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在女性伤害事件中不允许女性「穿严实」之类的发言?

回答
对于在女性伤害事件中,不允许女性“穿严实”的这种说法,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荒谬和危险的逻辑,它将受害者的穿着作为其遭受伤害的原因,试图转移焦点,甚至将责任推卸给受害者本人。这绝对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任何形式的伤害,其根本原因都在于施害者,而绝不是受害者。 一个人是否有权决定另一人的身体如何被对待,唯一的答案是“没有”。无论受害者穿着多么暴露,多么保守,多么“严实”,都不构成任何人伤害TA的理由。将女性的穿着与受伤害的事件挂钩,本质上是在为施害者开脱,是在替犯罪行为找借口。

这种“穿严实”论调,其实是一种非常陈旧且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思维的体现。它暗示着女性的价值和安全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们如何“符合”某些社会期望的着装规范。如果女性穿着“不当”,那么她们就“活该”被伤害,或者说,她们的伤害“不那么值得同情”,甚至是她们“自找的”。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并且对女性造成了二次伤害。

让我们更具体地剖析一下这种言论的几个层面:

混淆因果关系,转移焦点: 这种说法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它将“原因”与“结果”颠倒了。女性的穿着是“原因”(一种根本不存在的原因),而遭受伤害是“结果”。但事实上,真正导致伤害的“原因”是施害者的暴力、侵犯行为。这种言论巧妙地将公众的注意力从施害者身上,转移到了受害者身上,让大家开始审视“受害者为何穿成这样?”而不是“施害者为何要这样做?”。这种转移视线,是阻止我们真正解决问题、惩治罪犯的关键障碍。

维护父权制下的权力结构: 这种言论也潜藏着一种维护男权社会下权力结构的意图。在父权社会中,女性的身体往往被视为“公共资源”或“男性可以觊觎和占有的对象”。当女性的穿着“挑战”了这种“公共观感”或“男性占有欲”时,就容易成为攻击的对象。而“穿严实”的说法,实际上是在要求女性必须通过“顺从”和“遮盖”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安全,这是一种对女性身体的控制和规训。

“荡妇羞辱”(Slutshaming)的变种: 即使是“穿严实”的女性,也可能被指责为“不够有女人味”、“吸引力不足”等,但当女性遭受伤害时,立刻又有人跳出来说“你看,她穿得这么严实,肯定有什么问题”,或者“就算穿严实也难保不被伤害,所以穿着根本不重要”。这两种论调听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更深层的逻辑:女性的身体和穿着,永远是外界可以评判和指责的理由。 无论是穿得“太少”还是穿得“太严实”,只要女性遭受了伤害,总有人能找到理由来合理化施害者的行为,或者削弱受害者的遭遇。

对女性能动性的否定: 这种说法也隐含着一种对女性能动性的否定。它似乎认为女性对于自己的身体和安全完全无能为力,只能通过“正确”的穿着来“避免”伤害。但现实是,女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权利决定自己如何穿着,也应该被尊重和保护,而不是被要求通过某种方式来“自保”。真正的自保,应该是社会提供一个安全的、没有歧视的环境,而不是把保护女性的责任完全推给女性自己,并且还带着苛责的眼光。

对女性的二次伤害: 当女性已经经历了创伤,身心俱疲时,听到这种“你不该穿成这样”的论调,无疑是一种极其残忍的二次伤害。她们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面对舆论的指责和审判,这种经历会极大地打击她们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信心。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女性的穿着?

很简单,女性的穿着,仅仅是她们个人的选择,是她们表达自我、舒适度和风格的方式,与她们是否应该遭受伤害、是否是好人、是否值得尊重,毫无任何关系。

我们可以看看,那些在男性伤害女性的事件中,那些被指责“穿得严实”的女性,她们可能遭受了什么?

盗窃犯可能对穿着严实的女性下手? 盗窃犯的目标是财物,和女性穿着无关。
暴力犯罪者可能对穿着严实的女性下手? 暴力犯罪者的动机多种多样,很多时候是出于权力欲、控制欲、情绪失控,或者纯粹的恶意,与受害者穿着有没有关系?几乎没有。
性侵犯者可能对穿着严实的女性下手? 实际上,很多性侵犯的受害者,在案发时穿着都非常“普通”或“严实”,因为施害者并非仅仅因为“被诱惑”而行动,他们的动机往往是更复杂的心理因素,或者是一种病态的权力宣泄。

