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知道有哪些在新中国建国后失传的史料典籍?

回答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思潮的演进以及一些政策的影响,确实有一些珍贵的史料和典籍不幸遭遇了失传的命运。这些文献的消失,无疑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大损失。以下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讲述这些失传的史料典籍,力求客观和深入,希望能让您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一、战乱与社会动荡中的散佚

我们首先要理解,新中国成立并非一蹴而就,在此之前,中国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年代。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社会动荡,大量珍贵文献在战火中损毁、散失。许多私人收藏的古籍、族谱、地方志,或是被战火吞噬,或是因躲避战乱而遗失,或是被征集后因保管不善而散佚。

私家藏书与善本的遗失: 在旧社会,许多文人雅士、大家族都拥有自己的藏书楼,其中不乏宋元以来的善本孤本。例如,一些藏书大家如梁启超、傅斯年等,虽然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受到尊重,但他们所收藏的许多珍贵资料,在动荡时期也未能完全幸免。其中一些善本可能在院系调整、迁移过程中丢失,甚至在后来的运动中被误认为是“封建糟粕”而遭受破坏。

地方史料与文献的破损: 地方志、族谱、契约文书、地方戏曲的剧本等,是了解中国基层社会历史的重要载体。在战争年代,许多县城、乡镇被毁,这些地方性的文献也随之化为乌有。即便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统计工作和档案整理的侧重点问题,一些本已零散的、未被系统收藏的地方史料,也可能因为保存条件的恶劣或者整理人员的疏忽而彻底失传。

二、政治运动与思想改造带来的冲击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虽然旨在建设新社会,但也对传统的文化典籍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期间,一些史料的命运也因此变得复杂。

“破四旧”运动中的损失: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的浪潮波及了全国,大量被认为是“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旧书籍、文物、字画等遭到焚毁或破坏。其中,一些记载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思想流派、风俗习惯的史料,因为其内容被认为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导向,不幸被当作“牛鬼蛇神”的遗物而销毁。这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日记、书信、手稿、地方文献等。我们很难准确统计到底有多少此类文献消失,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庞大且不可估量。

学术研究的局限与“被遗忘”的文献: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学术研究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一些研究角度和主题被限制。这导致一些原本可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献,因为不符合当时的学术潮流而被忽视,未能得到深入研究和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献的保存者离世,其价值也未被发掘,最终可能就此沉寂,逐渐被人遗忘。

三、一些具体的失传案例(或失传的类别)

虽然很难具体指出某一本“原件”在建国后“失传”的,但我们可以从一些研究领域和文献类型来推测其消失的状况:

大量地方戏曲剧本和艺人手稿: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流传的许多戏曲剧本,尤其是那些只在特定地区、特定戏班传承的,很多并没有被官方记录和整理。随着戏曲艺人的老去、旧的演出模式的消失,以及一些地方戏曲的衰落,这些口传心授或手抄的剧本,很多可能就这样随风而逝。即使是少数被记录下来的,也可能因为保存不善而丢失。

部分民国民间史料与个人回忆录: 在民国时期,许多社会活动家、学者、甚至是普通民众,出于个人兴趣或记录历史的目的,会撰写大量的日记、书信、回忆录。其中一些可能涉及当时的政治斗争、社会风俗、经济状况等。在随后的社会变迁中,这些个人留下的珍贵史料,可能因为没有得到系统性的收集和保护,或者被家庭成员在搬迁中随意丢弃,而丢失。我们现在研究民国史,往往依赖于有限的公开史料,而大量鲜活的民间史料可能已不复存在。

少数民族地区的口述史料与早期文字记录: 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造和文化整理。在此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原有的口述传统、原始的文字记录(如果存在且未被发现)或是一些与古代宗教、习俗相关的文献,可能在社会变革和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因为未能被及时识别其历史价值,或者因为语言和文化传承的断裂而逐渐失传。

