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朝梁武帝萧衍有怎样的一生?

回答
南朝梁武帝萧衍,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皇帝,其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也伴随着深刻的争议。他不仅仅是一位开国之君,更是一位对中国佛教文化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

要理解萧衍的一生,我们得从他早年的经历说起。他出生在南兰陵郡(今江苏省常州市)的世家大族,这个家族与东晋的门阀士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称是西汉名臣萧何的后代。萧衍从小就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对经史、文学、玄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身材高大,气度不凡,年轻时就展现出不俗的才华和抱负。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北朝分裂的混乱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萧衍家族世代为官,为南朝宋、齐王朝效力。萧衍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齐朝朝廷中迅速崛起,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他身经百战,治军严明,在与北魏的多次交战中屡建奇功,为南朝赢得了不少声誉。

公元502年,萧衍抓住齐朝政局动荡的时机,以“顺天应人”的名义,逼迫齐和帝禅位,建立了梁朝,自立为帝,史称梁武帝。他定都建康(今南京),开启了梁朝20余年的统治。

梁武帝在位初期,励精图治,颇有作为。他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着力整顿吏治,改革制度,减轻赋役,发展生产。在经济上,他重视农业,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使得一度凋敝的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文化上,他大力提倡儒学,重视教育,使得梁朝成为当时中国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然而,梁武帝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最具争议的一点,是他对佛教的狂热崇信。他本人博览佛经,素食数十年,甚至三次舍身同泰寺,成为名副其实的“佛皇帝”。他大兴土木,建造寺庙,撰写佛经,推广佛教教义。在那个崇尚玄学的时代,佛教的传入为士人阶层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寄托和思想体系。梁武帝对佛教的狂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他编纂的《梁皇宝忏》等佛教著作,至今仍有深远影响。

然而,他的这种狂热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他将大量国家财力和人力投入到佛教事业中,导致国家财政负担过重,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同时,他对佛教的过度推崇也影响了他的政治判断和决策。

晚年,梁武帝的统治逐渐出现颓势。他沉迷于佛学,疏于朝政,导致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奸臣当道。特别是他宠信的朱异等奸佞小人,蒙蔽圣听,为非作歹,使得朝政腐败,民怨沸腾。

而压垮梁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侯景之乱。侯景,一个出身北朝的将领,因在北朝受到迫害,率众投降梁朝。然而,梁武帝对侯景的处置不当,加上侯景野心勃勃,最终发动了叛乱。这场名为“侯景之乱”的战乱,对南朝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侯景围攻建康之际,年迈的梁武帝虽然做了一些抵抗,但由于朝政腐败,军队士气低落,加上他本人对侯景的信任和纵容,最终无力回天。公元549年,侯景攻破建康,梁武帝在台城被围困,绝食而死,享年八十六岁。他的一生,以一种极其悲惨的方式落幕。

梁武帝萧衍的一生,是一个集传奇与悲剧于一身的复杂故事。他既是雄才大略的开国君主,又是虔诚的佛教徒,他推动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佛教的传播居功至伟,但他的晚年昏聩和对佛学的偏执,最终导致了梁朝的覆灭。

评价梁武帝,不能简单地褒贬。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成功与失败,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多重矛盾。他的故事,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他是一位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功过是非,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被人们讨论和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梁武帝是一个复杂立体的历史人物集中代表,他所创建的梁朝,在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加上东晋一朝这个南北大分裂时期中,处于很关键的一个转折时期。

东晋和刘宋的历次北伐,使得其在南北局势中一直趋于主动的攻势之上,疆域也基本稳定在河南的黄河一线,关中长安、河南洛阳、山东齐鲁等地区,多次收复以为北方国防线,借此可以统一中国。但宋末,失去了淮北青冀徐兖和豫州淮西之地后,南北一直互相保持均衡的对峙形势,而到了梁末,江淮汉东入于北方,陈朝基本与北方以长江为界,北方吞并南朝就此成为必然趋势,而造成这种趋势的,是梁朝末年的侯景之乱。
所以,梁朝五十年的兴衰,是魏晋南北朝这个大分裂时期的关键。

