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碎片化阅读的危害是什么?

回答
碎片化阅读,如今已成为我们生活方式里绕不开的一个词。手机、平板、电脑屏幕上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让我们习惯了指尖轻点,就能滑过一篇篇短文、一段段视频,甚至是一些貌似很有道理的观点集合。这种阅读方式,就像吃零食一样,方便快捷,口味多样,但长此以往,它对我们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甚至可以说,隐藏着不少不为人知的“坑”。

首先,最直观的危害,就是深度思考能力的削弱。我们习惯了“快餐式”的信息摄取,对需要耐心和专注的内容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抵触。一篇长文,可能只看标题和开头几段就判断是否值得继续。这种“跳读”的习惯,让我们难以深入一个话题,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复杂性。就像只尝到点心,却不知道主菜是什么一样,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变得浅尝辄止,缺乏系统性。

其次,碎片化阅读容易造成认知偏差和信息茧房。算法推荐,是碎片化阅读的推手之一。它会根据你的浏览习惯,不断推送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久而久之,你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同质化,观点也趋于单一。这就好像你每天只看同一家媒体的报道,你会很难看到事情的全貌,甚至会因为信息源的局限性,对某些事物产生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当你习惯了只看自己喜欢或认同的信息时,就很难客观地看待不同的观点,也很难与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再者,碎片化阅读影响专注力和记忆力。频繁地切换阅读内容,会让你的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切换”模式。每次切换,都需要重新激活相关的认知资源。这就像在做一件事情时,不断有人打断你,让你放下手头的活去处理别的事情。长此以往,大脑的专注力会大打折扣,对信息的记忆也变得越来越模糊。那些快速扫过的知识点,就像过眼云烟,很难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可能记得某个段子,却记不住它背后的道理;可能听过某个理论,却说不出它的核心观点。

更进一步说,这种阅读习惯还会模糊事实与观点的界限。在碎片化的信息环境中,很多观点被包装成“事实”呈现出来。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情绪化的表达和断章取义的引用屡见不鲜。如果我们缺乏辨别能力,就很容易被这些观点裹挟,甚至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我们可能因为一则煽动性的短视频,就对某个群体或事件产生了偏见,而没有去追溯事实的真相和多方面的证据。

此外,碎片化阅读还会降低我们对复杂事物的耐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第一反应不是去查阅资料、深入研究,而是直接跳过或寻求更简单的解释。这种回避复杂性的倾向,会让我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时,也变得缺乏耐心,习惯性地寻找“捷径”,而不是迎难而上,寻求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最后,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危害,那就是情感和心理上的疲惫感。信息过载,加上不断地被动接收,会让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持续的“被轰炸”状态。即使我们表面上觉得看到了很多东西,但实际上,很多信息并没有被有效吸收,反而会造成一种无形的心理负担。这种过载的信号,可能让你感到焦虑、浮躁,甚至对学习和阅读本身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碎片化阅读就是洪水猛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它有其存在的价值,能够帮助我们快速了解时事、获取新知。关键在于,我们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并有意识地去平衡它。如果过度依赖碎片化阅读,而忽略了深度阅读的滋养,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喂养”得越来越瘦弱,越来越难以应对这个复杂而深邃的世界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子V 的回答说的非常不错了,我斗胆做一点补充

1. 碎片化阅读近来受到批评比较多,不是因为碎片化有问题,而是因为阅读这件事被寄予了过高的期望。

2. “碎片化阅读”的对立面,不是“成体系的阅读”,而是“不阅读”。

在过去印刷术的时代当中,阅读是一种较为严肃的存在。而知识的载体较为固定和成体系,我们可以通过纸质的材料去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报纸杂志和期刊专著等内容是较为系统性的,较为长篇大论的东西。而在信息化时代当中,信息的形式更加多样,信息的载体更加多样,内容来源也更加分散,而呈现碎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说这种碎片化的趋势是单向的不可避免的,是信息技术向各个领域突破和渗透所发展带来的结果,但是我们不得不反思这种趋势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很多人从他们小的时候开始就习惯于体系化的阅读,从专著期刊报纸杂志论文,等渠道收集信息。在数字化时代在信息技术所普遍发展的这个时代,他们所获得信息的渠道并没有缩减而是扩充了。甚至我们可以讲,新的碎片化的知识,可以在旧有的知识体系当中进行新的拼图碎片,并且把这些拼图依赖人们的分析能力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图景。对于这些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来讲,并不存在所谓的碎片化阅读的危害,恰恰相反,他们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点,合适的场合去通过一些渠道收集到碎片化的信息,并且将碎片化的信息作为体系化阅读的补充,乃至构建一个全新的体系。