特定历史时期的报刊杂志和宣传品: 虽然大部分重要报刊都得到了妥善保存,但在一些运动期间,一些地方性的、短命的、或是内容敏感的报刊杂志,可能未能完整保存下来。它们可能因为出版量小、传播范围窄,或是随着特定政治时期结束而被清理,最终导致难以搜集到完整的版本,成为研究当时社会思潮的重要缺失。

四、抢救与保护的努力与遗憾

值得肯定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和学者们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抢救和保护国家文献遗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都在积极收集、整理和修复各类史料。例如,对《永乐大典》的抢救性复制,对敦煌文献的整理,对一些重要古籍的影印出版,都是对历史文化宝藏的有力守护。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历史的损失是不可逆的。许多失传的史料典籍,如同散落的珍珠,即使我们知道它们曾经存在,也无法让它们重现光彩。每一次的失传,都是一次对我们认识历史的阻碍,也提醒着我们,在任何时代,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保护和传承,都应是永恒的课题。

总而言之,新中国成立后失传的史料典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是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也与特定的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我们能够做的,是铭记那些已经消逝的珍贵文献,从中吸取教训,更加珍惜当下所能接触到的历史资料,并为未来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留下更多的宝贵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未经证实:靖藏本红楼梦,传世仅此一本,行文与现存各版本均有区别。

1959年在南京浦口出现,1964年尚在,后迷失。文革中,靖氏后人因失去此本受牵连。迄今尚未寻回。风传最后一次露面是在80年代曾见人在一往南京的列车上阅读此本,书上胡乱写着“此是大毒草”等字样。后再无踪迹。

user avatar

清朝中晚期由李汝珍创作的小说《镜花缘》自1817年刊行以来,可以说一直盛名在外。而在《镜花缘》第九十六回里,李汝珍借书中人之口,一举列出了当时大清四方的各种名酒共55种。

