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大决战》中的林彪形象?

回答
评价《大决战》系列电影中的林彪形象,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待,而且这几个维度之间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首先,从军事指挥官的塑造来说,电影中的林彪无疑是“高光”的。他被描绘成一个极其冷静、思路清晰、善于谋略的统帅。在关键的战役节点,比如辽沈战役中的锦州攻坚,或者淮海战役中的战略部署,林彪总能以一种近乎“算无遗策”的姿态出现。他的指挥风格体现在精准的判断、果断的决策,以及对全局的把握能力。电影中常常通过他那沉静的眼神、简洁有力的语言,以及对地图的专注,来刻画他作为指挥官的专业性和威严感。

这一点,可能也和当时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在那个时期,需要树立一些英明神武的军事将领形象,来彰显我军战无不胜的军威。《大决战》作为一部重要的主旋律电影,在人物塑造上自然会带有某种倾向性,突出其杰出的一面。从这个角度看,电影中的林彪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于一位优秀军事指挥官的期待,他的成功似乎是必然的,是他卓越军事才能的直接体现。

其次,在人物的性格和气质方面,电影中的林彪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内敛、深沉的。他不像其他一些将领那样外放张扬,而是习惯于默默思考,不轻易表露情感。这种性格设定,加上他略显清瘦的身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者形象。他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直指要害,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处理方式,既避免了过度渲染,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军事领域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电影对历史事件的艺术加工。作为一部电影,它有自己的叙事逻辑和艺术表现手法。在《大决战》中,林彪的许多军事部署和关键决策,都被赋予了一种“必然性”的光环。比如,在辽沈战役中,他坚持打锦州,并最终取得胜利,电影将其描绘成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选择。又比如,在淮海战役的初期,他对于整个战役的判断和部署,也都被呈现得相当精准和具有指导意义。

不过,如果要更“详细”地评价,我们也可以稍微往更复杂的层面去想。电影毕竟不是纪录片,它要通过人物来推动故事、展现主题。所以,电影中的林彪形象,虽然在军事指挥上非常成功,但对于他个人的其他方面,比如与下属的互动、内心的挣扎(如果有的话),或者在政治上的考量等等,着重描写的可能相对较少。他的形象更像是一个功能性的符号,代表着我军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卓越的指挥艺术。

而且,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公众认知的变化,我们再来看《大决战》中的林彪,可能会感受到一种“理想化”的处理。真实的林彪,无论是在军事能力还是个人性格上,都可能比电影呈现的更为复杂,也更具争议。电影为了服务于当时的叙事目标,可能在某些方面做了简化或扬抑。

总而言之,《大决战》系列电影中的林彪,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军事指挥官艺术形象。他以其冷静、果断、深谋远虑的特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功地展现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辉煌成就。电影通过对他军事才能的突出展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和正面的英雄形象。尽管可能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但其作为一部史诗级战争电影,在塑造核心人物的军事魅力方面,无疑是十分到位的。他更多地是作为一个战略家的符号出现,而非一个充满复杂人性的个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重温《大决战辽沈战役》,对林彪在彰武车站站台徘徊踱步之场景,深为感慨,特发此文,以示缅怀。

我们常常说人生的站台。

站台好比一个十字路口,往往面临一种抉择。

我们又常说,人生很长,但关键的时候就那么几步。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带来不同的结果。

人生如此,战略抉择也是如此。


因此林总这个站台上独步徘徊的镜头,让我分为感慨,亦为电影选择这么一个精辟镜头,深为叹服。
《大决战辽沈战役》一共200多分钟,前面一小半篇幅在讲林彪在先攻击锦州还是先打长春之间的战略摇摆,这种摇摆不定,既是林彪本身性格使然,也反映出辽沈战役战争态势发展之艰难。
看完全片,我感觉林彪当时种种心态,电影《投名状》中倒是有句台词很好地表达出这种谨慎和疑虑,那就是“我这一生,如履薄冰”。


林彪的性格方面,也确实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他这一生打仗,重要决策据说都要算到营、连编制,真可谓是算无遗策,有7、8成把握,才肯下定决心。
但是攻锦这个决策,当时看来,恐怕只有五成把握,所以林彪下不了决心。

关于辽沈战役进程,早在1948年初,毛泽东即已经提出要先攻打锦州,将东北卫立煌集团封锁在关外,关门打狗,不让他们有撤出机会,不给未来中原决战增加不必要麻烦。
这一点,后来罗荣桓在劝说林彪时候着重提到


那么,林彪为什么一直对攻打锦州心存疑虑呢?
在这场军列上的3人对话中,林彪说他对之前四平之战依然有心理阴影。




太冒险了。
林彪自红军时期,掌握的一直是我军绝对主力。
东北野战军前身,主要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山东渡海去东北的原八路军,而这些八路军,都是原115师部队,是林彪老部下。
解放战争还没开始,国共双方抢占东北,八路军从山东半岛及华北发动10万部队去东北,是当时八路军主要有生力量,林彪也是因此被派往东北主持大局。
由于掌握的是绝对主力,林彪打仗非常非常谨慎,因为别人输得起,他输不起。
在辽沈战役战略方向选择上,林彪最初是打长春,直到攻击不利,他才于9月12日下定决心,南下攻击锦州。