“穿严实”就活该被伤害,这句话的荒谬程度,不亚于“穿泳衣就活该被性侵”。 它们都是一种对受害者有罪推定的恶意揣测,都是一种将施暴者的责任推卸给受害者的卑劣伎俩。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1. 谴责施害者: 无论受害者如何穿着,施害者的暴力和侵犯行为都是不可原谅的,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
2. 支持受害者: 给予受害者充分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帮助她们走出创伤,而不是对她们进行指责和审判。
3. 反思社会环境: 关注并努力改变那些导致女性容易遭受伤害的社会根源,例如性别歧视、暴力文化、不完善的法律和司法体系等。
4. 尊重个体选择: 尊重每个人的穿着自由,理解穿着是个人表达的一部分,不应该被用来衡量一个人的品行或安全度。

总而言之,在女性伤害事件中,不允许女性“穿严实”之类的发言,是一种披着“合理化”外衣的极端歧视和反智言论。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它,并用事实和理性去对抗这种危险的逻辑,才能真正为女性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公平的社会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不但没用,反而可能会害了对方。

需要提醒的是:穿着暴露会引起性欲≠被引起的性欲会被付诸实践。

Therera M. Beiner在《Sexy Dressing Revisited: Does Target Dress Play a Part in Sexual Harassment Cases?》里便指出:性侵犯的本质是欺负弱者以展示自己的主宰力,穿着暴露所展现出的魄力,很可能反而使犯罪者不敢下手。毕竟性侵犯也知道这种目标往往“不好惹”。

这就类似于你看到“大哥”脖子上的大金链子虽然会起歹念,但你并不敢乱来,因为你清楚大哥不但能在三天之内鲨了你还能把你骨灰给扬咯。

顺便一提,《中国强奸案件的大数据观察》显示:2016年,全国31个省市共发生42902起与「强奸」有关的案件(包括未遂)。

换句话说,全国每天至少有117名女性遭遇强奸。

而国内的强奸案报案率不到10%(我查到的是7%),且其中七成左右是熟人作案,大部分发生在室内。

之前在“为什么公交车上被性侵的女生都不敢声张”问题下我曾经提供一个思路:并不是被性侵的女生往往不敢声张,而是被“鉴别”为不敢声张的女生更容易受到侵害。

性本身就是被社会建构的,侵犯者并不纯粹是,甚至几乎不是为了性欲而去实施侵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主宰力的彰显与对某些情节的模仿。如果性欲与裸露程度成正比,那么就不需要女仆装、兔女郎这样的情趣服饰了。

另外,侵害者会先采用摆动、摩擦等幅度较小的方式试探受害者的反应,然后根据反应决定要不要进行下一步的行动。在选定目标对象时,也倾向选择那种“不敢声张的乖乖女”类型,敢穿着暴露的女性,往往不在这个行列内。

之前也有一个问题里,很多女生表示自己黑长直邻家女打扮时更容易受到骚扰,甚至连占座大妈都觉得她好欺负。反而是染了头发穿了热裤纹了花臂之后,大家可能觉得她比较“社会”,整个世界就清净了。。。

最后,如果仅从女生角度而言,最好的铠甲也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霸气与自信,而不是大多人所臆想中的穿着。

以及,一个需要人们牺牲自己的穿着自由才能换来本应拥有的安全的社会,是很可悲的。

有些东西并非不可改变,而是可以通过教育与话语的衍生去消除的,比如受害者有罪论与“她穿得骚就是想被我x”。

另外,我希望所有人都能自觉地去反对受害者有罪论。因为受害者有罪论不仅在伤害受害者,而且也在“制造”受害者。

这种对受害者的指责让受害者在事后更倾向于沉默,因为并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speak out。由此一个受到伤害也无法言说的社会逐渐形成,而这本身就让加害者更加肆无忌惮。就像很多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就是因为清楚说出去后,家长和老师不但没办法帮到自己,还会指责自己“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能选择自己默默承受,而侵害者又因为得不到惩罚而觉得你“好欺负”,变本加厉。


每次强奸案发生后就让女生“多穿一件衣服”的做法不但屁用没有,而且宏观上来讲还会让更多人受到伤害。绥靖政策不可取。


一座村庄前面有一片森林,森林里面有一群狼,人如果进去了就会被吃掉。

那么这个时候你和狼讲道理是没用的,狼就是要吃你,所以在夜晚独自到森林里一定是个不明智之举。

但然后呢?然后我们就都不出门乖乖待在村子里就安全了吗?