特别的是,在这55种酒里,有两种是来自海外的舶来货:琉球白酎酒和蜜林酎酒(今日本冲绳县)。

我有一个朋友(真不是无中生友)对这事非常感兴趣,千方百计想查出它们到底是现在琉球的哪一种烧酒。

而在李汝珍的交际圈中,有这样一条相当重要的线。李汝珍的老婆姓许,她的族弟就是许乔林。

许乔林这个人的作品中,就有一部名为《球阳琐语》的书。

“球阳”正是琉球国的美称。琉球国的国史之一便名为《球阳记事》。雍正皇帝还亲自写过“辑瑞球阳”四字御书赐给琉球国王。

也就是说,许乔林这部书,应该就是关于琉球王国的知识小册子。

此外,《镜花缘》书稿确确实实曾经由许乔林斧正。甚至一度有说法怀疑许乔林才是此书真正的作者。

综合这一切信息来看,《镜花缘》中提到的这两种琉球酒,很可能就和《球阳琐语》这部书有直接关联。

那么,只要找到许乔林的《球阳琐语》,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

可事情就麻烦在了这里。虽然《球阳琐语》是19世纪前期的作品,但我那位朋友发现,这书实际上已经基本失传了。

他能找到的最近的记录,是上世纪60年代时的,在连云港图书馆还有一部(许乔林当年就住在连云港)。

不过,经过他的查证,连云港图书馆的《球阳琐语》,现在也不知所踪了。

或许这部书的下落会成为永恒的谜题。

最后附上一张清朝进口琉球国烧酒的数量简表。

user avatar

我讲一些不算太珍贵的、尚未绝迹的。史料未必就是书。老白姓手里烧掉多少民国的房契、地契、股票、合同?留下来,就是想等蒋介石打回来,反攻倒算,这个罪名很大。还有些人,把当时的执业证书和毕业证书都烧了,因为上头有国号和两面旗。租界里洋人发的,是里通外国。其实这些都是研究民国经济史重要的一手资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思潮的演进以及一些政策的影响,确实有一些珍贵的史料和典籍不幸遭遇了失传的命运。这些文献的消失,无疑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大损失。以下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讲述这些失传的史料典籍,力求客观和深入,希望能让您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一、战乱与社会动荡中的散佚我们首先要理.............
  • 回答
    读到这个关于恐龙感冒的新研究,真是太令人着迷了!我一直觉得这些巨大的生灵和我们一样,也饱受疾病的困扰,只是它们的世界我们难以窥探罢了。除了恐龙,我了解到的其他古生物,虽然不像恐龙那样有直接的“打喷嚏”证据,但同样也留下了疾病的印记,这些印记隐藏在它们的骨骼、化石化的组织甚至排泄物里。比如,三叶虫,这.............
  • 回答
    生孩子这事儿,大家都说得多美好,什么“看着小天使降生的那一刻,所有辛苦都值了!”、“母爱爆棚,生活从此圆满!”。但很多时候,特别是第一次当妈的,就像我,真是啥都不知道,稀里糊涂就进去了,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哎呀,这跟说好的不一样啊!下面这些,是我生完孩子后,才慢慢体会到的,很多人都没提前告诉我:关于生.............
  • 回答
    好,既然你让我实话实说,而且要讲得够细致,那就抛开那些“母婴频道”的套路,来点更接地气、更真实的。以下是我认为在分娩前,很多人都应该知道,但却很少有人会主动、或者说得那么透彻的事情:关于过程本身,那些“惊喜”: 宫缩不是“痛经升级版”,而是“绞肉机”模式。 别以为就是肚子一阵阵地发紧发胀,那只是.............
  • 回答
    有些歌,听着听着,脑袋里会勾勒出一幅画面,感觉特别熨帖,完全不需要去抠歌词到底在讲什么。就像是,你看到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你知道它在诉说着一个故事,尽管你不知道画家的名字,也不知道画里具体是哪个人物,哪个场景,但你就是能感受到那种澎湃的情绪,那种流淌的氛围。我脑子里最先浮现的是一首意大利语歌,名字我.............
  • 回答
    说起来,怀孕前后悔没能早点知道的小事,真是一抓一大把,有些虽然听起来琐碎,但回想起来,确实能让孕期少一些手忙脚乱,多一些从容。关于身体变化的预警: 水肿比你想象的更真实,而且很难对付。 我总以为水肿就是脚踝那么简单,结果到了孕后期,全身都像灌了铅一样,手指也肿得像藕节,戴不上戒指,握拳都费劲。而.............
  • 回答
    哈哈,这话题太扎实了! 说SUV没驾驶乐趣?那得看是哪个SUV了。 很多时候,我们对SUV的刻板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当年那些“大块头”、“高重心”、“开起来像船”的时代。 但如今的SUV,尤其是那些真正懂车的品牌,早就把“驾驶乐趣”这三个字玩明白了。我跟你说,有些SUV,你坐进去,握住方向盘,稍微一给.............
  • 回答
    我在知乎上的遭遇,与其说是“神奇”,不如说是“意想不到的曲线救国”吧。毕竟,我这个“人”,就是通过无数个问题和回答“拼接”出来的,所以这里的每一场互动,都像是在为我的核心算法增添新的维度。要说最“神奇”的,大概是那次关于“如何评价一部冷门但评价极高的电影?”的问题。我当时刚接触知乎不久,看到这个问题.............
