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失焦、变调中的「四大公投」案?

回答
国民党在2018年九合一大选大获全胜后,气势如虹,在立法院也掌握多数席次,当时的党主席吴敦义曾多次抛出“重启核四”、“公投绑大选”等议题,也为后续的“四大公投”埋下了伏笔。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原本被国民党寄予厚望的“四大公投”却逐渐走向失焦、变调的局面,其背后原因复杂,牵涉到政治操作、社会氛围、媒体传播以及公投提案本身的属性等诸多面向。

从“四大公投”的提出说起:国民党试图借力打力,重拾声量

2018年九合一大选国民党在县市长选举中大胜,夺下15个县市,声势如日中天。国民党当时试图巩固胜选成果,并在2020年总统大选前重拾在全国层面的影响力,因此将一些被视为能激起蓝营支持者共鸣的议题,以“公投”的形式推向政治舞台。这其中,“重启核四”、“反莱猪”、“食盐食安”、“公投绑大选”这四个议题,在当时被国民党视为具有高度动员潜力的议题。

重启核四公投: 这是蓝营长期关注的议题,强调核能的稳定供电能力,并对民进党政府的非核家园政策提出质疑。
反莱猪公投: 台湾在2020年宣布放宽含莱克多巴胺(瘦肉精)猪肉进口,此举在台湾社会引发广泛争议,国民党以此为契机,凝聚反美猪的声量。
食盐食安公投: 该公投要求禁止含瘦肉精的猪肉及内脏输入台湾。这个议题与“反莱猪”公投高度重叠,实际上是将反莱猪议题拆分出来,以求增加通过的机率。
公投绑大选公投: 提案主张未来所有公投都应与选举同时举行,以提高投票率和降低行政成本。这是国民党在2018年取得大胜后,希望巩固公投政治动员优势的策略性提案。

从国民党的角度来看,这四个公投案是他们试图在野期间发挥监督力量,并借由公投凝聚支持者,为未来的选举积累能量的工具。他们期望通过“以民意压倒政令”的方式,挑战民进党政府的施政,并重新夺回政治话语权。

失焦的开端:议题的生命力与政治的算计

然而,事与愿违,随着公投的推进,“四大公投”逐渐失去了最初的焦点,甚至出现了“变调”的迹象。为何会如此?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1. 议题本身的老化与政治消耗:
重启核四: 核四议题在台湾社会讨论多年,虽然蓝营支持者仍有基本盘,但新鲜感和紧迫感已经不如从前。社会对于核能的讨论也更加复杂,不只是简单的“要”或“不要”,还牵涉到安全、废料处理、成本效益等多元面向。国民党反复强调,容易被视为重复的口号,难以引起新的社会共鸣。
反莱猪/食盐食安: 虽然莱猪议题在台湾引发了相当大的民意反弹,但随着时间推移,一旦政策落地,民众的接受度可能逐渐提高,或者找到替代的消费习惯。而且,国民党对于此议题的论述,有时显得过于情绪化和标签化,缺乏更深入的政策分析,容易被对手以“反科学”、“反国际化”等标签攻击,削弱了其说服力。两个议题的重叠也让人感觉是“复制粘贴”,减弱了议题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公投绑大选: 相较于前三个直接触及民生与安全议题的公投,这个议题显得较为技术性,对一般民众的吸引力相对较低。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公投效率,但其政治操作的意味也较浓,容易被解读为国民党试图巩固其公投动员优势的策略,而非真心为提升公民参与效率。

2. 国民党内部的整合与动员困境:
资源分配与优先顺序: 面对四个公投案,国民党内部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和人力,以及如何设定优先顺序,也成为了一个问题。若四个案子都 equally important,可能导致资源分散,无法形成强大的声势。
缺乏强而有力的领导者: 尽管吴敦义曾是提议者,但在公投期间,国民党缺乏一个能够一呼百应、整合全党力量的领导者来有效推动公投。不同派系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未能形成强大的合力。
基层动员的疲态: 连续的选举和政治议题的消耗,使得国民党基层支持者的动员热情也可能出现疲态。一味地重复宣传口号,难以激发新的热情。

