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一个人染上了艾滋病,那么他还能活多久?

回答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当HIV病毒感染人体后,会逐渐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CD4+ T细胞,导致人体抵抗各种感染和疾病的能力急剧下降。

“还能活多久”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固定数字,因为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在不断变化。

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解答:

1. 艾滋病的自然病程与不同阶段:

急性感染期(初感染期): 病毒进入体内后的24周内,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发烧、喉咙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这个时期病毒载量很高,传染性也最强。这个阶段通常持续12周,之后症状会自行消退。
潜伏期(无症状期): 这是最漫长的一个阶段。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但免疫系统尚未出现明显损害,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潜伏期可以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平均在810年左右。 在这个阶段,如果接受治疗,病毒复制会被有效控制,患者可以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艾滋病期(发病期): 当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CD4+ T细胞数量显著下降(通常低于200个/立方毫米),患者就会进入艾滋病期。此时,人体对各种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结核病、念珠菌感染等)和某些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的抵抗力大大减弱,这些疾病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艾滋病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可能只有12年。

2. 治疗对生存时间的影响:

现代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俗称“鸡尾酒疗法”)是治疗艾滋病的关键。ART通过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HIV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将病毒载量降低到检测不到的水平。

如果感染者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且能够坚持规范治疗,那么艾滋病可以被控制成为一种慢性疾病。
治疗后,患者的CD4+ T细胞数量会逐渐恢复,免疫功能得到改善,机会性感染的风险大大降低。
接受有效ART治疗的HIV感染者,其预期寿命已经大大延长,甚至可以接近普通人的预期寿命。 很多接受治疗的感染者可以健康地生活几十年,并且有生育健康宝宝的可能性。

3. 影响生存时间的具体因素:

即使接受治疗,个体之间的生存时间也存在差异,这与以下因素有关:

诊断和治疗的时机: 越早诊断和开始治疗,对免疫系统的损害越小,预后越好。在潜伏期早期开始治疗,效果最佳。
药物的依从性: 必须严格按照医嘱规律服药,不能漏服或停药。漏服或停药可能导致病毒耐药,治疗方案失效。
病毒的耐药性: 有些HIV病毒可能天生对某些药物具有耐药性,或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性。医生会根据病毒的耐药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是否存在合并症: 艾滋病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乙肝、丙肝、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合并症会影响整体健康状况和治疗效果。
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经济条件和医疗可及性: 能够获得持续的医疗服务、药物支持和监测,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
个体免疫反应和基因: 不同个体对HIV病毒的免疫反应存在差异,某些基因可能对病毒的进展速度产生影响。

4. 对“还能活多久”的误区:

艾滋病不是“绝症”: 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艾滋病确实是绝症。但现在,随着ART的发展,艾滋病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有效控制的慢性疾病。
“还能活多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随着医学的进步,治疗方案不断更新,患者的生存时间也在不断延长。今天的“还能活多久”可能与十年前的答案完全不同。

总结:

如果一个人染上了艾滋病,他还能活多久?

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从感染到死亡,平均时间可能在1015年左右,但艾滋病期一旦发作,生存时间会大大缩短。
但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够及时诊断并开始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并且坚持依从性,感染者完全有可能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预期寿命也大大延长,可以健康地生活数十年。

因此,与其关注“还能活多久”,不如关注“如何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病毒”。一旦确诊HIV感染,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积极配合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感染了HIV,请务必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获取准确的医学信息和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86岁姥爷,今年8月初,查出piaochang患的艾滋,12月中旬就突然去世了。

我至今只见过姥爷一次,还是2012年,舅舅家的女儿结婚,我们回老家参加婚礼,见过他一次,只记得他很瘦很瘦。

听亲人说,姥姥学历很高,性格温和,只是姥爷不喜欢,婚后,姥姥相继生了5个孩子后,发现姥爷跟隔壁寡妇搞在一起。

不管自己的孩子们,反而吃住在寡妇家,给她种田种地,给她养孩子。

姥姥郁郁寡欢,几十年过去,得了精神病,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认识,一天到晚神神叨叨,自言自语,还会自己跟自己吵架。

