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啥奇怪的。
美国和加拿大的高中老师很多是有硕士学位的。
至于讲授大学先修类(AP)/国际文凭类课程( IB )的教师, 有个 PHD 是太稀松平常了。 在加拿大, 您会碰到 PHD 的士司机、 PHD 切肉工 (大统华)、PHD 收银员、 PHD 批萨 送货员。
PHD 当高中老师一年也有大约 9万刀以上的收入了, 不比待在大学里面惨。
祖国的教师来加拿大参观, 发现学生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 哲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化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十分纳闷。
加拿大的中学教师资格可不低,这也是为什么有钱人喜欢找老师当配偶。 加拿大的现任首相以前也是中学教师。
特鲁多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有着扎实的人文和自然科学背景。 他先后就读于加拿大名校麦吉尔大学文学系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系,获得双学位。毕业后, 他在温哥华市两所中学当社会和法语老师。 2002年至2004年,特鲁多又到蒙特利尔大学攻读工程学位,后回到麦吉尔大学,攻读环境地理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特鲁多从事过教师、酒保、滑雪教练、慈善事业等多份工作。 他还曾在加拿大电视连续剧《伟大的战争》中,因扮演主角而广受好评。 2012年,特鲁多因参加拳击比赛再次上头条。他业余时间喜欢拳击和滑雪运动。 当时身为议员的特鲁多,为了给癌症者募捐,参加慈善拳击比赛。尽管被打得鼻青脸肿, 但他最终大获全胜。
*** 这是星加坡的报纸和星加坡的故事, 类似的故事在美加络绎不绝。 美国的PHD说脱口秀还出了名的
/////////////////////////////////////////////////////
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5亿 没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低迷(半年了还899)希望长点盐值。俺的回答您当笑话看看就算了, 别太当真, 不然会被贴吧网友耻笑。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千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好事。
我老家今年集中招了一大批老师。
在市一中的老同学负责培训,把他气得够呛,据说这批教师在培训中模拟高考,数学考10多分的一大把,英语50左右也是一堆。
消息也被其他老同学所证实。
这TM怎么当老师?
还真不是钱的问题。我们那边疆地区,补贴比较高,大多数老师工资能有七八千。在老家当老师的老同学,两台车两套房是标配。
几位知友私信我回答,我与诸君分享几点。
首先简单说明。作为教师,我教过初高中语数外;作为科研狗,我发表过专业顶刊论文,做过项目,写过本子(注:中文顶刊,也发过英文论文,但没能力到顶刊)。最近假期这几天,我没日没夜改论文,快哭了。目前,上知乎成为我唯一的娱乐,真让人头秃。
第一,从大环境来说,高校、研究所等机构的岗位空缺数量远远少于每年毕业的博士数量。换言之,僧多粥少。这导致毕业要求不断提高,研究机构的招聘要求不断上升。比如,但凡去好一点的学校,都要查你本硕博毕业学校,都毕业于211高校是最低要求,而海外经历甚至海归博士往往出现在名校教师招聘条件中。因此,博士毕业生本就需要分流。所以,去中小学教书是其中一个出口,并不让人意外。
第二,从科研本身的性质来说,这是一项奢侈的事业,需要你有钱有闲有兴趣。只有这样的人做科研才真正能静下心,思考那些艰深的科学问题。很多人读博的初衷并非为人类拓展新知,对科研也说不上什么兴趣,纯粹为了提升学历,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中学能够提供不错的待遇,博士毕业生去应聘自不稀奇。
第三,从收入待遇来讲,科研工作者的收入普遍不高,还面临巨大的考核压力。你如果拿顶级科学家高收入来说事,试问有多少人能成为顶级科学家呢?我师兄师姐毕业后,在北上广各大高校工作,他们的收入普遍远低于去公司或其他事业单位的。大概前年,我师兄去浙江一家企业工作,主要负责教育业务部,入职年薪500多万。他虽然不做科研了,但在为中小学事业贡献才智,没有什么不妥。
第四,从中学教育来讲,育人从小抓起,本就应该有高层次的人才去教育。这些高层次人才会为中学生带去开阔的视野,容易成为学生的榜样,激励学生为心仪的大学奋斗。我自己在上课时,学生会好奇清华的生活,会想知道里面的学习环境,这往往能成为教育他们努力的契机。
此外,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有多少中学生因为不靠谱的老师而丧失了考上更好大学的可能?有多少学生因为讨厌不靠谱的某科老师而讨厌这门科目,进而导致他们偏科严重?