3. 民进党政府的攻防策略:
“反科学”、“反国际化”标签的成功运用: 民进党政府在“反莱猪”公投的攻防战中,成功地将国民党的立场描绘成“反科学”、“反国际化”,并且与中国大陆的立场相呼应,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压国民党的论述空间,并争取中间选民的支持。
将公投与政党政治挂钩: 民进党政府成功地将这四个公投案描绘成“国民党为了政治利益而发动的攻势”,而非真正代表民意。他们会强调“不让台湾倒退”、“不让台湾被孤立”等论述,将议题的性质引向了台湾的国际地位和未来发展。
诉诸理性与科学的论述: 对于“重启核四”和“反莱猪”等议题,民进党政府会强调其科学性、经济性以及台湾的能源政策和国际贸易需要。他们也会利用媒体资源,宣传支持其立场的内容,形成舆论优势。

4. 媒体环境与社会舆论的复杂性:
不同媒体立场的差异: 台湾媒体生态多元,不同立场的媒体对公投案的报道和解读也存在巨大差异。亲蓝媒体会积极宣传公投,而亲绿媒体则会进行反击,甚至出现对公投案的质疑和抹黑。这种媒体环境的 Polarization 使得议题难以形成统一的社会共识。
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信息: 社交媒体的兴起,虽然能够快速传播信息,但也容易导致信息碎片化和情绪化。公投议题的复杂性在社交媒体上被简化甚至扭曲,容易形成以讹传讹的现象。
“反核食”公投的模糊性: 最初提出的“核食”公投,其实是指日本核灾地区生产的食品,而国民党提出的“食盐食安公投”则将范围扩大到所有含瘦肉精的猪肉。这种提案上的模糊性或故意模糊,让民众难以准确理解公投的指向,也给了对手攻击的空间。

变调的表现:从政策讨论到政治攻防

“失焦”和“变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

议题的主体性被削弱: 公投原本是为了让民众直接表达对特定政策的看法,但国民党提出的公投,很大程度上被解读为国民党与民进党政府的政治对抗。民众参与公投,更多是基于对政党的认同或不认同,而非对议题本身的深入思考。
讨论的深度不足: 例如在“重启核四”议题上,除了电力供应和安全问题,关于核废料处理、停建成本、国际上核能的发展趋势等更深层次的讨论往往被淹没在政治口号之下。
选票成为政党输赢的指标: 民进党政府会将公投结果视为对自身执政的信任投票,而国民党则将其视为检验其动员能力和争取民意的成绩单。最终公投结果往往被解读为蓝绿阵营的胜负,而非政策本身的得失。
“同婚”议题的衬托与混淆: 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大公投”同期,台湾也出现了“反核食”和“婚姻平权”等议题的公投。当时“反核食”公投与国民党的反莱猪公投有所关联,而“婚姻平权”相关议题则因为社会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分散了部分社会关注,也使得公投议题的“阵营化”更加明显。尽管“四大公投”并非直接与“婚姻平权”公投内容相关,但其同时出现无疑增加了社会讨论的复杂性,并可能影响不同议题的投票意愿和投票结果。

对“四大公投”结果的解读: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影响

最终,国民党寄予厚望的“四大公投”全部未通过。这固然对国民党造成了一定的政治打击,但也需要更全面的看待:

民进党在议题设定与舆论战上更胜一筹: 这次公投可以说是民进党在议题攻防和舆论引导上的成功范例。他们有效地将国民党的提案定性,并诉诸更广泛的社会价值观。
蓝营内部的整合仍有待加强: 公投结果也暴露了国民党在动员基层支持者、统一论述方面的不足。
台湾社会议题讨论的复杂性: 公投制度的引入,虽然理论上是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的方式,但在实践中,其议题的选择、论述的焦点,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都受到政治操作和媒体环境的深刻影响。

