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理中客」被污名化了?

回答
“理中客”这个词,近些年仿佛自带了点儿不好闻的味道,过去那种“理性、客观、中立”的正面形象,现在却常常被扣上“虚伪”、“站着说话不腰疼”、“和稀泥”甚至“别有用心”的帽子。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社会心态和现实因素在作祟。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1. 社会情绪的激化与对立的加剧:

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的社会,尤其是网络空间,情绪的传导速度和感染力极强。很多议题,一旦被抛出来,很容易就撕裂成两个极端阵营。在这样的氛围下,“理中客”试图在双方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往往会被两个阵营都视为异类。

被“原教旨主义者”嫌弃: 对于那些坚信自己立场是绝对正确,并且认为对立面是“邪恶”或“愚蠢”的人来说,“理中客”的理性分析和多角度看待,无异于对他们信仰的亵渎。他们会觉得“理中客”不懂他们的痛,不站在他们这边,就是一种背叛或者软弱。比如,在一些涉及民族矛盾、意识形态冲突的议题上,要求绝对的站队和批判,任何试图缓和或分析的言论,都会被视为“不分是非”。
被“实用主义者”诟病: 另一边,那些更注重实际利益、非黑即白,或者希望快速解决问题的人,也会觉得“理中客”过于“纸上谈兵”。他们觉得“理中客”说得都对,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可能阻碍了“痛快解决”的进程。当问题到了需要“壮士断腕”或者“用雷霆手段”才能解决的时候,“理中客”的温和劝谏就显得尤为刺耳。

2. 对话语权的争夺与身份认同的构建:

在很多公共讨论中,尤其是在中国当前的语境下,话语权本身就带有一种身份认同的色彩。谁能发出“声音”,谁的声音被听到,往往和其所属的群体、立场紧密相关。

“理中客”被视为缺乏立场: 一方面,有人认为“理中客”不表明立场,就是在回避责任,是在“骑墙”。在一些需要明确表态、支持某个群体或抗议某种不公的场合,中立反而成了一种“不作为”。这种“不作为”在激进情绪面前,会被解读为一种默许或同情对方。
“理中客”可能被贴上“公知”标签: 历史上,“公知”群体曾经被寄予厚望,但后来也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污名化。当“理中客”试图进行深度分析、引用国外经验、质疑国内现状时,很容易被粗暴地打上“公知”的标签,从而连带被攻击。这种标签化,有效地将“理中客”的观点与某种“反动”或“不爱国”的意图联系起来。

3. 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与“理中客”的无力感:

很多时候,“理中客”的困境也源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艰难性。

简单的答案更容易传播: 人们天生就更倾向于寻求简单、直接的答案,尤其是当面对棘手或痛苦的问题时。一个清晰的“敌人”和明确的“解决方案”,比一个需要辨析和权衡的复杂分析,更容易被人接受和传播。“理中客”的分析往往需要受众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和耐心,这在快节奏的信息环境中是一种奢侈。
“理中客”的“站队”困境: 即使是真心想做到“理中客”,在很多情况下,也难以真正做到“完全中立”。因为即使是选择不评论,也是一种选择。而一旦涉及到具体利益或情感纠葛,所谓“中立”往往会被解读为“偏袒另一方”。比如,在分配资源、处理矛盾时,不偏不倚的“理中客”往往会因为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望而两面不讨好。

4. 历史的教训与对“精英话语”的警惕:

近年来,社会对某些“精英话语”和“专家意见”的反思也催生了对“理中客”的警惕。

部分“理中客”确实存在精英优越感: 不可否认,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一些“理中客”,他们可能因为掌握了更多信息或更高的教育背景,在公共讨论中展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仿佛只有他们才能看到“真相”。这种精英优越感,很容易引起普通大众的反感和抵触。
对“宏大叙事”的怀疑: 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人们不再仅仅依赖官方或少数精英发声。当发现某些“理性客观”的分析,实际上是在维护某种既得利益或压制底层声音时,人们自然会对其产生怀疑。