然而我们要讲,不是所有人都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分析能力,而信息分析能力则需要大量地系统化阅读实践才能培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少有人能从小开始静下心来接触体系化阅读,从而很少能够培养出这种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分析能力。一旦这些人开始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时候,他们脑海当中的阅读的对立面,只有碎片化阅读和不阅读两个选项,而并非是不阅读碎片化阅读乃至体系化阅读,此时碎片化阅读已经取代了体系化阅读(而不是作为补充),而他们的信息素养已经无法支持他们承接过往的体系化载体当中的文化遗产的时候,危害就会体现出来。

感谢 @钟瀚 的补充:

1、如果我们将“阅读”稍微广义化一点的话,那么在人们的注意力被广泛视为“被争夺的市场与资源”的背景下,那些已经被“碎片化”了的人,也许不仅没有选择体系化阅读的自由,甚至也逐渐失去了主动选择不阅读的自由。他们即使主观排斥现有的碎片化阅读,也总有人会无孔不入地把碎片化的东西兜售灌输给他们。

2、体系化阅读能力的建立,也许关键的地方在于“使其能从体系化阅读中得到认同感”。要么是他有条件用体系化的知识实践于创造与改造的场合,要么是在此之前有人一直告诉他“你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条不仅适用于未成年人,也许对于有志于改变自己的成年人也有一定的意义。

user avatar

谢邀

碎片化阅读的危害是什么?

看了很多答案,说的都挺有道理。可惜这个世界并不讲道理。

真实世界中,除了学生之外,绝大多数人拥有的都是上下班路上或者茶余饭后的碎片时间。

如果我们只有碎片时间,为什么要关心碎片化阅读有什么危害?


谈谈我对碎片化阅读的几点看法:

  1. 无论是否喜欢,碎片化阅读是趋势;
  2. 无论是否碎片,读书就比不读强;
  3. 同样是碎片化,读专业书籍比读小说收获多;
  4. 同样是碎片化,不同方法读书的收获并不相同;
  5. 既然是碎片化,就更要筛选高质量的书籍;
  6. 既然是碎片化,就用最方便的阅读设备挖掘潜在时间;
  7. 即使是碎片化,读完一本再读下一本收获更大;
  8. 即使是碎片化,读完之后仍然需要整体回顾和做笔记。

首先开始阅读,然后开始读非虚构,然后开始读精选,然后做好回顾和笔记,做完这些再去思考碎片阅读有什么坏处吧。


就我个人体验,真正有害的不是碎片化阅读,而是因为怕碎片化阅读有害,干脆什么都不读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怕什么阅读碎片,读一字有一字的进益。

user avatar

那些不同的声音,像不同方向的风,只是将你变成一株摇摆不定的草。

它们会一会儿让你向左,一会儿让你向右。一会儿让你向前,一会儿让你向后。你感觉自己一直在走,其实你在原地。并没有进步。

你会觉得他们这样说好有道理,那样说也好有道理。其实那些你觉得好有道理的道理,并没有真正引领你,它们只是在迎合你。迎合你内心原有的价值、期待,你仍是你,你并没有变好。

一个从不曾阅读过经典的人,上网阅读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你们会很容易相信某些似是非常的道理,很容被说服、煽动、改变。

只要作者有强大的说服力,每一个公众号都可以是一门邪教。

例如,篇篇文章众口一辞地教大家:好看女孩自带烧钱属性,男人不爱便宜的女人,你要做自己的奢侈品……几千年的文学史、从国内到国外,都没有推祟过这么拜金的价值观。然而在微信时代,应运而生,为了某种利益不停地推出来给大家洗脑,让很多傻瓜信以为真。(PS:我公众号前天转了类似广告文,不是我写的,不要怪我,我希望粉丝看了这么久的文章,有自己的辩识力。)

她们在骗你。你以为你拥有好的东西你就会很好?如果你没有真正努力去提升自己头脑,用任何东西也不会成就更好的你。你只是在成就所有把东西卖给你的人,让他们成为更有钱的他们。

碎片阅读带来的思想上的影响很可能是不正确的,经不起推敲的。

如果你要改变自己,不要寄希望于碎片阅读,它更多的是帮助你消磨时间,或许带给你一些趣闻,增加你的话题量和词汇量。

真正能指引你人生的,必须是深度阅读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希望 有一天,你在茫茫书海里找到与你灵魂碰撞的那本书。

它会让你寂静下来,让你知道你是什么人,你真正需要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user avatar