后来,寡妇家的孩子长大了,姥爷没有了利用价值,还成了拖累,他就和寡妇一起,把姥爷赶了出来。

姥爷没地方去,就又回到姥姥家,房子在半山腰,出门不方便,亲戚们就一起出钱,给两人在县城租了房子。

没想到,到了县城,姥爷又开始不安分,还学会了piaochang,过了2年多,姥姥就突然去世了。

今年8月初姥爷身体不舒服,亲戚带着姥爷去检查,就查出了艾滋,医生的意思好像是,姥爷因为PC才得了这个病。

一个86岁的老人查出这种病,亲戚们都觉得丢人,因为我爸妈很早就不在了,我跟老家的亲戚接触比较少,不知道具体情况。

只是看到小姨偶尔发照片,原本1米8的姥爷,瘦到只剩80多斤,整个人看上去只剩骨架了,但他还很悠闲,每天吃了饭就去公园打牌。

今年12月,老家传来消息姥爷走了,从查出艾滋到去世,只有4个多月时间。

user avatar

感染HIV病毒的第1天

无论你是因为自己浪或者不幸感染,总之HIV病毒已成功入驻你的体内,你成为100万艾滋病毒携带者之一。

一开始没有任何的症状。

  • 病毒感染后,在身体内会有一个由少到多的增长繁殖过程。感染初期,通常不会有任何的症状。可检测到HIV病毒抗原,但检测不到抗体。
  • HIV是一种十分狡猾的病毒,进入人体后,它们会直接入侵人体的免疫细胞——CD4+ 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和树突状细胞。在这些细胞中,HIV病毒会把自己的RNA序列逆转录成DNA,然后插入人类DNA链形成“前病毒”。
  • 由于隐匿在细胞中,前病毒可以轻松逃避免疫机制,并能通过细胞复制传给子代细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宿主细胞就是HIV病毒储存库。
  • 病毒储存库的存在是艾滋病疫苗研发难,难根治的主要原因。艾滋病也可以藏在淋巴结和其它组织和器官中,这对艾滋病的清除和疫苗设计来说,都是巨大的难题。
支线剧情:
你在2小时内(最好没超过24小时,最迟72小时以内,通常来说超过24小时阻断得看运气了),及时去医院检测发现了艾滋病毒感染,服用艾滋病抗阻断药物:“拉替拉韦+恩曲他滨+替诺福韦”或“克力芝/依非韦伦+恩曲他滨+替诺福韦”。
连续服药28天后,你阻断成功。

感染HIV病毒的第20天

你出现了类似感冒的症状,三个星期后症状消失。你以为仅仅只是普通感冒,并没有引起什么的注意。

  • 感染艾滋病毒后的2~4周,进入急性感染期,会表现出轻度的临床症状。15%~20%的感染者,会出现发热、发汗、疲乏、肌痛、关节痛、厌食、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急性感染期,通常持续1~3周后,也有的感染者不存在急性感染期。
  • 急性感染期结束后症状消失,进入潜伏期。
支线剧情:
你去医院检查,被发现感染了艾滋病毒,但由于过了有效阻断时期,你被迫展开了漫长的抗艾之路。
并用上了主流的鸡尾酒疗法:
鸡尾酒是一种混合多种酒水达到最佳饮用效果的调制酒,顾名思义,顾名思义,“鸡尾酒疗法”,本质上也属于一种联合用药疗法。原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简称HAART,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所开创。
“鸡尾酒疗法”需要使用三种甚至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针对艾滋病毒繁殖周期的不同环节来进行治疗。至少包含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等三种不同的抑制剂。
“鸡尾酒疗法”不仅可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还能最大限度的抑制艾滋病的发展。
如果你是土豪,可以每月花费上万元,使用国际鸡尾酒疗法。如果你家境还算可以,可以每个月花几百到几千,使用国产自费鸡尾酒疗法。当然,你是薪资底层,也可以使用免费的鸡尾酒疗法,中国抗艾药物,免费市场份额达50%规模。
终生性服用,可长期抑制艾滋病毒在血液中呈不可检测水平,几不影响生活。但鸡尾酒疗法依旧具有毒副作用和耐药性,根据控制情况,你的寿命可延长20~30年。

感染HIV病毒的第8年

这年的年底,你发展成了艾滋病人,一开始你会出现了类似于普通感冒、流感的症状,身体发热,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一段时间后,你的病情开始加重,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各类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出现的病症越来越多,你的身体似乎陷入了腐朽的魔咒之中。

