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看待吉利集团形成的吉利、LYNK&CO(领克)、沃尔沃(Volvo)三品牌战略?

回答
吉利集团的这套“吉利、领克、沃尔沃”三品牌战略,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觉得有点意思,但细琢磨下来,你会发现这背后是一步非常扎实、非常有前瞻性的棋。它不像很多车企那种“我有个想法,然后就这么做了”的随意感,而是有清晰的逻辑和目标,而且执行得相当到位。

为什么要有这“三把剑”?

要理解这个战略,得先明白吉利自己当初面临的处境。作为一家中国自主品牌,吉利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无非就是品牌形象、技术积累以及国际化程度这三块。当时自主品牌普遍存在“低端、技术落后、国际化受阻”的标签,想要往上走,或者说真正跻身国际一线,光靠一个“吉利”品牌,就像你只有一个矛,但你想攻下一座坚固的城堡,难度太大了。

所以,吉利需要的是一个“组合拳”,用不同的品牌去解决不同的问题,实现差异化竞争,并且能触及到更广阔的市场。

一、吉利:打好基本盘,服务大众市场

咱们先说“吉利”这个牌子。在我看来,它承担着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自主品牌根基的巩固和升级: 吉利一直以来都是走亲民路线,产品性价比高,销量大。这个战略里,吉利品牌并没有被放弃,反而是在不断地“向上探”。你看现在的新吉利,比如星越L、星瑞这些车型,设计、用料、智能化水平都比以前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卖得也越来越贵,越来越有“精品”的感觉。这说明吉利并没有把这块市场给“丢了”,而是要把它打造成一个能够与合资品牌在中低端市场正面竞争,甚至在某些方面形成优势的品牌。它就像是你家里的大儿子,虽然不一定最光鲜亮丽,但一定是最稳定、最有群众基础的。
技术的“试验田”和普及者: 很多吉利集团在研发上的新技术、新平台,比如CMA架构,最早也是在吉利品牌上得以应用和验证。通过在吉利品牌上的大规模应用,既降低了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成本,又让消费者能够以更亲民的价格体验到最新的技术,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它让你感觉“哎,原来吉利也能造出这么好的车了”,慢慢地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固有印象。

二、LYNK&CO(领克):精准打击,差异化新物种

领克就比较有意思了,它出来的时候,很多声音说“这是个什么鬼?”,但它确实成功了。领克这个品牌的定位非常精准,它不是要跟大众、丰田硬碰硬,而是瞄准了那些对设计、个性和潮流有追求的年轻消费者,以及对合资品牌有点“审美的疲劳”的人群。

领克的核心优势在哪里?

独特的设计语言: 领克的“都市对立美学”确实做到了独树一帜,辨识度极高。在路上你一眼就能认出它,这在如今同质化严重的汽车市场里,是非常宝贵的。
源自沃尔沃的技术背书: 领克最牛的地方就是它用了沃尔沃的CMA(Compact Modular Architecture)平台,共享沃尔沃的发动机、安全技术等等。这一下子就把领克从“自主品牌”的圈子里“拔”了出来,有了和合资品牌竞争的“硬实力”。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洋品牌的技术+中国式的产品定义+互联网思维”的混合体。
创新的商业模式: 领克还玩了很多新的营销和服务模式,比如线上销售、线下体验中心、订阅制等等,这些都更能吸引年轻一代消费者。
“合资自主”的升级版: 很多年前中国市场流行“合资自主”,就是找个合资品牌的技术,然后自己改改卖。领克可以说是把这个模式做到了极致,而且是往“高端化”方向走了。它既有中国品牌的灵活和速度,又有国际大牌的技术保障。

三、沃尔沃(Volvo):品牌高度,技术巅峰,国际通行证

沃尔沃就不用多说了,全球公认的安全标杆,北欧豪华品牌。吉利收购沃尔沃,在我看来,是吉利集团实现“三级跳”战略中,最关键、也是最“狠”的一步棋。

沃尔沃为吉利带来了什么?