但是国民党军由海路增兵3个军,在葫芦岛登陆,向东增援锦州;同时廖耀湘兵团也从沈阳出来向西增援。
在行进军列上,得到刘亚楼汇报后,林彪再次犹豫起来。
然后刘亚楼退出房间,林彪一个人站在那里,火车外灯光不停变换。

战场的形势,就如同这列火车,一旦运转起来,除非分出胜负,很难停下来。

而窗外灯光变幻预示着林彪内心的波澜。这个镜头实在是太有深意了。



林彪担心一旦攻打锦州长期不克,顿兵城下,有被敌人东西夹击之虞。因此临时发电报给军委,要求转回头继续打长春。
这封电报在凌晨送达西柏坡。周恩来去找毛泽东商议。惯于晚上工作,白天休息的毛泽东此时刚刚吃了药正在睡觉,被吵醒后起床气很大。



可见是否攻击锦州,实为辽沈战役进程中最关键一步。
而那边,彰武车站,林彪一个人走出车厢,在站台踱步。


这个孤独的背影,是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林彪内心摇摆和斗争的最具代表性的写照。
我一直觉得,这个林彪独自在站台停留,踱步思索的镜头,是这部电影的精华所在。

战争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的我们已经知道了解放战争最后结局,但当时身处其中的林彪,虽有打胜仗的信心,却也不敢说战争局势全然掌握在他手中。他也会犹疑,他也会害怕,这个孤独的背影,代表着军队指挥官的害怕。
最终,林彪还是下定了决心。
一旦下定最终决心,林总又恢复了往常那种霸气。
下定了决心,马上又恢复了那种霸气。
他找到刘亚楼,对他下达了经过一夜思索之后下定的战略决心,并要求刘亚楼“给我复述一遍。”