  • 艾滋病感染在急性感染期之后,便会进入无症状期。无症状期最短半年,最可超过20年,平均7~10年,50%在8年内发病。潜伏期间几乎不会有任何的症状,患者可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 当渡过潜伏期之后,病毒储存库便会大量复制HIV病毒,造成免疫细胞的大量死亡。当CD4+T淋巴细胞的数目小于200个/μl,便会在临床上表现出艾滋病毒病毒相关症状,进入艾滋病期。
  • 随着人体免疫功能全面下降,从而感染各类病菌,发展成免疫缺陷综合征。
支线剧情1:
你幸成为少数幸运儿(1/300),成为“精英控制者”,终生无症状(非自愈,终生携带)。
支线剧情2:
你是天选之子,你自愈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未经治疗而自愈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2020年8月在美国旧金山发现第一例自愈患者洛伦·威伦伯格,徐宇研究团队进行了基因检测,在数十亿个的细胞中,没有发现任何完整的HIV病毒序列。这个全球性的重大发现,于2020年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2013年,一位来自来自阿根廷埃斯佩兰萨的女性,在23岁时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毒。
艾滋病病毒潜伏期期间,她并没有接受任何与艾滋病相关的治疗。8年之后,2021年,同样是徐宇研究团队,对她身体内超11.9亿血细胞和5亿组织细胞进行了检测,没有在她的基因组中发现任何完整的艾滋病病毒序列。
这种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的机制,研究者命名为清除性治愈。
这种自愈机制之所以能引起医学界如此大的轰动,主要还是在于艾滋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被认为不可治愈的,自愈更是不敢奢望的事情。

感染HIV病毒的第9年

艾滋病发病期第一年,你的内脏被各种病毒侵犯,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热,长达3~4个月。你身体内出现了多种并发性恶性肿瘤,经常性呼吸困难,持续腹泻便血。

随着免疫系统的全面崩溃,你有50%的概率死亡,或死于肺抱子虫肺炎,或死于卡波西肉瘤,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死于恶性肿瘤,或死于其它的各类病菌感染。

  • 未经干预治疗,艾滋病患者一般在6~19个月内死亡。
  • 艾滋病病毒把基因整合到人体DNA时,可诱使细胞癌变,随着免疫系统破坏,癌症极易发生。
支线剧情:
你再次成为天选之子,被彻底治愈。
2009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世界轰动。全球首个治愈的艾滋病患者诞生了,他是“柏林病人”蒂莫西·雷·布朗。原来,早在2007年,蒂莫西·雷·布朗因患白血病而接受了骨髓移植,而捐赠者的身体中,恰好存在能阻断HIV的CCR5突变,从而让艾滋病彻底治愈。
不过,“柏林病人”的治愈具有独一性,难以复制。
当前,中国科学家则试图复现柏林病人的奇迹,通过人工失活CCR5基因,阻断艾滋病毒的发展。虽然,技术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距离临床还有较远的距离。
不过9年后的你,或者还来得及参与这种未来新药的人体临床试验,并有一定概率成功治愈。

感染HIV病毒的第10年

艾滋病发病期第二年,你有70%的概率死亡。

感染HIV病毒的第11年

艾滋病发病期第三年,你有85%的概率死亡。

感染HIV病毒的第13年

艾滋病发病期第五年,除非有奇迹发生,你100%死亡。

  • 你消瘦到了极致,出现了神经以及心血管并发症,身上感染了各类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恶性肿瘤也可能扩散在了全身所有地方,你身体内的器官已经衰竭到了极点。
  • 1/3的艾滋病患者到了艾滋病发病晚期才会发现自己患病。
支线剧情:
发病的前两年,你有幸没死,通过抗病毒治疗控制住了病毒的发展,同样可有长达10年的生存期。

总的来说——

你感染HIV病毒后,不经任何治疗,寿命往往在10年左右(感染艾滋病的婴儿,2岁前死亡率高达50%)。

经历一般性治疗的存活期在10~20年。使用最先进的治疗法案(例如鸡尾酒疗法),存活期20~30年,甚至接近预期寿命。但如果感染后期甚至发病后才开始治疗,预期寿命会大打折扣(预期寿命,与CD4细胞数量高度相关)。

