枯竭与战略僵局,再到最终瓦解的内部因素。一、先天不足: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与外交孤立德意志第.............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个在普鲁士铁腕下统一起来的庞大德意志联邦,其内部各邦与帝国中央政府的关系,远非简单的“中央集权”或“联邦制”可以概括。它是一种错综复杂、充满张力又不断演变的权力分配模式,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现实的妥协。要理解这种关系,我们得回到帝国成立的那个关键时刻。1871年,当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18711918年)的欧洲,其民众的信仰和流行思想是极其多元且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主要信仰”或“主要思想”来概括。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剧烈、思潮涌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宗教影响力与新兴的世俗思想、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激烈碰撞。宗教信仰的根基与松动:在这一时期,.............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解散后,罗马帝国的法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说“由哪个国家直接继承了”。尤其说德意志第二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法统,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有一定的误解。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和历史脉络。首先,我们要明确“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名字的含义。它并非一个真正意.............
  • 回答
    1848年匈牙利成功独立,将对奥地利帝国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未来走向,以及它们各自的详细阐述:一、 奥地利帝国走向的直接影响与应对策略 削弱与分裂加剧: 匈牙利的独立将是奥地利帝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领土和权力损失。这将极大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权威,并可能鼓励.............
  • 回答
    欧洲历史上的权力格局,尤其是在拿破仑时代以及之后,确实充满了继承、断裂与演变。要梳理清楚法兰西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西欧是否只能有一个皇帝”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轴拉长,细致地剖析每一段历史。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1815)与神圣罗马帝.............
  • 回答
    1942年的德国第三帝国,其行政区划已经远非1937年本土的边界所能概括,这是一个充满野心扩张和残酷整合的时代。理解那一年的行政区划,需要我们深入了解纳粹德国是如何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操弄,在其版图上烙下印记的。首先,我们得承认,1942年的德意志帝国已经不仅仅是1937年的“大德意志国”(Großd.............
  • 回答
    德意志第三帝国(Drittes Reich)之所以称“帝国”,而其国家元首希特勒(Hitler)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皇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和政治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帝国”概念的演变与历史传承:首先,“帝国”(Reich)这个词在德语中含义非常丰富,.............
  • 回答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这两颗曾经在地缘政治星空中闪耀的巨星,其历史渊源深厚且复杂,既有同源而生的亲近,也有走向不同道路的渐行渐远。要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得从那片古老而动荡的中欧土地说起。神圣罗马帝国的余晖与日耳曼民族的共鸣要追溯这两大帝国的渊源,必须回到更早的时代——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名义上的“.............
  • 回答
    大德意志帝国:一场注定要衰败的远征,在没有穿越者干预的情况下菲利普·K·迪克的《高堡奇人》构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轴心国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日本和德国瓜分了世界。对于纳粹德国,也就是小说中被称为“大德意志帝国”的巨无霸来说,一旦它掌控了世界,其内部和外部的结构性矛盾就注定会使.............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意志帝国而言是一场空前的灾难,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层面。在分析犹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时,需要审慎辨析历史事实与战后流行的宣传叙事,特别是那些将德意志帝国的失败归咎于内部特定群体,尤其是犹太人的论调。经济层面:就经济而言,将犹太人对德意志帝国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作为德国统一后的国家,其历史在军事、殖民、种族主义和国际关系方面确实涉及了多项争议性事件,但需要明确的是,该帝国的“暴行”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而纳粹德国(第三帝国)的暴行则属于后续时期,需加以区分。以下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几个关键事件和争议点:.............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年)在统一和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先天性缺陷,这些缺陷最终对其稳定和生存构成了威胁。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先天性缺陷,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普鲁士主导下的帝国结构与缺乏真正的联邦制 普鲁士的霸权地位: 德意志第二帝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