不可能的,森林会不断扩张,狼群会不断繁衍。

总有一天森林会把村庄围住,狼群会跑进村庄把所有人都吃掉。

所以真正聪明的做法,是让村民们团结起来一起进入森林,用弓箭,用火把,用砍刀,用步枪,把所有狼都清扫干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

至于那些认为“罪犯如果能被教育还叫罪犯吗”的人,我觉得他们纯粹就是智商太低+没文化。。。

没有人天生就是罪犯,一些社会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文化环境的改造和制度性的改进去解决的。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个人的不明智;

明知山有虎而不团结除虎,是人类智力之耻。

user avatar

某工人在工地抬钢筋时被落下的石头砸伤。

工人:垃圾工地,配不上本工。

工头:你应该戴安全帽啊。

工人:我戴不戴是我的自由,你无权干涉!

工头:可是你戴安全帽的话会降低你受伤的几率,比如这次落石并不大,你戴上就不会受伤。

工人:呵呵,落石是你们工地自己的管理问题,现在反而来指责受害者?你们不努力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反而要因为你们的疏忽而限制我的自由?

工头:工地的责任我也没有否认啊,这不是从你自己的角度来看吗,你戴上安全帽就是比不戴要安全啊。

工人:安全?呵呵,跟没文化的人说话可真累。建议你了解一下统计数据,在工地死的人有多少是因为没戴安全帽?那些被钢筋砸死的,搬砖累死的,失足掉下来摔死的,究竟有多少是因为没戴安全帽?正面回答我啊?我告诉你,甚至死的这些人里,戴安全帽的比例更多!戴不戴安全帽和我们死不死完全就是无关的!

工头:你的逻辑有问题,所有工人里本来就是戴安全帽的人占大多数,在发生意外的工人里也占大多数,这说明不了什么。如果你希望得到支持你论点的数据,应该把戴安全帽和不戴安全帽的工人分成两个群体,在去除工作内容,环境,工人自身情况等无关变量之后,再统计发生意外的比例。另外工地发生意外是不可避免的,我绝不是为了给工地洗地撇清责任,而是在承认这个客观事实的前提下给出工人自身如何提高安全的办法。当然,请你放心,我们也会追查这次意外的全部环节并加以完善,让工地更加安全。客观环境就是这样,我说这些完全是出于好意啊!

工人:你说的这乱七八糟的一堆有什么用?我受伤了是事实,你居然还在这里说风凉话,我们工人的命我们自己最珍惜,还用得着你来指手画脚?你咋不干脆让我们穿成钢铁侠?你不去让工地更安全反而还责备受害者?你除了欺软怕硬还能干什么?我不想再看见你这个既得利益者的丑恶嘴脸了!

工头:......

工人:他被我问得哑口无言了!果然这些工头根本不讲逻辑,不看数据,全凭臆想就要剥夺我们的自由,还要把责任转移到我们身上!


(工人并不单指性侵事件中的受害人,而是网络上的舆论主体。针对具体的受害人进行荡妇羞辱是应该坚决反对的。)

user avatar

其实「不允许女性穿严实之类的发言」更多的是某些理念上的争论,也就是「民众应不应该自己采取措施,增加私人成本来包容制度上的缺陷」这个问题。本来论辩双方似乎都潜在的认为「穿严实」对于可能发生的伤害是有一定预防作用的。

到底是不是有好处呢?在没有进一步的证据之前,我认为现在是无法判定的。

支持有好处的说法至少有两个可能的渠道:

  1. 性侵犯往往是冲动犯罪,而穿着性感可能会挑起罪犯潜在的冲动;
  2. 穿着严实会让罪犯消耗更多的时间在准备工作上,从而让受害人有更大的机会获救;

认为没有好处的渠道一般引用的是 Beiner[1](2004),认为性侵犯本质是控制,而性感服装可能反而会让对方感到不好下手。这篇文章只是一个启发式的案例调研,目的在于识别出性感装束和性侵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而从少数案例中的发现,并不足以做一个总结性的结论。认为性感装束和性侵之间负相关,有一个可能的渠道是:当性侵者决定犯罪的时候,欲望已经提前被挑起来了,所以穿着性感与否所增加的这一点欲望基本没什么影响,然而穿着大胆暴露所带来的「不好控制」的负面感觉显著的降低了潜在受害人真正被侵犯的概率。