技术和研发能力的飞跃: 沃尔沃拥有非常成熟的发动机、变速箱、安全技术、底盘调校以及自动驾驶等方面的积累。通过和沃尔沃的深度合作,吉利集团获得了这些宝贵的技术资源,并加速了自身技术研发的进程。
品牌形象的重塑和国际化: 收购沃尔沃,一下子就给吉利集团贴上了“国际品牌”的标签。虽然“吉利”和“沃尔沃”是分开运营的,但背后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协同,让吉利整体的品牌高度和国际认可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就像你把一个名校的学历证书拿在手里,别人对你的看法瞬间不一样了。
高端市场的触达: 沃尔沃直接让吉利集团进入了原来难以触及的豪华车市场,为集团贡献了更高的利润和品牌溢价。

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和逻辑

你可能会问,这三个牌子到底怎么协同?其实,它们的协同体现在:

1. 技术共享与成本分摊: 比如CMA平台,既用了吉利也用了领克,未来可能也会影响到沃尔沃的某些车型。这样一来,研发成本可以被摊薄,规模效应就出来了。一个平台的投入,可以服务于三个品牌,这比每个品牌都自己单独研发平台要高效得多。
2. 品牌价值的“虹吸”效应: 沃尔沃的成功,会带动整个集团的品牌价值上升。消费者会觉得,既然沃尔沃这么好,那么它旗下的领克和吉利,技术底子应该也不会差。这种品牌力的传递是非常微妙但有效的。
3. 市场覆盖的互补: 吉利覆盖大众市场,领克主打年轻、个性化市场,沃尔沃则占据了高端豪华市场。这三条线加起来,基本就能覆盖中国汽车市场的绝大部分消费群体。你可以说,吉利集团在用这三把剑,精准地切割着不同的市场蛋糕。
4. 人才和管理经验的交流: 国际化的团队和管理经验,也通过沃尔沃的收购,慢慢地渗透到整个吉利集团,提升了整体的管理水平。

面临的挑战和未来

当然,这套战略也不是没有挑战。

品牌区分度与避免内部竞争: 如何让消费者清晰地认识到这三个品牌各自的定位,避免它们之间出现“抢饭碗”的情况,是持续的考验。特别是吉利品牌向上,和领克之间,如何处理好定位的重叠,需要非常精细的运营。
整合的深度: 虽然有协同,但三个品牌的运营、销售渠道、用户服务如何更深层次地整合,同时又不损失各自品牌的独特性,是个技术活。
全球化战略的深化: 沃尔沃已经是一个全球品牌,领克也在积极走向海外,吉利品牌也有自己的国际化步伐。如何协调好这三个品牌在全球不同市场的定位和策略,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总而言之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吉利集团的这套“吉利、领克、沃尔沃”三品牌战略,是一个非常有远见和执行力的组合拳。它不是简单的“多生孩子”,而是基于对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利用不同品牌的优势,实现技术、品牌、市场层面的全面覆盖和协同发展。它让吉利集团从一个中国自主品牌,变成了一个拥有多条产品线、覆盖多个细分市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一流汽车集团。这在过去几年里,吉利集团展现出来的成长速度和市场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是一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但我们目标一致”的战略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相信某些屌丝嘴里的物美价廉啊之类的,实际上无论是产品研发改进还是品控售后,都要拿真金白银砸出来,吉利博瑞博越才卖那点钱,又能赚出来多少利润改善品控提升服务顺便再烧钱研发?这个世界上最2的一帮人,就是认为品控和服务是不用花钱改进的,只需要提高责任心就足够了。。。

而且事实上不管脑残粉和车托有多少,我们正常人心里都清楚,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吉利品牌的车根本卖不上去价钱,也就是说吉利集团如果拘泥于吉利品牌,根本赚不到足够的利润支撑自己的发展野心。毕竟现在是哪哪都用钱,自己的产品溢价非常有限。


持续砸钱发展吉利品牌走向中端,这里面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现代起亚,要知道尽管现在现代起亚技术确实也不错,但是在国际范围内,他就是个低端代名词,品牌形象触顶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情况、不如另开新品牌,还有沃尔沃背书,这个牌子没有吉利的黑历史,从一诞生就像手机里发展成果,价格高一些,利润高一些,这样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