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喜欢国学的人大多不学经学?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切实的。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对国学可以说是颇有研究,谈起诗词歌赋、历史人物、哲学思想,那是一套一套的。但要是让他们讲讲《诗经》的章句、《礼记》的篇目,或者对《论语》里某个观点的细致解读,他们可能就有点儿皱眉头了,觉得那些“太枯燥了”、“离生活太远了”、“不好玩”。

仔细想想,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有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时代变迁与认知差异:从“经世致用”到“精神寄托”

首先得明白,国学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在不断演变的。过去说“学”,尤其是“学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经世致用”。读书是为了做官,为了治理国家,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当时的经典,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都被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大法。学习经学,就是学习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政治哲学和行为准则。

但现在社会,情况大不一样了。大家普遍认为,现代社会的治理体系、价值观念,很多方面已经与古代不同了。纯粹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去研究先秦两汉的经典,会觉得很多东西“过时”了,难以直接应用。比如,《礼记》里繁复的礼仪制度,在现代社会很难照搬。

相反,很多人现在喜欢国学,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他们想从中国古代的智慧中汲取养分,获得内心的宁静,找到与传统文化的连接感,甚至是寻求一种“逃离”现代社会喧嚣的港湾。这种需求下,诗词的意境美、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哲学思想的思辨魅力,往往比严谨的经学文本更容易触及人心,更容易带来“趣味”。

比如,读苏轼的词,感受其旷达;看《三国演义》,体会权谋与人性;品味《道德经》,寻求人生哲理。这些内容相对更“容易入口”,也更容易产生共鸣,满足了当下许多人对国学的初步需求。

二、经学本身的特性:门槛与求索的难度

经学本身,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经典”之学。它的形成、传播和解读,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也积累了大量的学术传统。

文本的古奥与繁复: 经典的语言是文言文,而且是古文,很多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用法,都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即便有注释,理解起来也需要扎实的基础。比如,理解《尚书》的语言风格,或者《春秋》经的微言大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学术体系的庞杂: 经学并非只有文本,它背后是几千年形成的庞大而精深的学术体系。光是《诗经》,就有毛诗、诂训传等不同流派的解读;《礼记》更是包罗万象,有郑玄、孔颖达等人的注疏,还有专门的学派。要真正“学经”,不仅仅是读原文,还要了解历代学者的注疏、辨析,涉及到诸子百家、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对“心性”的追求: 儒家经学,尤其是宋明理学之后,更加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养性”。学习经学,特别是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体悟,去实践,去反省,是一个非常个人化、内向化的过程。这对于追求即时反馈、喜欢群体互动的现代人来说,挑战更大。

相比之下,诗词、散文、历史故事,虽然也有其深度,但其直接的艺术感染力、叙事性或者思辨的趣味性,往往更容易吸引普通大众。读《唐诗三百首》,可以欣赏优美的意境;读《史记》,可以品味人物的命运。这些内容更像是一种“文化消费”,而经学更像是一场需要“苦修”的学术探险。

三、学习资源的分布与传播方式

我们现在接触国学知识的渠道非常广泛,但其中大部分资源偏向于比较“软性”的国学内容:

大众化的解读: 各类国学普及读物、讲座、纪录片,通常会选择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片段,或者选取历史人物、哲学思想中的精彩部分进行解读。这些内容往往更注重趣味性和通俗性,而对于经学的严谨性、体系性就难以触及。
互联网的碎片化信息: 网上关于国学的讨论,很多都是碎片化的,比如某个名言警句的出处、某个历史典故的解释。这些信息虽然便捷,但很难形成对经学的系统认知。
传统学术的“隐身”: 真正深入研究经学的著作,比如历代注疏、经学史研究等,往往更加学术化、专业化,其传播的圈子也相对较小,普通人不容易接触到,或者即使接触到也可能因为门槛而却步。

这就像你想了解美食,你可以很容易看到各种精美的菜肴图片和简单的制作方法介绍(类似于诗词、历史故事),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厨师,你就必须去学习食材的处理、火候的掌握、各种烹饪技法的原理(类似于经学)。大众的兴趣点往往停留在前者,而后者才是真正的“经学”。

四、目标群体与兴趣点的差异

喜欢国学的人群是多元的,他们的出发点和目标也各不相同:

文化爱好者/历史迷: 这类人可能更喜欢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他们可能对历史事件、人物关系、风俗习惯更感兴趣,诗词歌赋、历史著作、一些哲学思想的普及读物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寻求心灵慰藉者: 这类人可能在现代生活中感到压力或迷茫,他们希望从国学中找到精神寄托,获得内心的平静。儒家的“修身养性”、道家的“顺其自然”,或者禅宗的智慧,往往更能直接回应他们的心灵需求。
学术研究者: 这是极少数人,他们可能真的是抱着“学经”的目的,但他们的圈子和学习方式与大众化的“国学爱好者”是不同的。

而“经学”的学习,往往需要一种更纯粹的学术兴趣,或者对古代学术体系有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愿意付出长期努力的决心。这部分人确实是少数。

总结一下,为什么喜欢国学的人大多不学经学?