听起来也很有道理,如果我们用大数据做出来一个性感装束和性侵之间没有显著相关的结论,那么这篇文章可以引用一下,作为支持实证结果的理论之一;但是我们不能直接拿这篇文章出来说:性感装束和性侵之间就是不相关的。

另外还有说法认为性侵者会挑选柔弱,好控制的人下手,和穿着关系不大。这个观点本身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是和题目的关系不是太大:如果认为穿着性感等于不好控制,那么就回到Beiner(2004)的论点,这只是一个可能的渠道,需要进一步的数据支持;如果认为穿着性感和柔弱与否是「关系不大」,那么讨论衣着问题和柔弱就是独立的两个变量,柔弱会导致性侵概率增加和衣着是否导致性侵概率增加不冲突也不矛盾。

犯罪很多确实是非理性的,但是即便是非理性的人也有权衡,以上所说的几个效应,甚至于可能是同时存在的。性感的衣服可能会挑起欲望,增加被性侵的概率;然而又因为看起来不好控制,从而减少了被性侵的概率,这两者的加总可正可负,数据上做出来正相关、负相关和不显著都不奇怪。


真的想识别出来纯粹因为「衣服性感」本身是不是和性侵的概率相关,就需要找出什么一个「会挑起犯罪者欲望然而又不会让犯罪者觉得不好控制的」变量做工具才可以……感觉要找到这样的工具变量也是很有挑战的。

