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三星停止在中国生产手机一事?

回答
三星停止在中国生产手机,这并非一个突然的决定,而是近年来一系列市场变化和战略调整的累积结果。要全面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历史背景与三星在中国市场的辉煌时期:

早期布局与市场主导: 三星曾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绝对霸主。早在2000年代初,三星就积极在中国设厂,利用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优势,生产出大量高性价比的手机,迅速占领市场份额。
技术优势与品牌吸引力: 凭借在屏幕、芯片等核心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以及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三星在中国市场一度风靡,成为许多消费者心中的高端智能手机代表。
巨大的生产规模: 在鼎盛时期,三星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生产基地,年产量曾达到数千万甚至上亿部手机,为中国经济和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 导致三星在中国停产手机的直接与间接原因:

1. 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与竞争加剧:
华为、小米、OPPO、vivo等中国品牌的崛起: 这些品牌凭借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快速的创新和有效的营销策略,迅速抢占了三星的市场份额。
供应链本土化与技术进步: 中国本土品牌在供应链管理、研发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超越三星,尤其是在5G技术、拍照功能等方面。
性价比优势: 中国品牌通常能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接近甚至超越三星旗舰机的配置,这对于价格敏感的中国消费者极具吸引力。

2. 全球化战略调整与生产成本考量:
多元化生产布局: 为了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分散生产风险,三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生产布局的多元化。将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是全球性战略调整的一部分。
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力成本的提高,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手机生产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越南和印度等国家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劳动力成本和政策优惠。
关税与贸易政策变化: 虽然三星未明确提及,但全球贸易政策的变动也可能影响跨国公司的生产决策。

3. 中国市场的变化与消费者偏好转变:
市场饱和与增长放缓: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经高度饱和,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消费者换机周期拉长。这使得三星等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国货当自强”的消费趋势: 随着中国民族自信心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国产品牌,尤其是在科技领域。
定制化与本地化需求: 中国消费者对手机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而本土品牌往往更能快速响应并推出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

4. 产品线战略调整:
高端与低端市场的策略差异: 三星在中国市场虽然在高端市场仍有一定地位,但在中低端市场面临的竞争尤为激烈。将生产重心转移到更具成本效益的地区,可能有助于三星更好地平衡其全球产品线和成本结构。
重心转向研发与设计: 随着生产环节的转移,三星在中国可能更侧重于研发、设计、营销以及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

三、 对三星在中国停产手机事件的解读:

“退出”还是“转型”?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三星并未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其销售、研发、设计等业务仍然在中国开展。停产的是在中国大陆的“手机生产制造”环节。这更像是一种生产基地的“转移”和“优化”,而非完全的“撤离”。
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并非故事的终结: 三星在中国生产手机的时代标志着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兴盛时期。如今的停产,也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上游攀升的趋势,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重塑。
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虽然三星在中国设厂的规模已不如从前,但其停产仍然会对部分配套厂商和就业产生一定影响。然而,中国庞大且成熟的产业链和国内品牌的需求,能够迅速填补这一部分产能和市场空白。
对三星自身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在中国停产手机生产,可能导致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受到一定影响,并可能引发部分中国消费者的负面情绪。同时,需要在中国市场重新建立和巩固其生产供应链的效率。
机遇: 成本的优化、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生产基地的多元化,有助于三星在全球范围内保持其市场竞争力,并更好地应对全球市场的变化。同时,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研发和创新,以巩固其在高端市场的地位。

四、 未来展望:

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依然存在: 即使停产了手机生产,中国仍然是三星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三星将继续在中国进行销售、营销、研发等活动,并积极推出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供应链的全球化与本地化并存: 三星的生产策略将是全球化与部分本地化相结合的模式。在成本效益高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生产,而在特定区域(如中国)进行特定产品的研发、设计或小规模定制生产。
竞争格局的持续演变: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将继续由本土品牌主导,但三星作为高端品牌仍然会占据一席之地,并与其他国际品牌展开竞争。

