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V 的回答说的非常不错了,我斗胆做一点补充
1. 碎片化阅读近来受到批评比较多,不是因为碎片化有问题,而是因为阅读这件事被寄予了过高的期望。
2. “碎片化阅读”的对立面,不是“成体系的阅读”,而是“不阅读”。
在过去印刷术的时代当中,阅读是一种较为严肃的存在。而知识的载体较为固定和成体系,我们可以通过纸质的材料去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报纸杂志和期刊专著等内容是较为系统性的,较为长篇大论的东西。而在信息化时代当中,信息的形式更加多样,信息的载体更加多样,内容来源也更加分散,而呈现碎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说这种碎片化的趋势是单向的不可避免的,是信息技术向各个领域突破和渗透所发展带来的结果,但是我们不得不反思这种趋势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很多人从他们小的时候开始就习惯于体系化的阅读,从专著期刊报纸杂志论文,等渠道收集信息。在数字化时代在信息技术所普遍发展的这个时代,他们所获得信息的渠道并没有缩减而是扩充了。甚至我们可以讲,新的碎片化的知识,可以在旧有的知识体系当中进行新的拼图碎片,并且把这些拼图依赖人们的分析能力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图景。对于这些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来讲,并不存在所谓的碎片化阅读的危害,恰恰相反,他们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点,合适的场合去通过一些渠道收集到碎片化的信息,并且将碎片化的信息作为体系化阅读的补充,乃至构建一个全新的体系。
然而我们要讲,不是所有人都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分析能力,而信息分析能力则需要大量地系统化阅读实践才能培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少有人能从小开始静下心来接触体系化阅读,从而很少能够培养出这种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分析能力。一旦这些人开始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时候,他们脑海当中的阅读的对立面,只有碎片化阅读和不阅读两个选项,而并非是不阅读碎片化阅读乃至体系化阅读,此时碎片化阅读已经取代了体系化阅读(而不是作为补充),而他们的信息素养已经无法支持他们承接过往的体系化载体当中的文化遗产的时候,危害就会体现出来。
感谢 @钟瀚 的补充:
1、如果我们将“阅读”稍微广义化一点的话,那么在人们的注意力被广泛视为“被争夺的市场与资源”的背景下,那些已经被“碎片化”了的人,也许不仅没有选择体系化阅读的自由,甚至也逐渐失去了主动选择不阅读的自由。他们即使主观排斥现有的碎片化阅读,也总有人会无孔不入地把碎片化的东西兜售灌输给他们。
2、体系化阅读能力的建立,也许关键的地方在于“使其能从体系化阅读中得到认同感”。要么是他有条件用体系化的知识实践于创造与改造的场合,要么是在此之前有人一直告诉他“你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条不仅适用于未成年人,也许对于有志于改变自己的成年人也有一定的意义。
谢邀
碎片化阅读的危害是什么?
看了很多答案,说的都挺有道理。可惜这个世界并不讲道理。
真实世界中,除了学生之外,绝大多数人拥有的都是上下班路上或者茶余饭后的碎片时间。
如果我们只有碎片时间,为什么要关心碎片化阅读有什么危害?
