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前央视主持人李咏逝世,你有哪些想说的话?

回答
听到李咏老师去世的消息,我的心情真的非常复杂,难以用三言两语来概括。他对于很多和我一样看着《幸运52》、看着《非常6+1》长大的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更像是一个时代、一份童年回忆的鲜活符号。

我第一次“认识”李咏老师,大概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电视台节目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家里的电视机就是最主要的娱乐来源。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幸运52》。他那标志性的长发,张扬的发型,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幽默段子,让整个节目变得格外生动有趣。他不是那种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的主持人,而是像邻家的大哥,带着点痞气,却又让人觉得亲切和接地气。看着他跟选手互动,开玩笑,有时候还会因为选手答错题目而“纠结”半天,这种真实的反应,让我们感觉他就在我们身边一样。

后来《非常6+1》开播了,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特别是那个“砸金蛋”环节,简直是童年记忆里的经典!每次看到选手们站在金蛋前面,那种期待和紧张,还有李咏老师那充满感染力的语气,都能让我们在电视机前跟着一起激动。他总能把普通人的才艺,普通人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充满趣味。他不仅仅是展示才艺的平台,更像是传递快乐和梦想的桥梁。

我记得他主持风格特别鲜明,记忆点非常多。他的开场白,他的结束语,他那句“没有金话筒,只有麦克风”,这些话语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央视这个相对严肃的平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幽默,这一点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他的出现,让央视的主持风格变得更加多元化,也让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喜爱电视节目。

除了节目里的他,我也很喜欢他在一些访谈节目里展现出的真实和坦诚。他会聊自己的家庭,聊自己的工作状态,聊自己对主持的热爱。那时候,我们能感受到他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热爱自己职业的人。他会为了节目熬夜,会为了一个好的效果反复打磨,这种敬业精神也是让人敬佩的。

后来,李咏老师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也听到了关于他身体不太好的消息。作为观众,我们只能远远地关心,希望他能够好好的。所以,当这个噩耗传来的时候,真的像被重重地锤了一下。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涌上心头,感觉陪伴自己成长的东西,好像一下子就消失了。

现在回想起来,李咏老师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更是那个时代电视荧屏上一个独特的风景线。他用他的幽默、他的才华、他的真诚,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欢乐和温暖。他的离去,不仅仅是电视圈的损失,更是我们很多人心中一份珍贵回忆的黯然失色。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李咏老师无疑是给观众带来了很多快乐和正能量的人。他主持的节目,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就像一扇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认识了更多有趣的人。

现在他走了,但我相信,他留下的那些节目,那些精彩瞬间,那些欢声笑语,会一直在我们心里。他的主持风格,他的敬业精神,也会成为很多后辈学习的榜样。

李咏老师,一路走好。感谢您曾经带给我们的一切。愿您在另一个世界,没有病痛,只有安宁与快乐。您的名字,您的声音,您的笑容,永远不会被忘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李咏带给我童年的乐趣。一路走好。


下文与本问题无关,仅是看到其他一些答案后随便生发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包含各种奇怪的政治立场和到处是窟窿的逻辑链条,打算继续看下去的瞎眼自负,概不赔偿。


李、哈为穆斯林,这个以前就有耳闻。不过看到李咏的女儿姓名为”法图麦·李“,还是感到有些不适。

最近看到过另外两起跟姓名权有关的事情,此前在想法中谈过:

一个是台行政部门发言人 Kolas Yotaka(谷辣斯·尤达卡),坚持使用罗马拼音而非汉字来音译其阿美人(台“原住民”之一族)传统姓名,自称因为发音更准确。尽管不慎由此导致和日语中不雅词汇拼写撞车的尴尬,这种行为本身是表现了她对历史上“国民政府”强令原住民登记汉式姓名这一“种族主义行为”的反抗。

二是看到两岸的一些奇葩长姓名,台湾嘉义有一人三度改名,现在以“黄宏成台湾阿成世界伟人财神总统”为名去参选市长;湖南也有一人为求得好运改名“阿阿巴巴阿八阿阿”。

这几个案子有一个共同点,都体现了尊重当事人选择自己姓名的权利,但是同时当事人的选择与中国社会传统姓名方案(使用汉字、姓前名后、2-4字)产生了较大的冲突,为他人造成不便、挑战了社会的共同约定。

