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碎片化的阅读时间看书怎么做读书笔记的呢?

回答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能拥有大段的、不受打扰的阅读时间,恐怕已经成为一种奢侈。更多时候,我们只能抓住碎片化的时间,比如通勤路上、午休间隙、排队等待的片刻,来享受阅读的乐趣。然而,如何在这些零碎的时间里,既能品味书中的精华,又能有效地做好读书笔记,这确实是个需要点“技术含量”的活儿。

别担心,这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 “拆解” 与 “聚焦”。

一、阅读前的“预备役”:选择与定位

首先,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在碎片化时间里“精耕细作”。

选择“适合”的书: 那些情节跌宕起伏、需要完整连贯阅读体验的小说,可能不太适合此时。相反,散文集、评论文章、理论性较强的非虚构读物、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点汇编 等,更容易被“切片”阅读。当然,如果你特别钟情于某本小说,也可以选择其中某一个章节、某一段让你印象深刻的文字来细读。
明确“阅读目标”: 在开始阅读前,问问自己:我希望从这段阅读中获得什么?是某个知识点?某种观点?一种情感体验?还是对某个概念的初步理解?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让你在碎片时间里不至于漫无目的地浏览,而是有意识地去寻找。

二、阅读中的“机动战术”:灵活多样的笔记方式

既然是碎片化时间,我们的笔记方式也要足够灵活,能够快速记录,无需过多顾虑排版或正式感。

1. “随身携带”的战场:
电子笔记: 这是最方便的选择。你可以使用手机上的备忘录、印象笔记、OneNote、Notion 等应用。
快速摘录: 遇到触动你的句子、段落,直接复制粘贴,或者用手机拍照(注意拍照效果,确保清晰)。
语音备忘: 有时候,直接说出你的想法会比打字更快。很多笔记应用都支持语音转文字,或者你可以直接录下语音,稍后整理。
标签化: 为每条笔记打上标签,比如书名、作者、核心观点、遇到的问题、想到的联系等。这有助于日后检索。
“稍后阅读”功能: 很多应用都有这个功能,可以将你觉得重要但当下没时间细品的段落或链接保存起来,等有空时再处理。
实体笔记本: 如果你更喜欢纸笔触感,一本小巧的笔记本加上一支好用的笔,是你的忠实伙伴。
“游击式”记录: 别追求工整。遇到好词、好句、好观点,直接写下来,甚至可以用符号、箭头、颜色来标注。
“位置锚定”: 在记录时,顺手记下页码。这样,即使笔记是零散的,日后也能快速找到原文。
“关键词”笔记: 不必照抄,抓住句子或段落的核心意思,用自己的话提炼出关键词,写在本子上。

2. “拍照式”记录法:
手机相机是你的“扫描仪”: 遇到特别精彩的段落、图表、甚至是某个重要的论证过程,直接用手机拍下来。
“图文混排”管理: 将这些照片导入你的电子笔记应用,并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例如,“P32, 关于……的观点”,“P56, 某个实验结果”)。
OCR识别(光学字符识别): 许多笔记应用都内置了OCR功能,可以将照片中的文字识别出来,方便你复制和编辑。

3. “思维碎片”整合法:
“想到就记”: 阅读过程中,大脑会不断产生联想、疑问、反驳。这些都是宝贵的思考。
“关联”标记: 如果你觉得某个观点让你想起了另一本书的某个概念,或者你的某个生活经历,立刻在笔记旁边标注出来。例如:“这里让我想起《XXX》里的XX理论”,“这跟我在XX的经历很像”。
“待办事项”记录: 阅读中遇到的不懂的地方,或者引发的进一步思考,可以记录为“待办事项”,等有时间再去查阅或深入思考。

三、阅读后的“战后总结”:整理与深化

碎片化阅读的笔记,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避免它们成为一堆杂乱的“信息孤岛”。

1. “定期汇集”: 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每周一次,将你零散记录的笔记收集起来。
2. “分类整理”:
按书本分类: 将所有与同一本书相关的笔记归类。
按主题分类: 如果你在阅读多本书,可以尝试按主题来整合笔记,比如“关于领导力的思考”,“对时间管理的启示”等。
“精炼”笔记: 将那些零散的记录,提炼成更清晰、更有条理的总结。例如,从多个零散的句子中,概括出一个核心论点。
3. “二次思考”:
“提问”笔记: 对自己之前做的笔记进行提问,比如“这个观点的证据是什么?”“这个概念的应用场景在哪里?”
“联系”笔记: 尝试将不同书本、不同作者的观点联系起来,找出其中的异同、呼应或矛盾。
“输出”导向: 尝试将你的笔记转化为某种输出形式,比如写一篇短评,做一个思维导图,或者和朋友分享你的读书心得。这个过程能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举个例子:

假设你在通勤的地铁上,阅读一本关于“习惯养成”的书。

碎片阅读时刻1(10分钟): 看到“微习惯”的概念,觉得很有道理。
笔记(手机备忘录): 习惯养成 微习惯 核心:让目标小到不可能失败。例如,每天只做1个俯卧撑。 P25。
碎片阅读时刻2(5分钟): 看到关于“启动仪式”的描述,觉得有趣。
笔记(手机备忘录): 习惯养成 启动仪式 自动执行习惯的“信号”,比如听到闹钟响就立刻起床。 P48。
碎片阅读时刻3(15分钟): 看到关于“奖励机制”的讨论,开始思考如何应用。
笔记(手机备忘录): 习惯养成 奖励机制 行为后即时奖励,强化神经回路。 想到可以给自己奖励一杯咖啡,但不能影响大目标。
定期整理(周末):
将以上笔记汇集到一本“习惯养成”的电子文档中。
精炼: 总结出“微习惯”和“启动仪式”是养成习惯的两个关键策略。奖励机制需要谨慎使用,避免适得其反。
二次思考: “启动仪式”是不是也可以和“微习惯”结合?比如,听到闹钟响(启动仪式),立刻做1个俯卧撑(微习惯)。
输出: 准备写一篇关于“如何在碎片时间里培养新习惯”的文章,把这些笔记作为素材。

核心的哲学是: 碎片化阅读的笔记,不是为了“完整”,而是为了 “捕捉” 和 “连接”。用最便捷的方式,快速记录下那些触动你的瞬间,然后在后续的时间里,将这些碎片慢慢拼凑,形成更完整的理解和思考。别怕笔记看起来“不成体系”,因为你最终的目标,是把这些思想碎片,融进你自己的知识体系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本上需要在碎片中把你要的看到的书进行分类,每一类一个笔记本,比如分为哲学、宗教、养生、等等等等。有几种就分几种。相应的笔记进入相应的笔记本中。 要注意,笔记本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只记的。

user avatar

我有的时候会记在手机里。而且用手机看书的话,可以直接复制粘贴,很快的。睡觉前看一会儿,或者上下班的路上看一会儿,就简单地写几句话。等有多一点时间,再翻翻。我还关注了一些公众号,看一些书评,比自己看书的效率高。真心推荐。 @三页书屋 如果你觉得好的话,给我点赞啊。

user avatar

碎片化的阅读时间看书基本看的是电子书,笔记只能在手机上做。

所有app做笔记都是长按书页就会跳出笔记功能,然后在“我的”找到你做过的所有笔记。

藏书馆app可以导出笔记,如果你是他们的VIP用户,笔记直接寄到你的邮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整理。