我们从梁武帝的一生经历来看这个值得沉思的时代故事,梁武帝的死,其实就标志了梁朝的灭亡,梁简文帝受制于侯景,梁元帝偏安江陵。后梁更是西魏北周附庸。
而这正是对梁武帝褒贬的倾向,国由他所亡!
可是,五十年梁朝的繁华,所取得的各方面惊人成就,却也是由梁武帝这个开国之君,亲手设计缔造的。

几乎由一个人主导的兴亡,可思可叹可借鉴。


。:.゚ヽ(。◕‿◕。)ノ゚.:。+゚ 。:.゚ヽ(。◕‿◕。)ノ゚.:。+゚ 分割线 。:.゚ヽ(。◕‿◕。)ノ゚.:。+゚ 。:.゚ヽ(。◕‿◕。)ノ゚.:。+゚


我们从头来看吧。

魏晋南朝的文化发展到了南齐,处于一种即将厚积薄发的状态,当时文化领域,有一个著名的上流社会文人政治团体,以八个青年英才汇集在齐武帝之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而称竟陵八友

里面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沈约(二十四史《宋书》作者)、当代著名诗人谢朓等。

当然,还有我们的主人公,萧衍。

和南齐皇室同族的兰陵萧氏贵族青年公子,是个博学多才的大文人:

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几乎无所不通!

很快,因为家族背景,他走向了仕途,也就是政治漩涡。在朝中没多久,他参与了齐明帝萧鸾的篡位行动,谋划参议,事成皆有其力,理所当然得到了政治投机的巨大回报,得到了赏识和权位。迁为中书侍郎、再升为黄门侍郎。

不久,北魏孝文帝伐齐,萧衍献奇策大破魏军。自此萧衍被当局和世人了解,文武全才,倚为柱国。

北魏再次伐齐,攻打南齐第一前沿国防线:京畿建康的长江上游雍州治所襄阳。萧衍被委派救援,守军主帅不听萧衍计策劝谏,大败。萧衍被任命代替防守襄阳,为雍州刺史。

自此,三十多岁的萧衍完全展现了自己的政治军事才能,更是掌握了一方重镇的地方大权,获得了充足的政治资本。


观史日久,总有感概,究竟是英雄造时势,抑或时势造英雄?

几年后,齐明帝去世,南齐换了一个小皇帝萧宝卷(东昏侯),倒行逆施,朝中大乱,诛杀功臣,在诛杀朝中萧衍的哥哥萧懿之后,京畿建康的东昏侯小皇帝和上游重镇襄阳的萧衍,走向了对峙的对立面。(小皇帝不能先除外藩,再诛朝臣,太连清)

但是就在小皇帝上位没多久,远在襄阳边镇的萧衍,就做了一件事:

伐竹沉木

是时,扬州刺史始安王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右仆射江祏、右将军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更直内省,分日帖敕。雍州刺史萧衍闻之,谓从舅录事参军范阳张弘策曰:“一国三公犹不堪,况六贵同朝,势必相图,乱将作矣。避祸图福,无如此州,但诸弟在都,恐罹世患,当更与益州图之耳。”乃密与弘策修武备,它人皆不得预谋。招聚骁勇以万数,多伐材竹,沉之檀溪,积茅如冈阜,皆不之用。中兵参军东平吕僧珍觉其意,亦私具橹数百张。

他在事变几年前,就预料到了朝局发展,所谓主上昏庸,乱将作矣。所以秘密的策划准备。派人伐竹沉木,直到一年后事发,马上去湖中打捞起事先砍伐好的竹木,用同样准备好召集完毕的数千工匠最短时间内建造战船,顺江而下,一举改朝换代!建立萧梁!


