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百分之九十的导演脑子里是根本没有剪辑这个概念的。
可能是我国电影教育根里就有问题,对剪辑不重视,以前都是导演系跟着随便教教,对剪辑的认识就是听导演话执行的技术人员。
结果搞下来就是中国主流的这些导演有一个很大的弊病:重镜头,轻剪辑。
如果演员要执行一个动作,香港导演会思考在哪一个发力点可以停,然后从另一个角度续上这个动作,达成一个动作组。
大陆导演:长镜头。
哪怕这个镜头的机位和选景酷到没朋友,还是改变不了节奏慢的事实。
像《无间道》楼顶那场对决,刘德华说完“谁知道”,梁朝伟恼羞成怒抬枪指着刘德华脑门这个动作,从刘德华开口,立刻拉大远景,起音乐,意境一下就起来了,这时候再远景给梁朝伟抬手的动作,立刻接中景反打详细描述抬枪的动作,再一个特写表示枪指在刘德华脑袋上,再一个大特写表示被枪指着的刘德华的眼神,稍微一顿,又是一个中景,然后在你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拉远,不停拉远,再拉成一个全景。
这一组镜头漂亮极了,而且不可能是剪辑自由发挥,没有导演指导摄影机远中近拉一样来一遍,是不可能弄出来的。
你以为这是学生拍作业?一群人围着俩演员喊:
“远景来一遍!近景来一遍!特写来一遍!能不能用上不知道,到时候看情况吧!”
必须得导演脑子里有数,才能拍出漂亮的镜头组,才有组合的余地。
你换个没想法的导演,刘德华说完,反打一个梁朝伟愣住的表情,然后梁朝伟表情狰狞,鼻孔放大,一声怒吼:我杀了你!然后中景他狠狠把枪顶在刘德华的脑袋上的的动作,镜头沉下来给刘德华一个“计划通”的表情。总共俩镜头,多了也就仨,你拿去组吧,随便组看看能组个啥出来。
所以一个剪辑就算是神,也没法在导演素材烂的情况下解决问题。
宁浩当时一出来就惊艳全场,牛逼就牛逼在,在大陆导演中,他的叙事是玩的最花的,剪辑是最艳的。
目前大陆正经的导演,能玩好镜头组的,不多。
何况这个滕华涛还是个电视剧导演。
本来电视剧为了省钱用镜就比较省,能一个镜头表示的动作绝不会用两个,在拌上大陆不懂剪辑的特点,你指望他多拍素材?不可能的。
像是张黎这样在国内电视剧正剧敢叫一哥的角,一手瞎几把起情绪流剪法第一次见也真把我看愣了。本来还以为他被剪辑师坑了,连看三部片发现都一个样才发现突然黑闪,突然回忆,突然起音乐是他的个人爱好。
你看,中国第一的电视剧导演对剪辑的认知就是闪的快,根本不考虑影像连续性,你还指望个拍都市剧的导演,有多少叙事上的想法啊。
因为我们国内大多数导演是不注重镜头剪辑的。
以《让子弹飞》这部国产电影为例,在我心中,《让子弹飞》这部电影甚至可以作为众多国产电影镜头剪辑之楷模。
众所周知,镜头是电影的语言。电影想要传达什么内容,思想,都是来靠镜头实现。
而剪辑的重要程度,直接影响到你这段话说出来之后带给观众的感受。
你是否作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
你这段话是否说得激昂慷慨,振聋发聩?
这些都不单单是靠镜头能做到的,而是靠剪辑。
纵观《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全片,对于镜头的把控,剪辑的用心,都让观众觉得自己时刻被电影剧情抓着走,无暇分心。
这里仅举电影开头的三个剪辑例子来做参考
电影开头,马拉火车出现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5131787683385344这里最开始是小六子趴在铁轨上听到火车汽笛声——
——紧接着镜头就给到了火车汽笛特写——
这是声画的衔接
之后镜头拉远:拍火车车厢——
再拉远:——拍马拉火车——
再拉远:——大远景在山里拍火车——
——预示麻匪正在山中埋伏。
这是用景别的扩大来给观众营造幽默荒诞的感觉。
这一连串镜头流畅自然,快而不乱。都是为了叙事和营造效果设计的。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段仅仅20秒左右的马拉火车经过的画面,就多达11个镜头。
平均2秒左右一个镜头。
要知道以快速剪辑著称的《谍影重重2》平均镜头长度为1.9秒。
这里的快速剪辑用多角度和多景别的镜头,在电影一开始就瞬间把观众拉入到了紧张刺激的气氛中。
紧接着,是马县长,汤师爷,县长夫人在火车里吃火锅的画面。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5134734014255104这里的对话,两次加入了麻匪瞄准火车的镜头,典型的平行剪辑。为了营造紧张与悬念。
这里的镜头切换频率,几乎和马拉火车差不多。
经常是一个人说话,一句话还没说完,镜头已经在三个人的脸上都走完一遍了。
这也是为什么《让子弹飞》会给人镜头节奏很快的感觉。好像是开了1.25倍速在看。
除了其中人物的对白大多短而精炼以外,更多得益于这种快速剪辑的手法。
这种拍摄剪辑方式贯穿了整部电影。包括最经典的碉楼鸿门宴,也是用了类似的剪辑方式。
当然这样的剪辑方式很考验演员的演技。因为多个机位的镜头会每时每刻都把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记录下来。
演员必须要有高超自然的演技,搭配高超的剪辑手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士兵高喊过后的一瞬间,导演选择让张麻子开枪。
这样彻底把气氛推上了最高潮,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里这组镜头我就不多赘述,大家好好享受就好。
感受姜文式剪辑的魅力
可以看出,我举这三个剪辑例子,仅仅是存在于电影开头不到10分钟的画面中。
而类似的剪辑手法,镜头处理,在电影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包括那段经典的对白:
「这个能不能挣钱?」
「能挣,山里」
「这个能不能挣钱?」
「能挣,跪着」
……
这段剪辑的处理,大家可以去看一下,镜头好像乒乓球一样在两个人与桌面之间跳动。
而两个人一问一答,每句话不超过十个字的台词,却让观众看的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综上,剪辑是门高深的学问。
近些年观众知道了个「长镜头」,结果看到长镜头就满屏的刷。
恕我直言,如果一部剧,一部电影里长镜头过多,那除了说明演员演技牛B以外,说明不了什么。
近些年我们的国产剧和国产电影,好像已经放弃了对于镜头和剪辑的运用。
你会经常看到A和B在对话,然后只有两个可怜的机位对着两个人。
A说话,镜头给A;B说话,镜头给B。
搭配面瘫演技食用效果更佳。
你管这玩意叫镜头语言?叫剪辑手法?
现在某些高质量的国产综艺,真人秀,对于剪辑手法和镜头的运用,以及剧本的打磨,节奏的把控,我看很多国产剧和国产电影都自愧不如。
能清楚明白的把自己心中所想转化为镜头语言,拍成作品。
这是刚过及格线的导演;
你能在自己心目中构思出一个有趣好玩,或者是严肃庄重有深度的故事,并把它拍出来。
这是大多数优秀导演可以做到的;
但如果你能在自己构思的同时,拍出来的东西能让观众感同身受,与你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才是大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