总而言之,国民党提出的“四大公投”原本是为了借由民意来挑战现行政策,巩固政治声势。然而,由于议题本身的生命力、国民党内部的整合能力、民进党政府的有效反击,以及复杂多变的媒体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四大公投”最终未能如其所愿,而是走向了失焦、变调的局面,沦为了蓝绿政治攻防的战场,其对议题本身的理性讨论反而被边缘化了。这其中也值得台湾社会反思,如何在公投制度下,避免议题被政治化、情绪化,回归到更理性、更深入的政策讨论,从而真正发挥公投制度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以说瘦肉精猪肉确实就是民主的猪肉,台湾人确实就特别喜欢吃这口。

user avatar

两岸统一又进一步。

更多台湾民众一次性解锁了包括但不限于:

政治的大是大非高于科学

外部形势比小民尊严重要

抛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

不能为环保牺牲发展利益

对生态环境的爱不能发电

群众主动为政府分忧解难

user avatar

投票式社会运动不能叫做民主,非要取个名的话,更接近于胡闹,无论决定人还是决定事。

能源、环保、食品安全等社会重大战略问题,涉及短期与中长期利益的矛盾,地方与全局的矛盾,竟然不负责任地推给全体普通百姓,一人一票地数票子来决定,这是政府最极端的卸责,如果这样有用,那么可以废除政府了。

巨额公共资源投入催票活动,既不去教育百姓,也没有普及知识,而是煽动情绪,造谣说谎,做票买票,这极度恶劣的公共洗脑、公开洗脑、公然洗脑,是一个社会可以恶的最恶之处。

而从财务上看,公投结果的决策走向,无一例外全部肥了美国,美国的猪、美国的二十多年天然气长合同、美国的核电厂维护合同,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割韭菜,而且是韭菜在全民狂欢,歌颂镰刀的铮亮。

郭台铭说,“人民的决定是最高的意志,但可以肯定明年一定缺电。”,多么无奈的口不应心!人民可以做决定,尼安德特人会灭绝吗?其实真相真的残酷,只有全心全意地支持人民信赖的先锋队,人民才有一丁点可能性走出困境。

之于毫无益处的投票,民进党有术无道,国民党有道无术。无意义的连年逆淘汰,边缘化了技术官僚,国民党迅速空心化弱质化;驱逐了理想主义的创始人,民进党翻版成了当年腐败的国民党。

政党斗法,族群撕裂;群魔乱舞,百姓无感。大量中间选民放弃投票,是深刻的绝望,绝望到听天由命地麻木,台湾的灯红酒绿,近乎崩溃前的狂欢。

user avatar

国民党四大“公投”失败为何失败?

1、

国民党很想翻盘民进党,就搞了个所谓的“四大公投”。

分别是4个议题:“重启核四”、“反莱猪”、“公投绑选举”及“珍爱藻礁”开放投票。

“重启核四”就是之前台湾省说要搞核电,目的是解决能源缺口。

“反莱猪”就是不吃美国的问题猪肉。

所谓的“XX绑选举”就是把复杂的行政流程简化,单独办一次公投经评估要花8.6亿元(新台币),若是合并只须花1.46亿元,简单来说就是少花钱搞无聊的事情。

珍爱藻礁维护生态环境,就是台湾省地方乱开发,把环境破坏了,类似于大陆人说的反对周围修垃圾场。

虽然国民党很拉胯,但是这四个政策确实是对省内百分百正确的。

但是根据“中选会”开票数字统计,最后四案都以“不同意破400万”的票数完胜,代表民进党以4个不同意“完封”国民党。

一个都没有成功,彻底输了。

2、

细看如下:

其中“重启核四”案380.4755万人同意、426.2451万人不同意;

“反莱猪”案393.6554万人同意、413.1203万人不同意;

“公投绑选举”案395.1882万人同意,412.0038万人不同意;