。:.゚ヽ(。◕‿◕。)ノ゚.:。+゚ 。:.゚ヽ(。◕‿◕。)ノ゚.:。+゚ 分割线 。:.゚ヽ(。◕‿◕。)ノ゚.:。+゚ 。:.゚ヽ(。◕‿◕。)ノ゚.:。+゚


上:之所以兴。

梁武帝统治手段之一:

政治:

东晋至南朝的统治形式和社会结构,一脉相承,有诸多相似之处,又逐渐变化,各有差异。

东晋的门阀政治田余庆先生的大作研究透彻、影响深远。

田先生认为门阀政治为东晋独有,但门阀,确存在于东汉至唐代,占据着社会的中间阶层,在上层建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晋之后的南朝,虽说皇权的地位抬高,但在统治结构中,门阀却依然是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南朝各朝对门阀的态度政策举措,窥见一下南朝各朝的统治形式。

宋齐两代,宋武帝刘裕以北府军出身,倚靠军中故旧和门阀中的寒门寒士,打击门阀高第独霸上层的局面,施行利益再分配,寒士高第与其余人等,围绕在皇族为政治中心的周围,建立了区别于门阀政治新的统治方式。

而除去门阀中高第和寒门之外的其余人等中,有本地吴人集团;以及统治阶级内部,高门士族和寒门士族之下的,另一个阶层:庶族。即寒人,或称寒庶。

(见中村圭尔的《士庶区别小论》)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有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条目的论例。

宋齐就是倚靠重视这类完全区别于高第、寒门等门阀之外的寒人,改变着统治集团内部的阶级结构,加强皇权。

梁朝和南齐一样出自兰陵萧氏,是门阀中的高第,所以,梁武帝在统治时维护着自己的出身,尊重高门士族。

梁武帝即位之初,便与琅琊王氏通婚,为其子简文帝娶王俭曾孙女,嫁妹于王导六世孙。

侯景叛乱之时求婚王谢,梁武帝仍然说:王谢门高非偶

在维护几百年的门阀制度时,梁武帝把高门放在了一个这样的位置:

王亮官至中书监、王瞻、王峻、王份官至侍中、谢朏官至中书监、袁昂官至尚书令等等等。

高门甲族的官位虽然不低,但都停留在虚名之上!

在梁朝的真正行政管理层中,他们并不在内,没有实权。

品藻古今,若诣指掌,及有适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描述的很好,王谢盛族虽居高位,不亲事务。

所以,梁武帝大力任用门阀中次一等的寒门之士。

谱洹五月,丁巳,霄城文侯范云卒。云尽心事上,知无不为,临繁处剧,精力过人。及卒,众谓沈约宜当枢管,上以约轻易,不如尚书左丞徐勉,乃以勉及右卫将军汝南周舍同参国政。舍雅量不及勉,而清简过之,两人俱称贤相,常留省内,罕得休下。勉或时还宅,群犬惊吠;每有表奏,辄焚其稿。舍预机密二十馀年,未尝离左右,国史、诏诰、仪体、法律、军旅谋谟皆掌之。与人言谑,终日不绝,而竟不漏泄机事,众尤服之。

文中范云、沈约、徐勉都是士族里的中层或下层。


所以,梁武帝的政策是:一方面争取门阀士族的支持,作为统治支柱,却仅仅把他们作为摆饰,真正启用大批经世致用的中下层寒门、次门来施行行政管理。

最后,宋齐两代任用寒庶的传统在梁代被废弃。

《宋书》有《恩幸传》、《南齐书》有《幸臣传》,而恩幸既是指寒庶通过皇帝信任超迁,在南朝掌机要权势被高门蔑视的称谓。

而《梁书》没有此类传记,既是从侧面说明了寒庶在梁朝的情况。

总结如下:

梁武帝的统治手段,把门阀高第放在显耀的虚位粉饰,大量任用实干的次一级别门阀,所谓寒士。最后,摒弃宋齐任用寒人白身冲击门阀的传统做法,获得了显著成效。如此方式重视吏治的结果,使梁朝行政管理为之焕然一新,国力一振。

但是,梁武帝任用门阀高第寒门、摒弃寒庶区别对待的做法,仍旧有其局限性,我们引用《隋书·刑法志》来做一个评价:

武帝敦睦九族,优借朝士,有犯罪者,皆讽群下,屈法申之。百姓有罪,皆案之以法。其缘坐则老幼不免,一人亡逃,则举家质作。人既穷急,奸宄益深。后帝亲谒南郊,秣陵老人遮帝曰:“陛下为法,急于黎庶,缓于权贵,非长久之术。诚能反是,天下幸甚。”帝于是思有以宽之。

梁武帝统治手段之二:

文化:

作为一个出身贵族的大文人,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梁武帝,时值南北朝的乱世,他推动了一些划时代的思想变革,并以此治国。

这主要就是以下两点:

崇尚利用佛教和儒家五礼制度的建设。

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梁武帝所处的时代,前朝宋齐宗室相互残杀、天下分裂日久,政权更迭频繁。

高门大族为了门户私计,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多为了保全自身,踊跃加入了政权更迭的政治投机,当然也不乏忠义之士,为前朝尽忠死报,但仅是少数。

这些现象和宋齐两代的宗室残杀,皇室死伤百数的事实直接体现了一个现象:
儒家的忠、孝崩溃了!

在广大底层人民人人不知明日,只求今世免受困难,奢求来生富足之时,佛家的轮回因果就此大盛!

在这个时候,作为统治者的梁武帝,敏锐的感觉到了时代的脉搏,为人知书达理的梁武帝理所当然的崇尚了佛教,并借此,筹划了儒家的复兴!

他真心崇尚佛教的同时,利用了佛教作为思想教化的统治工具。

北方的佛教当时其实更加兴盛,在北魏达到了高度发展的佛教,被北魏太武帝施展了灭佛运动。

而整个南北朝佛教的发展,是受到民众大力支持的,在北朝灭佛之后,梁武帝借着崇尚佛教的机会,拉拢着天下民心,促使北朝人口流向南朝。

而对于大乱世中儒家思想的没落,他再次利用了佛教。

在梁武帝登基以后,即下令大肆建造佛寺,而两座最大的寺庙,由梁武帝父母的名义建造:大爱敬寺、大智度寺。
梁武帝在寺庙建成后每月亲自到佛寺初一十五定时做法事祭祀父母,这是以佛教为形式施行的孝行,和当时普遍信仰佛教的国民需求相契合,国家丧失许久的忠孝,慢慢建立了回来。

而借助佛教复兴儒家还远远不够啊,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儒家自己的复兴建设!

梁武帝设置五经馆,儒家五经之意也,招收全国各州郡所有寒门子弟学生。
再设置国子学,宗室子弟、王侯贵族继寒门子弟之后,接连入学修习儒家经典。

在国子学中,梁武帝时常亲自教学。正因为如此大力推动的儒学复兴,经过前代几百年开始的儒家制度,终于,要系统的成形了。

汉代开始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儒学,多是以教化民众为主要功能。

而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梁武帝主导了儒家五礼体系在治国行政管理的最终成熟!

梁武帝即位之后,下诏制礼。

组织社会各阶层人员有学之士,统一起来,一起为儒家五礼做仪注。
十余年后,倾举国之力,一个1176卷、8019条的五礼体系最终诞生了。
五礼包括吉、凶、军、宾、嘉等五种礼仪,涵盖了国家、社会、人的生活的基本所有方面。

而制礼建设的同时,梁武帝同时也组织了对佛教戒律的规范,这个规范戒律的组织班子后世称为建康教团。

以佛教的修身、为善、为众生等理念教化养民,治理国家。

儒家规范人的社会行为,释家规范人的心灵。

梁武帝治国,在思想方面,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而梁武帝自己,以身作则,遵守佛教戒律,勤劳节俭。

汉地僧人的吃素理念就是梁武帝下诏所有佛教徒断绝酒肉的影响,有文《断酒肉文》。


而上述的行政管理和思想建设,一系列的有效统治手段,为梁朝带来了相对其余邻近朝代迥然不同的近50年的盛世。

另外,梁武帝时期的南朝值得称道的,还有一些军事成就,以及文化发展大爆发!