奇迹发生时,你能被彻底治愈,甚至是直接自愈。


  • PS:文中主线剧情是艾滋病感染发现或者干预不及时,主要的自然发展情况;支线剧情则是包括从一开始就正常干预治疗、发病后干预、发病晚期干预,或者本身足够幸运,发生奇迹等情况。注意甄别。
  • 最后补充一个对比数据,当前中国和美国的艾滋病感染人总数都是在100万左右,中国每年死亡2万人,美国每年死亡1.6万人。艾滋病感染这种,前者每年死亡率2%,后者死亡率1.6%,而人类每年自然死亡率是0.8%左右。可以看出,艾滋病感染者死亡率是自然死亡率的2~3倍(落后国家和地区可高达数倍)。由于艾滋病感染者的年龄结构年轻人比重更高,根据年龄结构标准化后,死亡率会比自然死亡率还会更高。

user avatar

nhc.gov.cn/jkj/s2907/ne

上面是中国疾控中心法定传染病报告查看的页面。

其中,艾滋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长期在3:1左右的状态,这个虽然不能说明染上艾滋的一定会很快死亡,但的确能说明艾滋病是一种致死率非常高的传染病。

如果不幸染病的话,积极治疗是最佳的方案,既是给自己机会,也给了医生们攻克它的机会。

以及,生病的后活多久可能都不重要了,生活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每天只能在疾病的折磨下活着不死,那不过是活着经历地狱罢了。一般人很难找到什么理由去支持战胜这样的地狱体验的。热爱生命的话,务必注意预防各类疾病,和各种问题。

user avatar

这是转载局部气候调查组的内容,把艾滋病的起源说了一下,通俗易懂,大家可以去关注一下这个公众号。









user avatar

说一个在急诊科遇到的病例,起初以为是普通肺炎,后面高度怀疑艾滋病。

年轻护士听到都吓得浑身发抖,拼命洗手连忙带双层手套,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

那天我值夜班,来了一个年轻男性,33 岁,跟我年纪差不多。

来的时候呼吸偏急促,而且口唇似乎有点发绀,我赶紧让护士安排他进抢救室。

几个护士手脚麻利为他接了心电监护,测量血压。

血压还算正常,但是心率很快,达到 110 次/分。

他告诉我,连续十多天都有点咳嗽,好像也有发烧。

平常忙,也没当回事,没想到今晚就加重了,有点憋气,稍微活动就觉得气喘。

护士给他量了体温,38.2°C。

「发热了。」我告诉他。

病人有咳嗽、气喘,发热,而且双肺听诊有湿性啰音,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肺炎了。

