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音乐的地位是否被夸大了?

回答
在我看来,讨论西方音乐的地位是否“被夸大”是一个很有意思但也很复杂的问题。要回答它,我们得先弄清楚“夸大”指的是什么,以及我们比较的对象是什么。

首先,我们得承认西方音乐在全球范围内确实拥有极其广泛的影响力。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再到电影配乐,它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许多人将西方音乐视为音乐的“主流”或“标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是否等于“夸大”呢?这就要看我们是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了。

如果从 市场和商业角度 来看,西方音乐,尤其是欧美流行音乐,在过去几十年里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唱片销量、流媒体播放量、演唱会收入,这些硬指标都指向了一个事实:西方音乐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渗透力是惊人的。在全球范围内,音乐产业的运作模式、推广策略,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西方巨头公司制定的。在这种语境下,你很难说它的地位是被“夸大”了,它就是当前全球音乐市场最大的参与者和塑造者。那些榜单、奖项、媒体报道,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商业现实。

然而,如果我们跳出纯粹的商业逻辑,从 文化多样性和历史深度 的角度来看,情况就变得微妙了。

西方音乐的辉煌,特别是古典音乐,确实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精湛的艺术追求。从巴洛克时期的宏大叙事,到古典时期的逻辑严谨,再到浪漫时期的情感张扬,直至近现代的多元探索,西方音乐在理论、技法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份成就,是实实在在的,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但“夸大”这个词,往往暗含着一种“唯一”或“最高”的暗示。如果有人认为西方音乐是音乐的终极形态,或者比世界上其他音乐传统都“更高级”,那么这种看法确实可能是一种夸大。

请想想,在地球的另一端,亚洲也有着自己绵延数千年的音乐传统。中国的宫廷音乐、民间小调,印度的古典音乐(卡纳提克音乐和印度斯坦音乐),中东的马卡姆体系,非洲充满活力的节奏和合唱……这些音乐体系同样拥有丰富的理论、独特的演奏技巧、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庞大的受众群体。它们各自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发展出了与西方音乐截然不同的美学趣味和表达方式。

问题在于,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西方音乐在近几百年来的传播和输出能力远超其他音乐传统。殖民主义、全球化浪潮,都客观上助推了西方文化(包括音乐)的强势扩张。这使得我们在很多时候,习惯性地将西方音乐作为参照系,去衡量或评价其他音乐。这可能导致我们对其他音乐的价值和成就认识不足,甚至产生一种“西方中心论”的视角。

所以,如果“夸大”的意思是,西方音乐的地位是凭借其固有的优越性凌驾于所有其他音乐之上,那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有待商榷的。它更多的是一种历史和地缘政治力量作用下的结果,而非音乐本身天然的优劣之分。

另外,我们也要警惕一种“刻板印象”。当我们谈论西方音乐时,很容易想到贝多芬、莫扎特,或是披头士、迈克尔·杰克逊。但西方音乐内部也是极其多元的,存在着无数的流派、风格和艺术家,很多音乐类型我们可能并不熟悉。反之,其他文化区域的音乐也同样拥有令人惊叹的多样性,我们不能因为不了解就简单地将其归类为“非主流”或“不如西方”。

总而言之,西方音乐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体现在其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广泛的传播度和深厚的艺术积淀上。这部分地位是真实的,是“到位”的,我们不能否认。

但是,如果这种地位被解读为“唯一”、“最高”或“普适性最优”,导致我们忽视或低估了世界上其他丰富多彩的音乐传统,那么可以说,在某些人的认知中,这种地位是被“夸大”了,或者说,是被一种“以偏概全”的视角所塑造。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认识到音乐的美是多元的,不应被单一的标准所限制。西方音乐的伟大毋庸置疑,但世界音乐的宝库同样璀璨夺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和科技的情况差不多。西方赶上了一个发展的机缘就发展起来了,在技法上和音乐逻辑上都走在了前列,而且很成体系,所以,现在基本上离不开这个体系了。科技也一样,西方先发展出来的体系,所以大家都用。但是,但是,但是,西方的音乐发展到现在也到瓶颈了,已经一百多年没有找到特别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了,我们不是没有机会的。但是看目前的状态,大概率抓不住这个机会了。

user avatar

我先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吧,提供几个角度供大家思考。

1,你是从哪开始学音乐的。Do Re Mi对吧,为什么是Do Re Mi?不是宫商角?也不是印度的Sa Re Ga?先不管这些概念是不是一个意思,但如果你不从Do Re Mi开始学,你接下来就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了。说明什么问题?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完整,说白了就是教育方式科学啊。这带来了什么问题呢?从此以后,你再去接触其他音乐体系里的概念,都要以此为参照。哦!阿拉伯的Maqam Ajam原来就是自然大调啊!其实根本不是一个原理,即便你之后知道它们不是一个原理了,从心底里你还是只能这么去记忆它了(我就是这样)。

