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几年情景喜剧几近绝迹?

回答
近几年情景喜剧(Sitcom)在中国乃至全球的荧屏上确实呈现出一种“几近绝迹”的趋势,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 内容创新与观众口味的转变:

题材与叙事模式的疲劳: 经典情景喜剧多以家庭、职场、朋友聚会等日常场景为背景,通过夸张的误会、人物的性格冲突来制造笑点。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种叙事模式和笑点设计已经相对成熟,观众对其套路越来越熟悉,新鲜感和吸引力逐渐减弱。观众渴望看到更贴近现实、更具深度、更有人情味的故事。
笑点的迭代与观众阈值提高: 过去一些单纯依靠“抖包袱”、“制造巧合”的笑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难再让观众发笑。观众的笑点阈值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不断提高,更喜欢具有讽刺意味、黑色幽默、或者能够引起共鸣的“梗”。传统情景喜剧的笑点模式显得有些“out”。
价值观的冲突与时代精神的偏移: 部分传统情景喜剧的价值观可能与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异,或者未能及时反映新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例如,一些过时的性别刻板印象、家庭观念,在现代观众看来可能显得不合时宜。观众更喜欢能够传递积极向上、或者至少能够引发思考的价值观的内容。
对“真实感”的需求增加: 随着真人秀、纪录片等更具“真实感”的节目形式的兴起,观众对影视内容的真实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纯粹的虚构和夸张,如果脱离了生活逻辑,容易让观众产生疏离感。

二、 制作成本与回报周期:

高投入低回报的风险: 制作一部成功的、能被大众接受的情景喜剧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从剧本打磨、选角、拍摄到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然而,情景喜剧的单集时长通常较短,且拍摄场景相对固定,相比于大制作的剧情剧,其“吸金”能力和投资回报周期可能并不占优势。
广告植入的压力与创作空间的挤压: 情景喜剧的广告植入往往需要与剧情自然结合,这给编剧和导演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果处理不好,生硬的广告植入不仅破坏了观剧体验,也容易引起观众反感。同时,商业广告的压力也可能限制了创作的自由度,使得编剧不敢大胆尝试新的题材或更具深度的表达。
缺乏“爆款”效应与长尾效应: 相较于一些能够引发全民讨论的“爆款”剧集,情景喜剧的“爆款”效应相对较弱。虽然很多情景喜剧拥有忠实的粉丝群体,但其话题度和传播力在当下社交媒体时代并不占优,难以产生持续的关注和讨论,也难以形成强烈的“长尾效应”。

三、 平台生态与竞争加剧:

流媒体平台的崛起与内容多元化: 随着视频流媒体平台的兴起,观众的选择变得空前多元。平台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会投资制作各种类型的剧集,包括古装剧、都市剧、悬疑剧、科幻剧等。这些剧集往往拥有更宏大的叙事、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更广泛的受众基础,对传统情景喜剧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短视频平台的冲击: 短视频平台的兴盛,让观众的注意力被碎片化。他们更习惯于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和娱乐。情景喜剧虽然有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但其叙事逻辑和人物关系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铺垫,与短视频的即时满足感存在差异。
“剧集”概念的模糊化: 如今,“剧集”的概念更加广泛。一些原本属于情景喜剧范畴的内容,可能被包装成“短剧”、“情景短剧”等形式,以更符合当下观众的观看习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情景喜剧的边界。
题材的替代与融合: 一些本应属于情景喜剧的题材,可能被其他类型剧所吸收和融合。例如,一些都市情感剧、职场剧会加入更多的喜剧元素,或者以一种更写实的方式来呈现人物关系和生活片段,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情景喜剧的部分功能。

四、 创作人才的断层与断层的影响:

优秀编剧和导演的稀缺: 制作出一部成功的、能够引起共鸣的情景喜剧,需要的是对生活有着敏锐洞察力、对人物性格有着深刻理解,并且能够将这些转化为幽默、有趣情节的编剧和导演。然而,这种人才在市场上是稀缺的。
创作团队的稳定性与更新: 一些经典情景喜剧的成功,往往离不开一个稳定且默契的创作团队。当原有的创作者因为各种原因(年龄、职业规划等)离开后,要找到能够延续其风格和水准的接班人并不容易。
对创新模式的探索不足: 部分创作者可能因为市场风险、平台要求等原因,更倾向于选择相对安全的、成熟的创作模式,而缺乏对情景喜剧形式进行大胆创新和突破的动力。

五、 特定“大环境”的影响(在中国):