而且很有可能是重症肺炎,必须住院。

他显然被吓到了,问我是不是有生命危险,住院的话要住几天。

我不想吓坏他,让他别担心,到了医院什么都好说。

所有检查他都答应。

做 CT 之前,他问护士,能不能去厕所抽根烟。

被我听到了,当场骂他个狗血淋头,怀疑重症肺炎还吸烟,简直是嫌命长。

他有烟瘾,这点我一开始就察觉了,一排的烟屎牙,连左手食指都是有点发黄的。

他也很坦白地说,吸烟十多年,每天大概有 2 包。

好家伙,十几岁就开始吸烟了。

也正是考虑到这点,我对他的肺炎才更担心。

我安排规培医生和护士推他去 CT 室,好在抢救室跟 CT 室距离比较近,有惊无险做完了检查。

结果也跟着出来了,双侧肺炎,双侧病灶比较大。

这点在我意料之内。

抽血结果也出来了,白细胞计数比正常值还低了一点。

规培医生很疑惑,说感到有些意外,还以为白细胞计数会高得离谱呢,毕竟是一个这么明显的肺炎,而肺炎又以细菌性肺炎最为多见。

我说白细胞计数不高反而低,这不是什么好事,这说明患者可能存在严重感染,连免疫都被抑制了。

一些重症感染患者白细胞计数都可能比较低的,说不定患者下一步就多器官功能衰竭了。

药房的抗生素回来了,护士先给他用了第一次药。

这种严重的肺炎,早一个小时上抗生素,都会降低一分风险。

之前有个病人,刚来时还好好的,下一秒就直接器官功能衰竭了,我不能再让这种悲剧上演。

考虑到患者是重症肺炎的可能性很大,我叮嘱一旁的规培医生,找呼吸科一同来看看。

没多久呼吸科医生就下来会诊了,评估情况后,同意肺部感染诊断。

本来该收入呼吸科立马住院的,但由于暂时没床位,今晚只有先让病人在急诊科待着了。

为了安全,我让他直接住抢救室,不去留观室了。

对于这样一个严重的肺炎患者来说,目前能做的就是吸氧,用强力抗生素,补足液体,确保电解质平衡。

然后旁边备着气管插管箱,万一情况转差,随时可能需要上呼吸机。

然后让病人自己签病重知情同意书。

我本来想让他把家属叫过来的,但他告诉我,是临时来广州出差的,在这边没亲人,女朋友虽然一起来了,但还没结婚,自己能签。

他大概是了解了签署这份文件的重要性,笔停在半空犹豫了好一阵子,最终才落下,歪歪扭扭写了自己的名字。

安排好病人后,我叮嘱规培医生看好他,就去处理其他病人了,有什么事及时来报。

没过多久,规培医生告诉我,病人的家属来了。

是他女朋友。

很快,他女朋友就过来找我了解病情,问我是不是病得很重。

我对眼前这个年轻女孩没什么好感,因为她两只手臂都有纹身,左边是朵花,右边好像是几个字,看不清楚。

在我当时的观念里,纹身不是一个正经人家做得出来的事情。后来我对这个事改观了,但那都是后话,暂时不提。

在得知男朋友有比较重的肺炎后,她很着急地问我,有没有生命危险。

听得出来,她还是蛮关心病人的。

我刚说到现在好一点了,护士急匆匆跑过来,说患者气喘加重了,心率很快,达到 130 次/分了。

情况非常危险。

「怎么回事?」我快步回到抢救室。

规培医生满头大汗,说病人要起来上厕所(后来发现是想借上厕所偷溜出去抽烟),劝不听,强硬起床。

折腾了几下,呼吸就更促了,心率也飙得厉害。

我看病人自己也是气喘吁吁,血氧饱和度掉到了 90%(吸氧状态下),赶紧拿听诊器听了他双肺。

这种情况我最怕是气胸,因为他双肺炎症很明显,肺泡都可能是受损的。

万一肺破了,出现了气胸,就可能呼吸急促加重,缺氧加重,如果不及时发现,性命堪忧。

还好,双肺呼吸音听起来还是对称的,不像是气胸。

这时病人回到床上,情况稍稍好了点。

我叮嘱他一定要卧床休息,现在情况是很危险的,一定得听我们医生的,不能下床。

想上厕所用个尿壶直接在床上解决吧,或者插尿管也行,总之,不能乱动,不能下床。

这时,我留意到床头柜上放着一个盒饭,问是不是他点的外卖。

他说今天没怎么吃过东西,肚子有点饿了,点了吃的。

但没吃两口,太辣了,口腔溃疡,很痛。

病人还有口腔溃疡?刚才没听他提到。

我急忙吩咐规培医生去拿点氯己定漱口液给他,漱漱口可能口腔溃疡会好得快一些。

好不容易把他安顿好,我这边又去忙别的病人了。

可没过多久,他女朋友又来找我,说病人想拉肚子,要上厕所。

当时我以为他是看病情稍微好点了,又想找借口去抽烟,心里吐槽他可真是让人无语了。

难怪人家说戒烟困难,看来这瘾一上来就真的收不住了。

处理了其他病人后,我就奔向抢救室,准备数落一番他。

没想到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恶臭,护士告诉我,病人实在忍不住,直接拉床上了。

哦,真的是想拉肚子了。我为自己的冲动感到羞愧。

「都拉了什么?」我凑过去看看。

「黄色的稀烂便,都是水了。」护士说。

病人看到我后,说实在憋不住,这段时间都会这样,说来就来。

他有点难为情。

「腹泻很长时间了?」我问。

「也就个把月吧,反反复复,我也买了些止泻药吃了,效果时好时坏。」

护士和他女朋友在一旁帮忙换了脏的衣物和床单。

真的是很臭,我本来鼻子不大好,被过敏性鼻炎荼毒了十几年,嗅觉都已经衰退很多了,但眼前还是扑面而来一股没办法掩藏的恶臭。

这么臭的大便,可能存在细菌感染了。

「一天能拉几次?」我问他。

「多的时候有四五次,少的时候一两次,今天就拉了两次。」

他告诉我,除了拉肚子,其他也没什么,偶尔会觉得肚子有点微痛,不剧烈。

很少有超过 1 个星期的肠炎的,病人这个情况持续一个月了,要考虑一些慢性疾病,比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了。

这些病都会引起腹泻,还会有腹痛,部分会有便血的。

这时,病人突然一阵剧烈咳嗽,让我又变得警惕起来。

我问规培医生,你说病人有没有可能是肠结核呢?

肠结核也会有慢性腹泻、腹痛的,而且肠结核同时还会可能有肺结核。

部分肺结核也会类似普通肺炎的,低热、咳嗽、虚弱、乏力等等。

你看病人这么瘦,像不像林黛玉......