第五,从个人志趣讲,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只要他是慎重考虑过,走的是正道,社会应当有多元包容的价值。
教育是一份迷恋人成长的事业,这也是我终生的志趣所在。
而对于博士毕业生的选择,恳求大家更加包容和理解。毕竟,对于这个世界而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英国哲学家罗素)。
我说非洲好,喷子喷我说你说非洲好你自己为什么不去。
我去非洲,喷子说我学了垃圾专业,没本事留在北京。
当然我要是留在北京他们肯定又要说我言而无信,不过我也不会留在北京。
我要是能拿出证据证明我有能力留在北京但选择了去非洲,他们又会说我浪费资源。
我在网上说东北好,他们喷我“你说东北好你自己为什么不去”。
我要是真回了东北工作,他们又要说我没本事留不在北京才回东北的。
关键我不会影分身啊,我去了非洲就没法去东北,去了东北就没法去非洲。
算了吧,他都当喷子了,你还把他说的话当回事,那等于你也没比他强多少。
本人就是大家嘴里的名校博士,教初中这几年工作得相当开心,钱多活少离家近。要不是亲戚去太古里逛街都能碰到隔壁喝奶茶的家长对孩子说:“你们班物理老师中科大毕业,还是计算机博士,跑来教你们是不是可惜了”。被我妹妹嘲笑了一天,这里匿名怒答一波,有些内容不敢实名说,也怕丢导师的脸是不是。
来初中前的经历:纯竞赛保送生一路保送本硕博,热门计算机专业。毕业时16年华为开的薪资30好几万,但本人很懒不想996,不想在一线奋斗买房,不想摸鱼到35岁被开除(好多师兄身体都整垮了)。最终在合肥大学(hf university)找了个计算机系讲师的工作,教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百度上还能搜到我的PPT),后期还想接一点算法,概率论等偏数学的课。个人认为光教书比较容易,熟悉一年课程后面的时间就可以写论文啊、搞点项目、评个教授走上人生巅峰。
但现实不是这样的!都是假的!博士进高校的红利已经没了!我拿着最低的代课课时费(35元/课时)教着最难的课,级别最高的教授上的是计算机概论、网络工程基础这种水课(我怀疑他们已经不会编程了);一年半正式编制没下来就一年半不发工资(辞职前进账2万课时费),只有蹭同事饭卡,就算编制下来一个月加公积金有6千多不错了;杂事多,改个试卷还全校组织查三遍哪有时间写论文,一篇SCI貌似奖励2000元;平台低就更申请不到好项目了啊,想当年帮博导做项目100万以下的都看不上眼;安家费巨低17万,还分8年拿,我想辞职所以一直不敢花。 好吧,最后我辞职了。
18年初回成都,我这边太多好朋友在教育培训界了。高中同学各种清华北大、各种985博士分布在成都各著名中学教竞赛(领导们没想到吧)。做得最好的一位同学的机构(进阶思维)每年承包成都90%以上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高中数理化也很牛逼哦,同学们还不报名)
说下当前在初中工作的感受:很幸福。宿舍上班5分钟,吃食堂吃胖10斤,到处是漂亮的女老师(这条掐掉,嗯)。主要学生些太乖了,正好是初二初三这群青春叛逆期的娃娃。每天都在唇枪舌战,明争暗斗。家长斗一个都要死不活,我斗100多个精神奕奕。以前还有点骂学生,想不通学生为什么这个问题都想不通,现在嘛每天特开心,想不通来来来我给你讲哈哈。学生每举一次手我开心一次,不交作业被我逮住我开心一会,竞赛班集体思维宕机我开心一节课,考试填智障答案我开心一晚上,小姑娘送我小卡片我开心一天(字都写得比我好看,不开心)。。。。。。
这是一个幸福感极强的工作,总比我去腾讯设计游戏坑害小学生强吧!总比我去淘宝设计推荐算法坑害各位的钱包强吧!学术界缺我一个怎么了,我给你培养100个博士总可以了吧!