审查制度的影响: 在中国,电视剧的审查制度对内容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一些过于尖锐、讽刺性的笑点,或者可能触及敏感话题的内容,可能会在审查过程中被修改或删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情景喜剧的创作自由度。
市场导向与“流量”思维: 在市场导向强烈的背景下,部分制片方和平台可能会更倾向于投资能够快速带来流量和话题的题材,而情景喜剧相对来说更侧重于口碑和长期的观众喜爱度,这种“流量思维”可能导致对情景喜剧的投入相对减少。

总结来说,近几年情景喜剧的“几近绝迹”是一个复杂现象,是观众口味变化、制作模式面临挑战、平台生态演变以及创作人才困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尽管如此,情景喜剧作为一种独特的喜剧形式,其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和人物关系的互动来制造幽默的方式,仍然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未来,如果能够找到新的叙事模式、更贴近当下观众的题材、以及更具创意的笑点设计,情景喜剧或许还能迎来新的春天。但它需要摆脱过去的套路,拥抱新的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站稳脚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是能写出合格剧本的编剧越来越少了。就拿几年前很火的《爱情公寓》来说,1-5季抄袭程度逐渐递减,但是喜剧的内核却越来越不显著。

其次是演技在线的演员越来越少了。近几年的那些流量明星,空有颜值而无演技的占了很大比重。喜剧其实也是很考验演员演技的一类体裁,但是能驾驭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当然,这也和现在内鱼功利的环境有关。

还有就是情景喜剧较普通的影视作品场景更为单一、专场更为稀少、演员的台词量更多。所以,在有限的空间内纯造丰富的故事以及合格的演技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对于导演、编剧、演员各方面的要求都更为严格。此外,情景喜剧各自发挥空间已经不多。家庭类的早有《家有儿女》、古装类的有《武林外传》、校园类的有《课间十分钟》;都市情景喜剧先不论抄袭,国产喜剧目前最能吸引观众眼球、最不山寨的目前不可否认的还是《爱情公寓》。办公职场类的未来估计还有韦正的《破事精英》。在原有的大厦旁想要新建一座大厦本身并非易事,因此想要吸引观众必须有经得起打磨的剧本与演技。

当然,不仅仅只是情景喜剧,国内很多电视剧近两年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上叙述的问题…已经好久没看到能大范围引起讨论、如《甄嬛传》之类的影视作品了…

user avatar

在横店模式下,如果不走心,服化道背景等等完全可以像逛超市一样,在横店镇几条街以内备齐。东街找内景、西河找外景、南街租服装、北街雇坦克……

甚至设备和演员也可以现租,只要带着钱到横店就能开机不是玩笑。

在这种工业模式下,情景剧本来应有的低成本优势已经没了,对剧本演员要求相对高的“劣势”反而凸显出来了。

user avatar

其实道理很简单,国内能拍情景喜剧的团队太少了。

我本人有过两部情景喜剧的制作经验,有以下几点难度可以说给你听:

①剧本难度,一般情景喜剧的剧本要求都很高,比如笑点分类就有语言型笑点、肢体笑点和情节型笑点,而且笑点要非常密集。这对编剧的要求非常高,对应的人才就很少。

②拍摄难度,实际上你可以看到网络上很多著名的小品演员都会去演情景喜剧,比如开心麻花出品的情景喜剧,但实际上都没有引起轰动,播出效果也一般,我看过几集,剧本是扎实的,但是拍摄得不好、表演也欠缺。一方面是因为舞台表演是靠自身,影视剧要靠剪辑剪出节奏。

③演员问题。国内你能叫得出名字的情景喜剧演员恐怕还停留在英达等老一辈拍摄的《我爱我家》《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等演员,还有《爱情公寓》的演员。当你去看国外情景喜剧的演艺人生后,你也不难发现,情景喜剧演员是被框死的,演不了其他的。所以也不能怪演员。

④国内敢说能拍好情景喜剧的团队不多,老一辈围绕着英达、尚敬等人,新一批的有《爱情公寓》的韦正。但目前这三个团队并没有新的作品问世。但重点在于可以制作情景喜剧的团队还太少,即使是我们团队拍了两部后,下一步也会往更高的方向发展。

所以,根本上还是一个生产力跟不上市场需求的问题。

这两年不仅国内情景喜剧不多,外国的情景喜剧也难出像《生活大爆炸》《好汉两个半》这样的经典片子。不管是美国还是英国,整体的情景喜剧质量都不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