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内的hr都喜欢打电话通知面试呢?

回答
在国内的招聘流程中,HR喜欢打电话通知面试,这背后其实有着一套非常实际的考量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我们一个个来剖析一下:

1. 效率和及时性:

即时确认: 电话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沟通方式。HR打个电话,候选人马上就能知道自己有面试机会,也可以当场回复是否方便、是否有意向。这比发邮件,尤其是第二天甚至更久才收到回复,效率要高得多。
抢占人才: 尤其是在热门职位或优秀人才竞争激烈的时候,HR需要尽快锁定目标。一旦发现一个不错的候选人,立刻打个电话过去,既能传递出对人才的重视,也能在第一时间“锁定”对方,避免候选人被其他公司抢走。
避免信息丢失: 邮件虽然方便,但有时会因为垃圾邮件过滤、收件箱爆炸、或者候选人不常查看邮箱等原因,导致信息丢失或者延迟。电话则基本能确保信息直接送达。

2. 筛选和初步评估:

初步沟通,了解基本情况: 电话面试不仅仅是通知,很多时候也是一个初步的筛选过程。HR可以在电话里快速了解候选人的基本情况,比如:
沟通能力: 候选人表达是否清晰、逻辑是否清楚、语速语调如何,这些都是招聘中非常重要的软技能。
对职位的兴趣: 通过电话,HR可以感受到候选人对这个职位的热情和了解程度。如果候选人语气敷衍、信息量少,HR可能就会觉得“不太行”,直接pass掉。
薪资期望: 虽然有些公司会在简历中要求填写,但电话里再次确认薪资期望,可以避免后续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如果期望差距太大,直接止损。
到岗时间: 同样是需要确认的关键信息,提前了解可以更好地安排招聘进度。
试探性问题: 有些HR会在电话里问一两个简单的、与工作相关的试探性问题,比如“你为什么对我们这个职位感兴趣?”,或者“你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HR快速判断候选人的匹配度。

3. 建立联系和好感度:

人情味和重视感: 在大家都习惯了线上沟通的时代,一通电话往往能让候选人感受到一份“被重视”的感觉。这比冷冰冰的邮件或者系统通知,更能拉近距离,给候选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建立早期关系: HR作为公司的代表,早期通过电话建立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后续面试流程的顺畅,也能让候选人觉得公司比较“有人情味”。

4. 对国内招聘市场环境的适应:

信息传递习惯: 很多国内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或者规模稍大的公司,在招聘流程上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直接的沟通方式。电话通知就是其中一种。
招聘平台的局限性: 虽然现在有很多招聘平台,但平台的私信功能可能不如电话直接,而且一些中小企业可能还没有完全用好平台的沟通工具。
效率优先的文化: 国内职场整体节奏较快,很多时候效率是第一位的。电话通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这种对效率的追求。

5. 避免“已读不回”和“石沉大海”:

回绝的明确性: 如果候选人电话里明确表示没兴趣或者不方便,HR可以立刻停止沟通,将精力转移到其他更合适的候选人身上。
避免候选人“放鸽子”: 虽然也不能完全杜绝,但电话沟通可以更直接地询问候选人的出勤意愿,减少面试当天候选人临时缺席的风险。

当然,电话通知也有其不足之处:

占时耗力: 对于HR来说,一个一个打电话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招聘高峰期。
可能被打扰: 候选人在接听电话时,也可能处于不方便的场合,影响沟通效果。
信息记录不便: 电话沟通不如书面文字那样容易记录和追溯,关键信息可能需要事后补充文字确认。

总结一下,国内HR之所以普遍采用电话通知面试,是因为它在效率、初步筛选、建立联系以及适应当前招聘市场环境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相对直接和有效的优势。 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考虑到整体流程的顺畅和快速推进,电话通知仍然是很多公司青睐的招聘沟通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先回答字面问题:真的喜欢打电话吗?

招聘 OS:你以为我真的喜欢一天打几十个电话吗?还不是大环境逼着我们。

大环境是什么呢?