在和北朝的均势对峙之中,梁朝曾占有不少优势。

尤其是中大通元年(529),北魏内乱,陈庆之的轻骑入洛。自宋武帝刘裕以后,这是南朝唯一一次的军事力量深入北方腹地。

文化上,梁武帝萧衍、其子昭明太子萧统、简文帝萧纲等为首,萧氏一家,引领了南朝整个文化的发展高潮,一如建安年间,曹氏父子故事。
我们看看这个时代都有哪些著作吧:
《文心雕龙》、《昭明文选》、《玉台新咏》、《诗品》等旷世名作。

我们再来看一个《梁书·武帝本纪》中关于梁武帝著述的记载。

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戊夜。造《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义,《乐社义》,《毛诗答问》,《春秋答问》,《尚书大义》,《中庸讲疏》,《孔子正言》,《老子讲疏》,凡二百余卷,并正先儒之迷,开古圣之旨。

还有很多别的记载,梁武帝本人著述甚多,其兼通百家,文化艺术造诣之高,不可估量。


梁武帝本人,在文学史上,也如同他在政治史上一样,是一整个梁朝鼎盛时代的缩影。


。:.゚ヽ(。◕‿◕。)ノ゚.:。+゚ 。:.゚ヽ(。◕‿◕。)ノ゚.:。+゚ 分割线 。:.゚ヽ(。◕‿◕。)ノ゚.:。+゚ 。:.゚ヽ(。◕‿◕。)ノ゚.:。+゚

在行政和文化建设如此妥善的治理下,经济随之迅猛发展。

仅仅秦淮河畔,史载就有百余家商户,建康成为了长江流域上最璀璨的明珠。

而三吴地区的吴郡,会稽郡,也发展成为了大都市,海外国家慕南朝文化经济之昌盛,纷纷朝贡,据梁武帝之子梁元帝萧绎的职贡图还原当时情况和史料记载,有29国的商旅使者,会于建康。

其中,便有禅宗创始者,菩提达摩。

。:.゚ヽ(。◕‿◕。)ノ゚.:。+゚ 。:.゚ヽ(。◕‿◕。)ノ゚.:。+゚ 分割线 。:.゚ヽ(。◕‿◕。)ノ゚.:。+゚ 。:.゚ヽ(。◕‿◕。)ノ゚.:。+゚


下:之所以亡。

很多不同的观点都认为,宗室内部的一系列不如意的家事,迫使治国有成,却依旧齐家不成的梁武帝彻底迷信了佛教。

所谓佞佛。

梁武帝是个很注重亲情的人。

但他自己身为帝王,没能得到与他为亲情付出所应得的回报。

我们看一个故事吧,他的次子豫章王萧综的故事:

萧综的母亲吴淑媛是齐东昏侯萧宝卷的妃子,被三十多岁刚刚占领建康志得意满的梁武帝纳入后宫,七个月后生下了萧综。

可能萧综是东昏侯的遗腹子。

梁武帝依旧不疑,毫无芥蒂。

直到多年后,萧综叛逃到北魏,在陈庆之入洛不久,梁武帝还在想着这个孩子。

时吴淑媛尚在,敕使以综小时衣寄之。信未达而庆之败。未几,终于魏。

把可能非亲生的孩子视同己出,即使孩子不念旧情叛变去了敌国,依旧想着孩子能回家和好,送给他小时候的衣服表示心意。

很难得了,要记得,这是帝王家!


在治国有成,却依旧难以齐家之后,年老的梁武帝迷信了佛教,寻求寄托。

他建造了更大规模的同泰寺,并多次舍身。

佞佛之害,大家很清楚了。


而几十年间,僧尼十数万、南朝四百八十寺之句,据考证,南朝梁代实有佛寺2846所,仅建康就有超过五百所佛寺。

佛教如此规模,不但吸收了社会的部分人口,占有了社会大部分经济资源,且不从事生产,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
曾经为国家治理贡献出重要作用的佛教,此时成为了国力削弱的罪魁祸首。