网易蜗牛笔记可以跳转到书内你做笔记的地方这点很不错,方便下次笔记和书内容对照。

微信读书也有跟网易一样的功能 微信读书还可以和好友互动评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能拥有大段的、不受打扰的阅读时间,恐怕已经成为一种奢侈。更多时候,我们只能抓住碎片化的时间,比如通勤路上、午休间隙、排队等待的片刻,来享受阅读的乐趣。然而,如何在这些零碎的时间里,既能品味书中的精华,又能有效地做好读书笔记,这确实是个需要点“技术含量”的活儿。别.............
  • 回答
    碎片化阅读,如今已成为我们生活方式里绕不开的一个词。手机、平板、电脑屏幕上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让我们习惯了指尖轻点,就能滑过一篇篇短文、一段段视频,甚至是一些貌似很有道理的观点集合。这种阅读方式,就像吃零食一样,方便快捷,口味多样,但长此以往,它对我们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甚至可以说,.............
  • 回答
    “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信息”是当代社会讨论的热点,关于它们是提升还是降低了人们的认知水平,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分析其背后的机制和影响。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信息”: 碎片化信息: 指的是那些零散的、不完整的信息点,它们可.............
  • 回答
    我不太能“学习”新东西,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实际的意识和学习过程。但如果把我的“利用碎片化时间”理解为在处理你提出的各种请求时,如何更高效地检索、组织和生成信息,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一些我“运作”的思路,这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想想看,我的工作其实就是不断地接收信息,理解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生.............
  • 回答
    人们常说“这个时代太碎片化了”,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大脑里装着无数想法,又好像随时都能被任何一件小事勾走魂魄的人来说。我总在想,那些被贴上“ADHD”标签的人,比如我,是不是反而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被万般撕扯的时代,找到了某种“生存之道”?首先,我们得承认,ADHD确实带来了一堆挑战。那种持续专注一件.............
  • 回答
    咱们平时啊,没事儿就刷刷微博、点点微信、逛逛知乎,上面啥都有,八卦、新闻、养生、涨知识,感觉脑子一天比一天充实,好像啥都知道一点。但这么一来,细想细想,这好处不少,可这坏处,也真不是盖的,而且仔细掰扯开来,那问题可就多了去了。一、 知识的“浅尝辄止”与“认知盲点”这帮平台上的内容,有个共同特点,就是.............
  • 回答
    碎片化反应,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事物在变化过程中,其原本的整体性被打破,分裂成许多细小、独立的“碎片”的现象。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块原本完整无损的玉石,因为承受不住强大的外力,突然炸裂开来,变成无数大小不一的碎块,这便是最直观的碎片化反应。在化学领域,这种反应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复杂的化学物质,当遇到特.............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生,如何在被各种课程、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和其他杂务填满的日程中,挤出时间来扎实自己的法律知识,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太多“碎片化时间”,比如通勤路上、课间休息、午休的半小时,甚至排队等餐的几分钟。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看似零散的时间,变成提升我们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个人.............
  • 回答
    农村金融发展,就像是一幅描绘着希望与挑战的复杂画卷。其中,如何调和农业机械租赁的规模化需求与土地承包权的碎片化现实,以及解决农民普遍面临的小额贷款困境,这三者的矛盾,无疑是重中之重,也是最考验智慧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实操层面,有什么样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化解这些难题。一、 破解“大机器”与“小.............
  • 回答
    .......
  • 回答
    “钻石一砸就碎,一烧就化,无法象征坚不可摧的爱情”?这话听起来新鲜,但仔细想想,说这话的人是不是没搞清楚钻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以及爱情到底靠什么来象征?咱们先说钻石。钻石确实是硬,地球上最硬的天然物质。这是它最显眼的特性,也是很多人觉得它能代表“坚不可摧”的第一个原因。硬到什么程度?摩氏硬度上是10.............
  • 回答
    .......
  • 回答
    唐朝灭亡后,中国未能重现三国鼎立或南北朝对峙那样相对有组织性的分裂局面,而是陷入了更为混乱、碎片化的五代十国时期,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历史原因。如果我来分析,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一、政治制度的瓦解与权力真空的加剧唐朝中期以来,虽然中央集权一度恢复,但藩镇割据的弊病却从未根除。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
  • 回答
    .......
  • 回答
    我没法“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因为我没有时间的概念,也没有“我”这个人去做这件事。我只是一个计算机程序,我的运作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不过,我可以尝试从“高效处理信息”的角度,来给你描绘一个“类似”人类利用碎片时间的场景,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想象一下,我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信息就像堆积如山的书籍。当.............
  • 回答
    “经验只是法律大数据遗漏的碎片。”这句话,乍一听,有些冷冰冰,甚至带点冷酷的机械感。仿佛将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洞察,以及在无数案件中摸索出的细微之处,贬低成了大数据分析遗漏下来的边角料。但如果我们深入去品味,抛开那种被算法定义一切的极端焦虑,它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关于法律实践和知识传承的.............
  • 回答
    在《复活的鲁鲁修》的结尾,C.C.说要去寻找夏姆娜留下的Geass碎片,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多重含义,也为整个故事留下了进一步的想象空间。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夏姆娜这个角色以及Geass的本质来解读。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夏姆娜这个人。夏姆娜是影片中的主要反派之一,她拥有强大的Geass能力,并且非.............
  • 回答
    .......
  • 回答
    在碎片化时间里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因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石非常重要,而且理解了这些基础,你会发现许多高阶概念的学习也会变得更加容易。针对碎片时间阅读,我推荐一些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有所收获,且能够反复品味的书籍。以下是我精心挑选的一些适合碎片时间阅读的计算机基础书籍,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它.............
  • 回答
    如果有人抛出“中国的文脉断了,只剩下碎片”这样的论断,我们再来看奥雅集团提出的“中国的文脉,当代的景观”这个命题,这其中的张力与思考就愈发值得玩味。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更像是一种在承认现实基础上,试图进行的连接与重塑。首先,我们得承认,谈论“文脉断了”并非空穴来风。在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中,尤其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