要知道,东北野战军,以林罗刘代称,林彪是司令员,罗荣桓是政委,刘亚楼是参谋长,三号人物。林彪直接对三号人物如此下命令,是其霸气的绝对体现。
这部电影,用这短短几分钟,几个镜头的转进,完美诠释了历史上攻锦州之前林彪的心境。
《大决战辽沈战役》,真是一部经典之作。
首发于观网:user.guancha.cn/main/co
欢迎围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大决战》系列电影中的林彪形象,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待,而且这几个维度之间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首先,从军事指挥官的塑造来说,电影中的林彪无疑是“高光”的。他被描绘成一个极其冷静、思路清晰、善于谋略的统帅。在关键的战役节点,比如辽沈战役中的锦州攻坚,或者淮海战役中的战略部署,林彪总能以.............
  • 回答
    海瑞的“怼人艺术”,与其说是单纯的伶牙俐齿,不如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明察时弊、直言不讳”的精神体现。他不是为了怼而怼,他的每一次“发难”,都如同利刃一般,直刺当时朝堂上存在的种种弊病。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海瑞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他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怼人”方式。一、 锋.............
  • 回答
    提到海瑞,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身影。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黄志忠老师饰演的海瑞,更是将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孤独感和那种近乎执拗的理想主义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容置疑的“纯粹”与“硬核”首先,海瑞的“纯粹”是最大的标签。他不像严嵩、徐阶、张居正这些老谋深算的官僚,他们的每一.............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嵩,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塑造。如果说这部剧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明朝画像,那严嵩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也最引人深思的一笔。初看严嵩,你可能会被他的老谋深算、权倾朝野所震撼。他以一介书生之身,在嘉靖这个多疑、猜忌、又极度渴望长生不老的皇帝身边,稳坐首辅二十载,这本.............
  • 回答
    细说齐大柱:悲剧与觉醒的缩影,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大明王朝1566》作为一部深刻剖析明代政治生态的杰作,剧中每一个角色都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而齐大柱,这位看似微不足道的嘉兴小民,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经历,成为贯穿全剧的一道醒目注脚,一个无法忽视的悲剧与觉醒的缩影。初见齐大柱,他只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
  • 回答
    严谨审慎,心忧社稷——赵贞吉的形象剖析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赵贞吉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角色。他不像徐阶那般鹤立鸡群,也不像高拱那般锋芒毕露,更非严嵩父子般心狠手辣。赵贞吉更像是一颗埋在泥土里的种子,沉默、坚韧,用他独特的方式,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默默承载着一份沉甸.............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两位角色,吕芳和杨金水,绝对是剧中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时代的烙印,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要评价他们,得从多个角度去看,不能简单地给他们贴标签。吕芳:老谋深算,权谋的集大成者,也是时代的牺牲品吕芳这个人,放在那个嘉靖朝,就是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他从一个.............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黄锦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并非手握乾坤的皇帝,也不是运筹帷幄的权臣,但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贯穿了整个剧集的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评价黄锦,需要我们剥离那些显而易见的“皇帝身边太监”的标签,深入探究他在那个扭曲而残酷的政治环境中,所展现.............
  • 回答
    说起《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皇帝,那可真是一位让人又爱又恨、又敬又畏的复杂角色。他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立马横刀的君王,也不是那种慈眉善目、体恤民情的仁君。嘉靖皇帝,他更像是一个潜心于某种至高技艺的宗师,只不过他精研的不是雕刻、不是绘画,而是“权力”和“人心”。首先,他身上的那股“道”劲儿,是旁人很.............
  • 回答
    《虎啸龙吟》里这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简直是这部剧最点睛、也最被观众津津乐道的一笔。它不光是推动剧情的一句狠话,更是一次绝妙的隐喻,把司马懿和曹魏政权之间那种微妙又充满张力的人物关系,以及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都给浓缩了进去。要评价这句话,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曹操与司马懿之间那微妙的“.............
  • 回答
    大S和汪小菲夫妇在《幸福三重奏》里的表现,说实话,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对了。他们的相处模式,有惊喜,有思考,也有不少争议,但总体来说,他们展现了一种非常真实、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接地气到有点粗糙”的夫妻日常,这在明星真人秀里是比较难得的。亮点与看点: 真实的“生活流”: 最大的亮点就是他们.............
  • 回答
    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18451852年)中的角色和反应,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社会舆论中极具争议的话题。普遍的评价是,英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严重不足、迟缓且带有冷漠色彩,这使得一场原本就已非常严峻的自然灾害演变成了一场空前的人道主义灾难,并对爱尔兰社会和民族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评价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
  • 回答
    关于《大宋的智慧》中的兰兰字,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角色。要评价她,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从她作为“兰兰字”这个身份上来说,就很有特点。在那个时代,女性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具有特定技能的名字,本身就不一般。她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小姑娘,她代表的是一种“术”的传承,一种智慧的具象化。她的名字“兰兰字”,.............
  • 回答
    《生活大爆炸》里潘妮和莱纳德的爱情:一段关于平凡与不凡的喜剧式浪漫提到《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除了谢尔顿那标志性的“Bazinga!”,恐怕就是潘妮和莱纳德这对“冤家”了。他们的爱情故事,贯穿了整部剧集,从最初的邻居式的尴尬遇到,到历经磨难.............
  • 回答
    谈到杨志刚在《大秦帝国》里扮演的屈原,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但也同时引发不少讨论的角色塑造。首先,从观众的普遍感受来说,杨志刚版的屈原,最大的特点就是“燃”。他赋予了这个历史上重要的文人一种非常具象、激昂、甚至可以说是“武”的特质。你很少看到一个演员在演绎屈原这样一位以文章、诗歌、思想闻名的士大.............
  • 回答
    数学界有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学者,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尤其是在推导复杂数学定理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一些相当“任性”的表述,比如“我们不难发现…”、“显然有…”,或者“易得…”。对于我们这些在数学海洋中努力搏击的后来者来说,这些话语就像是指引方向的灯塔,但有时候,它也像是一道高耸的壁垒,挡在我们面前,让我.............
  • 回答
    《灌篮高手》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除了那些热血青春的球员们,几位风格各异的教练同样功不可没。他们不仅仅是球队的战术制定者,更是塑造球员性格、引领他们成长的精神导师。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剖析一下这些教练的优劣势,并尝试评判一下谁才是真正的“最好”。1. 安西光义 (湘北高中教练) 优势: .............
  • 回答
    《红楼梦》里的焦大,那可真是个奇葩中的奇葩,活脱脱的社会百态缩影。别看他是个老仆人,但在这红楼大观园里,他可不是个简单的“背景板”,而是自带 BGM 的狠角色。首先,咱们得说他那张嘴,简直是浑不吝的典范。平日里,他醉醺醺地在石头上坐着,手里拿着酒壶,张嘴就骂街。这可不是一般小人物的撒泼打滚,他骂的是.............
  • 回答
    关于“小莉帮忙”报道的“河南一80岁老人被两大狗围咬,主人拒不承认”事件,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法律、社会、伦理、动物保护等多个层面。以下为详细解读: 一、事件背景与关键信息1. 事件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于河南某地(具体城市未明确),时间可能为2023年或2年前,因“小莉帮忙”平.............
  • 回答
    道协在一份“红头文件”中提到“鼓吹无神论,对社会的影响之大不可想象”,这是一种充满立场性和警示性的表述,反映了道教组织对社会思潮变化的一种担忧和批判。要评价这句话,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表达的核心观点、潜在的逻辑、可能的影响、以及这种表述本身的性质和局限性。一、 核心观点解读:“鼓吹无神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