。:.゚ヽ(。◕‿◕。)ノ゚.:。+゚ 。:.゚ヽ(。◕‿◕。)ノ゚.:。+゚ 分割线 。:.゚ヽ(。◕‿◕。)ノ゚.:。+゚ 。:.゚ヽ(。◕‿◕。)ノ゚.:。+゚

最后的最后,东晋南朝这几百年间阴雨绵绵的短暂晴空,梁朝盛世,终于走入了衰落灭亡。

梁武帝晚年,军事外交的一系列失误,酿成了侯景之乱


梁朝,就此灭亡。



(此段需要补充)

。:.゚ヽ(。◕‿◕。)ノ゚.:。+゚ 。:.゚ヽ(。◕‿◕。)ノ゚.:。+゚ 分割线 。:.゚ヽ(。◕‿◕。)ノ゚.:。+゚ 。:.゚ヽ(。◕‿◕。)ノ゚.:。+゚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亦复何恨。

同泰寺在梁武帝第四次舍身被赎回后的某个深夜,毁于大火之中。

后代多次重造,改名鸡鸣寺。

老人家,去你的极乐吧。

可惜了南朝百姓,但是,尽管不是一个好结局,那五十年繁华、儒家思想的复兴和五礼体系的成熟,以及文化上的南梁盛况,所有你和那个时代的先人为华夏后世留下的丰厚精神物质文明遗产,后人中,总有人不会忘记这一切。



(评价需要补充,写累了,过段时间完善本题)

。:.゚ヽ(。◕‿◕。)ノ゚.:。+゚ 。:.゚ヽ(。◕‿◕。)ノ゚.:。+゚ 分割线 。:.゚ヽ(。◕‿◕。)ノ゚.:。+゚ 。:.゚ヽ(。◕‿◕。)ノ゚.:。+゚



PS:前一个月因为私事,很久不在知乎答题了,各位关注我的粉丝朋友很不好意思,没能持续为你们推送我认为的有价值内容。

不过现在近期没有什么要忙的了,调整一阵子,希望能恢复自己在知乎的定期答题。

谢谢。

本题后面需要补充,闲暇补完。


参考: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梁满仓《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

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

user avatar

梁武帝不是饿死的。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侯景攻破南京后,进宫面见梁武帝萧衍,被梁武帝的从容自若镇住了,加上对这位前任皇帝的畏惧心理,便把他软禁在台城,不敢再去见他。之后侯景让王纶给萧衍送去了几百枚鸡蛋,因此梁武帝饿死的可能性相当小。
关于梁武帝的死亡,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就是说梁武帝因生病久了觉得嘴巴苦,想要吃蜂蜜,却无法得到,于是就发出“嗬嗬”的声音,喊了几声就死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段话,就能发现端倪,萧衍是“疾久口苦”,主因是得了重病,而嘴巴苦想吃蜂蜜说明梁武帝并非是空腹,加上侯景送去的光是鸡蛋就有数百枚之多,其他食物应该也都齐备。仔细想想,当时的人均寿命才多少岁,这位皇帝已经八十六岁,眼见着国破家亡,必然是忧愤成疾,加上自己被软禁,无人照料,于是病情日益加重,最终死去,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实际上梁武帝不是饿死的!应该说是气死的,
还有梁武帝是一个好皇帝,在南北朝兵荒马乱那么多疯子皇帝里面,给予江南百姓五十年和平,再说他当皇帝几十年,高寿八十六,这个怎么也不能够说不是好事吧(你要知道南朝宋齐梁陈,刘宋朝是8个皇帝一共才六十来年,齐朝是七个皇帝一共才二十八年,陈朝是五个皇帝一共也才三十四年,而梁武帝一个人就做皇帝四十八年!北朝更是走马灯一样的,不是继承开疆辟土能做四十八年,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了。)!