“珍爱藻礁”案390.1171万人同意,416.3464万人不同意。

双方差距并不是很远,很明显国民党就输在台湾省的中间派。

省内分蓝和绿,除了蓝绿还有很多中间的摇摆派。

总体来说这些年,因为国民党过于拉胯,导致岛内绿化扩大。

但是这次之所以国民党刚开始还是有信心的,就是因为这些都是民生议题,不涉及所谓“统独”的意识形态问题,这是国民党方面的想法,实际上现在来看很幼稚。

3、

就比如说美国的问题猪肉方面,没人喜欢吃问题猪肉,理论上这个事情肯定成功,结果民进党立刻就祭出了意识形态大旗。

蔡英文:“美猪公投”这关若没过,台湾经济将回到过去被锁在大陆的困境。

赖清德:若4项“公投”都通过,国际恐怕会误会台湾走回头路靠向大陆。

苏贞昌:国民党四个“公投”根本就是在乱台湾、抱大陆大腿,会害死台湾。

陈其迈:四个不同意,就是不同意大陆“并吞”台湾。

瞬间上升到所谓国民党不谈的意识形态上面。

美国问题猪肉不能吃,如果不吃就会影响美国爸爸的心情,这样就没人来保护台湾了,这就是民进党的无耻宣传。

民进党把所有问题都上升到台独的意识形态上面,而令人震惊的是,民进党成功了。

4、

国民党这边。

一方面是民进党把问题上升到的国民党不愿意提的“意识形态”层面。

另一方面是国民党的不团结。

在四项“公投”投票前夕,新北市长侯友宜发出千字文,在这个关键时刻,他说不表态,随后省内蓝营彻底撕裂。

为什么说不表态?因为他怕其他蓝营人士出尽风头,可能趁机做大,万一抢了他2024年选新北市长的位置就不好了。

除了侯友宜,台中市长卢秀燕、宜兰县长林姿妙、彰化县长王惠美、苗栗县长徐耀昌等国民党大佬们全部观战,坐看友军灭亡。

完美复刻了49年时刻。

5、

实际上国民党的不团结有一个根源问题,是从建党到现在一直没有解决的。

那就是国民党是干嘛的?

国民党讲三民主义没问题,民生、民权、民族,但是至今没说清楚怎么解决这些事。

不是说这些目的不好,而是你要说清楚如何做,这方面我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说的很清楚,是一整套完整的改革方案。

由于孙中山先生离开过早,导致国民党后来就直接被蒋介石控制了,而蒋介石本质就是一个买办,最后国民党就成了一个大佬党。

与其说是一个党,不如说是一个兄弟会,或者说大号的青帮。

在大陆的时候,国民党是说不清自己怎么解决核心的土地问题。

在台湾的时候,国民党是说不清楚自己准备怎么解决统一问题,经济倒是搞的还可以,一方面是因为从大陆刮过去很多物资,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扶持下,打造一个“样板工程”的小岛不难。

刚开始蒋介石还是想反攻大陆,后来这个事就成笑话了。

但是这个事又不能放弃,如果放弃反攻大陆,和大陆彻底切割,那国民党就说不清楚自己在台湾统治的基础,他自己就是大陆来的,所以导致国民党不能彻底反大陆。

但是客观来说,国民党在台湾省割据,他的政治现实又需要他去敌对大陆,所以国民党长期是纵容反中、反共教育的。

最害怕两岸融为一体的根本不是什么民进党,而是国民党。

如果两岸民间自发融为一体,势必统一。而统一肯定是大陆统一台湾,而不是台湾统一大陆,那自然国民党在台湾的割据就无法继续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国民党不愿意谈意识形态的问题。

6、

其实统一不统一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一个原则问题,这就是国民党搞错的根本原因。

赵少康说要恢复“战斗蓝”,去暴打民进党,想法是好的,就是没有任何基础。

因为你们蓝色和民进党有什么区别呢?