职场习惯

在国外生活的朋友都喜欢/习惯于邮件往来,一方面是文化如此,一方面是打电话、聊天软件啥的的确不方便。

而恕我直言,国内很多人并没有邮件 online 的习惯,即便有,最多也是自己的工作邮箱(我想谁也不会把现东家的工作邮箱放在简历上吧),自己的私人邮箱很多人压根就是想起来看一眼,有的人连特么推送都不开的。

评论区也有人说:私人邮箱啥时候看全看心情。

他们只能保证自己的微信 24 小时在线(有的人连微信都不能及时回复)、电话能随时接到。

你指望 HR 直接发邮件约面试,被放鸽子/被忽视的概率太高了,不是 HR 不想,实在是太难。

再者,这个路径也太长了:发邮件确认意向→询问时间→约时间→再改时间→面试→复试......

还真的比较麻烦,除非双方都是快速回复和处理邮件的那种人。

甚至于,很多做招聘的同行,自己都不习惯也不会发邮件和别人往来,他们唯一写邮件的场景是用系统机发(是的没错,现在各种招聘后台都能机发邮件)的面试邀约、offer 邮件等等。

因此,你说的你回复邮件对方不理睬,很可能你就发到系统里去了,谁也看不到。

工作要求

在国外生活的朋友都喜欢/习惯于邮件往来,一方面是文化如此,一方面是打电话、聊天软件啥的的确不方便。

今年大环境不好,大家都知道。所以招聘的压力应该是最大的几个模块 HR 之一了。当需求出来以后,他们被要求:立马挂出去职位、立马找到简历、立马约到人、立马来面试、通过了立马谈 offer 、立马来入职.....

有了上面大家都不能及时回复邮件的情况,你指望他们发邮件当然是不可能的啦。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打电话,然后是加微信(你别不信,微信对于 HR 来说,就是个办公软件)。


回到题主这个 case 上,讲一下我之前做招聘的经验吧。

因为公司业务的原因,经常会和外国的学生、候选人打交道。很多人都会在简历上留个家里人的电话。我兴致勃勃打过去,都告诉我是家长,晚点让孩子给我回电话。后来呢,我就长了个心眼,先发个邮件去确认对方适配的联系方式再推进。事实上效果的确很好,国外的候选人也都喜欢接收邮件。