而且子孙后代繁荣隆昌,包括了萧后,萧禹等,在后来的朝代,基本是公传孙,每隔30年就有一位萧氏登堂拜相。欧阳修宋祁称赞说:“世家之盛,古未有也。”到现在还广泛的分布在台湾,大陆,海外等区域。子孙如此昌盛,估计从古到今,皇帝里面也就梁武帝了。
他引侯景过来,是因为学佛的原因吗?其实是他想收纳侯景的军队还有土地,因为那个时候梁朝大将韦睿(韦老虎击破北魏,间接导致北魏垮台),陈庆之(白袍将军,七千人横扫北魏数十万)都去世了,所以他久闻侯景的实力,想吸纳之,他这一点证明到老也没有断除五欲(名利),恰恰和佛教是背道而驰的,而自取其祸。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谁能不死?永远强大?

至于说王朝的打住很正常,一个没有断除烦恼障的人,他不能改变的是命运,很多没有断除烦恼障的人不能改变的是趋势。

众业所感你又能怎么样呢?一个人为善,许多人恶业受报的时候到了,譬如一滴墨投入巨渊,固然有点点涟漪,却终究挡不住滚滚红尘的颠倒杀伐。

但是我们还是要赞叹那一缕转瞬即逝的光明!划破哪黑暗时代的天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朝梁武帝萧衍,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皇帝,其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也伴随着深刻的争议。他不仅仅是一位开国之君,更是一位对中国佛教文化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要理解萧衍的一生,我们得从他早年的经历说起。他出生在南兰陵郡(今江苏省常州市)的世家大族,这个家族与东晋的门阀士族有着.............
  • 回答
    南朝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如同一串跌宕起伏的音符,谱写了那段动荡却也充满创造力的历史。在这四位开国皇帝身上,我们能看到截然不同的能力与风格,要论谁最强,这实在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因为“强”的定义并非单一。我们先看看宋武帝刘裕。这位皇帝的强,在于他那近乎传奇的崛起之路。出身寒微,却凭借着勇猛过人的.............
  • 回答
    南朝宋武帝刘裕,作为开启“元嘉之治”的雄主,其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一度取得的辉煌成就,无疑使他成为南朝以来最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人物之一。要深入探讨他是否“最有可能”,我们需要从他的个人能力、所处的时代背景、采取的策略以及最终的结果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审视。一、刘裕的个人能力与崛起之路:卓越的军事才.............
  • 回答
    提起侯景南侵,那可真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场大劫难,尤其对江南地区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这件事可不能简单一句“侯景打过来了”就带过,它背后牵扯的恩怨情仇、政治博弈,还有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背景,实在是复杂得很。咱们先得说说,侯景这人到底是谁?他本来是尔朱荣手下一员猛将,后来又跟着高欢、高澄混。可以说,他.............
  • 回答
    南朝陈之所以国号与国姓相同,这并非一个偶然的巧合,而是与陈朝的开创者陈霸先的政治生涯、家族背景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紧密相连。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展开。一、陈霸先的崛起之路:从军功到皇权陈霸先并非出身于显赫的王公贵族,他早年生活贫困,却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
  • 回答
    南朝齐和南朝梁之所以要改国号,虽然同属汉族政权,存在着一定的宗族渊源,但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斗争、权力合法性诉求以及王朝更替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朝代的兴衰脉络和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南朝齐和南朝梁之间的关系。 同宗同族的基础: 南朝齐的建立者萧道成,他的祖.............
  • 回答
    南朝之所以拥有大量的(铁甲)骑兵,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地理环境,层层剥茧,才能呈现出一个更清晰的画面。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南朝”指的是哪一段时期。通常我们说的是公元420年到589年这四个朝代——宋、齐、梁、陈。这.............
  • 回答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论功绩和对历史的影响力,确实是南朝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崛起,终结了东晋末年士族门阀的割据混乱局面,虽然他自己并非士族出身,但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最终建立了宋朝,为南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而要说刘裕之后,南朝宋的“第二位”皇帝,这个问题其实需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见但也很容易产生误解的点:仅仅从朝代名称的“宋”字来对比,并不能准确地衡量一个朝代的实际规模和影响力。“南朝宋”和“北宋”这两个名称虽然都带有“宋”,但它们是发生在不同时期、地理位置和政治背景下的两个独立朝代。要理解为什么南朝宋在某些方面“看着不比北宋小.............
  • 回答