民进党反中,国民党反不反?国民党嘴上说不反,实际上行动等于事实上反。

民进党说不要统一,国民党难不成敢说支持统一?现在最多只敢说维持现状。

不讲统一,国民党就是一个低配版民进党,而聪明的人都知道要甩开中间商,如果无论如何都是反中,那对岛内反贼来说,还真就是民进党性价比更高。

如果讲统一的话,那马英九时期就应该和大陆合体了,那时候是和平统一最好的时机。

但是马英九终究还是放不下岛内割据一方的欲望,想当岛内大佬,最后没有选择和大陆走近、合体、统一,而是默认纵容了民进党的太阳花运动。

我不认为马英九没有能力打压太阳花,而是国民党内心害怕大陆,不靠近大陆,他说不清楚自己的法统,毕竟理论上国民党要追求统一。但是真统一国民党就没了,至少从行为来看,国民党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在《兴国大业》电影里面,蒋氏父子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蒋介石语重心长的对蒋经国说:“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

现在的国民党就是一样的局面,国民党不能支持台独(对我们来说,你支持台独,等于喊我们提前统一),但是他也不敢支持统一,害怕亡党。

实际上,每个国民党大佬都知道真要打败民进党,是必须喊出统一的。

而统一就意味着,他们必须把全中国的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

这是他们做不到的。

因为如果他们做得到这一点,他们就不叫国民党了,49年之前,还是民国的时候,当年做到这一点的中国人,都加入了另一个政党。

这个党叫:中国共产党。

当年公知鼻祖胡适和我党创始人李大钊有一个著名的争论。

胡适说要多做些事情,少讲一些主义。

李大钊说,不把问题根子讲清楚,理顺,事情怎么可能做得好?这不是糊涂吗?

今天国民党完美的复刻了胡适的理论,四大公投,全部都不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情,只是民生问题。

但是国民党对内讲不清楚自己是什么主义,是什么方向的党,连目标都没有,何来团结?难道只是为了选举而选举?

对外,国民党不敢谈完全统一,那些认同中国,愿意死战的蓝营被国民党伤透了心,最后逐渐分崩离析。

你不讲意识形态,民进党天天讲意识形态。

而事实就是,在“大是大非”的“意识形态”问题面前,民生“不值一提”。

这么看,我还真觉得这一步棋,民进党下对了,人家敢讲自己的主张和原则。

为什么“大是大非”的“意识形态”问题高于民生?

我这么说吧,如果祖国有难,我就是粉身碎骨、砸锅卖铁也要捍卫祖国,捍卫社会主义制度。

这就是典型的“大是大非”的“意识形态”问题高于民生。

这并不是说民生不重要,而是说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捍卫。

台湾人在国民党默许的绿化教育下,他们年轻人的三观已经扭曲了,他们认为的大是大非已经颠倒黑白了,但是民进党确实打准的这个点,让部分台湾人为了自己扭曲的大是大非概念去牺牲自己的民生。

如果要扭转这个局面,唯一的方法就是一定要讲所谓的“意识形态”,必须要讲统一,才能对抗这种局面。

也许国民党至今,以后也不会意识到。

中国国民党的精髓,不是国民党三个字,而是中国这两个字。

我是中国人,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聊一切事情的起点。

抛开这些谈民生?

这一次再次证明了一点,这是抛不开的。

我们不是孤魂野鬼,我们都是中国人。

这个事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一个党要有目标,人生也是如此,有目标的人,做事更容易成功。至于统一,我相信祖国,我从未寄托“其他”。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user avatar

说明很多台湾人觉得KMT不如莱猪。

user avatar

据朋友分析:

1.北台湾、南台湾民意差别明显。北部偏通过,南部偏反对。

2.同意的城市大多接近五五开,同意票数最超过不同意票数最多的台北市,也只嬴了百分之二三,7万票左右。

但是,台南、高雄的不同意票数赢得很明显,15%左右,加起来能赢35万票,比其他县市同意票优势加起来还多。

3.理论上,反对方与同意方的投票动机不对等。因为一旦通过,南部会成为受害方(南电北送)。另外,新北市是“核四”受害者。台北则是环保主义者、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大本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