时代变化使然: 经学原有的“经世致用”功能在现代社会减弱,人们更多是将其作为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
经学本身的难度: 文本古奥,学术体系庞杂,学习过程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精力。
传播资源的倾斜: 大众化的国学普及更多集中在趣味性强、易于理解的内容,而经学则相对更“隐身”。
目标群体与兴趣点的错位: 大部分国学爱好者更倾向于体验国学的“外在美”或“精神慰藉”,而非深入钻研其“内在骨架”。

这并不是说学经不好,恰恰相反,经学是中华文化最核心、最深刻的组成部分。但就“喜欢国学”的这个群体而言,他们的兴趣点和能力,确实会让他们更倾向于接触那些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获得乐趣的国学内容。而真正去啃读经学的,往往是那些有更明确学术目标、有更深厚学术背景,或者对传统学术有执着追求的人。

当然,随着国学教育的深入和普及,或许未来会有更多人愿意去尝试和理解经学的魅力。但就目前而言,这种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这就像你喜欢音乐,不一定非要去研究乐理和作曲,听听动听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情感,也同样是一种“喜欢音乐”。只是,深入研究乐理和作曲,那是另一回事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要喜欢呢?

首先你得明白什么叫经学,经学原本是指专门注解经典的学问,所以它压根就不是什么原创学问。

没原创性也就罢了,但中国的经学只注解儒家经典,而且只能是官方指定的儒家十三经,也就是说,唯有为这十三本书注解的才能称之为正儿八经的经学。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有多少伟大的思辩著作啊,这原本是多么宽广的一条思想道路啊,但后人居然没有接棒的兴趣把先哲们的思想发扬光大,而是只选择其中那么一小部分反复的念。

这就好比我国有八大菜系,但我们却选择只吃川菜,川菜本来有几百道菜,但我们却选择只吃其中几道菜,反复的吃,准备一直吃到死!