2,西方音乐的作曲法多复杂啊,和声体系多复杂啊,你来来回回就那五个音,能比吗?(受评论区启发,特此声明,此处为反串对中国音乐有刻板印象的人,不代表作者本人立场,我是知道中国音乐不是只有五声音阶的!)不能,真心不能。但是音乐就是乐理吗?我们看看只演奏一个音,钢琴敲一下,强弱、踏板,差不多就这样了,唢呐来一个试试?手指嘴唇牙齿舌头喉咙气息,各种技巧把一个音吹出花来,一个音就足以震撼人心。我知道西方也有音色表现力极强的乐器,这个下一条讨论,在这里是想说复杂是一个标准,但是不是唯一标准?

3,西方音乐只是西方国家的音乐吗?吉他哪来的?阿拉伯传过去的。提琴哪来的?波斯传过去的。这两个地区对西方人来说可都是东方啊。还有,黑人或者说非洲裔创造的各种复杂律动算什么呢?所以今天的西方音乐是西欧人一家创造的吗?还是多民族文化长时间融合的结果呢?

好了总结一下。拿某一个民族的音乐和整个所谓的“西方音乐”比较,高下立判,没什么好说的。但咱不能这么比啊。如果把非洲的影响全部抹去,按照地理把亚欧大陆分为东方(亚洲)和西方(欧洲),我想或许还能比一比。另外中国音乐的现状不能反映中国音乐的全貌,我们主动被动丢掉的东西太多了。而且西方二战后对世界音乐的探索、研究、保护和教育确实比我们强多了(这方面日本倒是做的不错,可以参考JVC录制的世界音乐系列和无印良品出品的各种BGM)。如果非要正面回答题主的问题,那我觉得没有夸大,确实强。

这一段是第二次更新的,评论区有朋友总结得很好,我觉得我可以再补充一些,非常感谢!现在一些语境下的“西方音乐”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现代音乐,是兼收并蓄之后的一个整体,而不只是“西方 的 音乐”。虽然很多理论根基是建立在西方的乐理基础上的,但也说明这套理论目前看来兼容性还是比较好。所以搞对立没有意义。然后我觉得中国音乐的语境也最好明确一下,中国音乐不是只有汉族民乐,它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结果,并且当下的中国音乐也运用了现代音乐的理论基础。最后还想发个牢骚,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可能我心里是有个大概的对话对象的,可能是朋友之类的,然后发出来才发现实际情况是所有人都可能看到,其中也有和我思维方式、说话方式完全不同的人。我也不删评论了,聊不来就算了吧。

最后贴一个我最近刚发的文章,说的是原生态的安第斯音乐和被西方审美重建的安第斯民俗音乐。

user avatar

不往深了说,就这么讲吧:一种连能准确记录节奏、强弱、和声的乐谱都还没发明出来的音乐文化,也想跟西方近代音乐比量比量?还是省省吧,免得丢人现眼。

民乐倒是可以说是平等的,Yodel并不比信天游更高级。世界各地的民乐中都能找出极其动人的旋律和beats。但是,要讲对乐理、乐器、作曲、演奏法——整个音乐体系的——探索和推进,没有西方的巴洛克时代,就不会有你我听惯了的现代音乐。不用讲什么古典音乐,连爵士、摇滚、pop、disco、 hip-hop、reggae、 bossa nova、techno、house……统统都不可能存在。

这就好比,你当然可以不用西方传统的画具、颜料、画布来作画,但你不能说西方人发明的「透视画法」被夸大了。

你像钢琴,及其前身harpsichord,你管它叫西方乐器,而在我看来,这就是现代乐器——是精巧绝伦的伟大发明。你怎么不管机械钟叫西洋钟、管蒸汽机叫西洋蒸汽机、管计算机叫西洋计算机呢?

不要跟那个「西」字过不去!发明钢琴的Bartolomeo Cristofori 从来没想过,造这个东西出来是要给西方争什么光,他只不过就是想要解决传统的harpsichord无法控制音符强弱的问题,要造出一台表现力更强、更易于演奏的乐器而已。这跟什么民族啊、文化对立呀有半毛钱关系吗?

音乐没有中西,只有好坏。你给琵琶换上钢丝弦、尼龙弦,是不是声音更洪亮悦耳、演奏更便利呢?而琵琶、胡琴本身难道不是西来的物件?