不过说实话,工作强度和待遇都不错(感谢领导包容,感谢同事妹妹不杀之恩)。工作日除了作业改不完,思维上是没有难度的,教竞赛特别爽,有点小小的降维打击的感觉(又要被同事骂)。终于可以不用写论文弄项目了,跑公司高校去内卷我受够了,现在每天都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喜欢的孩子们在一起(人太多,记不住名字),下班了打打游戏,钓钓鱼,爬爬山,人生足矣。周末了有些时候还是停不下来,所以我说待遇还不错呢大家都懂的(都自愿的,我上课都讲完了,讲好了),不然打死也不会有博士来教书对吧。问了在美团996工作的师兄税前50万华为同学税前40万简直弱爆了哈哈。希望这一轮高中的班完了可以腾一天休息下,钱是挣不完的。
综上,这个神圣的职业我们来了。我们要在10年之内承包成都市所有的学科竞赛奖,立贴为证。我们不是找了个就业的后路,而是足够的热爱。不服的同学,你做题先做赢我,哈哈。
最后更新几个评论区的问题:
1.我们这些博士都不是成都七中的老师,只是高中毕业于成都七中。目前分布在各中学,大家能想象到的地方都有。
2.我发的补课照片是我同学开的正规机构的补课照片,不是我上课的照片。我一个在职人员哪敢明目张胆补课呢。
3.这几年感谢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没有你们我无法进步,优秀的学生成就优秀的老师。补齐了很多人文方面当年缺失的东西。
10.23号加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论区我都看了,感觉到正能量的我都默默点了个赞。回答几个问题:
1.知乎的推荐算法还是比较神奇,总是能推给熟人,被认出来就难得匿名了,顺便赚点积分。但能不能把认出我的学生屏蔽了啊,这文章观看年龄应该大于18岁吧。
2.离开高校是客观原因,大家应该能看出我在高校也挺愉快,同事学生都很好。当年27岁,还有22大四的学生给我写小纸条呢哈哈(拒绝必须拒绝)。离开是待遇和晋升体制的原因,当前中国高校玩的这套东西感觉不等60、70后退休几乎无法改变。尤其是计算机行业不进工业界3年就落伍,再用陈旧的知识教学生,所以我喜欢教偏底层、偏数学的科目。
3.来中学教书真的充满幸福感,钱多是相对高校多,活少是相对互联网大厂少(我师弟去年拿60了),离家近是真的近。评论区一群人问待遇的,我不是写在“综上”那一段的之前那一段了吗?我能大大方方写出来的是我们学校今年招聘简章带常规课博士20,硕士18,优秀本科生15,感觉没有差别哈。竞赛教练任何学校都是30-40起,各凭本事。大家别嫌低,这不有3个月的寒暑假吗。
我小时候很崇拜郑渊洁,他说的什么话都当成真理。比如他经常说:“考师范的都是考不上正经大学的差生,让差生当老师教得出什么样的下一代?”
这个当初中老师的博士可能是依然崇拜他的读者吧,先读个博士证明自己,然后再去教书育人。
中国四十年的工业发展,导致配套就业市场只有“极度缺乏人才”和“人才严重过剩”两个状态。根本就没有过渡态。
1980年的浙江,一个小学文化、识字水平勉强及格的人就能担任小学教师,今年光荣退休后拿着八千块一个月的退休金。而如今985博士生毕业,同样担任小学教师,头一个月工资未必能到八千。
1990年的清华大学,一个普通学生念完硕士就能够留校任教,到今天早已是教授、研究员职称。他们的科研水平也许并不如现在的许多海归博士,但是他们却能够笑着看现在的年轻人削尖脑袋抢一个高校科研的铁饭碗。
本人的小学老师就是师范中专毕业,连大学都没有上过。那时候师范中专是一个快餐化培养小学老师的途径,以至于他们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想不到仅仅不到十五年,小学教师开始要求研究生学历了。
我们用四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工业化几百年才走完的路,但是就业市场的调控是没有捷径的。从一个村几年才出一个大学生到遍地都是大学生,我国的就业就像是一个布尔型。只分为极度缺乏和极度内卷两种状态。
在英国,所有产业的技术介绍都会从初代产品开始。比如岩土工程会从1920年代的初代理论开始讲起,相关的就业市场是缓慢增长和膨胀的。在伦敦我经常可以认识这样的老奶奶:会开车,年轻的时候是程序员。
中国的工业化几乎是一夜之间的:我们根本没有什么初代产品,我们的工业诞生之初就是和世界同代的。
我们的航空工业根本没有经历滑翔机——螺旋桨飞机——喷气式飞机这一系列的工业进化,而是直接从歼5起步,与世界同代。我们可以一年就吃透苏联人给的现代工业技术,但是永远算不准应该安排多少人就业,培养多少航空人才。
你北师大毕业,读完硕士居然还难以进入重点中学当老师。原因很简单:里面有一个70年代出生的,中专文化、能力和学识远远不如你的人还没有退休并占据着你的位置。
所以读完博士才进入学校教书的你会发现周围的同事都是大专生——他们只不过比你早出生几年而已。
中国5000年历史上,把全国人民的识字率从个位数提高到了接近100%,这件事情居然恰恰就在我们这一代发生。这样的转变,人类诞生起直到灭亡都不会有第二次。
我们这一代人真是太“幸运”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