规培医生似懂非懂,说可是胸部 CT 没提示是肺结核啊,不是肺结核那种典型表现。

我陷入沉思,没错,肺结核影像学特点是病变多发生在上叶的尖后段、下叶的背段和后基底段,跟眼前这个病人不大符合。

但凡是疾病都有不典型的时候。

如果患者真的是肺结核,又在这里无遮挡地咳嗽,咱们几个可就算是密切接触了。

我下意识地捂了捂口罩。同时也提醒大家接触患者时做好自身防护,口罩一定要戴好。

抢救室大门就别关了,通通风。

然后让护士再给患者留一次痰送检验科,看看到底痰液里面有没有抗酸杆菌(抗酸杆菌多数都是结核分枝杆菌)。

并且多开了两瓶液体静脉用,以防患者因拉肚子丢失过多液体而血容量不足。

离开抢救室之前,我还是叮嘱他,尽量少下床,减少意外发生。

这次他很配合,说比较累,也不想折腾了。

谁知道没过几分钟,又出事了。

先是规培医生又来找我,说患者女朋友突然气冲冲走了,离开急诊科了。

护士了解情况,说刚刚好像听到患者接了个电话,似乎是另外一个女朋友打过来的,然后这个女朋友就生气了,撒手不管了。

「这么狗血?」规培医生瞪大了眼睛。

「不小心听到的,谁那么有空趴窗口听他们讲话。」护士边忙边说。

患者情况比较重,万一需要抢救或者入 ICU,没有家属是比较棘手的。

女朋友走了,干脆找他要直系家属电话吧,我们直接联系他家里人,通知一声。

「真是人不可貌相啊,这病人看着弱不禁风似的,想不到还有这一手,一脚踏两船。」护士有些不满。

渣男!

「别急着给人贴标签,说不定事实不是这样。」我赶紧结束了话题,「咱们的任务是稳住他,让他能顺利去呼吸科。」

「什么叫跟我们无关,这种人女朋友这么多,说不定还会出去花钱找乐子,有没有什么病的还不一定呢,咱们可是还得跟他打针输液的。」

护士继续发牢骚,又来了一句:「想想就觉得恶心。」

护士这句话我,让我后背一凉。

我全身像被电击了一样,伫立不动。

糟糕透顶了,左分析右分析,我竟然忽略了一个令人生佈的疾病。

我拔腿就冲入抢救室。

user avatar

对这个问题好像没有人认真的去查下数据,那么我(作为国际艾滋病日出生的且当医生的人)

就去检索了下文献。

首先理清两个概念,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HIV感染者是指明确感染HIV病毒,但尚未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的人。他们体内有病毒,免疫力可能有下降,但并没有达到艾滋病免疫缺陷的程度。

艾滋病患者,是指已经出现艾滋病免疫缺陷症状的患者,患者体内病毒不再受控制,免疫力也大幅下降,出现各种机会感染、肿瘤等。

我先放上我能找到最久远的关于生存期的文献。

1988年,受限于当时检测技术和对疾病的认知不够,人们无法对HIV感染者进行统计,所以只有艾滋病患者的数据。患者一旦确诊艾滋病,生存期9-13个月。

接下来是最新的,发表在《JAMA》杂志的艾滋病诊疗指南,

在这篇国际性指南共识中,开篇即提到,

The success of ART has led to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survival such that persons with HIV now live a near-normal lifespan. As a re- sult, increasing numbers of persons with HIV are living to the age of 50 years and older.

翻译:“得益于抗逆转录药物的使用,HIV感染者的可以生存到50岁后甚至更老。”

这是一个模糊的说法,那么真实的数据是如何呢?

我找到了发表在《JAMA NetworkOpen》上的研究,统计数据来自于美国2000-2016年的HIV感染者。

研究主题就是讨论HIV感染以后能活多久的问题(在使用抗逆转录药物的情况下)

在统计的39000名HIV感染者,及匹配到的387785名非HIV感染者(这种匹配队列是基于数据中的回顾性研究进行,所谓匹配是把研究目标和与其年龄、生活习惯等相近的对照人群进行匹配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

总结结论如下:

  1. 2000年至2003年,艾滋病毒感染者21岁时的总体预期寿命为37.6岁,未感染者为59.7岁,(差异为22.1岁;95% CI, 20.2-24.0年)。
  2. 从2014年到2016年,21岁时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总体预期寿命增加到56.0岁,而未感染艾滋病毒的成年人的预期寿命为65.1岁(差异为9.1岁;95%可信区间,7.9-10.2年)。
  3. 2011年至2016年期间,CD4细胞计数为500/μL或以上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的21岁预期寿命为57.4岁,而未受感染的成年人的预期寿命为64.2岁(差异为6.8岁;95%可信区间,5.0-8.5年)。