举个例子来说明:

设想一个社会事件,比如某地发生了一起引发广泛争议的拆迁事件。

支持拆迁方可能认为这是城市发展进步的必然,老旧建筑阻碍了发展,并且他们认为拆迁户得到了合理的补偿。
反对拆迁方则会认为拆迁户是被暴力驱赶,补偿不公,并且强调他们的家园和感情被摧毁。

这时候,一个“理中客”站出来,可能会说:“我们需要理解城市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要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补偿是否合理需要具体调查,而且沟通方式也很重要。”

这样的发言,在支持拆迁的一方听来,可能觉得他没有强调发展的重要性,没有赞同他们“为了大局”的行动;在反对拆迁的一方听来,可能觉得他没有完全站在他们一边,没有强烈谴责不公,觉得他是在“和稀泥”,没有帮他们发出最强烈的声音。更糟糕的是,如果“理中客”引用了一些数据或外部案例,很容易被贴上“崇洋媚外”或“不懂中国国情”的标签,然后被全盘否定。

总而言之, “理中客”的污名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社会情绪、话语权力争夺、现实矛盾以及对精英话语的反思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在信息爆炸、观点极化、情绪先行时代,“理性客观中立”这种价值,在很多时候,成为了一个难以立足、甚至充满风险的立场。人们似乎更需要的是能被情绪点燃、能清晰划清阵营、能为某个群体发声的“战士”,而不是一个试图抚平伤口、寻求共识的“调停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伪命题。

实际上从知乎诞生的早期,理客中就一直是用来恶心人的贬义词。并不是近期被污名化的。

原因在于对开放性社区而言,大多数用户确实只能宣泄情绪,没有理客中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理客中在知乎居然能获得追捧,他们常用的吸睛方式在知乎社区曾经失效。所以自然会集体的抵制理客中,污名化理客中。


当然,现在的知乎嘛。已经没有再污名化理客中的必要了。毕竟宣泄情绪所能获得的已经足够多,没必要再 眼红 理客中所带来的流量了。或者说,理客中已经不再那么吃香,自然就没人顾得上污名化你。或许这反而才是对理客中更好的时代。

user avatar

一、“伪理中客”的问题

  1. 自诩理性客观实则夹带私货
  2. 自诩理性客观实则诡辩
  3. 各打五十大板,不能给出实质性的意见;或者是理论脱离实际
  4. 通过标榜自己理性客观来攻击别人“反智”
    总结: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一些自诩理性客观的人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反而试图靠着这种标榜来压倒别人,导致“理中客”群体被污名化

    二、反理中客的人的问题
    1. 部分人确实只是在宣泄情绪,极端,反智
    2. 为理中客不选队站边而感到愤怒
    总结:部分极端的“xx主义者”也许确实听不进道理,并且看不起那些没有确定立场而只是一味讲道理的理中客

    三、理中客真正的问题(存在争议)
    1. 有人认为,不存在真正的“理中客",任何人都是有自己的立场的。一些理中客可能反而是所谓理性分析来为自己屁股不正辩护的人。
    我承认确实有这样的人,但我相信真正的理中客一定是存在的。我觉得区分真理中客和伪理中客的关键,不是在于他们有没有自己的立场,而是在于他们对待自己立场的态度:是”believe it, then prove it",还是"prove it, then believe it"。真正的理中客也许还是不可避免会有”屁股决定脑袋“的情况,但是首先他们会努力去检视自己的观念来源并尽可能用理性去加以修正,其次他们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愿意主动承认自己视角的局限性和可能存在的偏颇性,而不是不加检视或者刻意隐藏。
    2. 有人认为,大是大非面前谈理中客都是耍流氓。在有些问题上就应该立场先行。(E:詹青云事件、邱晨事件)
    我觉得这是很多人反对理中客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并不同意这个观点。首先,什么叫大是大非?如果它真的是大是大非,为什么反而会经不起理中客的批判和检视?当然,批判和检视得出的结论对不对是另一回事,但至少这个行为、这种态度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
    可能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没有坚定立场是有害于社会的。比如人家给你谈爱国,你却要指出人家话里的逻辑漏洞;人家和你谈民族情感,你和人家说”请详细论证一下“,这种”杠精行为“岂不是会削弱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嘛?再说了,万一你一不小心”理性分析“没用好,得出了一个gd言论,怎么办?所以在有些问题上就是应该坚定信念,别去搞什么理性分析!
    其实我个人很不喜欢这种观点。一方面,我比较倾向于认为哪怕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也是需要基于理性分析的,你非得要求立场先行,反而会让我觉得所谓的大是大非根本只是不得不遵守的教条,从而产生对政治正确式的压迫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我相信在所谓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的反对意见也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可能是因为其中自有其可取之处,也可能是因为真理越辩越明。
user avatar