--------- Updated on 2022-04-07 --------------- >8

@GeorgeGordon修治
有没有想过没有发展出这些是因为没有那么需要,若如你所说巴洛克之前也没有这些,那也是没有这种需求。这些真的那么困难吗?非大智之人搞不出来吗?卢梭只是个音乐爱好者都能搞出记谱法。中国音乐传统就是和西方截然不同的

【答】:还真没那么简单。

概念的厘清跟记谱法的发展是同步的。好比一个古代乐师完全可能独立发明出切分音和摇摆节奏来。但是如果他没有,或者没有办法,把这些东西概念化,然后用一种notation记录下来。这炫酷的好玩意就很可能会在历史中湮没无闻,对音乐的发展不起任何作用——口耳相授根本靠不住。

对比数学的演进你就明白了。数学家发现了对数,随之就创造出log表示法。发现微积分,随即就造出导数、积分的符号。惟其如此,知识才得以传播,学问才能发扬光大。

我们其实不知道俞伯牙的《高山》《流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等于说,对后人而言他的音乐的艺术价值早已彻底泯灭了。

坐享其成的现代人很难想象,能把像音乐和口头文学这样的时间艺术凝固下来,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一点都不夸张!

共晓时期(common practice period)之前的欧洲古乐谱当然是不完备的。但是——现在已知的存世最久远的一段古曲却在一根希腊石柱的铭文中,被一段包含了时值记号的谱子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那可是货真价实的西元前2到1世纪的旋律。


user avatar

再更一下,评论区更精彩,感谢网友给我这么多快乐,我的快乐真的好简单。




小更一下,针对一些答主说的民乐有滑音或者有依字行腔而西洋乐做不到。

那可真是一拍脑门就写。

一个常识:作曲家写交响乐必须对各个乐器的演奏法有基本了解,不能写出一个乐器上指法根本不可能演奏的音。

滑按音钢琴上没有,我寻思杨琴上也没有啊,敲击弦乐本来就没法有,提琴上难道没有吗?反而小提琴上的双泛音(按弦两指硬两指软)几乎是世界上独一家,同样需要拉双泛音的曲子,换到中提琴上难度都得陡增。至于管乐的舌颤音唇颤音点吹音跳音,不会唢呐有双簧管就没有吧?都是发展了几百年的乐器,物理结构上允许的演奏法,都被开发得差不多了,写之前了解过吗?

至于依字行腔,再说一个常识:作曲家根据歌词谱曲时会把音乐重音、节奏重拍和歌词的逻辑重音进行统一。

从意法德语到英语,那些经典歌曲没有对歌词声调不讲究的,中文歌曲写作受声调制约其实更大,例如“我是一个兵”的曲调其实并不是很好,为了旋律走向句尾写了一个低音,导致听觉上是“我是一个饼”。

实际上中文的元音在演唱中怎么归韵,从中声区怎么归到过换声点后怎么归,一直都在优化,而意语早鼓捣清楚了。

要评价先了解,要对比先两边都了解,随便一张口才是傲慢。




并无夸大,对应问题回答吧。

乐团里的乐器,几乎都是西洋乐器,即使出现民族乐器也是陪衬合理吗?

合理,管弦乐团配置不是一日形成的,通常都有的那些乐器是在音乐史中互相磨合发展数百年才逐渐固定下来的,不同乐器在演出时的位置,弦乐管乐高低声部的排列都经过长时间验证,现在的常规乐团配置只是现在最合理的情况而已,并不是必须最西洋的乐器才能参与。

要不然能反应强弱力度和模拟不同音色的钢琴就不会在台上,应该用最西洋的羽管键琴了。

同时民族乐器在各国也是继续发展的,比如我国一直都有民乐团,用的是纯中国民族乐器,但这衍生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的乐器在发展中的确几乎没有低音乐器,和声里也缺乏低声部,从客观的科学性来说确实无法实现西洋交响乐那样复杂深入的效果。

我们一直在尝试开发低音乐器,比如低音胡琴,低音马头琴,但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音色,早就和小提中提,单簧管双簧管融为一体,而低音胡琴和二胡京胡,琵琶杨琴的音色并不是那么融洽的。

事实上民乐团的音响效果离西洋乐团有客观的距离,各个乐器音色上的配合不那么容易。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作曲家写的一些民族乐器协奏曲,如古筝,古琴,琵琶协奏曲,仍然选择与管弦乐团协奏,包括民乐交响也往往可能用管弦乐团演出。作曲家这么作曲,是因为it should be。