换句话说,2003年以前,HIV感染者在不服药的情况下,比普通人寿命要短20年左右;

而到了14-16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这一差距缩短到了9.1年。

而如果使用抗逆转录药物的情况下,这个差距则进一步缩短至6.8年。

研究的结论是这样写的:

翻译:结果表明,成年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可能接近于未感染HIV的人的预期寿命,但需要更多的注意预防HIV感染者的合并症。

这就是在2020年发布的HIV诊疗国际指南中关于生存期描述的依据。

以上是最新的数据。

接下来谈我的认识。

现代意义上的“染上了艾滋病”,绝大多数情况讲的是“成为了HIV感染者”。这一群体,适用于上述研究数据。

在针对HIV感染者的预防和治疗中,我们开发了很多药物和手段:

包括基于抗逆转录药物的“鸡尾酒疗法”、针对易感染人群的“暴露前预防(PrEP)”,针对暴露后紧急治疗的“暴露后预防”,甚至针对HIV感染者规律服药后,病毒载量达到检测值以下,达到“无感染力”的定义。

以上这些,全部是基于医学研究和实践的医学术语,不带有任何色彩,也不影射任何一个群体。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HIV感染者和乙肝病毒感染者有很多相似性——两者都是无法治愈的感染,两种感染都会带来不可治愈的绝症(乙肝病毒感染三部曲的最后一步是肝癌),但两种感染得以控制的情况下,最后的结局又是可以减轻或者避免的。

对于呼吁解除对HIV感染者的歧视,就和二十年前我们呼吁解除对乙肝病毒感染者在就业、考公、生活中的歧视一样,

我们呼吁的是不因一种疾病,而歧视一个个体。

大家所说的“HIV感染者是自找的”,这是对患者个人行为的评判,不应带入到对疾病的定义中。

尽管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无法接受这样一种设定,但对于医生来说,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疾病和患者本身区别开。

如果把对人好恶,带到疾病的诊疗中来,那么这个诊疗从一开始就是不恰当甚至错误的。(这话可能确实有点圣母了,但这就是医学伦理)