这是什么?这是一种病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切实的。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对国学可以说是颇有研究,谈起诗词歌赋、历史人物、哲学思想,那是一套一套的。但要是让他们讲讲《诗经》的章句、《礼记》的篇目,或者对《论语》里某个观点的细致解读,他们可能就有点儿皱眉头了,觉得那些“太枯燥了”、“离生活太远了”、“不好玩”。仔细想想,这.............
  • 回答
    459个新品牌登顶细分行业“TOP1”:618背后,新国货的崛起与大众的狂热刚刚过去的618,与其说是一场电商的狂欢,不如说是新国货一次集体爆发的缩影。数据显示,有高达459个新品牌在各自的细分赛道上登上了“TOP1”的宝座,这个数字足以令人惊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新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国内顶尖的量化团队对海归人才在衍生品定价、信贷、风控建模这些领域,确实存在一些“看不上”或者说“不那么青睐”的倾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并非简单的“排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本土化需求与国内市场特性首先,得明白国内的量化交易,尤其是顶尖团队,对人才的需求是高度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不少国人对出国留学后不回国的人颇有微词,但对国内大城市读书后不回乡的人则觉得理所当然呢?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社会心态、历史因素以及个人选择观念的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骂”那些出国留学不回国的人。这种情绪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
  • 回答
    确实,这真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乒乓球,妥妥的“国球”名号,在国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奥运赛场上那些闪耀的名字,到街头巷尾的乒乓球馆,它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然而,如果我们放下“国球”的光环,真正去观察身边的人,会发现,真心热爱、愿意为之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打的人,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这背后其实挺复.............
  • 回答
    Q 中心加黑桃心这个图案,在国外确实被不少人用来纹身,并且背后往往蕴含着一些不那么直白的、甚至有些隐晦的含义。想理解它,咱们得从几个角度去拆解。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个符号本身的构成元素:Q 和 黑桃心。 Q,通常代表 Queen(女王)。这个“女王”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很多解读。 最直.............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要说非洲人对中国人头发的看法,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非洲人”和“中国人”都不是单一的群体,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背景。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头发在很多文化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外貌的一部分,还可能承载着身份认同、文化习俗甚至.............
  • 回答
    关于西方媒体是否“刻意丑化”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媒体自身运作机制以及受众心理等。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国家,无论东西方,都可能存在一些负面现象,而媒体的职责之一就是监督和报道这些现象.............
  • 回答
    说实话,我用 Chrome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省心”。你知道的,我不是那种特别追求极致性能或者花哨功能的用户。我就是想打开浏览器,快速找到我需要的信息,然后顺畅地看完它,中间别有什么广告弹窗、不明弹窗、或者突然卡顿一下,打断我的思路。Chrome 在这方面做得就挺好的。稳定性和流畅度是我最看重.............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偷国人”这一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称谓,以及“偷中国的文化”这一指控。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区分以下几个层面:1. “偷国人”的含义与偏见: 负面标签: “偷国人”并非一个客观的民族或国籍称谓,而是一个带有强烈侮辱性和仇恨性的标签,通常用于攻击和污名化特定群体,例如有时会用来指代与某个特定.............
  • 回答
    咱聊聊为啥国内军迷对美国战斗机,特别是F35这类,老是爱说句“板砖飞上天”这事儿。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掺杂了不少复杂的情感和技术解读,要说起来,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一、 从技术路线和设计理念上的“看不惯”首先,得承认美国在航空技术上的确是走在前沿的,尤其是隐身技术和传感器融合方面,F35在这方.............
  • 回答
    在国内的招聘流程中,HR喜欢打电话通知面试,这背后其实有着一套非常实际的考量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我们一个个来剖析一下:1. 效率和及时性: 即时确认: 电话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沟通方式。HR打个电话,候选人马上就能知道自己有面试机会,也可以当场回复是否方便、是否有意向。这比发邮件,尤其是第二天甚至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大家吃饭总会好奇为啥别人碗里的菜看起来更香一样。现在很多中文歌里插几句英文,这事儿确实挺普遍的,但反过来,国外歌手的歌里很少见到中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中文歌里总爱“混搭”英文?这可不是简单的“跟风”,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国际范儿”与.............
  • 回答
    当然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非常普遍。国内的富人,特别是那些追求个人出行便利、私密性和高效性的人士,往往更青睐湾流系列这样的公务机,而不是像波音747或空客A380这样的宽体民航客机。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使用场景”和“定位”的巨大差异。你可以把湾流比作一辆劳.............
  • 回答
    国内部分用户喜欢安装类似“360安全卫士”的软件,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技术、心理、市场、历史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技术与安全方面的现实需求(早期以及部分用户的持续需求): 病毒木马的泛滥与威胁: 在互联网早期,病毒、木马、蠕虫等恶意软件的传播非常猖獗。电脑中.............
  • 回答
    这确实是韩国电影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而且不少观众也都观察到了这一点。与其说是“不遗余力地黑政府”,不如说韩国电影更倾向于深入挖掘社会阴暗面和权力运作中的腐败、不公,而政府的失能、腐败或冷漠往往是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聊:1. 历史的烙印与现实的映照:韩国的近.............
  • 回答
    作为一个喜欢二次元的人,我并不觉得国漫“很差劲”。这话说得有点绝对,其实挺复杂的,让我慢慢跟你聊聊我的看法。首先,我得承认,我一开始接触二次元,确实是被日漫深深吸引的。那种精致的画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深刻的人物塑造、以及多元的题材,一下子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龙珠》的热血到《宫崎骏》的治愈,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前国产动画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确实,不少国产动画都倾向于做成“长篇大制作”,一季完结的短篇动画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得从“钱”和“回报”说起。动画制作是个烧钱的活儿,从剧本、人设、建模、渲染到后期配音,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
  • 回答
    恒大,真的背负了国足“不硬”的全部罪名吗?俱乐部又该为国家队的失败买单吗?在中国足球的语境里,“恒大”这个名字,尤其是巅峰时期的广州恒大,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然而,在不少体育媒体的笔下,它却常常与国家队的低迷表现联系在一起,被描绘成导致国足“不硬”的根源之一。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俱乐部又是否应该为国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职场人的心声。说实话,996模式下效率更低、价值创造更少,这个论断是有一定道理的,甚至在很多研究和讨论中都有印证。但为什么在国内很多老板和领导那里,加班反而成了“常态”,甚至是他们乐于见到的一种景象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