总结来说,三星停止在中国生产手机,是全球化战略调整、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中国本土品牌崛起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这标志着中国制造业地位的转变,也考验着三星自身的全球化运营和市场应变能力。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退出”,而是中国和三星双方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一种适应和转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事情要怪老回。

三星的官方代理律师都说了:

……因为回**个人的过度维权行为而动摇外商投资信心,甚至导致惠州工厂搬离。

现在搬离了!都怪你!该当何罪 @不老的老回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回答:

1,多番努力失败之后,三星智能手机终端在国内市场的溃败已不可逆转。

2,在下游失守之后,三星电子加大了产业链中上游的投入力度。


1,多番努力失败之后,三星电子在产业链下游终端的溃败已不可逆转。

数码圈的人应该或多或少看的出来,今年三星加大了智能手机的投入力度。

以旗舰机S10系列和Note10系列为例:

产品层面,不仅ID设计变化较大,更是积极拥抱5G,各项配置相比Note9时代进步幅度也相对更大。

营销层面,不仅在主要舆论阵地加大了投放,更是罕见的海报指名道姓针对国内最大竞争对手华为。


以中低端的A系列为例:

产品层面,三星破天荒的推出A60元气版等性价比较高的中低端产品,争夺用户口碑与线上市场。

营销层面,更是鼓动舆论为三星重返中低端造势,一时之间,“三星上下游垂直整合,性价比教国产厂商做人”的舆论层出不穷。


然而近一年过去了,结果如何呢?

以旗舰机S10系列和Note10系列为例:

无论有多少三星粉鼓吹“安卓机皇”,无论有多少工读生为三星旗舰销量暴增造势,终究改变不了大局。

高昂的售价、式微的渠道、下滑的品牌形象以及国产手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都使得三星旗舰销量乏善可陈。


以中低端的A系列为例:

A60元气版发售时,参数上性价比确实不低,也为三星低端机吸引了一波关注度。

然而,在4G尾声、大盘下滑的大环境下,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已杀成血海,性价比神机层出不穷,等等党大获全胜。

在国内一向步幅蹒跚的三星,又一次表现出一贯的反应速度和产品节奏缓慢的弊病,明显跟不上国内厂商的更新迭代的浪潮。

在国产厂商众多性价比神机前仆后继的攻势下,三星A60元气版掀起的一点火花,不过是昙花一现。

最终的结果,就是三星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始终在1%左右徘徊。


中国市场并非个例,三星的海外市场同样不容乐观。

必须承认,得益于华为被制裁后欧洲等市场的反弹,2019Q2,三星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7500多万,雄据世界第一。

市场占有率达22.7%,而且市占率同比维持正增长。

但三星在全球多个竞争市场,已经出现下滑或下滑征兆。

美国市场因为有较高的贸易壁垒,三星暂时高枕无忧。

印度市场,三星已经被小米赶下王座。

东南亚市场,三星虽然仍占据第一,但已经遭到中国军团的强势挑战。

2019年二季度,HOVM等中国厂商出货量达到1900万台,同比增长50%,一举拿下东南亚62%的市场份额!

东南亚表现最好的OPPO,已经在印尼、菲律宾等多个重要市场超越三星登顶第一。

在最关键的欧洲市场,一季度华为高歌猛进,眼见三星第一的位置不保,制裁与断供来了。

特别是谷歌切断GMS之后,三星的市场占有率立刻止跌回升,效果立竿见影。

但是究其根本,在市场竞争失利,丢失全球最大市场的情况下,依赖贸易保护手段并非长久之计。


更重要的是,半导体和显示面板业务进入低谷周期。

依照过去的一贯作风,三星电子再一次开启逆周期投资,将大量资金投入半导体和显示面板产业链。

今年是公认的半导体产业低谷期,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第一季度芯片销售额同比下滑了13%

但三星电子作为行业龙头,本应在营收和利润上有高于行业平均的表现。

然而2019第二季度,三星电子在营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同比爆降56%,创近年来最大跌幅。