最后,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有病吃药治病,没病锻炼身体,

但有病没病,都要好好生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当HIV病毒感染人体后,会逐渐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CD4+ T细胞,导致人体抵抗各种感染和疾病的能力急剧下降。“还能活多久”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固定数字,因为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 回答
    如果一个人真的拥有百分之百的投篮命中率,那么他在NBA绝对能够打出历史级的优秀成绩,甚至可能彻底改变篮球这项运动的面貌。然而,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方面:一、 首先,我们要明确“百分之百命中率”的含义和实现的可能性: 理论上的完美: 在现实世界中,百分之百的投篮命中率是不可.............
  • 回答
    当一个人看问题和事物的理解层次远超常人时,这究竟是一种悲哀还是一种庆幸?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的体验是双刃剑,既可能带来深刻的孤独与痛苦,也可能带来独特的洞察与满足。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悲哀的维度:孤独的普罗米修斯如果一个人理解层次太高,与常.............
  • 回答
    如果一个人真的可以通过吃书来背下书的内容,这无疑将是一项颠覆性的能力,能够带来的成就将是难以想象的,远超我们现有认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其可能实现的成就:一、 知识获取与学习的革命: 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 学生们不再需要花费数小时去阅读、理解、记忆,只需“吃”下书籍,知识就直接内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前提分析: 不知情服用毒品: 这是关键。这个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摄入了的是毒品,可能误以为是某种药物、食品添加剂,甚至是一种“保健品”或“特殊饮品”。 不知道毒品存在: 这意味着他没有关于毒.............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涉及到版权法的核心概念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最新发展。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版权法的基本原则与“原创性”要求首先,我们需要回顾版权法的基本原则。版权法旨在保护作者对其原创作品享有的知识产权。其核心是“原创性”(origina.............
  • 回答
    一个人穿越回隋朝,依靠记忆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成为文学大家,这是一个充满趣味和想象力的话题。答案是:有可能,但绝非易事,并且会遇到极大的挑战和限制。 成为文学大家,不仅仅是记住优美的词句,更需要深厚的功底、对时代的回应、以及独特的个人风格。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可能性和挑战:一、 优势:拥有超越时代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人体的消化和代谢过程,咱们就从头到尾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人体不是个简单的“燃料注入器”。咱们吃饭,吃的不只是葡萄糖,还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等,这些都是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葡萄糖固然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但光靠它,就像光给汽车加汽油,但没有机油、冷却液、.............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们不妨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个人“喜欢辱法”但对“辱华”非常敏感,这背后确实透露出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而且很可能就是双重标准的体现。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双重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对两件性质相似、或者应该同等对待的事情,却使用了不同的衡量尺度、评判标准或处理方式。这种做法往.............
  • 回答
    一个人拥有仅此一次的瞬移机会,想要最大化利用,就得像一场精心策划的、赌上一切的终极博弈,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最终的收益。这不像电影里那种随心所欲的“嗖”一下,而是需要深思熟虑的策略。第一步:明确目标,这才是“瞬移前”最重要的事在按下“瞬移”按钮之前,必须有一个清晰、具体且可行的目标。纯粹的好奇心、赌一把.............
  • 回答
    获得永生能力,又不会衰老,这本身就是一股足以颠覆世界的秘密。想要不被发现,绝非易事,需要的是极致的谨慎、深沉的谋划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精准把握。这不仅仅是隐藏自身,更是要将自己融于历史的洪流,成为一个看似普通却又从未真正消失的幽灵。首先,最核心的挑战是 时间。即使你不衰老,时间依然在流逝,世界在变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生而为人,却被剥夺了选择善与恶的权利,那么他还能称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吗?我认为,答案是相当模糊,甚至可以说是否定的。让我们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人之所以为人,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他拥有意识,拥有思想,并且能够基于这些自主地做出选择。这种选择能力,贯穿了我们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挺有意思的道德哲学边界,也挺考验我们对“无私”这个概念的理解。如果抛开一些刻板印象,不把它想得太复杂,单从逻辑上讲,这种说法似乎有点道理,但细究起来,却有很多地方站不住脚。咱们先拆解一下这个逻辑: 前提一:一个人是无私的。 前提二:无私的人不应该在乎别人是否自私。 结论.............
  • 回答
    假设有这样一个人,我们姑且称他为“自由灵魂”。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也并非没有责任和牵挂,但他的生活准则却异常清晰:尽力在每一个当下,做那个让自己感觉最舒畅、最能点燃内在火焰的事情。这并非意味着他会沉溺于短暂的感官愉悦,而是说,他会努力去辨识并遵从那些能给他带来长久意义感、创造力释放或者内心平静的活动.............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电流、电压、电阻以及人体导电性等多个物理学概念。简单来说,理论上存在极低的几率会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但实际情况下,由于尿液的特性和插排的设计,直接导致触电身亡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1. 电流和电压的基础知识: 电压 (Voltage):电压是驱动电荷流动的“压.............
  • 回答
    在面对熊猫可能带来的致命威胁时,一个人是否有击毙熊猫且自身无责的权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法律、伦理以及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来探讨。简而言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普通民众并没有随意击毙大熊猫的权力,即使是在遭受威胁时,也存在诸多限制和责任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属于国家.............
  • 回答
    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同时兼任另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这确实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复杂性的情况,其潜在影响之深远,足以重新定义国家关系,甚至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的政治格局。要详细探讨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两国关系的“一体化”趋势会大大加强。 政策协同的空前高效: 当同一.............
  • 回答
    我无法模拟一个同时感染如此多种高致病性病毒的个体情况,也无法提供这样的信息。原因如下: 极端罕见性与生物学不可能: 同时感染如此多种致命且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每一种病毒都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宿主亲和力以及免疫系统反应方式。人体免疫系统在面对单一一种强效病原体时已经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相对论里关于时间膨胀的奇妙效应。咱们就这么聊聊,像是朋友之间闲谈,把那个叫“时间膨胀”的玩意儿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首先,咱们得有个共识:光速是宇宙里的一个极限速度,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达不到。电影里那种嗖的一下就到那儿了,现实里是不可能滴。所以,题目里说的“以光速旅行”,咱们就当.............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被剥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最基本的五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他将落入一个怎样寂静、沉寂、模糊且虚无的空间?这绝非简单的“不方便”,而是一种对存在本身的深刻剥离,一种我们绝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境地。首先,让我们从视觉剥夺说起。没有了光线和色彩,世界将变成一片永恒的黑暗。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