先问有没有,再说是不是。目前的网络环境,批评理中客广泛存在,我们可以说理中客确实不是什么好词。那么我们是否在任何环境下都要批判理中客?理中客是否在任何环境下都是污名呢?

第一,我认为理中客必须是污名,必须被批判。原因不是主观上批判,而是被动的必须批判。

网络论战,互喷口水,往往要讲个立场,有立场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对错,弘扬己方正确,打压对方错误,这是网络论战基本要素。

但是理中客没有这些要素,他们因为言论的相对理性、客观、中立,没有鲜明的观点,无论正反双方,对待这样的言论无从下手,你骂了理中客,就等于变相的夸了对方。

逻辑方面漏洞较少,有时会导致情绪上的激愤和抵触。

所以,既然没有要素论点,造一个不就行了,既然无法把这种言论判明到任何一方,那就孤立出来成为第三方。

理中客、骑墙派等名词,便是敌我双方造出来第三方。

网络类似于原始社会,或者说是自然界,只有朋友和敌人,任何第三方的出现都会被认为是危险信号。网络从来不是多元化的,多元只是它的标签,一但从中加入了群体的意志,就只会形成二元。

二元不允许第三元的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要批判,理中客必然会被污名化。

第二,那么如何让那些苦恼的理中客逃离被批判,摆脱这个污名呢?很简单,表达立场。

第一句,第一个词,第一个字就表达立场,这样同阵营的人非但不会批判你,反而会夸赞你,认为你考虑周全,有大局意识,而不同阵营的人可能会理解你,体谅你,甚至会反用理中客的方式理性、客观、中立的策反你。

人就是这样一种生物,批评自己的对立面,维护自己的立场,这是本能。

思考相比于站队是一种低效益活动。

第三,回答题主的问题,理中客为什么被污名化,为什么网络世界,或者说人类群体容不下这种没有立场但逻辑相对严密的群体?

因为我们都是孤独的。

能够让孤独的我们心安的只有两种人,敌人和朋友,不存在第三类。

最后补充一点,为什么理中客是一群没有立场,但逻辑相对严密的群体,因为,如果你能在逻辑上战胜他,何必又大费周章的给他扣帽子呢?扣帽子行为本身就是简化逻辑,甚至忽略逻辑的反抗形式。

user avatar

1+1=2 正确。

1+1=3 错误。

这是正常人的思维。


但是,有一种理中客是这样的:

有很多人做出来1+1=3,肯定有一定的道理嘛。 不要一棍子打死,不要全盘否定嘛。凡事要辨证看待,事物都有两面性嘛。要尊重未知的事物,数学不是万能的,世界上有很多数学不能解释的额问题。依我看1+1=2 也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1+1=3有时候也有道理,折中一下1+1=2.5不也可以吗? 1可以是1,1也可以不是1,1生2,2生3,3生万物嘛。 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啊。

user avatar

所谓「理中客」,

就是黑人抗议警方暴力并打出「black lives matter」时高喊「all lives matter」的异议者。

就是讨论慰安妇时说其中有人是自愿探讨历史真相的「学者」。

就是韩国抄袭汉服时要求双方冷静者谴责国内网民看客。

就是五四火烧赵家楼时斥责学生暴力的理性主义者。

简而言之,

当有人遭欺压时,他们默不作声。

被害者被逼到角落无奈反抗之际,他们却开始批判起反抗者激进。

可是,当剥削已成事实...