再说音乐创作问题,西方音乐是主流,但不是霸权,民族乐派是音乐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各地区民族的音乐,由作曲家采风整理作为乐思进行创作,诸如波兰有肖邦的马祖卡,俄罗斯有柴可夫斯基,墨西哥有庞赛。现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学院里都一直有人在创作以自己民族的音乐元素为主体的交响作品。

这是一个全世界不断参与的进程,非洲节奏,黑人音乐的原素早就进入了严肃音乐创作,斯科里亚宾的神秘和弦,这已经到现代音乐范畴了对吧?由于用四度排列所以听起来有强烈的东方意味,甚至有些曲子我第一次听以为就是中国的音乐。

这并不是说必须按西方音乐这一套来,才能算杰出的音乐,而是西方音乐已有的和声学和记谱法非常方便,用起来好用,给到所有音乐家大家都能快速投入合作,不可能我硬要用中国工尺谱来记谱,那没法进行了,再说工尺谱也没法记和声啊。

而且中国的传统记谱法,确有弊端,不能记复杂的声部,不能记精准的音高节奏,所以会有一把二胡秀翻天,一把唢呐吹得水乱流,但要多声部合作只好一团糊的情况。

何况记谱法也是仍然在变的,只是现在五线谱确实覆盖绝大多数应用范围。如果有某些音五线谱写不出来,自然会对此进行改进,这西方人自己早会改了,在现代乐里如果要写十二音或序列音乐,作曲家整点奇葩记谱法并不少见。

在一些印象派和现代派的音乐里,五线谱没有小节线,多一条线,总谱缺一块,多补丁一块,都是有的,我在国内现代音乐节里给指挥做翻译时没少见。




最后回答为什么西方音乐这么主流?并不是说民族音乐就是不如,而是民族音乐需要被作曲家进行再创作,毕竟民乐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单薄的乐曲,或者某地的民歌,或者一个民族惯用的音程,本身的复杂性和艺术性很低,经过作曲家采风创作后,赋予其更大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它的生命力才得到增强。

比如大家熟悉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或者《康定情歌》,是民歌没错,但它们是王洛宾那一批作曲家在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后创作的民歌,歌唱性已经进化了,没有这个创作,这些民歌会是当地传唱的一段旋律或一个百人百口的歌谣,并不会流传到全国。