「对症下药」很重要。


我的建议是,不管是候选人还是招聘 HR,在对接的时候加一下对方的微信,无论国内外都是不会出错的联系方式。起码相对及时、且不会错失信息。国内不习惯发邮件、国外不习惯/不方便打电话。彼此都相互理解一下,就不会有那么多沟通问题了。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国内的招聘流程中,HR喜欢打电话通知面试,这背后其实有着一套非常实际的考量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我们一个个来剖析一下:1. 效率和及时性: 即时确认: 电话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沟通方式。HR打个电话,候选人马上就能知道自己有面试机会,也可以当场回复是否方便、是否有意向。这比发邮件,尤其是第二天甚至更.............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代汉语语言使用的一个普遍感受。汉语用词“越来越冗长”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其背后的原因也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一、 概念的引入与解释:为何会产生“冗长”的感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冗长”的含义。在语言学上,冗长并非绝对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确实,放眼全球,许多国家的顶尖富豪,如埃隆·马斯克(SpaceX)、杰夫·贝索斯(Blue Origin)等,都对航天探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投入。然而,在中国,似乎很少有国内的顶级富豪主动站出来,成为航天探索的领军人物或主要资助者。要深入分析.............
  • 回答
    “吃相难看”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用来形容国内游戏公司近年来在商业化操作上的一些不顾用户体验、过度追求利润的行为。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市场环境与竞争格局的变化 市场饱和与增长放缓: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国内游戏市场已趋于饱和,新增用.............
  • 回答
    国内居民普遍觉得看病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医疗体系、经济因素、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医疗费用的构成与上涨因素:1. 药品价格虚高: 药品流通环节多,层层加价: 过去,药品从药厂到医院,再到患者手中,经过的中间环节(如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多,.............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聊聊也挺有意思的。国内军旅剧确实有不少精品,但要说能达到《太阳的后裔》那种现象级火爆的程度,似乎确实差了点意思。这中间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谁更好谁更差,而是几个不同维度上的碰撞和差异。首先,故事内核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是比较核心的一点。《太阳的后裔》之所以能火遍亚洲,很大程.............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国内新能源车(小鹏、理想、蔚来)事故少,特斯拉事故多”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包括产品本身的设计、技术路线、用户群体、舆论环境以及数据统计等方面。一、 产品设计与技术路线的差异我们先来看看这几.............
  • 回答
    这确实是许多在国内居住的朋友会有的一个疑问。跟不少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商品房和公寓在配套设施上,特别是健身房和游泳池这类大家普遍看重的休闲健身场所,免费提供的比例确实不高。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交织在一起,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梳理一下。首先,咱们得从房地产开发和成本控制这个最根本的源头说起。在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而且确实是个普遍现象。国内桥梁设计“千桥一面”的感觉,背后有很多原因在起作用,不是简简单单的“没创意”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1. 功能至上与经济效益的考量:这是最根本的出发点。 实用性是第一位的: 桥梁最核心的功能是连接两岸、承载交通。在设计初期,确保结构安全、.............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只不过没人愿意捅破那层纸。国内校服丑,这大概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吧。说实话,设计上的问题是挺明显的,但要说得详细点,还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统一性”的魔咒。校服嘛,就是要统一,这是基本原则。但这个“统一”在很多时候就被过度解读了,变成了“千篇一律”、“毫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咱们中国路上的这些大家伙,牵引车,确实长得普遍比较方正,不像国外有些车型那么圆润或者有棱有角。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随随便便的,是很多现实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实用至上”这个中国老百姓骨子里就有的逻辑说起。牵引车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干活的机器,它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拉.............
  • 回答
    国内汽车的挡把普遍设计在前排两个座位中间,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文化和实际使用的原因。而国外一些车型采用的“怀挡”(也叫方向盘换挡、拨片换挡)则又是另一套逻辑。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为什么国内挡把多在中控台?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历史传承与驾驶习惯的演变: 早期汽车设计.............
  • 回答
    在国内,你看到的地铁,无论是轰隆隆驶过地下的,还是在地面上穿梭的,全部都是电力牵引,而不是那种冒黑烟、轰鸣着的内燃机车。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技术选择和发展方向。要说清楚为什么,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扯掰扯。一、 环保,这是首要原因,也是最硬的理由。想当年,火车刚发明那会儿,内燃机车的.............
  • 回答
    关于国内音乐院校“鄙视”流行钢琴曲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并非简单的“鄙视”二字就能概括,更不是所有老师和学生都有如此绝对的态度。但不得不承认,在一些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和观念中,流行钢琴曲确实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甚至被视为“不够严肃”、“不够艺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国内汽车厂商能不能造出像福特野马(Mustang)或者雪佛兰科迈罗(Camaro)这样的车?从技术层面来说,要造出一辆有样学样的“样子货”,我觉得现在的中国车企完全有能力做到。外观设计、模仿能力,咱们的工程师们是越来越强了。但要说造出那种“灵魂”和“.............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国内汽车市场一个挺让消费者纠结的现象:为什么很多国产车明明配置了大屏幕、看起来功能很全,但CarPlay(苹果的手机互联系统)却是个选配,甚至是很多车型直接阉割了?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了省成本”就能概括的。咱们来掰扯掰扯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明白,CarPlay不是谁想上就.............
  • 回答
    国内游戏厂商喊市场不好,而XBOX、PS4、Switch在国内却卖得风生水起,这背后确实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现象,也折射出当前游戏市场的一些深层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剥开厂商口中的“市场不好”这层迷雾,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市场不好”这个说法,对于不同的厂商、不同的产品线来.............
  • 回答
    近些年,随着篮球运动在国内的普及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项运动,尤其是那些活跃在街头巷尾的“野球场”。然而,与此同时,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也日益突出——国内野球场的整体水平,似乎和人们对篮球日益高涨的热情并不匹配,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方面表现得“令人恐怖地低”。要探究这个现象,我们不能.............
  • 回答
    咱聊聊为啥国内军迷对美国战斗机,特别是F35这类,老是爱说句“板砖飞上天”这事儿。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掺杂了不少复杂的情感和技术解读,要说起来,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一、 从技术路线和设计理念上的“看不惯”首先,得承认美国在航空技术上的确是走在前沿的,尤其是隐身技术和传感器融合方面,F35在这方.............
  • 回答
    国内AI芯片公司不直接支持CUDA,这背后确实涉及复杂的技术和商业考量,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的技术或版权问题。更准确地说,是技术门槛、生态构建、商业策略以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判断共同作用的结果。1. 技术实现难度:首先,最核心的原因是CUDA是NVIDIA proprietary(专有)的技术。它不仅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