理智的批判不比感性的愤怒来的高贵。

...

发现很多人问黑人游行的例子。

我想说的是我当然反对黑人游行暴力打砸抢零元邮购,但我的反对就是反对游行的暴力本身,而不是用「all lives matter」去反对。

反对零元邮购和「all lives matter」是两回事。

当某些生命实际上比其他人「更加平等」(黑人待遇比黄种人好,不等于他们就跟白人平等了),而受到压迫的群体反抗时,你高喊「所有生命都一样重要」就是理中客。

因为明明事实是某些人的生命比其他人更重要,于是被忽视欺压的群体反抗说「黑人/黄种人的命也一样重要」,结果理中客们却忽略了「现实里某些人的命比其他人重要」,反过来用「大家的命一样重要」来淡化这不公制度。

这难道不是理中客吗?

受害者受到压迫时,他们袖手旁观,当受害者反抗时,他们却开始大呼小叫了。

至于对黑人整体游行暴力的看法,我的想法很简单。

当黑人游行示威的对象是美国镇暴军警时,他们是如同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学生,是受害者抵抗欺压者的反抗。

当黑人游行打砸邮购对象是无辜华人时,他们就是西安游行砸日本车的极端分子,是受害者对路人转移矛盾发泄情绪。

所以对待黑人游行得辩证看待,不能全面否定也不能全面肯定,而是对其中反抗压迫的部分予以肯定对其中烧杀掳掠的事予以谴责。

所以为什么我说「all lives matter」是理中客呢?

因为「all lives matter」这口号本身其实是用来否定整个黑人游行示威的,假如真的要反对黑人示威中负面的部分,应该直接予以谴责其暴力打砸抢劫行为本身而非整体运动。

...

发现很多人对黑人例子还是反对,可能是我说明的不够清楚吧?

对于某些具体事物,作为康米我肯定是用辩证的角度方式去看待。

黑人示威里是否有抢劫商店零元邮购的事迹?

肯定是有的,而且数量不少。

但是呢,假设今天有个恶贯满盈的坏人机缘巧合下救了小孩,请问「坏人救了小孩」这件事情是对是错?

我想肯定不会有人认为是错的吧,他之前犯下罪大恶极的事情,不影响他救人这件事是好事(当然反过来,他做好事也不影响他是坏人这评价)。

所以黑人运动里是不是有人打砸抢劫?

有,但这不影响「黑人反抗军警」这件事情是正面的。(同样的,黑人反抗军警这件事也不影响他们抢劫是负面的)。

所以具体对黑人运动应该如何辩证评价?

当黑人们反抗军警时,他们就是反抗胖虎的大雄,其行为是正面的,此时应该赞同,否则你就是站在既得利益者那方。

当黑人们抢劫商店时,他们就是欺负大雄的胖虎,其行为是负面的,此时应该反对,否则你就是站在强盗那方。

这两件事情是独立且分开的,毕竟当一个人做了坏事与好事时我们都应该分开评价,更何况黑人运动里反抗军警与抢劫商店的人群通常根本不是同一群人呢?