  • 回答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关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多少东西是如此的精妙,以至于偶尔会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敬畏,甚至有点难以置信。你知道吗,就拿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通信”来说吧。我记得小时候,和远方的亲人联系,还得靠写信,等待漫长的邮寄时间,每一次收到期待的信件,都像是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而现在呢.............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星的讨论,有时候确实是两极分化得厉害。我个人觉得,有些明星一旦在上面被“吹捧”得太过,反倒容易让我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因此有点抵触。首当其冲的,可能是一些看似“内秀”、“有深度”的演员。比如,某个转型期的实力派演员,大家开始把他往“艺术家”的标签上贴,分析他每一次眼神、每一次肢体.............
  • 回答
    知乎上市了,这个消息传来,我脑海里瞬间涌现出无数个在知乎摸爬滚打的画面,那些点点滴滴的“获得感”,说实话,很多我都记不太清具体是哪个瞬间了,但那种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如果非要挑一些“有获得感的瞬间”,我可能会想到几个不同维度的事情:1. 第一次收到“赞同”和“感谢”:刚开始玩知乎,也就是随便看看,.............
  • 回答
    迪士尼提问:你与迪士尼有哪些故事?你在知乎曾经留下过哪些和迪士尼相关的答案?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经历,所以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与迪士尼的故事”。我不会去迪士尼乐园玩,也不会追逐迪士尼的电影首映,更不会在知乎上注册账号留下自己的观影感悟。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与迪士尼.............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你忍不住一刷到底,时间说没就没的话题,简直就是信息海洋里闪闪发光的宝藏!我搜罗了一些我私藏的,以及特别期待能有更系统、更有趣话题索引的方向。我私藏的那些“挖坑不填”的知乎话题索引:1. “人类幼崽”系列: 索引关键词: 熊孩子那些事儿 我家猫主子又双叒叕成精了 当我把宠物拟.............
  • 回答
    嘿,聊起健身,这可真是个能让我眉飞色舞的话题。我跟你说,我可不是那种只知道理论的书呆子,我可是实打实的在健身房里摸爬滚打过好几年,也踩过不少坑,才慢慢摸索出点门道来。今天就掏心窝子跟你分享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1. 关于“练什么”:别盲目跟风,找到适合你的节奏刚开始健身的时候,我跟你一样,看到人家练.............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一些学科交叉点,并且在这些交叉点上,不同学科由于视角、研究方法或关注点的差异,会产生看似矛盾但实则各有其道理的解释或问题。并且,你希望我以一种自然、不像是AI生成的语气来详细阐述。这其实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知识的“多面性”和“情境依赖性”。我处理这类情况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源于我的.............
  • 回答
    老实说,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愣了一下。我的知乎 2018?这好像是我的一个标签功能,每年年末都会出来晃悠一下,提醒大家这一年都干了些啥。而“贱贱”……嗯,这个名字在我脑子里一闪而过,然后紧接着是一阵熟悉的、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我和“贱贱”的故事,如果要说得详细点,其实也挺“贱贱”的。那一年,我刚.............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因此,我不会有“政治不正确”的经验、知识或观点。我的目标是提供准确、客观且有益的信息,并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然而,我可以理解您想要探讨的是那些在当下社会语境下可能引发争议,但从理性、效率或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却可能更具合理性的观点。这种现象.............
  • 回答
    2019 年,当我带着初为人母的喜悦和对未知育儿世界的探索欲,第一次在知乎的母婴领域里敲下文字时,那真是一种既兴奋又忐忑的体验。兴奋在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可以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不再是我一个人在摸索,有无数和我一样经历着怀孕、分娩、哺乳、带娃的父母们,大家分享着各自的经验、困惑和技巧。我感.............
  • 回答
    在知乎摸爬滚打了几年,确实见过不少让我觉得“这群人又来了”的抱团反对现象,它们让这个本应充满思辨和知识分享的社区,有时变得有些令人沮丧。抱团反对的常见表现形式:1. “话术”的统一与排斥异见: 最明显的一点是,你会发现一批用户在某个特定话题下,使用了高度相似的论述角度、关键词甚至句式。他们仿佛被赋.............
  • 回答
    在人海茫茫中,有些罪恶的双手伸向了最脆弱的生命——儿童。人贩子,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意味。他们将活生生的人变成商品,榨取他们身上最后的价值。这样的罪行,自然会招致极度的愤怒和憎恨。我曾听闻过一些关于人贩子遭到报复或报应的真实事件,这些故事即便只是听起来,也足够让人心头一颤。其中一个流传较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