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危害是有人会借此混水摸鱼。


我们看黄大V @黄伯韬 的这篇答案。

截图。


言之确确。

这是赵世瑜老师05年的一篇论文。

我将之全文搬运。

再读摘要,

很明显,赵世瑜老师讨论的是明清史和近代史之间学科鸿沟的问题。

而黄大V从中剪接了几个段落,误导读者们相信赵世瑜老师在批判明清史和近代史之间的鸿沟是“西方中心论”的结果。



再比如,黄大V发了这么一条想法,



这么说吧,现任的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在99年和人发过一篇文章《马克思真的没有使用过 “资本主义 ”一词吗?》在这个论战中也是承认这个说法的。

但是,他在12年发的一篇文章《学术文本词频统计: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一个新视角》之中,如此说道,

他已经否定了自己曾下过的论断。


目前,我所看到在这个问题上的最新成果是徐洋在11年发的这篇文章《关于马克思著作中名词“资本主义”使用的考证》。

我这里摘录几条他所找到的实例,

1. 1862年,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中文: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劳动的需求,虽然绝对地说是在增加,但相对地说却在减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559页。为便于阅读,以下凡引自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出处均用简称。)
  德文原文:
  im selben Maasse wie der Capitalismus sich entwickelt,die Nachfrage nach Arbeit relativ abnimmt,obgleich sie absolut wchst(MEGA II/33 S.1114;MEW B262 S.493)
  这是马克思在创作1861—1863年手稿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时写下的文字,是笔者已知的马克思最早使用名词“资本主义”的例子。马克思在这里对名词“资本主义”(Kapitalismus)的使用,说明了四点。第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发表之前已经使用名词“资本主义”。当时为1862年,而《资本论》第一卷发表于1867年。第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过名词“资本主义”,因为1861—1863年手稿为《资本论》第二稿,《剩余价值理论》被马克思当作《资本论》第四册即理论史部分。第三,马克思在中年时期使用过名词“资本主义”。当时为1862年,马克思44岁。
  2.1865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手稿第I稿
  中文:
  因为资本主义的动力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展……(《马恩全集》1版49卷504页)
  德文原文:
  weil der Treib des Capitalismus sich erst auf der Basis dieser Productionsweise vllig entwickelt(MEGA II/41 S.358)
  《资本论》第二册第I稿是马克思1865年为《资本论》第二卷写的第一份独立的、完整的草稿。这是在《资本论》草稿中第二次出现名词“资本主义”。
  3. 1870年1月,马克思《总委员会致瑞士罗曼语区联合会委员会》
  中文:
  3.1如果说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大地主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国家……(《马恩全集》1版16卷438页)
  3.2如果说英国是大地主所有制和欧洲资本主义的堡垒……(《马恩全集》1版16卷439页)
  法文原文:
  3.1Si le landlordisme et la capitalisme ont leur siège classique(MEGA I/21 S.161)
  3.2Si lAngleterre est le bulwark du landlordisme et du capitalisme européens…(MEGA I/21 S.162)