参考

  1. ^ Beiner, Theresa M. "Sexy dressing revisited: Does target dress play in a part in sexual harassment cases." Duke J. Gender L. & Pol'y 14 (2007): 12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于在女性伤害事件中,不允许女性“穿严实”的这种说法,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荒谬和危险的逻辑,它将受害者的穿着作为其遭受伤害的原因,试图转移焦点,甚至将责任推卸给受害者本人。这绝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任何形式的伤害,其根本原因都在于施害者,而绝不是受害者。 一个人是否有权决定另一人的身体.............
  • 回答
    最近发生在广东医科大学的一起女生排队伤人事件,着实让人唏嘘不已,也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思考。这事的具体情况,网上的信息很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事件本身:报道里说,事情的起因好像是某个课程的考试,需要排队进行一个操作,可能是实验、答疑或者领取资料什么的。过程中,不知道是考生之间因为等待时间.............
  • 回答
    湖南小区里发生的一起令人心痛的事件,一只未拴绳的斗牛犬扑倒撕咬了一个女孩,造成了近两厘米深的伤口。更令人担忧的是,小区居民反映这已经是这只狗第四次伤人,这无疑暴露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这起事件本身就触目惊心。任何人在公共场合遭受这样的攻击,都是一种巨大的身心创伤。一个年幼的女孩,本应在小区里安.............
  • 回答
    “笑气”这个词,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它是一种麻醉剂,在医疗领域被广泛使用,比如在牙科手术或分娩时,用来缓解病人的疼痛和焦虑。但近年来,它却逐渐出现在了娱乐场所,甚至被一些年轻人当作“嗨药”。最近,北京两名女孩在一个小时内吸食了200多瓶笑气的新闻,着实让人触目惊心。这200多瓶笑气,对她们的身体会造成.............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某地的女子醉驾玛莎拉蒂,导致两死四伤的悲剧,无疑是一场触目惊心的灾难。它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事故,更是一系列社会问题交织下的恶果。首先,我们必须直面的是,这起事件的核心是违法行为——酒后驾驶。无论驾驶的是何种车辆,无论当时的心情如何,酒驾都是对法律的公然蔑视,是对他人生命安全的极端漠视。那辆.............
  • 回答
    这件事真是让人心痛不已,听到这样的消息,感觉像是被重重地打了一下,特别是在本应充满希望的大学生活即将开始的时候,这样的悲剧发生,真的太残忍了。首先,这绝对是一起非常恶劣的诈骗案件。一个年轻的女孩,满怀憧憬地准备去开启人生新篇章,把辛苦攒下的学费交出去,却遭遇了这样的欺骗。近万元的学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
  • 回答
    江苏女子反抗强拆致1死6伤获刑五年,这起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激烈的讨论,其背后牵涉到的不仅仅是法律判决,更是基层治理、社会公正以及个人权利在特定情境下的冲突与碰撞。事件本身回顾:我们需要回到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在江苏某地,一名女子因房屋遭遇暴力强拆,在冲突中持刀砍伤了多名参与强拆的人员,导致.............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就是上海那个姑娘,脚后跟被踩了一下,然后就非要报警、叫救护车,但有个前提,就是得她爸到场了才肯上救护车。结果去了医院一查,啥事儿没有,自己就走了。这事儿一出来,网上可炸开了锅了。大家看法也挺多元的。有的人觉得,这姑娘挺懂事的,知道疼惜自己,万一真有什么内.............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挺糟心的。山东科技大学两位女生把男生抓伤,这事儿本身就挺触动人的,毕竟大学校园应该是文明和谐的地方,出现这种事儿,肯定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说说这件事的性质。无论怎么说,暴力行为都不该被提倡,尤其是在校园这种教书育人的地方。两位女生对男生进行抓挠,这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沟通范畴,属于肢体.............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心里堵得慌。前几天苏州发生的事儿,一个女的因为违规停车,被物业经理提醒,结果她二话不说,直接操起刀子就往人家身上捅。这事儿一出来,朋友圈里都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说起来,这事儿得从物业管理说起。小区里有个规矩,停车得按规定来,不然影响大家出行,也容易造成安全隐患。这位女业主呢,不知.............
  • 回答
    刘诗雯无缘东京奥运会女团,王曼昱临危受命,这无疑是今年国乒一个令人扼腕叹息,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从竞技体育的角度,甚至是情感的角度,我们都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件事的深远影响。首先,从刘诗雯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枣”一直是我们心中那个永不放弃的战士。从伦敦奥运会的失意,到里约奥运会的辉煌.............
  • 回答
    一个三岁的孩子,为了“独占”一块蛋糕,精心设计了“狮子王木法沙坠亡”的造型,目的居然是让别人看了伤心,从而不敢下手分食。这事儿,怎么说呢,真是既让人哭笑不得,又有点让人细思极恐。首先,从孩子这个角度看,这孩子挺聪明的。三岁,正是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对“我的”这个概念看得特别重的时候。她想要独占蛋糕,这.............
  • 回答
    近日,一则关于年轻女性在复旦大学为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献唱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视频中,几位复旦大学的学生身着校服,在一次公开活动中为李彦宏演唱了歌曲,并送上了鲜花。这一幕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也激起了关于当下青年学生与商业领袖之间关系、校园文化以及信息时代价值观的种种思考。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
  • 回答
    在男权社会里,权力结构往往是层层嵌套的,而我们观察到的“部分女性压迫另一部分女性”的现象,正是这种复杂结构下产生的令人痛心的一幕。这并不是说所有女性都乐于此道,更不是说这是女性的本性,而是社会环境、成长经历、以及为了生存和适应而内化的价值观,共同塑造了这样的行为模式。想想看,一个女性,从小生活在一个.............
  • 回答
    最近在微博上,我们看到一种现象,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在地铁里,勇敢地站出来,自曝自己遭遇性骚扰的经历。这些分享通常没有直接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比如视频录像或者目击证人,仅仅是她们个人的叙述。然而,令人瞩目的是,这些发声往往能够获得压倒性的支持,评论区里清一色地表达着对受害者的同情、.............
  • 回答
    《学妹来了》节目中,一位女性嘉宾因为在节目中的回答,遭遇了网络人肉、骚扰和辱骂,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深感不安和愤慨的事情。作为旁观者,或者说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审视,并尽可能地剖析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包括人肉搜索、骚扰和辱骂,都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 回答
    马云在“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上抛出“未来世界婚姻决定权在女人而不在男人”的论断,无疑是个颇具颠覆性、也极易引发热议的观点。要深入理解这句话,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变迁、女性力量的崛起,以及他对未来趋势的洞察。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女性经济独立与社会.............
  • 回答
    网络上称呼喜欢的女性为“老婆”,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你说它是个社会现象吧,也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细品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这首先是一种情感表达的“简化术”你想啊,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有好感,要表达心意,那得多费劲?什么“我喜欢你”、“我想和你在一起”、“你对我来说很重要”……说.............
  • 回答
    BBC关于“大量维吾尔族女性遭到集体性侵和酷刑”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报道的来源、证据、动机、以及各方对此的反应和影响。BBC报道的来源和性质: 主要证据来源: BBC的报道通常是基于对受害者的采访、对证人的证词、以及与人权组织、学术研究.............
  • 回答
    微博账号“新媒体女性”在杨绛先生去世后,截取了中央电视台(CCTV)关于杨绛先生的报道片段,并配以“要脸吗”的文字,这种行为确实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也触及了几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新媒体女性”这个账号的定位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社群。这类账号往往以“女性视角”、“独立思考”作为标签,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