    东晋南朝时期,荆州与扬州之间的势力消长与“争夺”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戏剧性的历史过程。从地缘、经济、军事、政治等多个角度来看,下游的扬州(以建康为中心)往往占据着地利和资源优势,能够对上游的荆州(以江陵为中心)形成强大的牵制和反压。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有时扬州确实会面临来自荆州的挑战,甚至.............
  • 回答
    南北朝早期,南朝确实一度占据优势,但为何后来局面逐渐逆转,北朝后来居上,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是一种突变的强弱逆转,不如说是一个长期的、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早期南朝为何“强”?首先,我们要明白“强”在当时的语境下指的是什么。对于一个朝代而言,军事实力、经济基础、政治稳定性和文化影响.............
  • 回答
    确实,对于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朝,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抱有深深的惋惜之情。这种惋惜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陈朝短暂而又充满戏剧性的历史,以及它未能实现统一大业的遗憾。首先,要理解对陈朝的惋惜,我们得先看看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南朝,作为东晋之后,中国南北分裂时期南方政权的集合,经历了宋、齐、梁、陈四.............
  • 回答
    评价南朝刘宋时期的谢晦:权谋之臣与悲剧枭雄谢晦,字季通,是南朝刘宋王朝早期一位极具争议和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他出身士族名门,凭借过人的才干和野心,在动荡的刘宋政坛上搅动风云,最终却走向了身败名裂的悲剧结局。评价谢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才能理解其复杂的个性和历史地位。一、 杰出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抱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值得玩味的点:疆域大小和“大一统”的内涵并非完全划等号。北宋和南朝宋,虽然国土面积相近,但其“大一统”的性质和历史定位却有着天壤之别。咱们这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大一统”?简单来说,“大一统”不仅仅是指一个政权拥有广阔的疆土,更关键.............
  • 回答
    日本南北朝时期,朝廷分为南北两派,围绕谁是天皇正统的争论,核心问题确实离不开“三神器”。你提到了镰仓幕府拥立的光严天皇,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也触及了南北朝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要弄清楚为什么有三神器在手的光严天皇继位时,仍然被认为是“非正统”,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1. 三神器的象征意义.............
  • 回答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这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治下的宋朝,在表面上似乎经历了一段相对繁荣的时期,但也掩盖不了他个人性格中的许多缺陷,以及那些对后世产生负面影响的决策。孝武帝在位期间,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治国才能。他能够吸取前朝北魏和刘宋早期的一些弊端,试图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例如,.............
  • 回答
    北魏末期,朝廷内部胡汉士族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六镇军阀的崛起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变数。相较于南朝士族对军队的有效控制,北魏的胡汉士族在压制六镇军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北魏政治结构的先天不足与胡汉士族地位的差异首先要理解的是,北魏政权的性质与南朝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 回答
    《资治通鉴》在论述南北朝时期时,确实存在着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正统观”倾向,但并非简单地将南朝完全奉为正统,然后在行文中又常常出现一些令人玩味、甚至是看似矛盾的做法。我们要理解的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有着明确的史学目标和政治立场,这塑造了他对历史叙事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司马光的正统观倾向:为何“奉.............
  • 回答
    如果将南宋的全部文臣武将,换到南朝刘宋的舞台上去,那可就热闹了。想象一下,那个战乱频仍、权臣迭起的刘宋王朝,突然被一群来自几百年后、经历过“靖康之耻”和“崖山海战”的南宋遗民占据了身体和魂魄。先说政治层面。刘宋的皇帝们,多半是雄才大略但也残暴好杀,权力斗争也够激烈,但南宋的文臣们,尤其是以“绍兴和议.............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革新,更是对日本历史的重新梳理与定义。而在这次重塑中,一个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争议——南北朝的正朔之争,终于在明治时期得到了明确的裁定,官方将南朝定位为日本皇室的正统。这似乎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决定,因为明治天皇的皇统,实际上是源自北朝。那么,为何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