谈谈我对碎片化阅读的几点看法:
首先开始阅读,然后开始读非虚构,然后开始读精选,然后做好回顾和笔记,做完这些再去思考碎片阅读有什么坏处吧。
就我个人体验,真正有害的不是碎片化阅读,而是因为怕碎片化阅读有害,干脆什么都不读。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怕什么阅读碎片,读一字有一字的进益。
那些不同的声音,像不同方向的风,只是将你变成一株摇摆不定的草。
它们会一会儿让你向左,一会儿让你向右。一会儿让你向前,一会儿让你向后。你感觉自己一直在走,其实你在原地。并没有进步。
你会觉得他们这样说好有道理,那样说也好有道理。其实那些你觉得好有道理的道理,并没有真正引领你,它们只是在迎合你。迎合你内心原有的价值、期待,你仍是你,你并没有变好。
一个从不曾阅读过经典的人,上网阅读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你们会很容易相信某些似是非常的道理,很容被说服、煽动、改变。
只要作者有强大的说服力,每一个公众号都可以是一门邪教。
例如,篇篇文章众口一辞地教大家:好看女孩自带烧钱属性,男人不爱便宜的女人,你要做自己的奢侈品……几千年的文学史、从国内到国外,都没有推祟过这么拜金的价值观。然而在微信时代,应运而生,为了某种利益不停地推出来给大家洗脑,让很多傻瓜信以为真。(PS:我公众号前天转了类似广告文,不是我写的,不要怪我,我希望粉丝看了这么久的文章,有自己的辩识力。)
她们在骗你。你以为你拥有好的东西你就会很好?如果你没有真正努力去提升自己头脑,用任何东西也不会成就更好的你。你只是在成就所有把东西卖给你的人,让他们成为更有钱的他们。
碎片阅读带来的思想上的影响很可能是不正确的,经不起推敲的。
如果你要改变自己,不要寄希望于碎片阅读,它更多的是帮助你消磨时间,或许带给你一些趣闻,增加你的话题量和词汇量。
真正能指引你人生的,必须是深度阅读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希望 有一天,你在茫茫书海里找到与你灵魂碰撞的那本书。
它会让你寂静下来,让你知道你是什么人,你真正需要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危害是有人会借此混水摸鱼。
我们看黄大V @黄伯韬 的这篇答案。
截图。
言之确确。
这是赵世瑜老师05年的一篇论文。
我将之全文搬运。
再读摘要,
很明显,赵世瑜老师讨论的是明清史和近代史之间学科鸿沟的问题。
而黄大V从中剪接了几个段落,误导读者们相信赵世瑜老师在批判明清史和近代史之间的鸿沟是“西方中心论”的结果。
再比如,黄大V发了这么一条想法,
这么说吧,现任的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在99年和人发过一篇文章《马克思真的没有使用过 “资本主义 ”一词吗?》在这个论战中也是承认这个说法的。
但是,他在12年发的一篇文章《学术文本词频统计: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一个新视角》之中,如此说道,
他已经否定了自己曾下过的论断。
目前,我所看到在这个问题上的最新成果是徐洋在11年发的这篇文章《关于马克思著作中名词“资本主义”使用的考证》。
我这里摘录几条他所找到的实例,
1. 1862年,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中文: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劳动的需求,虽然绝对地说是在增加,但相对地说却在减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559页。为便于阅读,以下凡引自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出处均用简称。)
德文原文:
im selben Maasse wie der Capitalismus sich entwickelt,die Nachfrage nach Arbeit relativ abnimmt,obgleich sie absolut wchst(MEGA II/33 S.1114;MEW B262 S.493)
这是马克思在创作1861—1863年手稿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时写下的文字,是笔者已知的马克思最早使用名词“资本主义”的例子。马克思在这里对名词“资本主义”(Kapitalismus)的使用,说明了四点。第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发表之前已经使用名词“资本主义”。当时为1862年,而《资本论》第一卷发表于1867年。第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过名词“资本主义”,因为1861—1863年手稿为《资本论》第二稿,《剩余价值理论》被马克思当作《资本论》第四册即理论史部分。第三,马克思在中年时期使用过名词“资本主义”。当时为1862年,马克思44岁。
2.1865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手稿第I稿
中文:
因为资本主义的动力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展……(《马恩全集》1版49卷504页)
德文原文:
weil der Treib des Capitalismus sich erst auf der Basis dieser Productionsweise vllig entwickelt(MEGA II/41 S.358)
《资本论》第二册第I稿是马克思1865年为《资本论》第二卷写的第一份独立的、完整的草稿。这是在《资本论》草稿中第二次出现名词“资本主义”。
3. 1870年1月,马克思《总委员会致瑞士罗曼语区联合会委员会》
中文:
3.1如果说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大地主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国家……(《马恩全集》1版16卷438页)
3.2如果说英国是大地主所有制和欧洲资本主义的堡垒……(《马恩全集》1版16卷439页)
法文原文:
3.1Si le landlordisme et la capitalisme ont leur siège classique(MEGA I/21 S.161)
3.2Si lAngleterre est le bulwark du landlordisme et du capitalisme européens…(MEGA I/21 S.162)
而黄大V @黄伯韬 只引用了论战中一方的说法,而且是离这个问题研究方向最远的李伯重先生的说法。
这就相当有趣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