同样的逻辑可以具体对应不同事情上。

所以这幅漫画最大的争议点,其实是「谁是压迫者谁是反抗者?」不过具体对应到不同事情上,我们自然该具体分析。

user avatar

因为大家讨论的话题,99%是带有娱乐性质的社会话题。观点鲜明,才能引起关注。

理性、中立、客观,做不到。


比如最近的货拉拉女生坠亡事件。

从司机角度,可以分析司机多么不容易,女生多么不懂礼貌、多么打拳,自己跳车死亡。

从女生角度,可以分析社会对女性多么高压,女性生活的多么不安全,不可能无理由作死。

然后两派就杠上了。

这时候有人哔哔无罪推定,肯定被划到司机那一派去了。有人哔哔自己在货拉拉吃的憋,立马就成了女生那一派的。

理性、客观、中立?怎么做到?


非不为,实不能。

社会类问题,确实有可以理客中讨论的角度,往往就看拿钱发帖团队和知乎小管家的出没了。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12岁女学童受人指使,书包藏142支孕妇血样出境被查?

当你发现家里有一只蟑螂的时候,不要着急害怕,因为至少有一千只蟑螂在暗处开趴体。

如何看待美国一移民拘留中心被曝“滥摘”女性移民子宫?

当你发现家里有一只蟑螂的时候,不要着急害怕,因为至少有一千只蟑螂在暗处开趴体。

对吧,回答如果是这样的,那么真的就是理中客,不论观点是否同意,我们都要说一声,这真的就是理中客。

但是问题是,中国发生了一些事就是黑暗之中藏污纳垢,没看见的多着呢。

美国发生了一些事,而且性质恶劣远超中国,但是回答怎么就变成了才这么点够干啥的?

所谓的理中客们和公知群体的重合度是非常高的。

他们的污名化,不是谁给他们泼脏水,而是他们经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双标、造谣、抹黑以后把脏水泼给了自己。

理中客们总把自己塑造成不持立场、公正客观的形象,其实与公知们一直塑造自己追求自由民主,是真正爱国者的形象一样。

都是为了有一个道德挡箭牌立在他们身前。

从而制造一种,谁敢反对他们就是不道德的,就是反人类的,就是开历史倒车,就是与正义为敌的假象来迷惑别人。

但是,我又要说我经常说的那句话了。

建立在虚伪和谎言上的繁荣,总要有被揭穿从而垮塌的那一天。

谎撒的多了,自然就骗不了人了,因为没有谁才是真傻子。

可以说,这些人就算再给自己涂脂抹粉,也依然掩盖不了丑陋的本质。

所以与其说理中客们被污名化了,不如说他们他们本来就是污浊的肮脏的,什么词沾上了他们都避免不了被污名化的结果。

user avatar

因为“客观”是真理判断标准,“中立”是一个价值判断结论,“理性”是真理+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三者本来就不是一个范畴里的东西。

而且,你可以很轻松地得出,当一个人坚持了“客观”的真理判断标准,并坚持“理性”,那么他就不可能最终得出“中立”的价值判断。因为对一个人来讲,其对一事物进行评判的前提是对该事物抱有基本立场,以此为准绳,再以“客观”的标准进行真理评判,再在此基础上得出对该事物的正面负面的价值评价,这个过程称为“理性”。因此,一个人在对某事物进行“客观”评判并坚持“理性”,他就不可能再对该事物取“中立”的态度,要么负面要么正面,或者偏负面偏正面。如果一个“人”声称其对一个事物进行“客观”的真理评判后居然得出了“中立”的价值评判,那么如果他的“客观”是真的话,那只能说明他压根就没有做出真正的评判,也就是没有实现“理性”。

“理性”、“客观”、“中立”就是个不可能三角。正经人应该只坚持三者中的前两个。没有价值的人才会执着于第三个。

这个问题 @FanFanFan 曾经论述过,而我七八年前就这么想了。

user avatar

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观,这个词最早就是天涯猫扑上撕逼专用的,从一开始就没“中立”过,根本就是某一派的自我定位。

之所以这个词被“污名化”,恐怕是因为用这个词的那一派现在失势了吧。

user avatar

没有污名化,理中客的本意就是:

一个宣泄情绪卖流量的平台,你特么装什么白莲花……

user avatar

“理中客”和“公知”被污名化的原因是一样的——舆论战效果。敌方,在我方舆论阵地作战,意图瓦解我方统一阵线,并试图清洗敌方负面新闻怎么办?打什么旗号?立什么人设?