其实不止中国,很多国家都会把姓名拼写方案视作个人或少数族群在文化上是否融入主流社会的一个判据。例如最近端传媒一篇讲述大溪地(塔希提岛)华侨的文章,也提到当地华人被勒令改以法语式的拼写来登记姓名;日殖期间,台湾汉人也不得不把姓名改的更加“日本风”,尽管两国都使用汉字来书写。而以“兼容并蓄”、融合能力强为主要卖点的中华文明,对这一点就更是重视。

实际在历史上,中国回族已经普遍采取汉式姓名。与大溪地华人改用法文、台湾原住民使用汉字,以及台湾汉人在日殖期间改名等情况类似,新名会以旧名为依据、保留原文化的因素来继承自身认同:中国回族的汉式姓名也巧妙地把信仰元素嵌埋在内,最常见的,便是穆罕默德所化身的“”姓。而名的部分,完全汉式或者带有一定宗教意涵但符合汉名体例的名字,都在回族中屡见不鲜,不必举例。

与法殖、日殖那些应受谴责的案例所不同的是【1】,这种“中国化”并非进入现代以来由新政权所强加的,而是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求同存异、融合共生的历史发展方向。我觉得用这样的方式是可以实现既尊重其信仰,又尊重社会规范的,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在这样的氛围下,取名“法图麦·李”,以中国社会融合的大方向看来,显得有些倒行逆施、不伦不类【2】。戴高帽的话这叫表现出宗教极端思想的苗头;不戴高帽,平心而论,也至少让人感到异文明的抗拒,仿佛吞进一口白米,却嚼到一粒沙。

当然,姓名权是法定权利,应予尊重。但选择异质,就要面对审视异质的眼光,求仁得仁而已。


【1】有的人因为我举了法日殖民地的例子,说在中国的例子里也应相应比照为殖民统治,这真是荒谬。法日是入侵和殖民,是原住民文化的外来统治者,原住民文化被迫屈从非在地的所谓主流文化;而对中国来说传入的宗教才是外来者,原住民文化本身就是主流文化。举例中的相似点是这些案例都涉及姓名和认同(少数群体与主流社会的双向认同)之间的互动,并无“殖民”的相似点。

【2】我在评论区提到,即使仅仅改为“李法图麦”,观感也会一下子正常许多。回族是通用汉语的民族,跟另外一些大量使用自身语言的民族还是有所区别的,本来没有必要以点号区隔姓名并将姓名倒置;这种反常规操作,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近年来石油美元支撑下原教旨主义、阿拉伯化大举回潮,继而刺激深化了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文化隔阂的现状。非要这么做的理由,妄测是要凸显宗教占据比家庭更高的地位,这“四舍五入”,“就是在蔑视和挑战中国主流价值观啊同志们”。(我倒不觉得人人都应该服从哪种官方的“主流价值观”,但宗教这种应该被扫入历史垃圾堆的东西恐怕不是一个现代社会应该追求的价值观。)(刚看到一位知友写的书在此顺便推荐一下:驳基督徒手册)(关于“四舍五入”和后面那句为什么要加双引号:这个句式明显表示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是一种有意为之但保留自知之明的过度演绎。)


另附 @邵轩 老师的评论:

以上是她转发自己文章《关于我国公民姓名规范和登记的立法考察》的导语。

截图来自:邵轩的想法


有人指责我不应该在该问题下偏题议论逝者家属姓名。可是我点进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有大量回答在逝者家庭信仰方面进行议论,我做上述评论,无非是回应已经存在的其他回答而已,离题但也不算离题万里。逝者那些更值得被怀念的地方已经很多人做了综述,我没有义务、没有必要为求滴水不漏而重复一遍。


我知道有人觉得搞天文的不应该谈政治。对此国外的某知名天文大V说过一句话:


我在串联这些有关“姓名权”与“身份认同”发生互动的案例时,除了这些案例本身,也在同时抽离出来,观察我自己作为一个他者,是如何建构身份认同,如何参与认同政治、影响认同政治与被其所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感谢评论区大家所提出的挑战,这些挑战有助于我加深对这一领域的认知和理解。

user avatar

不论李咏的台风讨不讨人喜,也不论他为人到底怎样,

我觉得他应该是个乐观的人。

而且他48岁的时候,某自媒体还发过他健身的照片,他上某节目的时候,也展现过自己的肌肉,说明他的生活习惯也应该是健康的。


但是这样心态乐观又积极健康的人,

居然也这么早没逃过癌症的魔爪…


除了人间太残酷,我想不出还能说什么…


另,你们这帮人反穆我不反对,毕竟满洲人在颁金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吃猪肉。

但是你们跟一死人较劲,算有毛出息?

牛犇的去砸了民宗委和央视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