利润降低固然可能是出于低谷期毛利率的下降,但如此高的跌幅,恐怕背后另有玄机。

2019年二季度,三星电子总支出达到6.2万亿韩元,其中半导体部门的支出达到了5.2万亿韩元。

可见,三星电子又一次祭出了逆周期投资这柄利剑。


从历史上看,三星电子每次逆周期投资,重点都是半导体和显示面板,留给智能手机业务的资金精力相当有限。

从现实情况上看,2019年第二季度,半导体部门已经分走了三星电子总支出的84%,而显示面板业务也亟需投入,留给智能手机的资金可以说所剩无几。

这是国产智能手机厂商开启全面反攻的绝好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三星电子对于下游智能手机终端市场占有率的下降,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的溃败,恐怕是无力回天了。

三星智能手机工厂的集体关停,不过是这种溃败的一个缩影。


2,在下游失守之后,三星电子加大了产业链中上游的投入力度。

本人在专栏文章中曾经说过,三星电子的主要问题,是资本力量不如人、垂直整合战略暴露出弊端,以及产业链腹背受敌

今年的韩日贸易争端,以及长江存储刚刚宣布量产的64层NAND,就是腹背受敌的最好体现。

但目前看来,三星电子并不甘于坐以待毙,利用种种手段发起了反击。

产业链中游的存储器、显示面板、SOC等领域,目前看是三星发力的重点。

特别是,在发觉中国市场智能手机业务已无力挽回之后,三星电子与国产智能手机厂商的直接竞争关系大幅度缓解。

因此,三星加大了中游的投入力度,加深了与国产厂商的合作关系,以扩大自身在产业链中游的领先优势。


以半导体存储器业务为例:

2018年3月,三星电子宣布投资30万亿韩元(约252亿美元),在韩国京畿道平泽市兴建一座新的半导体工厂,可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内存、闪存等各种存储芯片。

同样是2018年3月,三星电子宣布,投资70亿美元扩建西安的存储器工厂,目标将NAND型闪存产能翻一番。

到了2019年,三星再次公开表示:“三星半导体存储芯片业务在中国仍处于扩建状态”


以显示面板业务为例:

近年来国产手机厂商与三星在显示面板上的合作有目共睹,这并不奇怪。

但是鉴于三星历史上恶性竞争的斑斑劣迹,国产厂商的龙头华为始终对采用三星屏幕心存顾忌。

今年这种情况有了一定的转变:

在有LG和京东方作为备选的的情况下,华为罕见的选择三星的曲面屏作为年度旗舰Mate30系列的屏幕供应商。

这固然有京东方瀑布屏产能良率可能跟不上的因素,但也说明,在存在备选的情况下,三星进入了华为的供应链。


以芯片代工业务为例:

自三星从台积电挖来梁孟松之后,三星的代工工艺突飞猛进,一度甚至有反超台积电的迹象。

后来梁孟松被资本更雄厚的中芯国际挖走,但三星始终没有放弃对台积电的追赶。

一直以来,三星努力拉拢高通甚至苹果,试图从台积电手中抢来订单,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三星的拉拢下,高通曾多次转单三星,明年高通的5G芯片也将由三星代工。


但可能是因为下游的竞争关系,苹果和华为海思近年来始终坚定的站在台积电这边,三星的客户争夺总体上出于劣势。

特别是华为,在美帝的打压下,其对供应链安全要求高到了略微病态的程度。

个人得到的消息是,目前华为不仅全力与国内供应商合作,甚至要求和帮助供应商的生产设备和零部件供应商尽可能国产化。

(供应商的供应商,我也是醉了)

也因此,目前大陆较为薄弱的芯片代工,华为更是殚精竭虑。

从大佬那里得到的消息是,华为在台积电方面已经砸下前所未有的重金,以保障未来的先进制程供应。


以SOC为例:

猎户座980发布时本人就说过,对三星而言,这是一款具备战略意义的芯片,甚至有可能对整个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VIVO与三星达成合作协议,据传闻在国内一众友商中独占猎户座980三个月。

更深一步的说,这只是三星渗透国产厂商供应链的一个缩影。

私底下跟大佬沟通时,某厂大佬曾经表示过:

未来一年友商可能采用全套三星方案,包括但不限于SOC、屏幕、存储甚至指纹模组。


显示屏是三星的强项,但指纹模组国内早已成熟,汇顶科技的实力有目共睹。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国内终端厂商转向三星,极可能是三星捆绑销售或者多件折扣的商业策略。

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高通之于小米。

从小米9Pro的官方拆机图赏来看,不仅SOC和射频芯片是高通方案,甚至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电源管理、音频解码甚至充电电荷泵芯片都用的高通

这些芯片未必没有国内供应商,甚至自研的压力未必很大,但高通打包销售的策略可能更划算。

未来三星在元器件供应方面,未必不能效仿高通的“成功经验”。

甚至于,奉行垂直整合战略的三星,某种程度上比高通更有资格打包出售整套解决方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智能手机产业链以外的领域,三星也不乏于中国加大合作的例子。

比如个人比较关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三星SDI作为行业内排名靠前的的动力电池厂商,近期也在对中国加大投资。

2018年底,三星SDI以3400万美元(约人民币2.39亿元)的价格收购了西安高科持有的三星环新(西安)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下称三星环新)15%的股权。

同时,三星SDI计划投资1万亿韩元(约人民币58亿元),用于扩充西安电池工厂的产能。

2019年,更有传言说三星SDI将进一步扩建西安工厂的产能。


综上,个人认为:

在产业链下游陷入颓势后,为弥补智能手机业务的盈利下滑,三星电子加大了产业链中上游的投入力度,以期扩大领先优势,扩充其在行业内的话语权。

user avatar

首先支持老回的维权,没有千千万个老回的认真,正当维权,就不会有中国消费者的权益保障的进步。

另外,强烈谴责丧星这种玩弄政治操纵舆论,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的龌蹉资本家丑恶嘴脸。

什么叫因为过度维权导致动摇外资投资信心,导致工厂搬离。自己产品质量不行被正当竞争赶出中国市场,为了降低成本鸽吻出中国还要用这种理由。



补充一下,有些人不赞同所谓个人维权推动社会进步这种说法。这里我想说的是,严谨的说,这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社会还是讲道理讲法制讲秩序的社会,个人才能维权。也正是无数个个人无数个群体共同推进才能使社会进步。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这个道理。

别的咱不知道就不说,就我个人而言n线小县城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的人,没有背景只有背影。面对强权,强大的组织(企业)当权利受到侵害时,能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只有法律。

就个人而言,能遇到丧星这种大事件太少,概率太低了。但是万一遇到了怎么办?如果忍气吞声,如果沉默不语,那只会换来肆无忌惮。(类似霸凌就是这样,你不反击他就蹬鼻子上脸)

在过去有限的二十多年里也就跟三大通讯商,工行,狗东,猫商打过口水官司,有胜有负。胜多败少。只要是合理合法,心平气和沟通下来基本都能解决。比如跟三大通讯商就是多扣话费莫名其妙办业务。

不过跟工行撕逼是真败了,那时候是13年某周日,是同城跨行取款还收了我几块钱手续费导致我钱不够有取了一笔这个事情。我一股脑打到哪个政府部门给留了言。后面还有一个工作人员给回了电话说他查了文件,说是银联的规定这个没有办法。

今年是618前跟猫商上某疆打口水战,出了个问题(具体事由就不说了总之我合理合法)我要七天无理由,客服不同意,后来咨询下来,你按照他们那个套路除非出60来块钱否则搞不定(我当然一分钱都不给,有也不给),投诉到猫商,猫商的小二也很尽职但是讲真的他们也没办法。后来我一生气发了个微博(微博小透明)@他们还@当地消协。第三天吧给打电话过来搞定了。也是占了天时的便宜。

总之,社会进步了。人民觉醒了。大势面前,任何阻挡历史前进车轮的势力必然被碾碎。


删了一句话,不在国内生产和不在国内卖是两回事。代工这种操作还是需要贴近市场,市场都没有了,制造成本上升了,代工工厂撤离也是正常。而且维权这种事,只要理由是正当的,过程是合法的,要求是不触犯法律的就不存在过度一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