给大家看一个极为经典的例子,一叶知秋:



还记得渔村那年,微博上有人这么发文的吗 :

“理性、中立、客观”,如果没有立场,完全正确。


而后,微博网友 就给它出了道题——“宫廷玉液酒?”

于是就有网友反应过来了:

“宫廷玉液酒”出自赵丽蓉、巩汉林在1996年央视春晚上表演的小品《打工奇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所以要说一个“年纪比较大”的“中国北方人”完全不懂,还真有些困难……

于是,上海市公安局和《人民日报》官博纷纷表示,“境外特殊人士冒充北方人失败”,请注意辨别:


这只是冰山一角,只是长期下来,网友变聪明了,再也不是十年前的状态了。


话说最近,老拜上台后给这些人的活动经费开始发了,有兴趣可以看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中客”这个词,近些年仿佛自带了点儿不好闻的味道,过去那种“理性、客观、中立”的正面形象,现在却常常被扣上“虚伪”、“站着说话不腰疼”、“和稀泥”甚至“别有用心”的帽子。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社会心态和现实因素在作祟。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社会情绪的激化与对立的加剧:首先,我们.............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许多原本自诩为“理性、中立、客观”(以下简称“理中客”)的网民,在网络舆论环境中,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表现出与“五毛”相似的立场和言论风格。这其中的原因确实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理中客”的定义与内在张力:首.............
  • 回答
    凡客诚品,这个曾经在互联网服装零售领域叱咤风云的名字,如今却被死库存和供应商欠款的阴影笼罩,不禁让人唏嘘。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寒,而是凡客在高速扩张过程中,一系列运营问题的集中爆发。要剖析它的困境,我们需要层层剥开,看看它究竟在哪些环节出了岔子。一、定位模糊与品牌价值的失焦:凡客的起点,可以说是抓住了.............
  • 回答
    现在像中交、省院这样的大型设计院之所以大力投入科研项目,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战略选择,并且这已经成为行业内普遍趋势。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开了讲讲。一、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驱动:从“跟着做”到“引领者”的转变过去很多大型设计院,尤其是像中交这类有国家背景的,主要承担的是国家重大工.............
  • 回答
    最近总有朋友在讨论,说在日常生活中好像越来越少见到新版百元纸币了。以前去超市买东西,找零的几张新版百元大钞,感觉挺常见的。但现在,很多时候拿到手的都是一些“见过大世面”的旧版,偶尔才会夹杂一两张新版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仔细想想,这背后还真有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咱们国家发行新版货币,可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爱好汉服的女孩的心里。其实,我们之所以觉得电视上的明星穿汉服特别好看,甚至有“仙气飘飘”、“惊为天人”的感觉,而自己穿上总觉得差点意思,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在起作用,绝不是简单的一句“颜值不够”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要明白,电视上的明星,无论是拍戏还是参加活动,她们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观众在观看当下影视剧时普遍存在的感受。为什么现在大部分影视剧中的年轻人看起来不接地气?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从创作心态、市场导向到社会现实的反映,方方面面都有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一、创作与剧本层面的“理想化”与“脱离现实”: 过度浪漫化与戏剧.............
  • 回答
    说起高峰在德云社相声商演中的时长问题,这确实是不少观众注意到的一个现象,而且大家也都有自己的看法。要说高峰的活为什么相对而言时间会比较长,而且能达到一个小时左右,这背后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原因,我试着从几个点给大家掰扯掰扯:首先,高峰的“基本功”和“能力”是硬道理。高峰和栾云平搭档,他是捧哏。但凡看过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放眼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动作片,枪械、刀具、棍棒,甚至是更冷门但同样致命的道具,几乎成了主角们的标配。这可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且说起来,这背后有很多讲究,远不止是“耍酷”那么简单。咱们先从最直接的原因说起:制造冲突与张力。 动作片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解.............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好多观众都注意到啦。有时候看南方背景的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开口闭口“咱”、“咱们”,听着就有点儿跳戏,好像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在说话似的。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几个方面。一、普通话的普及与“去方言化”的创作倾向首先,得从咱们现在荧幕上最常听到的是什么说起——那就是普.............