在更大体制的创作中,民族音乐元素被作曲家化作乐思和节奏型,经过复杂加工,才成为严肃音乐,叫严肃音乐不是因为严肃,是因为艺术性高,而那些艺术性高同时又得到广泛认可,或具备开创性的音乐,才自然成为音乐史上有分量的作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讨论西方音乐的地位是否“被夸大”是一个很有意思但也很复杂的问题。要回答它,我们得先弄清楚“夸大”指的是什么,以及我们比较的对象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西方音乐在全球范围内确实拥有极其广泛的影响力。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再到电影配乐,它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许多人将西方音乐视为音乐的“主流”或.............
  • 回答
    中国是否有形成一套像西方音乐那样完整的音乐体系?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完整”与“不同”的深入探讨。西方音乐体系,以其严谨的乐理、和声、曲式结构以及标准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路径,确实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而中国的音乐传统,同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其“完整性.............
  • 回答
    西方音乐与中国文化结合的尝试,在我看来,是一场既有挑战又充满无限可能的艺术探索。它不是简单的“东西合璧”,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审美、哲学观念、历史积淀在现代语境下的碰撞与对话。这就像两种古老的语言,尝试着跨越时空的鸿沟,用新的词汇和语法去表达彼此的情感和思想。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结合绝非空穴来风.............
  • 回答
    “西方艺术比中国艺术都厉害”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判断。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看看这种想法是怎么来的,以及在事实面前,情况又有多复杂。音乐:旋律的交响与意境的吟唱西方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以其宏大的交响乐、严谨的和声体系、多变的曲式结构而闻名。从巴赫的复调艺术,到莫扎特.............
  • 回答
    问得好!“高雅音乐进校园”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里面包含了几层意思,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为什么会用“高雅”这个词? 音乐的分类和认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音乐太多样了,从流行歌曲、广场舞音乐到交响乐、歌剧,这都是音乐。但人们习惯上会把那些结构复杂、演奏技法要求高、通常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未免也太武断了。 “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民国之前只有戏曲而没有音乐”——这句话就好像在说,一桌宴席上只有一道菜,其他什么都没有。这不仅是对中国悠久音乐历史的无知,更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偏见。首先,咱们得说说“音乐”这个词。在咱们的文化里,“音乐”的概念其实.............
  • 回答
    在中国音乐体系的演进中,西化是一个绕不开的议题,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与讨论。我们不妨深入剖析这场变革的利弊,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审视国民音乐素养的现状与对策。西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利弊毋庸置疑,西化为中国音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可能性。利端: 技法的革新与.............
  • 回答
    2017年的Brave Girls《Rollin'》这首歌,能在2021年突然爆红,音源逆袭到melon(西瓜)第三名,并且促使电视台“强制召回”她们回归打歌,这件事在KPop圈子里绝对算得上是一段传奇。说实话,这事儿放到任何时候看,都挺让人感慨的。音源逆袭的“前世今生”首先得说说这首歌本身。《Ro.............
  • 回答
    要说《西贡小姐》在中国知名度为何不及《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这“三大巨头”,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三大巨头”在中国确实是“先来者”,而且是“王牌先锋”。想当年,《猫》和《歌剧魅影》引进中国,那可是引爆文化圈的大事件。它们不仅仅是音乐.............
  • 回答
    在凉山州的高速路口,看到“西昌”和“德昌”的指示牌,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个很有趣的观察:虽然汉字“昌”是同一个,但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彝文,就会发现这两个地名对应的彝文却不是同一个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其实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如何用他们独特的文字来记录和称呼自己家园的故事,而这背后最核心的原因.............
  • 回答
    西方音乐史的脉络,宛如一条绵延千年的河流,在不同的时代激荡出各自的浪花,孕育出璀璨的艺术结晶。我们要说起这浩瀚的历史,通常可以将其划分为几个主要的时期,每个时期都烙印着独特的时代精神和音乐风格。一、 古代音乐(约公元前 3000 年 – 公元 476 年)虽然“古代音乐”这个概念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但.............
  • 回答
    瓦列里·捷杰耶夫(Valery Gergiev)作为俄罗斯著名的指挥家和马林斯基剧院的音乐总监,其被西方音乐界抵制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文化立场与艺术伦理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争议: 一、事件背景:捷杰耶夫与俄罗斯的政治关联1. 职业背景 捷杰耶夫自1.............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交流、时代变迁以及大众审美演进的核心。中国传统戏曲,像京剧、昆曲、越剧等等,它们曾经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娱乐,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到了现代,确实能感受到一股“衰微”的迹象,反观西方的歌剧和音乐剧,却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甚至可以说是炙手可热。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
  • 回答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传承,确实不像西方那样留下大量具体乐谱和确凿的演出记录,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看,它们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宫廷音乐”在中国古代到底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几首好听的曲子,而是一套与国家政治、礼仪、宗教紧密相连的“礼乐”。天子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观察得很细致。关于“西方古典音乐比中国音乐死板”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如果深入探讨的话,会发现里面包含了不少可以解释的文化和历史因素。当然,我们得明确一点,这是一种看法,并不代表绝对的事实,而且“死板”这个词本身也很主观。但既然有人这么认为,我们可以来拆解一下可能的原因。首先.............
  • 回答
    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音乐的“DoReMiFaSolLaSi”七音,看似简单的数字差异背后,实则反映了两种文明在音乐哲学、思维方式以及对声音理解上的根本不同。这并非是“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探索路径。中国古代音乐的五音体系:和谐与秩序的哲学根基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惋惜的现象。为什么西方古典音乐的乐谱如此完好地流传下来,而我国古代的音乐,包括乐谱和乐器,却面临着大量失传的困境?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方式的差异: 西方:印.............
  • 回答
    关于基努·里维斯(Keanu Reeves)参加西藏之家(Tibet House)音乐会以及《黑客帝国4》(The Matrix Resurrections)可能被内地紧急下线的传闻,目前并无可靠来源证实这些事件的真实性。以下是对相关背景和可能原因的分析: 1. 基努·里维斯与西藏之家音乐会西藏之家.............
  • 回答
    抖音让西安火了,这绝非偶然,而是抖音平台特性、内容传播规律以及西安自身独特魅力的完美结合。这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抖音平台赋能:短视频成为城市推广的新引擎 短视频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相比于传统的旅游宣传片,抖音的短视频形式更加直观、生动,能够迅速抓住观.............
  • 回答
    抖音上的“西瓜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亲切和接地气,像夏日里一口清甜的西瓜,一下子就抓住了不少人的眼球。说实话,刚开始刷到她的时候,我以为也就是又一个模仿网红,或者走搞笑路线的博主。但深入了解了一下,发现她身上有些挺特别的东西。首先,她最直观的印象,就是那个标志性的“西瓜头”发型。这个发型,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