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不少回答,还是决定顶着知乎政治正确,来给学姐说两句话。
很多批评许吉如的言论,其实是把辩论技巧等同于人设,又把人设等同于人本身。
奇葩说经历了六季,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辩论节目。选手之间的对抗性越来越强,用的辩论技巧越来越多,也更容易凸显选手之间辩论技巧的差距。甚至李诞,在辩论的时候也知道,“你们是不是管这个叫上价值”。
如何立论,如何质询,如何“上价值”,甚至在辩论的时候如何隐藏自己的攻击性,显得谦和、中立、讲道理,这些都是广义的辩论技巧的一部分。通常只有经过无数的比赛的锤炼,以及教练的指导,才能慢慢提高。毕竟,气势压人容易,绵里藏针难。
从这个角度讲,拿詹青云去和许吉如对比是非常不公平的。詹青云是非常资深的辩手,打了至少七八年的辩论,还得过世界冠军。而许吉如在辩论方面的经验应该是比较少的。这就相当于一方全凭天赋加短期的速成训练,另一方同样有天赋还有多年的积累。两方从一开始就没有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么来看,许吉如的表现是相当不错的。当然,观众并没有义务去了解背后的这些事情,这或许是作为公众人物不得不承受的东西吧。
至于有的评论,从辩论时的仪态、论点、乃至表情管理,一下子就跳到诸如原生家庭、性格缺陷、人生规划等等大家热衷的话题,我只能说,这实在是“脑补过多”。辩手都知道,辩论的持方随时可能变,论点是中规中矩还是出妖论,也基本上是取决于赛前的头脑风暴,而不是取决于辩手自身的“胸怀”和“格局”。拿辩论赛里的表现去揣摩这个人本身的特质,可能会差的有点多。
主流媒体一直喜欢捧出这种人物,甚至没有的时候也可以制造出一个来,以前的哈佛女孩刘亦婷,还有清华的那个梁植,包括现在的许吉如。
都是这种媒体喜欢追捧的人物。什么真本事没有,一辈子靠着人设抄近道得到一切。这种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会演讲,看家本领就是空谈,高谈阔论最在行。对眼界和见识不高的普罗大众具有特别强烈的煽动性。我最讨厌这种人的点在于,这种人其实和那些干传销的讲师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他们两者的生存之道走的是同一条逻辑线,都是靠给脑容量不如他们的人洗脑去挣钱,区别只是他们不违法,或者说不像传销讲师的违法那么明显。
单说许吉如可以说是出道即巅峰,从小学开始就是新闻里的孩子,各个年龄阶段都有报纸上的新闻照片,仔细观察一下可以明显的看出,十几岁之前还是有纯真无邪的眼神的,20岁以后的照片,就已经满眼充满了欲望了。
说白了只是一个被自己扭曲的价值观,社会扭曲的价值导向制造出来的怪物。
这种人如果成为民族的青少年楷模,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继参加奇葩说之后,据说她也参加了主持人大赛,貌似最后的目的是想当主持人吧。她已经参加过很多综艺了,真心想要进军娱乐圈,只能说服气。有句说句,她要是真的能红起来,早在我是演说家的时候就一炮而红了,根本不用等到现在参加这么多综艺节目。娱乐圈最讲究观众缘,性格不讨喜,再怎么有才华也不适合吃娱乐圈那碗饭。
许吉如的事情给我的几个感触:
1.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拿标签堆砌得太高,人们乐于看到丑小鸭变白天鹅,却难以接受白天鹅掉色变成丑小鸭。先抑后扬在书写自己人生故事的时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2.孤注一掷可以,但千万不要把所有的筹码全压在一件事上。对她来说,前路就是出名。没有后路,所以不够从容。胜负心全写在脸上,带给观众肉眼可见的不适。
3.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就是语言表达者传播者,然后投石问路到处去试,没有一条路径直走向极致,反而处处碰壁。虽然屡战屡败精神可嘉,可是背后的实力不足真的不能假装看不见。
4.输入不足,输出太多,就会掏空自己。虽说出名要趁早,但是作为传播者,反而不必太着急。有足够的阅历沉淀之后,再去输出,可能更有底气。
5.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我们这代人脸谱化的优秀,也看到了惯有的浮躁。回看自己,也多多少少有同样的问题,以她为鉴,也多多改进自己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