  • 回答
    看到您这句“现在的电子产品中好像都见不到了”,我脑海中立刻闪过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二极管(Diode),尤其是那种圆柱形的、金属封装的、常常带着一条黑色的环状标记的二极管。为什么说它熟悉,又说它好像见不到了呢?其实,二极管并没有消失,它依然是电子世界里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搬砖工”。只不过,它的身.............
  • 回答
    冯小刚导演的《北辙南辕》试图重塑和描绘他心中理想的“大飒蜜”形象,但正如你所观察到的,这个形象在如今的观众群体中似乎并不如预期般受欢迎。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时代变迁与价值观的差异: “大飒蜜”的定义与时代背景: 冯小刚早年描绘的“大飒蜜”形象,例如《甲方乙方》中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不少人的心坎儿。说实话,“愚孝”这个词儿,听起来就带着点儿贬义,好像把一种美德扭曲成了贬低。为什么现在会有人觉得,对父母好,把父母照顾得妥妥帖帖,反倒成了“愚孝”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社会进步了,观念也多元了。过去那种“父为子纲”、“百善孝为先.............
  • 回答
    说起《斗罗大陆》里的唐三,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要说他的风评,确实近年来,尤其是在网络上,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甚至可以用“两极分化”或者“褒贬不一”来形容,而且负面声音似乎越来越响亮。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得承认《斗罗大陆》作为一部国民级IP,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体,这其中有早期.............
  • 回答
    好,咱们今天就聊聊为什么现在研究中国史的,不少人都扎堆儿往近现代史里钻。这事儿啊,其实挺好理解的,就像你站在山脚下看,越往上越清晰,越能看到全貌,近现代史对于理解当下中国和世界的关系,那真是太重要了。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现实的关照与当下的诉求:历史是为现在服务的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最直接.............
  • 回答
    你提到的那种科幻感十足的“天空母舰”,也就是电影《美国队长2》中神盾局的空中堡垒,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现实中我们之所以没能造出类似的东西,原因有很多,涉及到技术、经济、军事战略以及物理定律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电影里的东西往往是艺术创作的产物,它需要服务于叙事和视觉效果,而现实世界的工程则要.............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钢琴的讨论,最近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吕卓然的批评声音,而且往往把他作为反面教材。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系列的事件和舆论发酵。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说说吕卓然这个人。他以“天才少年”、“中国肖邦”等标签闯入大众视野,早期凭借着出色的演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受到网络上男女声量差异不小。你说在现实生活中好像没那么剑拔弩张,这倒不是说完全没有分歧,而是说那种公开的、激烈的、上升到群体对立的场面,在网络上更显眼。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个点可以聊聊,而且这些点环环相扣,让网络成了这种对立的温床。首先,匿名性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
  • 回答
    现代社会语境下,我们确实能看到一种现象,就是一部分女性在面对婚姻和家庭责任时,会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甚至认为婚姻更多是男人的责任。这种心态的形成,背后其实牵扯着多层面的社会变迁和个人观念的演进,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究竟是什么在悄然改变着一些女性对婚姻的看法和期待。首.............
  • 回答
    现在市面上很多充电器都打着“氮化镓”的旗号,这背后是有原因的,也并非仅仅是个营销噱头。简单来说,氮化镓(GaN)是一种化合物,它在充电器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让你的充电器能够更小、更快、更高效。首先,我们得知道传统的充电器里都有什么。你拆开一个老款的充电器,会看到里面有一个叫做“硅”(Si)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