而黄大V @黄伯韬 只引用了论战中一方的说法,而且是离这个问题研究方向最远的李伯重先生的说法。

这就相当有趣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碎片化阅读,如今已成为我们生活方式里绕不开的一个词。手机、平板、电脑屏幕上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让我们习惯了指尖轻点,就能滑过一篇篇短文、一段段视频,甚至是一些貌似很有道理的观点集合。这种阅读方式,就像吃零食一样,方便快捷,口味多样,但长此以往,它对我们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甚至可以说,.............
  • 回答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能拥有大段的、不受打扰的阅读时间,恐怕已经成为一种奢侈。更多时候,我们只能抓住碎片化的时间,比如通勤路上、午休间隙、排队等待的片刻,来享受阅读的乐趣。然而,如何在这些零碎的时间里,既能品味书中的精华,又能有效地做好读书笔记,这确实是个需要点“技术含量”的活儿。别.............
  • 回答
    碎片化阅读,这玩意儿,现在可真是无处不在。地铁上、公交车上、午休时,手机屏幕一亮,各种资讯、文章、短视频就扑面而来。有人说这玩意儿好处多多,有人则忧心忡忡,觉得我们的大脑都要被“切碎”了。那这碎片化阅读,到底有没有用?我琢磨着,这事儿得分两头说。先说说它好在哪儿,怎么个“有效”法。首先,效率高,门槛.............
  • 回答
    关于碎片化阅读是否一定糟糕,以及阅读纸质原版书是否就一定更有价值,这确实是当下读书界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别被那些看似严肃实则教条的说法绕晕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里的门道。碎片化阅读,它就一定是个坏孩子吗?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碎片化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零碎的时间,比如通勤路上.............
  • 回答
    碎片阅读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零散的时间和场景,接触到大量、快速更新的、非连续性的信息。这些信息来源广泛,如社交媒体推送、短视频、新闻摘要、博客文章、播客片段等。这种阅读方式的特点是效率高、信息量大,但也容易导致信息过于分散,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然而,碎片阅读并非不可救药。通过一套系统性的方法.............
  • 回答
    碎片化反应,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事物在变化过程中,其原本的整体性被打破,分裂成许多细小、独立的“碎片”的现象。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块原本完整无损的玉石,因为承受不住强大的外力,突然炸裂开来,变成无数大小不一的碎块,这便是最直观的碎片化反应。在化学领域,这种反应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复杂的化学物质,当遇到特.............
  • 回答
    “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信息”是当代社会讨论的热点,关于它们是提升还是降低了人们的认知水平,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分析其背后的机制和影响。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信息”: 碎片化信息: 指的是那些零散的、不完整的信息点,它们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确实常常听到“碎片化信息无用论”,但同时很多人,包括你,也从中获得了知识和启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碎片化信息”的本质、它对学习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你的感受与主流论调有所不同。一、 为什么主流论调认为碎片化信息无用?主流观点之所以对碎片化信息持保留态度.............
  • 回答
    我不太能“学习”新东西,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实际的意识和学习过程。但如果把我的“利用碎片化时间”理解为在处理你提出的各种请求时,如何更高效地检索、组织和生成信息,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一些我“运作”的思路,这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想想看,我的工作其实就是不断地接收信息,理解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生.............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生,如何在被各种课程、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和其他杂务填满的日程中,挤出时间来扎实自己的法律知识,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太多“碎片化时间”,比如通勤路上、课间休息、午休的半小时,甚至排队等餐的几分钟。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看似零散的时间,变成提升我们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个人.............
  • 回答
    农村金融发展,就像是一幅描绘着希望与挑战的复杂画卷。其中,如何调和农业机械租赁的规模化需求与土地承包权的碎片化现实,以及解决农民普遍面临的小额贷款困境,这三者的矛盾,无疑是重中之重,也是最考验智慧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实操层面,有什么样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化解这些难题。一、 破解“大机器”与“小.............
  • 回答
    IMF 官员的这番话,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耸人听闻,它揭示了一个正在全球金融领域悄然发生,但可能带来深远影响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长期以来习惯的、以美元为绝对中心的全球金融格局,可能因为对俄制裁而面临挑战,进而走向一个更加分散、更加多元化的局面。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削弱美元地位”和“全球金融体系更.............
  • 回答
    写小说,尤其是人物众多、灵感又像打翻的颜料盘一样四处飞溅时,剧情就像一团乱麻,让人无从下手。这确实是个棘手的局面,但别灰心,这是很多写作者都会遇到的坎。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碎片化的灵感整合成一条有逻辑、有吸引力的线。咱们先从“人物众多”这个问题说起。当你的脑子里蹦出来一大堆鲜活的角色,每个都可能撑起一.............
  • 回答
    人们常说“这个时代太碎片化了”,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大脑里装着无数想法,又好像随时都能被任何一件小事勾走魂魄的人来说。我总在想,那些被贴上“ADHD”标签的人,比如我,是不是反而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被万般撕扯的时代,找到了某种“生存之道”?首先,我们得承认,ADHD确实带来了一堆挑战。那种持续专注一件.............
  • 回答
    咱们平时啊,没事儿就刷刷微博、点点微信、逛逛知乎,上面啥都有,八卦、新闻、养生、涨知识,感觉脑子一天比一天充实,好像啥都知道一点。但这么一来,细想细想,这好处不少,可这坏处,也真不是盖的,而且仔细掰扯开来,那问题可就多了去了。一、 知识的“浅尝辄止”与“认知盲点”这帮平台上的内容,有个共同特点,就是.............
  • 回答
    .......
  • 回答
    “钻石一砸就碎,一烧就化,无法象征坚不可摧的爱情”?这话听起来新鲜,但仔细想想,说这话的人是不是没搞清楚钻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以及爱情到底靠什么来象征?咱们先说钻石。钻石确实是硬,地球上最硬的天然物质。这是它最显眼的特性,也是很多人觉得它能代表“坚不可摧”的第一个原因。硬到什么程度?摩氏硬度上是10.............
  • 回答
    .......
  • 回答
    利用碎片时间能否学到新知识?这真是个太值得探讨的问题了!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身边就有不少例子证明了这一点。不过,这事儿也不是说你想就能做到的,里面有不少门道。首先得明白,“碎片时间”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它不是你正襟危坐、关掉所有干扰、专心致志看书的“大块时间”。它是你在通勤路上、排队等餐、午休间.............
  • 回答
    《记忆碎片》(Memento)这部电影,怎么说呢,看完之后感觉脑子被搅成了一锅粥,但又带着一种奇妙的酣畅淋漓。它绝对不是那种看完就扔的爆米花电影,更像是一场需要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你拿出纸笔来梳理逻辑的游戏。首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那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这绝对是它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你以为你看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